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2017年苏北地区X市建档立卡脱贫家庭的相关信息为基础,使用VEP法测度该地区农村已脱贫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区分脆弱家庭与非脆弱家庭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推测哪些因素可能是影响贫困脆弱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建立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测度各个因素对贫困脆弱性发生概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户主为女性影响脆弱性概率比男性大、主要劳动力文化程度高和健康水平高会降低已脱贫家庭返贫的概率,而劳动力就近务工和劳动力残缺会增加其返贫概率。最后从家庭规模、户主性别、主要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健康水平、务工地区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以地处农牧业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对象,利用SRP概念模型结合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对2005、2010和2018年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对影响生态脆弱性的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0和2018年鄂尔多斯市平均生态脆弱性指数为0.52、0.44和0.42,整体均处于轻度脆弱状态;指数平均值呈现降低趋势,表明生态脆弱性逐渐转好。3期数据均显示生态脆弱性在空间上呈现东部到西部逐渐加重的特征。2)2005年与2010年相比潜在脆弱面积增加了390 km2,微度脆弱面积增加了22 628 km2;2010年与2018年相比潜在脆弱面积增加了5 616 km2,微度脆弱面积增加了6 031 km2;3)鄂尔多斯市生态脆弱性不同年份各评价因子的影响不同,自然因素中的年均降水量、NPP以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人口密度、人均GDP、万元GDP用水量是影响鄂尔多斯市生态脆弱性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3.
河北坝上内陆湖盆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取14个表征生态脆弱性的具体指标并赋以权重,通过计算生态脆弱性指数对坝上内陆湖盆湿地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坝上湿地整体脆弱性程度为中度接近于强度脆弱,以县为评价单元的脆弱程度状况为尚义〉张北〉康保〉沽源,主要的脆弱性因素是水资源及植被状况。以上结果说明坝上内陆湖盆湿地生态脆弱化现象严重,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从岩性和地貌因子入手,将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程度分为5个等级,从小地形部位的尺度,对不同脆弱程度等级的环境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主要受到岩性和地形影响,从坡下部至山顶,脆弱程度随着坡度和基岩裸露率的增加而增加,在局部空间上表现出较大的生境特征差异。在脆弱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脆弱程度等级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治理目标和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旱灾是河北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灾害脆弱性程度影响着灾情,因此农业旱灾脆弱性的研究对河北省减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分析了导致和影响农业旱灾脆弱性的主要因素,选择降水量、土地质量、人均纯收入等9个指标综合评价了68个县市的旱灾脆弱性。结果表明,全省1/3以上的县市属于强度旱灾脆弱区,脆弱度的高值区集中在冀北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正面临乡村主导产业退化、粮食生产功能弱化等乡村发展问题,而对于乡村地域系统农业结构改善与经济、社会保障、生态等功能提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吉林省为例,选择县域为单元,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个维度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熵值法和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分析2005—2019年吉林省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利用主导因素法分析不同县域乡村脆弱性主导要素。结果表明,吉林省乡村地域敏感性呈波动上升趋势,暴露度和适应能力呈下降趋势,综合作用结果导致吉林省乡村地域系统整体脆弱性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吉林省乡村地域系统脆弱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表现为“中西部低,两边高”的空间格局。根据乡村地域系统脆弱程度的主导因素,将研究区划分为7种成因类型,极度和重度脆弱程度的14个县,主要以敏感性—适应能力为主导因素类型;中度脆弱程度的23个县,主要以适应能力为主导因素类型;轻度和轻微脆弱程度的23个县,主要以适应能力和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为主导因素类型。因此,提出应从强化水土保持、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加强政府支持引导等方面开展差异化调控措施,全面提升吉林省不同县域乡村地域系统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6年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348户家庭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脆弱异质性家庭对停伐政策的态度及影响因素。采用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法将348户职工家庭分为脆弱性家庭和非脆弱性家庭,描述性分析2组样本家庭对停伐政策的态度及认知情况,利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分析脆弱性与非脆弱性家庭对停伐政策态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非脆弱性家庭对停伐政策的了解程度及执行情况的评价均高于脆弱性家庭,脆弱性家庭相对非脆弱性家庭对停伐政策的认可度较高,但是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相对较低。脆弱性家庭和非脆弱性家庭对停伐政策的态度受户主特征、家庭特征以及政策认知特征变量的显著影响,但脆弱性家庭变量参数估计绝对值相对更大,因而停伐政策对脆弱性家庭有着更为敏感和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以慈溪市龙山镇为研究对象,应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指标评价体系,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选取10个因子组成评价指标。