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省近几年来茶叶生产发展较快,但制茶机械水平低,因此劳力矛盾就显得突出。为了解决劳力矛盾,省、地有关部门遵照毛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教导,定点在安顺地区通用机械广试制茶机。经过二  相似文献   

2.
茶叶初制机械的研制必须十分重视使用矛教果、根据宁德县近年来烘青初制机械投资、,一效益及抵偿年限等作一剖析。实现机械化一钓经济效益是①提高工效、节省劳力,减轻劳动强度,机械化后,每担干茶降低工时88 一个,提高工效8倍多。②省柴节炭,节约燃料,每担干茶耗柴量节省203斤,节约成本8.04元,并能保护山林资源。③改进工艺,提高品质,增  相似文献   

3.
伟大领袖毛主席十分重视和关心农业机械化问题,早在一九五五年《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一文中就指出:“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同时,根据我国情况又指出:“估计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农业方面的技术改革,大概需要四个至五个五年计划,即二十年至二十五年的时间。"并号召"全党必须为了这个伟大任务的实现而奋斗。"毛主席对农业机械化的指示,是对我们广大贫下中农的最大关怀,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战斗号令,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一项伟大的战略任务。当前正是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必须积极响应毛主席提出的这一伟大号召,为在全省实现茶叶初制机械化而努力奋斗。我省盛产茶叶,又以生产眉茶为主,现将眉茶初制厂设计的有关内容,分成四讲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4.
肖宏儒 《中国茶叶》2006,28(3):40-41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绿茶加工及其机械化作业技术的研究和产品的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上世纪60年代以前,重点是研究和总结传统制茶工艺技术,以及研制、开发制茶机具和机械化作业技术;60~80年代,改进制茶工艺,优化及实现机械化、连续化作业;80年代强化研究制茶机械化作业的初步自动化控制技术;90年代主要是开发实用化技术,如名优茶的开发和机械化生产,至今国内已开发了多种适合不同风格名荼加工的名优茶加工机械,如扁形茶、针形茶、条形茶等,特别是扁形名优茶多功能机的研制成功,对扁形名优茶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步进式扁形茶整形机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扁形茶以手工加工为主。近几年,一些茶机生产企业设计生产了一些简易的扁茶机械,但这些机械,仅仅是模仿手工劳动,不能实现自动化控制,同时不能保证扁形茶的加工质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设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扁形茶整形机。实践证明,这一新型的扁形茶制茶机,是对传统扁形茶制茶工艺的彻底革新,对提高我国制茶机械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开化县是浙江省出口眉茶基地县之一。1990年产茶3150吨,自60年代以来,已建成初制茶厂326座,拥有各种茶机2477台,基本实现了制茶机械化。随着茶叶产量的增多,市场竞争激烈,现有初制厂工艺、设备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产品质量有所下降。为扩大销售,提高制茶质量,必须对现有初制茶厂进行改造。一、当前存在问题1.建厂早、机型多、设备落后。自60年  相似文献   

7.
随着机械工业“三化”工作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对制茶工艺(包括初制和精制,本文就初制而言,以下同)中的技术指标,逐步实现统一化和标准化。制茶标准化的实质是使制茶工艺指标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我国制茶历史悠久,从手工操作进入集体的半机械化或机械化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茶工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大批劳力转向第二、第三产业,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显著减少,不少茶区出现了劳力紧张问题,尤其是采茶矛盾更为突出,以致滥采情况十分普遍,双手抓茶,甚至用镰刀割茶,有的是眼巴巴地看着茶叶老在树上而束手无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也影响了茶树的合理采养,损害茶树正常生育,同时,采茶工的工资直线上升,茶叶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经济收益明显降低,严重挫伤了茶叶经营者的积极性。因此,目前各地对采茶机械化的呼声很高,要求迫切,这种形势为我国推行采茶机械化提供了良好机会。为促进我国采茶机械化的发展,笔者仅就机采的一些技术性问题作一叙述,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制茶机械化是茶叶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茶叶的成品质量和商品价值,取决于制茶机械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制茶性能。本文首先简述了福建省制茶机械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指出制茶机械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制茶机械的意义,提出今后我省制茶机械重点改革的八个方面的建议,以期提高茶叶品质,发挥福建茶叶优势,支援四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粗老茶之“发酵”,历来国内外均采用自然渥堆的生产方式。在我们厂里粗老茶之蒸、揉和干燥已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如何寻求“发酵”机械化的途径,使粗老茶的初制过程,循着不断前进的方向实现机械化的联动化,又能缩短生产  相似文献   

