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林龄油茶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2、33和41林龄油茶林进行调查,研究其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碳、氮储量随林龄的变化特征,探讨林龄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林龄油茶林土壤碳、氮含量分别为4.42~32.46g/kg和0.97~2.76 g/kg,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与C∶N均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试验区土壤平均碳、氮储量分别为5.83 kg/m~2和0.86 kg/m~2,且土壤中碳、氮积累具有明显表层富集现象。林龄对林地土壤碳、氮储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表现为12林龄33林龄41林龄,12林龄油茶林0~10 cm土层碳氮储量最大,分别达到3.69 kg/m~2和0.31 kg/m~2。各林龄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土壤全氮含量、C∶N及土壤容重相关性显著(P0.05),与含水量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县域尺度上不同起源、不同类型的森林碳储量和碳源/汇特征,本文应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及2019—2020年森林资源监测数据对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乔木林碳储量和固碳特征开展评估。结果显示:2019—2020年马关县乔木林碳储量由3 807.07 Gg C(Gg C=109 g C)增加到3 893.49 Gg C,碳汇量为86.42 Gg C,其中天然林碳汇占38.09%,人工林碳汇占61.88%;马关县8种乔木林类型中其他硬阔林碳汇量最大,占总碳汇量的40.84%;2019—2020年间马关县乔木林碳密度由32.69 Mg C/hm2下降至29.58 Mg C/hm2,是乔木林面积增长的幅度远高于其碳储量增长幅度所致。研究结果表明:马关县乔木林碳汇量最高;未来可通过加强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造和森林抚育等措施,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马关县森林固碳能力,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根据森林碳储量的计算方法和绿地资料,结合实地调查数据,估算了上海典型绿地—康健园的碳储量。结果表明:康健园地上部分碳储量为1276.78t,林下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中的碳储量957.58t,康健园植被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总和为2234.36t。城市绿地可以通过低碳设计和实行低碳管理办法减小绿地碳足迹,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固碳作用,也可以有效减缓城市热岛与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4.
以衡阳盆地2003年和2013年两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分别估算了2003年和2013年的植被碳储量,定量统计了2003—2013年间研究区碳储量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特点和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基于衡阳盆地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碳密度,判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化是碳汇还是碳源,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与植被碳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003—2013年,衡阳盆地植被碳储量整体呈现增加趋势,10年间碳储量增加了118 103 t;在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使植被碳储量增加了946.78 t,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促进了碳排放的减少,是一个碳汇过程。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排放和碳足迹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贵州省2006—2016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结果表明:1)贵州省2006—2016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现上升趋势。2)碳排放总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建设用地是主要碳源,林地是主要碳汇。3)碳吸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林地、草地的碳吸收总量趋于上升,但保持相对稳定趋势。4)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2.65t/万元下降到2016年的1.23t/万元。而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远小于GDP增长率,远远不能实现碳排放的绝对减排。5)生态承载力呈增加趋势,但远远不及总碳足迹的增加速度,生态赤字随着总碳足迹的增加逐年增加,说明贵州省自身的生态系统不足以补偿能源消费的碳排放;从不同能源消费碳足迹来看,煤炭能源碳足迹远远大于石油和天然气碳足迹,说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会带来更大的总碳足迹。6)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人均碳排放逐年增加,主要是由于净碳排放量的逐年增加,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均呈增加趋势,以建设用地碳排放量为主。  相似文献   

6.
城市绿地碳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暖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全球性难题。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中的碳排放也随之增加。如何通过增强城市绿地碳汇功能使城市达到碳氧平衡或缓解城市外林地的碳汇压力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调节城市碳氧平衡的关键,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章概述了城市绿地碳汇功能及相关概念;介绍了现场测定法、样地清查法、生物量模型法和遥感估算法四种城市绿地碳汇功能研究方法;综述了基于碳氧平衡的低碳森林城市构建理论和"三源绿地"城市绿地空间布局理论两种基于碳汇理念的城市绿地理论。分析了当前城市绿地碳汇研究的不足;展望了城市绿地碳汇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无锡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郊野绿地等6类城市绿地2016-2017年凋落物总量和凋落物现存量,调查了绿地凋落物存留特征的影响因子,探讨了无锡城市绿地凋落物处理方式。结果表明:无锡6大类城市绿地的凋落物总量和凋落物现存量均呈现郊野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的规律;无锡城市绿地凋落物的处理方式为清扫后与其它固体垃圾一起进入填埋场或焚烧,没有单独和固定回收点,不同绿地类型清扫频率不同。  相似文献   

8.
