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从2001年开始进行了灰树花菌捧重复利用出菇试验,每段增加产值1元,生物转化率提高35%,现已连续3年获得成功,并开始推广。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灰树花又名贝叶多孔菌。俗称栗子蘑、莲花菇、舞茸等,在分类系统中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属。其鲜嫩的子实体香味浓郁,味道鲜美,口感极佳。灰树花的营养十分丰富,据测定,100克灰树花干品含蛋白质22.75g、氨基酸23.58g。氨基酸含量比香菇高1倍以上,并富含维生维C、B1、B2及有机物硒。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研究花菇废筒再生利用,以节省原料、降低成本为目的,利用我县花菇生产中的废旧花菇筒栽培灰树花,其操作过程与常规配方基本相同,结果表明,花菇废筒栽培灰树花比常规配方效果更佳,达至废筒再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林间空隙地和加工剩余物栽培竹荪,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林农增收的可靠途径。林间袋料栽培竹荪具有应用范围广、成本低、管理方便等优点,是广大农村在林区栽培竹荪行之有效的方法。林间袋料栽培竹荪要注重菌棒制作技术、出菇管理和采收等环节。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灰树花林下仿野生栽培关键技术,以指导北方地区灰树花的林下仿野生栽培与管理,促进林下灰树花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促进农户采纳专业化菌棒出菇技术是改善香菇品质和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农户行为的微观层面,利用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生产管理水平与价值感知对农户专业化菌棒出菇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逻辑,并利用黑龙江等10省份640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生产管理水平对农户专业化菌棒出菇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生产管理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农户采纳专业化菌棒出菇技术的概率提高0.628个单位;第二,分析作用路径发现,生产管理水平通过增强农户的经济感知和降低农户的风险感知,从而促进农户采纳专业化菌棒出菇技术。因此,合理提升香菇种植的生产管理水平、多渠道增强农户的价值感知、采取差异化的引导和激励策略是推广专业化菌棒出菇技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灰树花俗称栗蘑,在夏秋季节常野生于板栗树根部.近年迁西县在人工栽植的基础上又较为成功地探索了灰树花与板栗树套作立体栽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实现了板栗与灰树花相生互补,使板栗亩增产20%,灰树花产量达1800公斤,亩效益可达1.2万元.主要栽植管理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8.
袋料香菇栽培一直采用春栽秋、冬菇模式,出菇期主要集中在10月至翌年3月,而4~9月为产菇空白期,鲜菇总量不能满足国内外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近年来庆元县竹口镇已摸索出一套反季节袋料香菇覆土栽培的新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非常适宜菇农规模生产,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仅供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9.
巴西菇生产特点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西菇(Agaricus Blazei Murrill)又称姬松茸,属蘑菇科、蘑菇属的单孢菌类。既可食用,又可药用,是糖尿病和防癌抗癌的保健农产品。1998年,我们与日商合作在沈坎头村创建了1万m2巴西菇生产基地。通过3年来的探索与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现已成为市农业局和镇政府“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的示范基地,生产技术已辐射到磐安、武义等县。同时发现少数菇农对巴西菇的栽培技术掌握不当,在生产中产量相差悬殊的现象,春菇产量高的2.75 kg/m\+2,低的仅1 kg/m\+2。为此,将巴西菇的生产特点及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夏栽香菇不出菇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正确采取解决措施即可正常出菇。1制棒的时间晚1.1原因分析。3月份以后才开始制棒,这些菌棒尚未达到香菇本身的菌龄要求,7月份未能正常出菇。正常情况下,夏季香菇最适制棒时间为12月~3月,最迟要在3月底以前,7月份以前可以正常出菇。  相似文献   

11.
