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杨脊虎天牛对13种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青杨脊虎天牛雌、雄成虫对13种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丁香酚、2-苯乙醇、糠醛、柠檬烯、月桂烯5种挥发物在最大浓度下(1 mol·L-1)均能引起雌雄成虫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P<0.01);行为反应测试表明:柠檬烯在高于或等于10- mol·L-1的浓度时对雌虫均有引诱作用(P<0.01),在1和10-1 mol·L-1浓度下能够引诱雄虫(P<0.01);丁香酚于10-1和10-1 mol·L-1浓度下对雌、雄成虫均有引诱作用(P<0.01);2-苯乙醇在10-1和10-2 mol·L-1浓度下均能引诱雌、雄成虫(P<0.01);浓度为1和10-1 mol·L-1的糠醛对雌、雄成虫产生驱避作用(P<0.01);月桂烯只在10-1 mol·L-1 浓度下对雌、雄成虫有引诱作用(P<0.01);其他挥发物对青杨脊虎天牛均无明显定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触角电位(EAG)、"Y"型嗅觉仪和风洞的方法研究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对14种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筛选出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有效的植物挥发物,为该害虫的种群监测和防控提供新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稀释102、103倍的薄荷精油和1 mol.L-1的香叶醇能引发双斑长跗萤叶甲强烈的EAG反应(P<0.01),且嗅觉测试表明,薄荷精油(稀释102倍)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最大驱避率为(74±5.47)%,香叶醇(1 mol.L-1)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最大引诱率为(70±10.00)%。风洞行为趋性研究表明:稀释102倍的薄荷精油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最大驱避率为(72±8.37)%,而1 mol.L-1的香叶醇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最佳引诱率为(66±8.94)%。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复叶槭Acer negundo挥发物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选择寄主的影响,采用触角电位仪(GC-EAD)测定光肩星天牛成虫对复叶槭在1 d中出现频数和相对含量都较高的10种挥发物1-戊烯-3-醇、β-蒎烯、乙酸-3-己烯酯、莰烯、环戊烯、己醛、D-柠檬烯、庚烯、3-戊醇和烯丙醇4个浓度的触角电位(EAG)反应。结果表明:光肩星天牛雌、雄成虫触角对10种挥发物均有EAG反应,特别是对2 mol/L和0.2 mol/L 2个浓度反应明显;雌、雄成虫触角对挥发物的EAG反应差异显著。用Y型嗅觉仪测定光肩星天牛雌雄成虫对挥发物4种浓度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0.2,2 mol/L的庚烯和乙酸-3-己烯酯对雌雄成虫具有驱避作用,且驱避率与引诱率之间差异显著;2 mol/Lβ-蒎烯对雌雄天牛具有引诱作用,且引诱率与驱避率之间差异显著;2 mol/L的3-戊醇对雌雄天牛的驱引作用相当,引诱率和驱避率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使用7种药剂及筛选出的对雌虫有活性的挥发物成分,喷施到健康落叶松苗上,观察成虫的趋向行为、嗅觉和产卵反应。结果表明:对雌成虫,S-α-蒎烯0.004mol·L-1、S-β-蒎烯0.0004mol·L-1和3-蒈烯0.04mol·L-1有诱引作用(P<0.05);对S-α-蒎烯0.04mol·L-1和月桂烯0.8mol·L-1有显著驱避作用(P<0.01);吡虫啉3000倍液和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2000倍液对鞘蛾有明显驱避作用(P<0.01或P<0.05)。与对照平均每雌产卵量15.79-16.73枚相比,喷施挥发物和7种药剂均能够显著降低鞘蛾在落叶松苗上的产卵量;其中,鞘蛾在喷施水芹烯0.0004mol·L-1和月桂烯0.8mol·L-1的落叶松苗上的平均每雌产卵量最少,分别为5.63枚和5.21枚,喷施阿维菌素和吡虫啉枝时平均每雌产卵量分别为3.13枚和3.33枚。  相似文献   

5.
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绿盲蝽Lygus lucorum Meyer-Dur对不同处理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几种寄主植物对绿盲蝽雌虫都有明显的引诱作用,由强到弱的排列顺序是黄豆、棉花、苜蓿、具花枣枝和辣椒。与纯净空气相比,黄豆接虫26头时对绿盲蝽雌虫具有超显著的引诱作用,但接虫60头时对绿盲蝽雌虫产生了显著的驱避作用;与健康黄豆植株相比,在黄豆接虫26头时,对绿盲蝽雌虫产生明显的引诱作用,但在黄豆接虫34头时,对绿盲蝽雌虫产生极显著地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6.
