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四川香椿人工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不同发育阶段香椿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对四川省香椿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3 a~24 a生香椿乔木层生物量的变异范围为1.38 t·hm~(-2)~130.89 t·hm~(-2),碳储量的变异范围为0.68 t·hm~(-2)~64.62 t·hm~(-2),1 a~20 a生香椿生物量和碳储量动态变化波动较大,20 a之后呈快速增长趋势,香椿生物量和碳储量均在香椿成熟期达到最大;模拟构建了香椿的树高、胸径和单株立木生物量模型(X表示年龄):H=-0.26X2+1.4338X+0.80936,D=0.01057X2+1.5977X-0.06318,W=0.00315X2-0.03525X+0.09871,其拟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8313、0.9788、0.9971。香椿生物量和碳储量动态变化过程划分了3个阶段,1 a~10 a为香椿幼龄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缓慢上升期,11 a~20 a为香椿中龄林生物量和碳储量中速上升期,21 a~30a为为香椿成熟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快速上升期;本文还为香椿人工林碳汇功能提出了合理的林分密度,香椿幼龄期按照初植密度1 666株·hm~(-2)种植,香椿速生期抚育间伐密度保存在405株·hm~(-2),香椿成熟期抚育间伐密度保存在240株·hm~(-2)为宜。该研究为香椿人工林群落碳汇功能与林分经营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利用旌德县第8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采取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分析了该县的乔木林总量及其年龄结构,依据建立的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估算了全县乔木林的碳储量及碳密度。结果表明:(1)旌德县乔木林总面积50 190.7hm2,乔木林总蓄积3 624337m3,以庙首镇森林面积最大。(2)乔木树种以杉类、硬阔和松类的面积和蓄积最大,乔木林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3)乔木林生物量为118.18万t,乔木林碳储量为591485.20 t,碳密度为11.78 t/hm2,不同森林类型碳密度差异很大,以柏类的碳密度最大,达到27.63 t/hm2,软阔、硬阔林的碳密度较小,仅为0.73 t/hm2.和0.17t/hm2.。因此,在实施各重点造林工程的同时加强中幼林抚育管理,提升现有林质量,促进林木生长,有效增加单位面积蓄积量,将会使旌德县森林的碳汇能力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研究52 个乔木树种纯林的碳储量,分析其固碳能力差异,为碳汇造林选用乔木树种提供参考 依据。以广东省东江林场11 年生的乔木树种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测定52 个树种生长量和树干、树枝和 树叶的含碳率。按照平均木法,算出平均木生物量,结合平均含碳率、林分密度与保存率,估算碳储量。 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林分碳储量差异极大,最高碳储量(厚荚相思Acacia farnesiana)比最低碳储量(紫 玉兰Magnolia liliiflora)相差约20 倍,年均碳储量在10 t/hm2 以上的树种有含羞草科的厚荚相思、大叶 相思A. auriculiformis 等5 个树种,年均碳储量在5~10 t/hm2 的有灰木莲Manglietia glanca、红荷Schima wallichii 等18 个树种。以保存率和单位面积碳储量2 个主要性状作聚类分析,可将52 个树种按固碳能力 划分成4 种类型的碳汇树种。  相似文献   