曹德宾 《农技服务》2005,(10):13-14
相同的栽培基料和配方,相同的菌株及接种培养.在同一区域内管理出菇,而长出的香菇质量却有天壤之别,产量相差1倍以上,生产效益更是对比悬殊,其原因何在?近日有菇农来电咨询。为照顾到更多的读者和菇农朋友,特作文以答,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庆元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山间盆地相对高度海拔600—800米,四季分明,适宜发展高山蔬菜。全县从2000年开始在东部的个别乡镇进行尝试性种植,由于生产的蔬菜品质好,市场竞争优势明显,面积已从当时的250多亩,发展到2004年的1万多亩。高山蔬菜也由当初单一品种发展到十多个品种。高山蔬菜已成为庆元县的菌、竹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中具有竞争优势的绿色产业之一。订单农业作为高山蔬菜发展的一种购销模式,近几年来也在庆元兴起,现将庆元县发展高山蔬菜订单农业的现状及对策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张飞翔 《农技服务》1998,(10):19-20
<正> 灰树花味香肉脆,形如珊瑚状,是一种珍贵的食药两用真菌。所含营养成分丰富,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很有发展前途。现将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杏鲍菇近几年国内发展很快,已有工厂化栽培,但仅仅是通过制冷设备调节温度,整个生产程序仍然是手工操作,采用塑料袋栽培。非常耗工耗时,而且污染率较高,栽培后的塑料袋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造成环境污染,另外长期在无菌环境下工作的工人容易出现身体不适。而在台湾,杏鲍菇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从拌料、装瓶、打洞、封盖、杀菌到接种、培养、搔菌、出菇、挖瓶等都完全自动化,栽培技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现将台湾杏鲍菇自动化生产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白灵菇迟Ⅲ菇、不出菇的表现主要有3点:一是出菇缓慢,从接种日起,菌龄超过130天。二是出菇快慢不一,如同一接种期的整批菌袋中,先后出菇时间可以相差1个多月。三是不出菇,接种后数月,菌袋不现菇蕾。迟出菇、不出菇,其主要原因是技术失误和管理不善,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姬松茸是现今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中产量、性状最不稳定的菌类之一,生产上常常发生歉收甚至绝收。从丽水市生产情况看,姬松茸不结实大体有3种表现:一是发菌正常却不结实,即只有菌丝体而无子实体,约占不结实总量60%左右;二是不能正常发菌,占30%左右;三是原基形成后枯萎或腐烂。我们调查了历次生产失败的原因,并结合实验室试验进行了分析,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秀珍菇形态秀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极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市场销量及栽培量逐年上升,是一种极具开发前景的食用菌。庆元东部高山台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生态资源的优势,十分有利秀珍菇的夏季无公害栽培。为此,我们于2004年开始,在庆元县荷地镇连续三年开展了秀珍菇反季节无公害栽培的示范推广,2006年已发展成20万袋的生产规模,菌包成活率达90%以上,单产可达0.25kg/袋,部分农户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现将这一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今日农村》2004,(5):30-30
玉米秆富含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及淀粉、蔗糖等,是生产香菇的优质原料。但因其结构致密、组织坚实,使制袋和出菇管理存在吸水性差、水容量小、制袋成品率低和后期补水难、菌袋易僵硬等弊端。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多种试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是改双面接种为单面接种;改整体转色为单面转色;改全暴露为暴露与封闭、半封闭相结合,使玉米秆袋栽香菇的高产潜力得到有效发挥。现介绍关键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9.
平菇是目前我国主要栽培的食用菌。由于栽培技术简单,原料来源广,所以深受生产者的青睐。根据平菇生物习性及对外界环境的要求,其最佳。发菌期在9月份-10月份,最佳出菇期在10月份~11月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其出菇管理一般都在温室内进行,此时平菇的菌袋已采收1潮~2潮菇,由于温度、营养、水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冬季菇棚有时发生死菇、不出菇、畸形菇以及病虫危害。为此,平菇冬季出菇期管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南方菇区代栽香菇菌棒安全越夏是长菌龄当家品种培菌过程中一个重要技术环节,而常规越夏技术措施对近几年的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已表现出其技术的局限性,不能有效地控制夏季高温引起的菌丝自溶、菌棒腐烂(俗称烂棒或烂筒)。如2003年浙江省丽水市遭遇夏季持续高温天气,菌棒腐烂率高达30%以上(利用常规技术管理),直接经济损失达一亿多元。笔者自2000年以来开展越夏技术调查研究,形成了以“搭建标准菇棚,菌棒菇棚越夏”为核心的代栽香菇菌棒越夏新技术,经在庆元县优质高效香菇生产示范基地等应用实践,取得显著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