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分析了不同造林方式、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坡度和海拔梯度对华山松人工中幼林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方式(点播和植苗造林)、不同坡度和海拔梯度对华山松的树高、胸径差异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土壤类型对华山松的树高、胸径差异不显著;不同造林方式和不同立地条件下生长的华山松人工林的树皮厚度没有显著差异。根据结果提出会理华山松人工造林的适宜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2.
经过1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种源间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差异极显著,树高、胸径、材积生长与纬度呈紧密负相关,胸径早晚期相关达极显著水平。同时参试的优树,优良林分及湿地松与马尾松种源之间树高,胸径及材积生长差异显著,根据试验结果:选出了适宜桂中及相应地区引用的广西宁明,广东高州和广西忻城三个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3.
湿加松在福建高海拔山区早期生长表现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福建省德化葛坑国有林场海拔900 m以上山地引种湿加松,并以马尾松、秃杉、杉木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经5 a试验观测表明:湿加松1~3年生树高、胸径(地径)生长明显高于杉木、秃杉、马尾松,其差异显著;但4~5年生湿加松与马尾松、秃杉、杉木的树高、胸径生长差异不显著。2004年,遭遇特大寒流,急剧降温达到-5℃,持续时间3 d,湿加松普遍受冻,冻死率达50%。说明福建省高海拔山区引种湿加松的适应性及速生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对永春县呈祥乡雪山柳杉马尾松混交造林进行不同海拔生长调查及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在海拔950~1 260 m,II类立地条件下,采用相同造林及抚育措施,柳杉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生长明显优于马尾松林分。柳杉生长量基本持平,不同海拔对柳杉生长影响不显著,但不同海拔对马尾松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影响极显著,海拔低的马尾松生长极显著优于海拔较高的,马尾松生长量随着海拔增高而递减。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分别与米老排等4种阔叶树及杉木采用不同混交比例、密度营造混交试验林,通过对6年生和22年生的试验林生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混交比例和方法,6年生林分树高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单株材积和单位蓄积达显著水平,而胸径无显著差异;但在22年生时胸径、树高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单株材积达显著水平,而单位面积蓄积、冠幅无显著差异。不同混交密度的林分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冠幅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但林分单位面积蓄积无显著差异。通过分析可知,适宜营造马尾松混交林的树种有火力楠、木荷等,混交方式以马尾松阔叶树行间混交为最优,混交密度以2 m×2.5 m或2 m×1.67 m为最优。  相似文献   

6.
湿地松、火炬松、晚松、马尾松生长对比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3年生的湿地松、火炬松、晚松、马尾松生长对比试验的树高、直径、材积等因子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4种松树在树高、直径、材积生长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树高生长差异主要存在于3种国外松与马尾松之间。直径、材积生长差异不仅存在于3种国外松与马尾松之间,3种国外松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树高、直径、材积生长以火炬松的生长量为最大,马尾松最小,晚松和湿地松居中。  相似文献   

7.
国外松种间杂交育种及其F1 代早期生长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人工控制授粉的方式,开展了湿地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湿加松)、火炬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火加松)的种间杂交育种工作.杂交种育苗和子代测定均采取随机区组设计,并追踪调查了苗高和定植后的树高.结果显示:苗期湿加松和火加松各个组合间的树高差异显著,而定植前2 a由于处于生长初期,部分生长较快的幼树遭受冻害,各组合间树高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定植第3、4年火加松各组合间高生长差异极显著,而湿加松各组合问的差异也相对加大,但是没有达到差异显著水平.这表明杂种子代生长评价测定至少应该在定植4~5 a之后,其中湿加松的子代测定评价时间应该比火加松的评价时间更晚.一大批表现较优的火加松组合5年生(包括1 a苗期)平均高度达4.0 m以上,该平均值超过国家速生丰产林林业部标准(H=4.0 m),国外松杂交育种能够高效选择出优良的松树品种.  相似文献   

8.
国外松菌根的接种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广东常见的两种菌根真菌纯菌剂以及彩色豆马勃的孢子粉,对加勒比松及湿地松幼苗实施人工接种。结果表明,菌根接种对幼树生长的促生效果明显,1.5年生湿地松树高增幅达10.94%;2年生加勒比松树高增幅达20.37%;3年生加勒比松树高增幅达13.54%-22.35%;5年生加勒松树高增幅达31.13%;胸径也有较大的增幅。接种5年的加勒比松幼林蓄积量达16.82m^3/hm^2,比对照的增加87.1%,效果十分显著。菌根接种是我省松树造林及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秃杉造林对比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5年生对比林试验结果表明,同海拔造林,秃杉与杉木、柳杉的主要生长性状树高、胸径无明显差异;海拔较高的低山区则更适宜杉的生长,其各生长性状与海拔较低的丘陵区的秃杉相比,具有极显著的差异;在杉木采伐迹地上造林,秃杉长势良好,表现出良好的生态适应性,而杉木生长则出现严重退化。  相似文献   

