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车轮虫病1.1 病 因 由原虫类的多种车轮虫寄生于加州鲈体表及鳃部感染引起。1.2 症状 病鱼体黑而瘦,食欲减退或不摄食,群游于池边。大量寄生时,鳃组织分泌大量粘液,鳃丝发白腐烂,严重时池边慢游最后死亡。1.3 危害及流行情况 4~5月份最为流行。对鱼苗、鱼种危害较大。该病传播速度快,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且易继发感染。1.4 防治方法 1)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病原体;2)注意放养密度和保持水质清新;3)苗种入池前用3%食盐水浸洗3~5分钟;4)全池泼洒0.7 g/m3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暗纹东方的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发现其较易感染小瓜虫病、刺激隐鞭虫病及肠炎、烂鳃、营养不良等症,对上述疾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方法做如下介绍,供广大养殖工作者参考。1小瓜虫病病因小瓜虫寄生引起。症状肉眼可见鳃、鳍、体表布满白点状囊孢,镜检虫体呈椭圆形,有纤毛,中间有“马蹄形”核。治疗方法(1)百虫净全池泼洒,使用浓度为0.15克/米3,效果显著。(2)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混合溶液0.7克/米3全池泼洒,效果显著。2指环虫病病因指环虫寄生在鱼的鳃丝上而引发此病。症状鱼鳃丝粘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治…  相似文献   

3.
小瓜虫病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主要寄生于河豚的躯干、皮肤及鳃瓣上,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囊泡,尤其是河豚的鼻腔出现两团粘液性附着物,严重时鼻腔可被小瓜虫蛀通。病鱼体色转黑、消瘦、游动迟缓、食欲不振,最后呼吸困难致死。该病感染性强,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约10%。治疗方法:(1)可通过控温养殖,将水温上升到30℃左右,2~3天后,小瓜虫可自行脱落。(2)用0.3克/米3的孔雀石绿全池泼洒,同时用鱼虫必克拌饵投喂,此病要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很好。车轮虫病病原体为多种车轮虫,主要寄生在河豚的鳃部和体表,…  相似文献   

4.
1 症状 金鱼无食欲,体消瘦,活动呆滞,体表无明显症状。翻开鳃盖,可见鳃盖内表皮有轻度充血,鳃丝末端浮肿、粘液增多,粘附有污物,鳃丝间偶有发现白点,呈淡红色。剖检时,除肠内无食物外,各内脏器官基本正常。镜检一个视野有4个小瓜虫或幼体,两个视野有3只指环虫,且鳃丝上皮细胞脱落,血管有血窦,严重时呈坏死性烂鳃。所检查的5尾金鱼4尾都是如此,另一尾病症较轻。因此,诊断为金鱼小瓜虫病、指环虫病和烂鳃病并发。2 发生原因2.1 进货时金鱼在产地就有虫卵和孢子,至水温、环境适宜时,虫、菌即大量繁殖,感染金鱼。2…  相似文献   

5.
2.黑鳃病主要由副溶血弧菌或嗜水气单胞菌引起。初期病蟹部分鳃丝变成暗褐色,随着病情发展会全部变成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出现叹气状。主要控制技术:(1)用长效水体消毒剂或强消精全池泼洒,使池中药物浓度达0.2~0.3克/米3水体,连泼二天。同时每千克饲料添加Vc、VE2~5克+鱼血宁20~40克+益水宁2~4克,连喂5~7天。(2)全池泼洒二氯海因0.3~0.4克/米3水体或溴氯海因0.2~0.3克/米3水体,同时每千克饲料添加克暴灵5~7克+蟹宁20~40克+Vc1~2克,连喂5~7天。3.…  相似文献   

6.
一例欧洲鳗小瓜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化县马路鳗鱼场,养殖鳗池20个,养殖面积3160m~2(其中大池10个2400m~2,小池10个760m~2)。1998年3月14日,鳗鱼因病死亡严重,病情来势十分凶猛。18~#池当日死鳗8kg,165尾,全池约有25%的个体被感染。20~#池死3kg,145尾,约有15%的个体被感染。针对病鳗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诊断为鳗鱼小瓜虫病,并立即采取措施积极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发病原因鳗场在日常管理中是每星期用0.4g/m~3鱼用强氯精和0.06g/m~3的灭虫精进行细菌性鱼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11.2.6烂尾病病原嗜几丁质细菌。症状尾扇末端肿胀,内含液体,溃烂、缺损或边缘变黑,严重时整个尾扇被腐蚀,有些还表现为断颈、断足。措施1)茶粕15克/米3全池泼洒;2)抗病毒元5%添加投喂。11.2.7丝状细菌病病原毛霉亮发菌、硫丝菌和发状白丝菌。症状头胸部附肢和游泳足色泽暗淡,似有絮状附着物,鳃部黑色或褐色,严重时变黄色甚至绿色,附着丝状体,蜕壳困难。措施1)高锰酸钾2.5~5克/米3全池泼洒;2)氯化铜1克/米3全池泼洒;3)新霉素10克/米3,链霉素4克/米3全池泼洒;4)10克/米3茶…  相似文献   