4.
伊泰集团杭锦旗碳汇造林项目地位于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地区,项目区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严重。本项目活动采用耐干旱、耐沙埋、耐盐碱的乡土灌木以及乔木树种实施造林,造林模式因地制宜,监测结果显示,项目碳储量为325891.07 tCO_(2)-e。其中,乔木林生物质碳储量占项目碳储量的19.65%;灌木生物质碳储量占项目碳储量的75.30%;木产品碳储量占5.05%;各碳库中,地上生物量碳库碳储量为119759.40 tCO_(2)-e,占项目碳储量的36.75%;地下生物量碳库碳储量206131.67 t CO_(2)-e,占63.25%。项目减排量为325891.07 tCO_(2)-e,年均减排量为54315.18 tCO_(2)-e。本造林项目在提高项目地区植被覆盖率、增加碳汇量方面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旌德县第8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采取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分析了该县的乔木林总量及其年龄结构,依据建立的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估算了全县乔木林的碳储量及碳密度。结果表明:(1)旌德县乔木林总面积50190.7 hm2,乔木林总蓄积3624337 m3,以庙首镇森林面积最大。(2)乔木树种以杉类、硬阔和松类的面积和蓄积最大,乔木林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3)乔木林生物量为118.18万t,乔木林碳储量为591485.20 t,碳密度为11.78 t/hm2,不同森林类型碳密度差异很大,以柏类的碳密度最大,达到27.63 t/hm2,软阔、硬阔林的碳密度较小,仅为0.73 t/hm2.和0.17 t/hm2.。因此,在实施各重点造林工程的同时加强中幼林抚育管理,提升现有林质量,促进林木生长,有效增加单位面积蓄积量,将会使旌德县森林的碳汇能力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结合林木生长周期和森林资源经营模式,设定合理的森林资源利用计划方案,细化林分与优势树种,以材积源生物量测算方法为基础,根据林龄与蓄积的动态变化建立生物量与碳密度的关系模型,分树种、龄级和林分对不同资源利用方案的乔木层地上碳储量及碳汇潜力进行比较估算。结果表明:假定未来50年不进行规模采伐,林木固碳量在2065年将达到8 739.47万t,其中新造林占比71.74%;假定对原有乔木植被中处于碳密度增量较小时段的人工林优势树种进行采伐更新,林木固碳量则将达到8 799.95万t,其中新造林占比73.34%。表明是否采取人工采伐更新方案对于乔木层活立木总固碳量变化不明显,而定期新增林地造林与采伐更新造林能获得较大的固碳贡献,也能保障森林资源的社会经济功能,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6年、2016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运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估算乔木林各优势树种(组)生物量,并根据生物量和含碳系数的大小,计算碳储量、碳密度,藉此对不同优势树种(组)、不同起源林分、不同林龄林分、不同类型林分碳储量、碳密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昆明市西山林场森林面积、蓄积增加151hm^2、58060m^3;碳储量增加了25230.64 t,达到111530.27 t,比2006年增加了23%。碳密度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以望城区2013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数据为基础,运用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关系的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模型对望城区主要树种的生物量、碳储量、碳汇价值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望城区的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国外松、阔叶树,其中阔叶树是乔木树种的主体,面积占乔木林总面积的56.11%;幼中龄林占优势地位,其面积占到了全区林分总面积的93.47%;主要树种的生物量为1 362.59×103 t,碳储量为688.056×103 t,平均生物量为61.198 t/hm2,碳密度为30.898 t/hm2,碳密度低于全国和世界的平均水平,说明望城区还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广东三岭山森林公园的马尾松、尾叶桉、大叶相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对比它们的碳储量和碳汇经济价值,为评价广东的3个优势造林树种的碳汇能力及为广东的造林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树种单位碳储量由大到小排列次序为:尾叶桉(166.89 t·hm-2)>大叶相思(128.72 t·hm-2)>马尾松(70.12 t·hm-2)。3种人工林平均碳汇经济价值按大小排列次序为:尾叶桉(45611.04元·hm-2)>大叶相思(35179.18元·hm-2)>马尾松(19163.80元·hm-2)。尾叶桉是这3种人工林中碳储量的主要部分,对广东三岭森林公园发挥着巨大的碳汇功能并具有强大的碳汇经济价值。因此,可以考虑在广东省碳汇造林时选择尾叶桉种植。  相似文献   

10.
树木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汇,了解林木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分配情况对于估算森林碳汇具有重要作用。以海南岛北部菠萝蜜、荔枝和龙眼树为研究对象,每个树种各选取30株不同径阶的样木进行整株挖掘,对其生物量、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经济林树种在各组分生物量最优模型的选择上,基本以W=a D~bH~c模型为最优;3种经济林树种各组分生物量的大小均表现为树干根系树枝树叶;菠萝蜜、荔枝和龙眼树树枝的含碳比率相差不大,分别为0.39、0.41、0.40,但其树干、根系、树枝和全树的含碳比率却均存在差异,各组分碳储量的大小均表现为树干根系树枝树叶。文中分析认为,基于树高和胸径的相对生长模型,可以实现对经济林树种各组分生物量的准确拟合和碳储量的有效估算。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8年黑龙江省森林面积蓄积统计资料,按照18个森林类型的蓄积量,分别估算了黑龙江省森林碳库的生物碳储量、土壤碳储量,并分析了森林碳库生物碳密度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同时对黑龙江省森林吸碳吐氧价值进行了经济评价。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森林碳库生物碳储量为8.93亿 t,同时吸收二氧化碳32.93亿 t,释放氧气23.81亿 t;黑龙江省森林土壤碳储量为9.29亿 t,同时森林土壤吸收二氧化碳34.06亿 t,释放氧气24.77亿 t。  相似文献   