以江西省九连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选取木荷、青冈栎、苦槠栲三种代表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进行样地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根据生物量和植被有机碳含量计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碳储量与碳密度,根据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计算土壤碳密度与碳储量。研究结果表明:九连山自然保护区样地内木荷、青冈栎、苦槠栲三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的有机碳含量非常接近,其含量在0.477~0.491之间;森林植被层平均碳密度为6.88kg/m~2,其中乔木层的碳密度为6.43 kg/m~2,灌木层为0.23kg/m~2,凋落物层为0.16kg/m~2,草本层为0.06 kg/m~2;木荷林碳密度最高为7.91kg/m~2,青冈栎林碳密度为7.3kg/m~2,苦槠栲林碳密度为5.41kg/m~2。九连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样地内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平均碳密度为117.02t/hm~2,木荷林、青冈栎林和苦槠栲林土壤碳密度分别为86.51t/hm~2、121.86 t/hm~2、99.81t/hm~2;被调查的木荷林、青冈栎林、苦槠栲林标准样地的碳储量分别为14.9049t、17.5374t、13.8519t。  相似文献   

9.
依据《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指南》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等,采用市场价值、替代成本等方法,对蒙自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按固碳释氧、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弱噪音、文化服务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估,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货币化。结果表明:2018—2020年蒙自市城市绿地“生态GDP”分别为32 671.08、26 219.22、198 457.91万元;通过3年对绿地养护的平均投入核算出蒙自市城市绿地每投入1元,产生生态总价值8.59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出远大于绿地养护投入。从碳排放、碳汇、城市规划的角度对蒙自市今后城市绿地发展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麦草造纸业碳足迹及碳汇率计算方法;进而辅以国内典型规模与技术水平企业麦草产文化用纸生产线(40 t/d)为例,计算其碳汇率;最后提出提高我国麦草造纸碳汇率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造纸业碳足迹计算适用于生命周期法;我国典型的企业麦草产漂白文化用纸生产线(40 t/d)的吨纸碳排放量为2 072.5 kg,碳汇率为0.78;企业须加大生产规模至80 t/d以上、采用节能高效先进生产工艺与装备降低碳排量,可实现麦草造纸碳汇率大于1.0.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以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为主要原因的全球变暖问题的日益严重,城市绿地系统的碳汇能力已经成为城市绿化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因此,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进行准确、可靠及分布;利用生物量法分析、计测城市森林、绿地净碳储量和增汇能力;通过在城市不同森林和绿地类型内设置长期固定样地,建立碳汇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9年湖北省林业资源连续调查第六次复查数据和标准地实测数据,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推荐的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研究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碳密度和组分特征。结果表明: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710.01 Tg·C,其中乔木层、灌木层、枯落物层、土壤层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15.74%、2.89%、2.11%和80.56%,天然林和人工林碳储量分别为420.43 Tg·C和151.59 Tg·C。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11.51 t·hm-2,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灌木层枯落物层,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差异较大,介于88.32~177.79 t·hm-2之间。森林不同林层中,乔木层碳密度介于7.63~55.7 t·hm-2,灌木层碳密度介于0.25~12.49 t·hm-2,枯落物层碳密度1.14~3.53 t·hm-2之间,土壤层碳密度介于73.25~136.87 t·hm-2之间,主要集中在30 cm的土层厚度,呈现明显的表聚特征,土壤碳储量平均为植被层的3.88倍。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近成过熟林中龄林幼龄林。湖北省森林主要以中幼林为主,林业碳汇潜力巨大,合理的经营方式,可以提高森林结构质量水平,有效增加森林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为全面评价甘肃省碳储量及碳汇潜力,准确制定增汇减排的森林保护管理措施,估算并分析甘肃省白龙江林区近3年森林碳储量动态及碳汇特征。利用2016和2019年甘肃省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数据,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和单位面积生物量法,估算白龙江林区不同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2016和2019年,白龙江林区各植被总碳储量分别为3 146.084×104和3 430.523×104t;乔木林碳储量分别占总碳储量的94.47%和94.72%。乔木林为碳汇,灌木林为碳源。2016和2019年,天然乔木林碳储量分别为2 860.031×104和3 121.858×104t,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96.23%和96.07%。2016—2019年,人工乔木林碳储量增加,占比上升,碳储量年均增长率(4.35%)比天然乔木林(2.92%)高出1.43%,固碳速率高于天然乔木林。不同优势树种间碳储量差异大,对碳储量贡献较大的树种有冷杉(Abies fabri)、云杉(Picea asperata)、针阔混、阔叶混、针叶混、...