8.
《内陆水产》2002,27(8):20-21
近年来,在我国粤、闽、江、浙、赣等许多养殖场中均普遍反映欧鳗遭受一种拟指环虫病(Psudodactylogyrusanguilla)的侵袭危害,经济损失严重。传统防病最多是使用甲苯咪唑、左旋咪唑、丙硫咪唑等咪唑类药物。但由于多年来一直沿用这类药物,已普遍反映疗效明显减退,甚至无效。尤其在福建省福清、蒲田、顺昌等地区表现更显突出。如在1990年时用甲苯咪唑的有效杀虫浓度为0.1~0.2克/米3,至2000年使用浓度增至2~3克/米3时,该虫体仍有存活,有些用药后虫体更趋活跃,这可能是受药物刺激而出现生物反弹报复效应。看来…  相似文献   

9.
1996年11月中旬和12月下旬,在广西柳州市沙塘园艺场水产公司淡水白鲳鱼种越冬池内先后发生过小瓜虫病和斜管虫病,由于发现得早及治疗措施得当,没有造成大的损失,只有在发生斜管虫病时死了几尾鱼种,过程如下:一、小瓜虫病症状及治疗1.症状:11月13日上午在喂鱼时发现白鲳鱼种不摄食,而前两天鲳鱼种都抢食较狠,经观察,发现鱼种成堆在池角集中,鱼不时跳出水面,鱼体不断地和增氧机缆绳磨来擦去。捞出两条鱼种,刮取体表粘液和鳃上粘液在10×4倍的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两鱼的鳃上和体表都带有不同数量的有明显香肠形大核的小瓜虫。2.…  相似文献   

10.
李泽湘 《内陆水产》2002,27(2):32-32
1赤皮病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鳞片脱落,特别是鱼的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鳍茎充血,鳍条末端腐烂,病鱼还伴有肠道发炎及烂鳃症状。防治方法在鱼的放养及捕捞过程中应小心仔细,避免鱼体受伤;也可在鱼种放养前用10克/米3的漂白粉浸洗鱼体20分钟左右,或用10~20克/米3的痢特灵浸洗20~30分钟,还可内服鲤暴平药饵,外用10克/米3的漂白粉全池泼洒。2水霉病病鱼在感染初期肉眼看不见有病状,当肉眼能看到时,此病菌体好像灰白色的棉团,视检似灰白色絮状物。由于霉菌产生大量酵素分解鱼体组织,使鱼体受到刺激,…  相似文献   

11.
薛志成 《内陆水产》2002,27(3):35-35
1病毒类肠道疾病肠炎病危害对象:草鱼、青鱼。症状:病鱼体色发黑,肛门红肿,严重时鳍条基部充血,腹部出现红斑,肠管发炎,呈红色或紫红色。防治方法:1)鱼种放养前,用10克/米3漂白粉浸浴;2)流行季节每隔半月用1克/米3漂白粉全池泼洒1次,或投喂磺胺胍药饵;3)大蒜治疗。大蒜按每千克鱼种投喂5克的用量,拌入饵料,连喂3~6天。2寄生性肠道疾病2.1球虫病病原体:艾美虫。危害对象:青鱼。症状:鳃部呈苍白色,肠管内壁形成许多灰白色“肿瘤”,病灶周围组织溃烂,产生白色脓汁。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相似文献   

12.
1车轮虫病此病易发生于早繁苗培育期,特别是0.8~2厘米的小苗。虫体呈蝶形,寄生于鳃及体表,在体表粘液中或鳃小片间迅速游动或翻滚。发病初期鱼苗单个或几个在他角、池边缓慢游动,或静止不动,鱼体呈黑色。发病后期则能见到鱼苗成群绕池狂游。防治方法:鱼苗下地前用sppm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浸浴10~20分钟,发病后用O.7ppm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地泼洒。2小瓜虫病小瓜虫幼虫呈卵形或鞋底形,成虫呈球形,运动时体形随所处空间而变化。虫体寄生于鳃、体表、鳍条等处,形成白色胞投,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鳃、体表和…  相似文献   