10.
对用尾叶桉扦插苗2001~2004年在元江县造林的林木进行胸径及树高生长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在490 m的低海拔干热河谷地区,4.5 a生尾叶桉的平均树高达20.1 m,年均高生长4.5 m;平均地径达22.8 cm,年均生长5.1 cm,其生长量均超过国家速生树种标准的4倍以上;在海拔1 100、430、800、1 500 m范围内,尾叶桉树高及胸径生长差异不显著,与海拔2 100 m和1 750 m生长的树木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说明尾叶桉的适生海拔范围是430~1 500 m;在相同立地条件下,尾叶桉平均年树高生长量分别比兰桉、赤桉和柠檬桉高0.8、0.7和0.9 m,平均胸径生长量比兰桉、赤桉和柠檬桉高1.8、3.2和3.3 cm.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闽北地区杉木、马尾松和阔叶树3种主要森林类型不同龄组林木年均生长量差异程度和变化趋势,以福建省松溪县362个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测算每个样地林木单株年均生长量;分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4个龄组,采用SPSS软件,进行不同龄组单株年均生长量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杉木组间差异显著,马尾松组间差异极为显著,阔叶树各龄组年均生长量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闽粤栲与马尾松混交比例选择及混交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南平市葫芦山国有林场开展闽粤栲、马尾松不同混交比例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混交比例,对闽粤栲胸径、材积生长量和马尾松的树高、材积生长量,以及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对闽粤栲的树高生长、马尾松的胸径生长有显著影响。闽粤栲与马尾松混交,可以提高林分的稳定性和林地生产能力。10栲纯林、7栲3马、5栲5马、7马3栲、10马纯林等5种造林模式中,以7栲3马单位面积蓄积最高,5栲5马次之,10马纯林最低。适当增加闽粤栲的比例,有利于闽粤栲、马尾松的胸径、树高生长。  相似文献   

13.
对永春县高海拔山地9年生柳杉×木荷混交林补植火炬松、马尾松4年后的生长数据进行调查,结果表明:4年生火炬松的地径生长与13年生柳杉已无显著差异,树高已显著高于13年生柳杉,远大于木荷,与马尾松相比,同林龄火炬松的树高和地径生长均显著大于马尾松。补植造林后,林分蓄积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可见,在高海拔特殊立地条件下,火炬松可用来作为快速绿化的先锋树种,造林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松树增脂剂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树增脂剂在福建省马尾松主产区推广应用结果表明:施用增脂剂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达13 3%~36 1%,增脂剂对于低产马尾松树脂增产效果更为明显。增脂剂增产后效作用明显,施用增脂剂后,全年可增加30d采脂时间,并可延长采割年限2~3a,节约和保护采脂资源,提高采脂效率。  相似文献   

15.
28年生马尾松种源试验林遗传变异及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8年生马尾松种源试验林为对象,探讨了马尾松种源遗传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生长性状中,并强烈受到遗传因素控制。以树高、胸径、材积构建马尾松种源及单株选择指数方程,选择出12个马尾松优良种源和33株优良单株。这些优良种源平均材积遗传增益达34.75%,优良单株平均材积遗传增益达141.48%,选择效果明显。对比早期选择结果发现,广西岑溪及江西崇义种源速生性具有稳定性,福建种源速生性在后期能完全表现。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林生长效果和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生长量和土壤肥力状况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林中马尾松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总蓄积量均高于马尾松纯林。混交林中马尾松和毛红椿的生长量呈现出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比例4∶1>3∶1>2∶1的规律。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优于马尾松纯林,营造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林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由于毛红椿生长快于马尾松,营造混交林以带状混交为佳,且毛红椿比例宜小。  相似文献   

17.
不同育苗基质对湿地松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不同育苗基质对湿地松容器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基质中火烧土含量和过磷酸钙含量是影响苗木生长量的主要因子,特别是火烧土,对后期苗木的生长起到关键作用。蛭石因改善了红壤的通气性,利于根系在土壤中呼吸,从而促进植株生长。从不同基质育苗结果得知,基质Ⅰ(火烧土60%、松林表土40%、过磷酸钙5%)育苗效果最为理想,平均地径、平均树高以及生长量的积累均达到最高。基质Ⅰ的平均地径和苗高分别为基质Ⅵ(深层红壤80%、松林表土20%)的1.23倍和1.36倍,是基质Ⅴ(深层红壤60%、松林表土20%、蛭石20%)的1.20倍和1.27倍。基质Ⅰ和基质Ⅱ(火烧土40%、深层红壤20%、松林表土40%)、基质Ⅴ、基质Ⅵ两两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湿地松、火炬松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样的立地条件和抚育条件下,在1~20 a内,湿地松的生长明显优于火炬松和马尾松。20~30 a内,国外松生长不如马尾松,而且对地力的适应性也不如马尾松。作为短轮伐期的速生丰产纸浆林,湿地松是适应性比较强的速生丰产的引进树种,但在立地差、集约度低或海拔高处应以本地树种马尾松为主。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混交林生长及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马尾松杜英混交林、马尾松闽粤栲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生长状况、林分植被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与杜英、闽粤栲混交后,树高、胸径生长量增加明显,蓄积量增大;马尾松混交林下植被种类和数量都增多,生物多样性比马尾松纯林丰富;马尾松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20.
1、2代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生长特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配对样地法,以不同栽植代数(1、2代)、不同发育阶段(8、15、18、20 a)的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对1、2代马尾松人工林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及蓄积量生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连栽后,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等指标总体表现为2代好于1代,2代较1代总体分别上升0.61%、3.17%、3.85%和23.82%,但差异均不显著。马尾松连栽并未导致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及蓄积量生长出现下降趋势,林分生产力水平不但没下降,反而还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