基于RS和GIS分析平台,对评价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完成了龙山镇生态脆弱性相关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区域空间脆弱性总体一般,以轻度脆弱、中度脆弱和强度脆弱区域所占比例较大。极强度和强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镇域中部建成区区域,微度和轻度脆弱则主要分布在城镇西南部丘陵区域。随着城镇化发展,人为活动和土地利用增加,将进一步加剧镇域中部生态脆弱性,对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有着显著影响。控制人口密度、增加森林植被面积、提高生态廊道连接性、及控制建设用地范围等措施将成为改善城镇生态脆弱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河南省新安县为例,通过筛选环境脆弱因子,从成因与结果表现2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集对分析法分析了1998—2009年豫西山地丘陵区的生态脆弱性。结果发现,1998—2009年,新安县生态脆弱性呈下降趋势,由2003年之前的高度脆弱降低为之后的轻-中度脆弱,生态环境质量趋于改善。豫西山地丘陵区的特殊气候条件和灾害性天气、不利的地质地貌因素等自然因素以及森林植被破坏等人为活动因素是增大地区生态脆弱性的主要原因,而2001年以来实施的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以及生态治理与修复则是促进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政府部门开展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利用陕西省关中地区2015年自然灾害灾情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该区域自然灾害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灾害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受灾人口和农作物受灾面积是影响自然灾害脆弱性的直接因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影响自然灾害脆弱性的间接因素;关中地区自然灾害脆弱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性,北部的渭南和咸阳是自然灾害脆弱性等级较高地区,南部的西安是自然灾害脆弱性较低地区。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在对该流域生态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选取9项指标,建立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熵权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渭河流域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北洛河区脆弱程度最大,渭河干流区和泾河区属中度脆弱区。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管理者应根据其特点,合理规划、因地制宜的加以治理。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基础,但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改变与人为活动的开发破坏,地球生态环境面临着愈发脆弱的危险。生态系统脆弱性特点鲜明,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双重耦合影响。本文采用VSD模型,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个方面分解研究脆弱性,构建3个层级、14个指标的评价体系来综合评价生态脆弱性。结果表明:延边地区生态脆弱性可分为5级,分别为非脆弱区(18.61%)、一般脆弱区(25.18%)、较脆弱区(25.55%)、很脆弱区(21.43%)和极脆弱区(9.23%),生态脆弱性格局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显著特点。结合脆弱性分区结果和诱因,对不同类型区进行深度分析,以期为延边地区生态脆弱性保护提供理论技术支持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等3个层面选取12个指标,构建基于模糊灰色系统理论评价模型,对贵州省农业旱灾脆弱性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贵州省生态环境脆弱,易诱发旱灾且恢复力差,9个脆弱性分区中,有6个严重分区,3个中度分区;用4个典型指标与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喀斯特地区农业旱灾脆弱性与这4种因素都有关联性,其关联程度大小顺序为:地表水资源量GDP人口喀斯特面积。喀斯特分布面积对贵州省农业旱灾脆弱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文因素的作用,正逐渐弱化着喀斯特对农业旱灾脆弱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指标权重,改进TOPSIS模型,根据各评价单位无量纲数据列标准差确定灰色关联度分析中分辨系数,不计主观赋值随意性和固定性情况下,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结果客观合理。将改进模型应用于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2009~2014年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深度分析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时空异变,了解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于改进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指标权重值为动态值,突变数据对指标权重排序影响更具时效性;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农业旱灾脆弱性多为重度脆弱和中度脆弱,属于极易发生旱灾地区;近年来,该区域实现粮食增产同时,合理调控区域复合体影响因素,大部分农业地区农业旱灾脆弱性强度减弱,少部分地区保持相对稳定。评价结果与实际遭受旱灾损失性质基本吻合,评价模型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为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宁夏不同生态类型区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村的农业脆弱性,选取4类共19项指标,构建各典型村的农业系统气候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分类综合指标分析法从敏感性和适应性两方面对各典型村农业系统气候脆弱性现状进行定量评价,并分析影响各村气候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针对性措施。结果表明,影响各村敏感性和适应性的指标各不相同,二者基本呈负相关。5个村的敏感性指数除北马坊(17.61)外均在47.64~53.45,表明北马坊村敏感性较低而其余4个村敏感性较高;适应能力在53.23~76.79,表明5个村的适应能力居中等偏上;5个村的脆弱度均不低于2级,表明各村的气候脆弱度较高,排列顺序为五里墩村>观音村>孙家河村>小店子村>北马坊村。  相似文献   

16.