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区域尺度森林地上生物量碳储量动态特征,采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解析木数据和加拿大林业碳收支模型(CBM-CFS3),以云南省迪庆州云杉林为例进行研究。2005—2016年迪庆州云杉地上生物量碳储量逐渐增大,范围为9.56~10.69Tg C,碳密度平均值为65.20Mg C/hm~2。树干、其他木(含树皮)碳储量逐渐增加而树叶碳储量逐渐减小,三者碳储量范围为6.81~7.81Tg C、2.12~2.28Tg C和0.60~0.63Tg C;树干、其他木和树叶碳密度平均值分别为47.08 Mg C/hm~2、14.17 Mg C/hm~2和3.95 Mg C/hm~2。地上生物量碳储量年均固碳速率为0.10Tg C/a,表明未来迪庆州云杉地上生物量碳库仍有较大的固碳潜能。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对杭州青山湖科技城园区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和统计分析法对科技城核心区云制造小镇内不同绿地类型植物碳储量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碳储量与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制造小镇公园绿地碳密度为55.19t/hm~2,道路绿地碳密度为40.76t/hm~2,水土保持林碳密度为67.59t/hm~2;对乔木、灌木碳储量影响最大的生物因子是种植密度,最小的是木材密度,乔木高度对碳储量的影响程度要大于胸径的影响程度,灌木则与乔木相反;园区碳储量较高的树种为:水杉、马尾松、无患子、银杏和香樟。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山地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水平,利用GIS软件和网络分析法原理,结合山地城市特征及城市公园绿地现状、道路和人口分布状况,在优化山地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以承德市中心城区为例,分析了各行政区及各街道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和服务水平,以期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格局提供优化依据。研究发现:(1)研究区公园绿地可达服务面积比和服务人口比分别为61.68%和60.71%,公园绿地总体服务水平不理想;(2)研究区小型公园绿地建设水平有待提升;(3)研究区缺乏大型综合性公园绿地;(4)新城区的公园绿地建设仍需完善。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策略:(1)加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水平;(2)增加小型公园绿地的数量,并对其进行合理布局;(3)加强山地公园建设,弥补综合公园绿地建设的不足;(4)新城区在开展城市建设的同时要兼顾绿地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重庆市沙坪坝区道路绿地土壤理化性质,对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沙滨路、杨公桥立交等道路绿地土壤进行了采样调查试验,测定了容重、pH值、EC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等理化性质,对沙区城市绿地土壤土壤肥力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沙区城市道路绿地土壤pH值为7.10~8.56kg,以偏碱性为主;EC值为0.164~1.175mS/cm;有机质平均值为19.32g/kg;容重在1.17~1.62mg/m3,压实现象较为突出;碱解氮和有效磷平均值分别为69.3mg/kg、12.3mg/kg,均处于较缺乏水平;速效钾平均值143mg/kg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18.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出。如何利用有限的城市绿地空间资源更大地发挥绿色碳汇效能,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从植被碳汇、土壤碳汇、水体碳汇3个方面分析城市绿色碳汇效能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从绿地三维生态特征和绿地使用维护特征2个角度探讨城市绿地特征与绿色碳汇效能的相关性及其规划导控要点,提出绿色碳汇效能优化策略,旨在为城市绿地建设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以两款基材不同但尺寸和功能相同的木质床头柜为例,通过现场测定和统计核算木基材料产品在主要生产阶段的碳足迹,分析产品碳排放的特征。结果表明:(1)实木产品的碳足迹大于饰面刨花板产品的碳足迹,一个实木床头柜和一个板式床头柜的碳足迹分别为16.5 kg CO_2eq和12.26 kg CO_2eq,实木产品的电力排放远大于板式产品,喷涂相关过程耗费的油漆和电力碳排放相加达6.19 kg CO_2eq,是实木床头柜碳足迹大于板式床头柜的主要原因;(2)上游原材料是木基材料产品的最大排放源,分别占实木床头柜和板式床头柜总排放的61%和95%,其中辅助材料以15%以下的材料重量占了35%以上的碳排放;(3)碳足迹核算能有效分析木基材料产品各排放源的碳排放特征,为制定低碳产业政策和企业的碳减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科学评估和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汇效应,是实现“双碳”目标和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陕西省渭北旱塬区旬邑县为例,基于InVEST和FLUS模型,评估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工程双重实施背景下的旬邑县2000—2030年的土地利用状况、碳储量及碳汇价值。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旬邑县工程实施效果显著,县域东侧林地面积持续增长,西南侧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境内林草覆盖率提升至56.2%,碳储量增加2.11×106 t; 2)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政策因素设定惯性发展情景、基本农田保护情景与生态保护情景,预计到2030年,此3类发展情景对应的县域碳汇总价值将分别提升至13 179.54、13 190.58和13 279.74万元,地均碳汇经济价值将分别提升至1 411.02元/hm2、1 411.68元/hm2、1 416.78元/hm2。研究结果说明旬邑县碳储量多年变化呈现“东北、东南增加,西南处减少”的分区模式;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是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因素;预计到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带来的碳汇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