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大豆灰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叶片组织结构,主要包括栅栏组织层数,栅栏组织密度,上下表皮细胞密度,蜡质含量及叶比重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叶片的栅栏组织排列整齐,紧党性,而且层数相对较多,可以抵抗病菌的侵入和扩展,成为抗病的一个结构屏障;抗病品种的叶片蜡质含量高于感病品种,表明大豆叶片本身具有的蜡质层是抵抗和延迟病原菌侵入的另一个结构屏障。在叶比重上,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与大豆灰斑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抗病性大豆品种接种大豆灰斑病菌前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在接种前均缺少同工酶C3带,接种后出现同工酶C3带;感病品种在接种前后,只是同工酶活性发生变化,没有出现同工酶缺失或增加。接种前,抗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抗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增加,但抗病品种的活性仍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了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在3~4叶期接种,并于接种后1~10天内连续取样,然后测定其接种后内叶绿素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在病菌侵入的初期,叶绿素a、b的含量都有所下降:在病菌侵染后7~10天时,感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含量比未接种对照低,而抗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含量均明显高于未接种对照;另外,致病力不同的生理小种对叶绿素a、b含量变化的影响不同,7号生理小种对叶绿体的破坏能力最强,其次为6号生理小种,而4号生理小种则最弱,其中1号,2号生理小种居中。抗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的比值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初步认为叶绿素a/b的比值可作为大豆品种对灰斑病抗性鉴定的一种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4.
徐兆飞  刘亚光 《大豆科学》2006,25(3):234-238
利用大豆灰斑病菌不同致病力的生理小种接种抗感不同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大豆叶片内总黄酮类物质的含量与品种的抗病性呈明显正相关;感病品种叶片内总多酚含量变化显著降低,抗病品种总体变化不大.接种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能够大幅度提高抗病品种体内总黄酮含量,这一结果可以作为筛选和鉴定抗病品种的一种生化指标;大豆灰斑病菌弱毒菌株能够诱导感病品种体内总黄酮含量提高,进而提高大豆的抗病性,这一结果为大豆灰斑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豆品种感染灰斑病前后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豆灰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在接种灰斑病菌前后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前,抗感灰斑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并无明显差别;接种后,抗病与感病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且感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量大于抗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量。  相似文献   

6.
大豆茎、叶、荚普遍着生茸毛,表现有末端形态、密度、长度和角度(着生状态)的差异.本文利用地方品种群体研究了大豆叶片和叶柄茸毛性状的变异、区域差异、相互关系及其与大豆对豆卷叶螟抗性的关系.大豆叶片茸毛密度、长度、角度和叶柄茸毛角度在全国393份代表性大豆地方品种间存在大幅度变异,变幅分别为4.8~105.9根·10 mm-2(无茸毛品种除外),0.22~0.94 mm,0°~88°和5°~90°.叶片茸毛密度、长度和角度大的品种较少,而叶柄茸毛角度小的品种较少.393份大豆地方品种中尖型茸毛末端品种127份.叶片茸毛长度、角度、末端形态及叶柄茸毛角度与地理生态区有关,生态区Ⅰ的叶片茸毛较长,生态区Ⅰ和Ⅱ的叶片茸毛角度较大,生态区Ⅰ、Ⅱ和Ⅲ的钝型茸毛末端比率较高,生态区Ⅰ、Ⅱ和Ⅴ的叶柄茸毛角度较大,而叶片茸毛密度与生态区无关.叶柄、叶片茸毛角度及叶片茸毛长度间相互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茸毛密度与长度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茸毛密度和长度在茸毛末端形态间也有显著差异,尖型茸毛末端的品种茸毛密度较大,长度较短.豆卷叶螟引起的虫包数和卷叶率与叶片、叶柄茸毛角度及叶片茸毛长度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叶片茸毛密度显著负相关,与茸毛末端形态无关.叶片茸毛角度与抗虫性指标相关性最强,角度越小越抗虫,是大豆抗豆卷叶螟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自由基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直接测定了不同抗性的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自由基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豆品种和病原菌生理小种的组合不同,大豆叶片中自由基含量的变化不同。抗病品种接种后叶片中自由基含量增加,且一直高于相应对照的自由基含量;而感病品种则低于相应对照的自由基含量。本研究认为抗病品种叶片中增加的自由基在抗病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周博如  金淑梅 《大豆科学》2000,19(2):111-114
通过对两个感病品种(绥农8、东农42),两个抗病品种(黑农37、黑农38)在一片复叶期分别接种1和小种4两个菌株,测定了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和总糖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感病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可溶性总糖含量明显降低;而抗病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先降低,的升高,可溶性总糖含量也明显增加。未接种健株中,感病品种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比抗病品种高。  相似文献   

9.
灰斑病对大豆类囊体膜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SOD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灰斑病1号,7号小种侵染条件下,大豆类囊体膜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提出了灰斑病1号小种主要是使感病大豆品种叶肉细胞叶绿体膜蛋白受到损伤,然后使植发病。灰斑病7号小种对大豆的影响主要作用于细胞色素的表达上,使细胞色素不能合成,从而表现出感病反应。而抗病品种则无此反应。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和灰斑病菌互作中,通过测定叶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了灰斑病菌的侵染对大豆叶片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和灰斑病菌的组合不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变化的规律也不同;抗病品种接种致病力强的1号、7号和6号生理小种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的高,而接种其它生理小种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降低。但是,感病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植株的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很大。  相似文献   