12.
桤木人工林的碳密度、碳库及碳吸存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不同年龄阶段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碳库和碳吸存的研究结果表明:桤木各器官的碳密度算术平均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5,8和14年生的分别为478.8,485.7和495.8g·kg-1,变异系数在0.25%~9.58%之间,不同器官碳密度由高至低排序大致为:树干树枝树叶树根树皮,林下植被各组分和死地被物的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层(0~60cm)平均碳密度也随着林龄的增长逐渐增加,且在垂直分布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不同器官的碳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随着林龄增长,乔木层碳贮量的优势逐渐增强,从5年生的25.88t·hm-2增加到14年生的49.63t·hm-2。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库主要由植被层、死地被物层和土壤层组成,按其碳库大小顺序排列为:土壤层植被层死地被物层,5,8和14年生桤木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库分别为95.89,122.12和130.75t·hm-2,土壤碳贮量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库的59.42%以上,且随着林龄增长,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碳贮量之比有逐渐下降的趋势,5,8和14年生桤木年净固定碳量分别6.51,6.26和7.82t·hm-2a-1。湖南省现有桤木林植被碳库为2.8034×106t,为其潜在碳库的47.51%。  相似文献   

13.
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计算了巩义市森林植被碳储量。结果表明,巩义市森林碳储量为51.53万t,乔木用材林贡献79.8%,灌木林贡献17.2%。乔木用材林碳储量以泡桐和栎类为主,这两个树种分别贡献36.4%和28.8%。灌木林碳储量主要来源于荆条,贡献58.0%。巩义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2 t/hm2,油松林碳密度最高为24.7 t/hm2。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巩义森林的碳密度是比较低的。  相似文献   

14.
木材碳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科学,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木材碳素的储存量、木材储能、人工林木材固碳增汇与优质木材培育技术及木质产品固碳延伸等方面。文中简述了木材碳学研究中木材固碳量与含碳率、木材固碳量的影响因素、木材固碳量与木材热值的关系以及木质材料固碳量和固碳延伸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碳贮量、碳密度及碳吸存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湖南省2005和2010年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数据,结合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观测数据,估算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碳贮量、碳密度及碳吸存潜力.结果表明:2005和2010年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碳贮量分别为30.39×106和32.92×106t,均以中龄林的碳贮量最高,分别为17.64×106和17.31×106t; 2010年各地州市杉木林植被碳贮量为0.34×106~6.45×106t;杉木林碳密度随林分龄级增加而增高,过熟林最大(23.90 tC·hm1以上),2005和2010年湖南省杉木林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0.83和12.05 tC·hm-2,各地州市杉木林植被碳密度为6.03 ~16.58 tC·hm-2,基本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趋势;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的现实碳吸存潜力为90.75×106t,不同龄级林分的现实碳吸存潜力表现为中龄林(53.62×106t)>近熟林(32.77×106t)>幼龄林(4.36×106t),各地州市杉木林植被的现实碳吸存潜力为1.18×106 ~ 17.39×106t;湖南省(2010年)现有未成熟杉木林到2020年时的固碳潜力为176.77 × 106t,年固碳潜力为17.68×106t·a-1,到达成熟阶段(26年生)时固碳潜力为211.67×106t.湖南省杉木林分质量不高,中幼龄林所占比重较大,若能对现有杉木林加以更好的抚育管理,湖南省杉木林仍有很大的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是全球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森林作为_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介绍了森林碳库和碳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分析了碳汇监测的重要意义;林业碳汇监测急需完善针对区域的植被生物量模型,建立森林土壤碳储量和碳汇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清洁发展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3种国外碳排放交易机制,论述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等4个比较成熟的国外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运行机制,阐述了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的基本思路,分析了我国林业碳汇交易情况.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龙山林场人工林及天然林的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计量研究,结果表明10种林分类型固定二氧化碳总量为113.08万t,其中红松林为57 085.86t,落叶松林为94 395.86t、樟子松林为77 493.36t、云杉林为540.8t、柞树林为838 309.87t、白桦林为3 306.04t、山杨林为1 890.56t、椴树林为2 102.03t、软阔混交林为3 655.93t、硬阔混交林为52 011.58t;天然林碳密度平均为179.26t CO_2-e·hm~(-2),人工林碳密度平均为88.03tCO_2-e·hm~(-2),天然林碳密度比人工林高,是人工林的103.64%。  相似文献   

19.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森林特征参数来估测森林碳储量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提高森林碳储量估测技术的先进性、准确性愈加迫切。文中综合以碳卫星GOSAT、OCO-2、TANSAT作为数据源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碳卫星数据在森林碳储量估测方面的适应性和准确性,总结各类森林碳储量研究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展望,以期为全球森林碳储量的估测及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森林生态系统碳蓄积量与年净碳汇估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简述了森林生态系统碳蓄积量几种研究方法,并通过分析森林生态系统年固碳量与年释放碳量,估算了森林生态系统年净碳汇量;同时指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蓄积和碳循环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发展前景,为实现林业低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