兴安落叶松鞘蛾对寄主挥发物的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触角电位仪(EAG)和"Y"型嗅觉仪测试鞘蛾对落叶松9种挥发物,即R-α-蒎烯、S-α-蒎烯、β-蒎烯、罗勒烯、水芹烯、3-蒈烯、月桂烯、莰烯和叶醇的EAG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在0.4 mol·L-1浓度下,雌蛾除了对R-α-蒎烯、雄蛾除了对R-α-蒎烯和水芹烯没有明显EAG反应外,对其余挥发物的EAG反应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并且雌、雄虫之间的EAG反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鞘蛾对9种挥发物在0.000 4,0.004,0.04,0.4,0.8 mol·L-1这5个浓度梯度下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雌虫对S-α-蒎烯、S-β-蒎烯、水芹烯、3-蒈烯、月桂烯、叶醇这6种物质在一定浓度下表现出明显的趋向偏好(P<0.05);雄虫对罗勒烯、月桂烯、莰烯、叶醇这4种物质在一定浓度下表现出明显的趋向偏好(P<0.05).由于鞘蛾幼虫具有潜叶取食的特殊习性,为探索利用外源植物挥发物对其取食行为的调控作用,进一步筛选对雌虫有活性的挥发物成分,喷施到健康落叶松苗上,观察幼虫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喷施挥发物的样枝上,0.004 mol·L-1月桂烯造成幼虫的死亡虫数最少,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样枝上幼虫死亡率较对照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挥发物可能对幼虫有致害作用,其中,S-α-蒎烯0.04 mol·L-1造成幼虫的死亡率最高,达86.67%.  相似文献   

7.
通过EAD和“Y”型嗅觉仪测定光肩星天牛对5种槭树的40种挥发物及挥发物混合物的嗅觉电生理及嗅觉行为反应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糖槭挥发物的主要成分为酯类、烯类、酸类和醇类,复叶槭为酯类、醛类和烷烃类,五角槭为酯类和醛类,华北五角槭为酯类、烯类和醇类,而挪威槭为酯类、醛类和醇类。光肩星天牛雌成虫对5种槭树的21种挥发物存在明显的的EAD反应,而雄成虫则对12种挥发物存在明显的EAD反应;其中雌雄成虫对11种挥发物均存明显的EAD反应。进一步嗅觉行为测定发现,光肩星天牛雌成虫对11种挥发物存在正趋向反应,雄成虫对7种挥发物存在显著的正趋向反应,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其中7种挥发物对雌雄均表现出引诱作用。雌成虫对8种挥发物存在负趋向反应,雄成虫对10种挥发物存在显著的负趋向反应,具明显的驱避作用,其中4种挥发物对雌雄成虫均表现出驱避作用。光肩星天牛雌雄成虫对5种槭树挥发物混合物的嗅觉反应都表现为正趋向反应,引诱率大小依次为糖槭、复叶槭、五角槭、挪威槭和华北五角槭。  相似文献   

8.
松果梢斑螟成虫的寄主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松果梢斑螟成虫产卵期,采用顶空吸附法和CC-:MS分析,研究虫害后油松球果萜类挥发物成分的变化.油松虫害球果(枝)单萜挥发物的释放呈现昼夜节律,并且特异性挥发组分为1R-(+)-α-蒎烯、β-香叶烯和D-柠檬烯.梢斑螟成虫为夜出性害虫,因此产卵期晚上的球果(枝)挥发物更有意义.油松和华山松球果的触角电位(EAG)测试表明:虫害球果与健康球果相比,梢斑螟(雌雄蛾)对油松虫害球果的EAG反应更明显;而对华山松虫害球果和健康球果的EAG反应差异不明显.Y-型嗅觉仪的趋向试验表明:雌成虫的寄主选择性明显高于雄虫,油松球果提取液的引诱作用高于华山松球果,而当年生针叶提取液、虫害球果及其提取液挥发物对雌成虫的引诱作用均高于健康球果;挥发物标准品测试显示,1R-(+)-β-蒎烯、β-香叶烯和D-柠檬烯组合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虫害油松球果及其提取液可显著刺激雌成虫产卵,表明油松虫害球果提取液组分中存在着雌成虫的产卵刺激物;华山松球果提取液的存在明显抑制了雌虫在油松虫害球果提取液滤纸上的产卵,表明华山松球果提取液中可能有产卵拒避剂.  相似文献   

9.