11.
 以盆栽杂交稻汕优63为供试品种开展人工接种技术研究,并利用人工接种技术对85个品种(组合)进行了抗性鉴定。研究表明,水稻叶尖枯病菌的侵入途径主要是伤口。人工接种,以病菌分生孢子液(低倍镜视野15~30个孢子)或菌丝液,在水稻孕穗至扬花期进行剪叶蘸菌液接种为好。接种后一定时间内的病斑扩展长度可作为大田鉴定水稻品种抗性的评价标准。根据大田接种结果,不同稻型和品种对叶尖枯病的抗性差异较大。一般杂交籼稻感病,常规中籼稻次之,而粳、糯稻抗病。这一结果与水稻叶尖枯病的大田发生情况相似。抗性鉴定中发现,一般秆高、叶长且披垂的水稻品种(组合)较感病;抗病品种特别是粳糯稻品种在病健交界处表现明显的褐色过敏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为判定叶片表面结构及蜡质是否会影响寄主植物的抗虫性,以3种不同抗蓟马水平的榕树叶片作试验材料,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叶片表面的超微结构,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叶片表面的蜡质成分及含量,比较差异性。结果表明:3种榕树叶片的表面蜡质、表皮细胞、气孔器等微形态结构明显不同,高感品种蜡质平滑,表皮细胞山脉状突起细微,气孔密度和长度均较小;低感品种蜡质略显粗糙,表皮细胞山脉状突起略显丰富,气孔长度最长;高抗品种蜡质最为粗糙,表皮细胞山脉状突起纵横交错,气孔密度最大。3种榕树叶片的表面蜡质总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高感品种和低感品种的蜡质总量相对较高;每个品种的蜡质提取液可鉴定出21种已知化学结构的化合物,各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随品种抗性的不同会有所变化,醇类占比随品种抗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烃类相反,酸类、酯类和酮类则互有高低;各主要组分的离子峰面积随品种抗蓟马水平的高低而呈现大小排序变化,含量的变化均可影响榕树品种的抗蓟马水平。  相似文献   

13.
3种氧化酶与辣椒抗蚜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分光光度法和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了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抗坏血酸氧化酶(AsA-POD)与辣椒抗蚜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抗、感品种叶组织内PPO,POD,AsA-POD活性在受蚜虫侵害后均明显提高,但高抗和抗蚜品种较高感和感蚜品种反应更灵敏,在接虫初期其POD,PPO和AsA-POD活性即上升到一个很高水平,活性增强远远高于高感和感蚜品种,且在受蚜虫侵害后保持稳定的高活性水平;高抗和抗蚜品种叶组织内的POD和PPO同工酶谱带在受蚜虫侵害前后均保持稳定不变,没有新谱带的出现,而高感和感蚜品种在受蚜虫侵害后POD和PPO同工酶谱带均有变化,蚜虫侵害前其POD和PPO同工酶谱带均与高抗和抗蚜品种相同,但受蚜虫侵害后分别减少2条和3条。相关分析表明,辣椒受蚜虫侵害后,叶组织内POD,PPO和AsA-POD活性的增强及POD和PPO同工酶谱的稳定性与辣椒抗蚜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玉米锈病发病规律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吉林省玉米锈病发生规律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以下问题:玉米植株在生育后期对锈菌的侵染抵抗能力要明显强于生育前期;玉米不同叶位的叶片抗侵染能力有明显差异,老叶抗病性强于新叶;增施N肥和P肥,可削弱玉米对锈病的抵抗能力,但增施K肥可增强玉米对锈病的抵抗能力;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差异显著,自交系2L637、2L725、单交种铁15、辽单33、丹玉3、铁12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对SMV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MV-a析系为毒源接种3人不同抗性类型的大豆品种,在接种后8,24,48,7小时及在3,6,9,12,15,18 11次连续取样与相应CK一并测定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后发现:未经接种的抗感品种体内PO酶活性差异较大,病品种中PO酶活性水平高于抗性品种2倍以上。  相似文献   

16.
铁胁迫对花生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铁处理对花生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缺铁胁迫下花生根际pH值降低,新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下降,铁敏感品种降低幅度远大于抗缺铁品种;抗缺铁品种的根系Fe^3 还原力高于铁敏感品种。花生根系Fe^3 还原力和新叶叶绿素含量可作为筛选抗缺铁花生品种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抗马铃薯晚疫病品种紫花白和感病品种夏波蒂活体和离体两种状态下ROS清除酶系(SOD,POD,CAT)在0~4 d取样后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比较,发现马铃薯不同品种的ROS清除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均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态势,而且活体和离体条件下的变化趋势趋于一致。因此,我们认为可以利用马铃薯的离体叶片作为接种材料来间接的反映马铃薯植株活体叶片中的ROS清除酶系的活性变化。  相似文献   

18.
沈文飚  冯晴 《大豆科学》1999,18(1):22-26
以对SMV-a株系抗性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分析了感染SMV后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科丰1号接种SMV的早期,PAL和POD活性显著升高,SOD和CAT活性明显下降,相反感病品种1138-2和徐豆1号的SOD和CAT活性明显上升,POD活性的增加幅度则小于抗病品种,而1138-2的PAL活性则低于相应对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两个高抗SMV3号株系种质哈91R3-184、哈91R3-301,两个感病品种合丰25、黑农16于真叶期分别接种SMV3号株系,在R1、R3、R5期分别测定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活性,结果表明:1、抗感病品种未接种健株POD、PPO酶谱构型没有差异,只是活性高低有别,说明抗性与POD、PPO活性有关。2、接种SMV后感病品种POD、SOD酶活性明显高于未接种健株和抗病品种,其POD、PPO部分酶带加宽色深,部分酶带缺失,3、各生育阶段抗感品种PPO、POD、SOD酶活性动态的变化,可作为抗感病品种的生化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