南方水稻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分析——以江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构建水稻对气候变化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基础上,以江西为案例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西水稻敏感度主要处于低度敏感和中度敏感状态,适应度主要处于低度适应和中度适应状态,而整体上水稻对气候变化脆弱性较大,主要处于中度脆弱和高度脆弱状态。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各区域水稻脆弱性的表现和成因,并提出了不同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对由气候敏感性主导的脆弱区,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然风险防御能力;对由土地利用不合理主导的脆弱区,要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加强植被恢复,防治水土流失;对由适应性较差主导的脆弱区,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湖泊流域人类活动的加剧,我国湖泊水体污染及流域生态环境退化逐渐加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日益遭受破坏。从流域尺度、社会生态系统层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流域脆弱性的驱动机制,对于源头治理湖泊流域水体污染和环境退化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滇池为例,结合"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暴露度-敏感性-恢复力"模型,构建湖泊流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框架,探寻湖泊流域脆弱性特征及驱动机制,为流域的系统治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滇池流域是昆明市的脆弱性中心和策源地,脆弱性趋势在加剧和蔓延;脆弱性特征区域差异显著,脆弱性程度趋于均衡。社会因素尤其是人类活动是脆弱性主要的驱动因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滇池流域脆弱性形成的最大贡献者。脆弱性跨尺度作用明显,脆弱程度受外界影响大;系统自组织程度低,环境治理效率不佳。最后文章提出了滇池流域脆弱性调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采用系统分析方法,构建了表征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指标体系.根据“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对比研究了各区县农业生态环境的脆弱度.结果表明,重庆市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按经济地理分类,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属于资源-环境脆弱型,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属于生态脆弱型,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脆弱程度较小.按自然聚类,将39个区县的脆弱性分为资源脆弱型、生态脆弱型、环境脆弱型、一般脆弱型4种类型.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主要影响种植业,特别是单位耕地粮食产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生态脆弱性评价作为了解区域生态状况的重要途径,评估区域生态脆弱性状况及变化。【方法】 研究以新疆14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VSD(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评价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及综合指数法定量评估新疆各地州市2007~2017年生态脆弱性状况及其综合脆弱性。【结果】 (1)受气候条件影响吐鲁番市一直处于极端脆弱区,新疆南疆大部分地区处于重度脆弱区,而北疆以轻度脆弱区为主。(2)2007~2017年新疆的暴露度指数和敏感性指数变化不大,适应力指数有所提升,综合生态脆弱性呈小幅下降趋势。(3)新疆生态脆弱性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综合脆弱性的下降与适应力的提升有较大关系。【结论】 针对中重度脆弱区着重提高其生态适应力是降低新疆地区生态脆弱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河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估。[方法]基于ArcGIS,运用主导因素法和最大限制因素法,构建河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的敏感性-现实性概念框架模型,对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估,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河北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其退化现状具有不一致性;重度脆弱区占全省总面积的4.1%,比例较小,主要分布在冀西北间山盆地的张家口坝下9县区,呈条带状分布,是土壤侵蚀脆弱性和土地沙化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度脆弱占38.4%,比例最大,主要分布在冀西北间山盆地、燕山山区及太行山山区的大部分地区,主要由土壤侵蚀脆弱性所致,坝上坝下也有大块分布,主要由土地沙化脆弱性所致;河北平原区主要表现为轻度脆弱和微度脆弱,分别占全省面积25.1%和32.4%。[结论]该研究为保障河北省生态安全和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