11.
田兴安 《茶叶科学》1985,4(1):45-52
六安瓜片是我国著名的特种绿茶之一。根据瓜片在制造过程中形质转化的规律及其条件,对传统的手工工艺进行了改革,并运用现有制茶机械,实现了制造过程的机械化。机械制茶和手工制茶在工效、生产成本和成茶品质等方面的大量研究表明,前者较后者工效提高20倍,生产成本下降50%以上,成茶外形接近手工瓜片,内质达到或超过手工瓜片,从而为瓜片生产开拓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田兴安 《茶叶科学》1984,4(1):45-52
六安瓜片是我国著名的特种绿茶之一。根据瓜片在制造过程中形质转化的规律及其条件,对传统的手工工艺进行了改革,并运用现有制茶机械,实现了制造过程的机械化。机械制茶和手工制茶在工效、生产成本和成茶品质等方面的大量研究表明,前者较后者工效提高20倍,生产成本下降50%以上,成茶外形接近手工瓜片,内质达到或超过手工瓜片,从而为瓜片生产开拓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解决制茶燃料的新途径,改革制茶工艺,提高制茶质量,实现眉茶初制机械化与电器化。在浙江大学电机系与衢县机电厂的大力支持下,经三年来的反复设计与实验,获得了眉茶初制机械“电磁内热”炒茶试验成功。衢县科委于1979年7月23—24日召开“电磁内热”制茶科研成果初鉴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教育、科研、工业、商业、五个山区农、商茶叶干部与具有小水电设备的山区产茶选点大队,共43人,浙江大学电机系郑光华教授等五同志专程莅临指导。  相似文献   

14.
采茶是茶叶生产中占用劳力最多,季节性最强的作业。一个拥有几千亩茶园的茶场,每逢采茶季节,都要招请成百上千的临时工,对茶场的经营管理压力很大。采茶季节正值农忙时期,在劳力调配上相当紧张,有“插得秧来茶变草,采得茶来秧又老”之势。这个矛盾随着茶园单产的提高和面积的扩大将更突出;为此,采茶机械化是茶叶生产,特别是大型国营  相似文献   

15.
我国茶叶初制机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进步,基本上能够满足茶叶初制机械化生产的要求,炒青和烘青绿茶已实现了机械化加工.但是,目前绿茶初制机械,型号繁多、规格不一、性能各异,合理选型显得特别重要,直接关系到茶叶品质和初制茶厂的经济效益,同时,茶机的选型也是初制茶厂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品质上存在外形松、扁、碎、曲,内质有烟焦味和红梗红叶等弊病还相当普遍,产生这些品质问题的原因,除了采制技术不当之外,茶机的选型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笔者就绿茶初制机械的选型问题谈些浅识,仅供参考.一、制茶机械选型的基本原则制茶机械的选型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而又十分复杂的工作,选型时可根据以下原则进行.1.制茶性能要好 这是选择制茶机械的首要条件.要选制茶性能符合制茶工艺要求,并能根据需要进行调节,能够适应高、中、低档原料制作,性能稳定,操作方便的机型.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园茶(又称珠茶,因外形园紧、宛如珍珠而得名)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但在初制中如何提高毛茶品质,是一个尚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园茶杀青中的“抛”和“闷”的方法,做了一些实验,初步整理后,以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17.
据估计,目前全国从事制茶工业的职工,包括国营和集体单位,约达数十万人。随着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制茶工业日益突飞猛进,加以制茶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工厂茶尘浓度相应增加,因而对工人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在十九世  相似文献   

18.
王宗保 《茶叶科学》1966,3(2):75-79
干燥是红茶初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县茶叶产区各初制厂,干燥工序一般都是采用烧炭火烘焙,个别的也有采用日光干燥。炭火烘焙,不但制茶成本费高,而且易出烧末茶,影响质量,同时劳动强度大,花费劳力多;而日光干燥,又只能在晴天进行,且成茶香气低,有太阳味,影响成茶品质。 为了提高茶叶品质,降低制茶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解决适合于农村社(队)办茶厂的  相似文献   

19.
浙扛的茶多为细茶、品质高,但往往由于农业和采制茶劳力发生矛盾,有一部分青叶未能及时采下老在树上,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为了满足国内外日益增长的需要,增加茶农收入,参考了浙江农学院张堂(忄互)教授1957年在绍兴红茶初制厂用不萎凋做红茶的试验,进一步在各地试做碎红茶,经过审评的结果,品质合乎出口的要求,不但扩大了外销,而且制法简单节省劳力,很受群众的欢迎,因此要大力推广碎红茶的制造。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采茶机械化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农艺措施上讲,它涉及到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茶树品种和茶叶加工。从销售角度讲,它涉及到收购销售与出口贸易等等。但是,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不少茶区人少地多,劳力严重不足。例如我省婺源县1982年产茶7万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