13.
一、小瓜虫症状:病鱼皮肤、鳍条、鳃上肉眼可见白色点状囊泡,刺激体表产生大量粘液,镜检可见圆球状缓慢滚动的虫体,病鱼游动迟缓或跳出水面,可引起大量死亡。病原:多子小瓜虫。流行:每年冬季及开春水温较低时易流行,鲤鱼、鳊鱼易得。预防:“鱼虫清2号”0.3ppm全池泼洒。治疗:1.“鱼虫清2号”0.5ppm全池泼洒,隔一天用一次,连用2-3次,然后再隔一天,用“富氯”0.3ppm全池泼洒。2.用“鱼虫清2号”水剂0.4ppm全池泼洒。图示:A:车轮虫染色片,反口面观;B:大量车轮虫寄生在鱼苗的鳍上,反口…  相似文献   

14.
1梅花斑状病 此病在长江流域一带常发生在7月中旬,症状为黄鳝背部出现黄豆大小的黄色圆斑。防治方法是:在饲养池里放养几只蟾蜍预防。已发病者可用1~2只蟾蜍,将头皮剥开,用绳系好,在池内反复拖几次,1~2日即可治愈。2锥体虫病 是锥体虫在黄鳝血液中寄生引起的。锥体虫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黄鳝感染此病后,大多数贫血,身体消瘦,生长不良,流行期在6~8月。防治方法是:(1)生石灰清塘,清除锥体虫中间寄主;(2)用2%~3%的食盐水或 0. 7×10-6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浸泡鳝10分钟左右,均有效果。3隐鞭…  相似文献   

15.
3.寄生虫性疾病 (1)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 病原: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是斑点叉尾鮰一种危害较大的原虫性寄生虫病。由于病鱼体表粘液增多,游动异常,常见鱼体与固体物摩擦,继而在体表、鳍条和鳃上出现大量小白点,故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White spot disease)。  相似文献   

16.
对鲶苗(种)的肤孢虫病与小瓜虫病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瓜虫仅在鲶体表形成孢囊,而肤孢虫则可深入皮下及肌间组织,并伴有明显的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7.
日本对虾拟阿脑虫病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1年我们在进行日本对虾越冬实验中发现了部分试验箱的越冬虾感染了蟹栖拟阿脑虫病,现将其防治措施介绍如下:蟹栖拟阿脑虫(Paranophryscarcini)为原生动物的一种,属于鞭纤目,嗜污科(Philasteridae),虫体呈葵花籽形,前端较尖,后端钝圆,虫体大小平均46.9微米×14.0微米,最宽在身体后1/3处,全身披有均匀的纤毛,身体后端正中有一条较长的尾毛。一、发病情况及病因分析患病虾外观没有特殊症状,有些虾的鳃部变黑,但镜检发现为粘附的污物及有机碎屑。病虾被感染后摄食降低,并且运动能力减弱,但并未马上死亡,…  相似文献   

18.
乌鳢苗小瓜虫病治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龙  艾涛 《淡水渔业》1999,29(12):28-29
小瓜虫(Ichthyophtihirius)属于纤毛纲,膜口亚目(Hymenestemata)、凹口科(Ophryoglenidae)。关于小瓜虫病的治疗方法报导较多,但能快速治愈的方法不多。笔者经过多次试验总结出如下疗效明显的方法。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时间、地点试验于1999年6月15日~7月10日在新疆兵团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温室进行,该温室地处新疆五家渠上渔场。1-2 试验病鱼来源该温室几个水泥池中培育的不同规格的乌鳢苗,当鱼苗陆续达到4~7cm规格阶段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小瓜虫病,轻…  相似文献   

19.
小瓜虫病对淡水白鲳苗种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位于江津市长冲镇的重庆市热带鱼良种繁殖场,由于具备独特的天然条件,从煤洞常年流出的地下水,水温都能保持在25℃左右,且流量较大,可达0.97米3/秒,水质较好,具备养殖热带鱼的良好条件。该场近几年从外地引进淡水白...  相似文献   

20.
一、车轮虫病1.症状车轮虫寄生部位因鱼体大小而异,一般在苗种阶段时寄生在体表,规格大时则大多寄生在鳃上。镜检患病鱼体表和鳃便可确诊。鱼体少量寄生时不显症状,严重侵染皮肤、鳍、鳃时,车轮虫用它的齿轮环磨损香鱼体表皮细胞和鳃丝、鳍条的上皮细胞,刺激鱼体产生大量粘液,病鱼不摄食,成群沿塘边狂游,在水中跳跃,严重感染时能够使鳃丝和体表上皮细胞破坏、脱落,导致细菌侵入,造成鱼类大批死亡。2.流行与危害全国各地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水质混浊且有机质多的池塘较易发生,适宜繁殖温度20~28℃,4~7月份较流行。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