采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分别研究了茶蔗生柱锈菌锈孢子、感疱锈病树皮、华山松健康树皮挥发性成分对华山松木蠹象的触角电生理和引诱活性.羽化3 d的木蠹象对3种挥发性成分在各浓度下都有明显的EAG反应,锈孢子的EAG反应值最大,健康树皮次之,感病树皮最小,且明显小于前二者.同时,嗅觉生测结果证明,锈孢子挥发性成分对木蠹象的引诱活性最低,平均引诱率不超过20%;同样,感病树皮挥发性成分除浓度为1:15外,其余引诱率都低于35%,二者对该虫总体表现出驱避活性;而健康树皮挥发性成分则有明显的引诱活性.EAG反应值与行为反应的趋向率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华山松大小蠹对9种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5种非寄主挥发性化合物水杨醛、壬醛、三氯乙烯、二氯甲基甲醚和顺-3-己烯-1醇,4种寄主挥发性化合物β-蒎烯、(+)-3-蒈烯、β-石竹烯和(+)-α-蒎烯,应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初步研究了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对这9种化合物的EAG反应和趋向反应。结果表明:雌虫对三氯乙烯、(+)-3-蒈烯和β-石竹烯,雄虫对壬醛、二氯甲基甲醚、(+)-3-蒈烯和(+)-α-蒎烯有明显的EAG反应;β-蒎烯、(+)-3-蒈烯和(+)-α-蒎烯对华山松大小蠹雌成虫有较强的引诱作用;三氯乙烯对雄成虫有较高的引诱率,且显著高于对雌成虫的引诱率。试验结果可为华山松大小蠹的行为控制技术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巨桉Eucalyptus grandis叶片挥发物对传粉昆虫蜜蜂是否存在引诱或驱避作用,测定中蜂Apis cerana cerana和意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对巨桉叶片挥发性提取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及其嗅觉趋向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不同质量巨桉叶片提取的挥发物均能引起中蜂和意蜂不同程度的EAG反应,且对鲜叶、凋落叶挥发物反应差异显著(P0.05),对鲜叶挥发物的EAG反应更强。随挥发物含量增加,中蜂和意蜂的EAG反应值逐渐增大,对36 g鲜叶提取的挥发物EAG值均达到最高,且差异显著(P0.05)。而鲜叶质量增加到48 g时,EAG值有下降趋势;但对于凋落叶,叶片质量增加到48 g时,EAG反应达到最大值。鲜叶、凋落叶挥发性提取物均能引起中蜂和意蜂嗅觉行为反应,并具不同程度引诱作用。36 g鲜叶提取的挥发物对中蜂和意蜂的引诱率均达到最高,叶片质量高于或低于36 g时,其提取物定向作用不明显。随着凋落叶挥发物含量升高,对中蜂和意蜂的引诱率也增大,48 g凋落叶提取的挥发物对中蜂和意蜂有明显引诱作用。总体上鲜叶挥发性提取物对中蜂和意蜂的引诱率较凋落叶高,与EAG反应结果基本一致。该结果可为深入了解巨桉对蜜蜂的行为影响和巨桉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水杉、枫香、构树、毛白杨、木瓜、鹅掌楸、白蜡等7种非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对其成虫具有显著引诱作用而未成为其寄主的原因,为配置非寄主植物或利用非寄主植物提取物防控悬铃木方翅网蝽提供依据。【方法】研磨、过滤获取这7种非寄主植物叶片的粗提物,以粗提物饲喂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测定对其存活的影响。以粗提物原液和不同体积分数的稀释液涂抹悬铃木叶片,测定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忌避活性。【结果】7种非寄主植物叶片粗提物原液饲喂的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生存状况显著低于对照(清水)(P<0.05),其半致死时间、99%致死时间和平均存活时间均极显著短于对照(P<0.01),其中木瓜尤为明显。7种非寄主植物叶片的粗提物原液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均具有忌避效果,忌避率最高的为构树(74.84%),其次是白蜡(70.74%)、枫香(53.90%)、木瓜(53.33%)、水杉(51.66%)、毛白杨(49.47%)、鹅掌楸(43.19%)。粗提物稀释后,忌避效果降低,但忌避效果并非随体积分数降低呈单向递减。【结论】嗅觉上有吸引作用的水杉、枫香、构树、毛白杨、木瓜、鹅掌楸、白蜡等7...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松材线虫的媒介松墨天牛的防控以达到控制松材线虫病的目的。[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松墨天牛成虫行为与化学生态学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松墨天牛成虫活动范围较小,当食物短缺时会远距离迁飞。大部分成虫补充营养10 d后才开始交配,交配分为三个阶段:雌雄成虫共同受寄主植物挥发物吸引,雄虫通过短距离信息素吸引雌虫,再通过接触信息素识别雌虫。植物挥发物如α-蒎烯和乙醇等可以引起松墨天牛成虫的反应,樟子松墨天牛雄虫分泌的聚集信息素2-undecyloxy-1-ethanol能同时引诱雄虫和雌虫,使用植物挥发物与聚集信息素复配研制出的引诱剂如APF-I型引诱剂引诱松墨天牛时,效果比单独使用更加显著,是一种灵敏高效、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性的防治方法。视觉在松墨天牛活动中具备一定的指导作用,使其对褐色有较大的选择偏向性,当复眼被涂黑后交配成功率也相对下降。进行取食选择时,选择健康木优先于衰弱木,进行产卵选择时则相反。未交配松墨天牛对健康松枝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值比被害松枝挥发物的反应值大,交配后的松墨天牛触角电位反应与交配前相反。产卵后雌虫会在产卵孔分泌包含产卵忌避信息素的胶状物,防止其他雌虫在此处产卵。[结论]可以使用引诱剂防治松墨天牛,也可以应用天敌生物花绒寄甲、白僵菌和管氏肿腿蜂等防控松墨天牛。  相似文献   

14.
落叶松毛虫对兴安落叶松6种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了落叶松毛虫未交尾雌蛾、已交尾雌蛾、未交尾雄蛾对R型α-蒎烯、S型α-蒎烯、罗勒烯、S型β-蒎烯、水芹烯、莰烯等6种兴安落叶松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不同生理状况的落叶松毛虫对6种挥发物的7个浓度的EAG反应中,除对0.1 μg·μL-1水芹烯的EAG反应值是未交尾雌虫>已交尾雌虫>未交尾雄虫外,对水芹烯的其它不同浓度以及其它挥发物的EAG反应值均是已交尾雌蛾>未交尾雌蛾>未交尾雄蛾.未交尾雌、雄蛾的EAG反应差异显著(P<0.05),已交尾雌蛾与未交尾雌、雄蛾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已交尾雌蛾对寄主植物气味更为敏感.落叶松毛虫未交尾雌蛾、已交尾雌蛾、未交尾雄蛾对水芹烯的EAG反应均比较敏感.在暗周期内已交尾雌蛾与未交尾雄蛾的活跃期在20:00-4:00,与其羽化、交尾、产卵期一致.  相似文献   

15.
《林业科学》2021,57(9)
【目的】研究白蜡窄吉丁气味结合蛋白AplaOBP2在触角中的表达定位,解析AplaOBP2重组蛋白的配体结合特性及配体活性,旨在通过气味结合蛋白筛选白蜡窄吉丁新的信息化合物。【方法】原核表达白蜡窄吉丁气味结合蛋白AplaOBP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AplaOBP2在白蜡窄吉丁触角中的表达定位,通过荧光竞争结合试验分析AplaOBP2重组蛋白与58种化合物的结合特性,并进一步通过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AplaOBP2的配体对白蜡窄吉丁成虫的活性。【结果】在原核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AplaOBP2重组蛋白。免疫定位结果显示AplaOBP2在触角嗅觉感器——锥形感器Ⅰ的淋巴液表达。荧光竞争结合试验结果表明,AplaOBP2蛋白能够与反-2-己烯醛、反-2-庚烯醛、苯甲醛、4′-乙基苯乙酮、3′,4′-二甲氧基苯乙酮和β-紫罗兰酮6种配体结合,其解离常数KD值分别为4.44,4.17,5.20,2.91,3.45和0.63μmol·L-1。白蜡窄吉丁雌雄成虫对10 mg·mL~(-1)的6种配体均有触角电位反应。行为学试验表明,在10 mg·mL~(-1)刺激剂量条件下,反-2-己烯醛对雌成虫有显著引诱作用,β-紫罗兰酮对雌虫表现出明显的趋避作用。【结论】白蜡窄吉丁气味结合蛋白AplaOBP2在嗅觉感器表达,能够选择性结合醛类和酮类物质,推测其在嗅觉识别中发挥功能。气味结合蛋白可作为靶蛋白,鉴定对白蜡窄吉丁具有吸引或趋避活性的信息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蓝莓Vaccinium spp.果实挥发物对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引诱效果,探寻基于寄主植物挥发物的化学生态调控技术。通过色度法判别蓝莓果实成熟程度,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不同成熟度蓝莓果实浸提液的成分和含量变化,利用Y型嗅觉仪探究蓝莓果实挥发性化合物对黑腹果蝇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蓝莓果实成熟度依据其色度范围值聚类分为未熟果、半熟果及成熟果,不同成熟度蓝莓果实挥发物中共含有21种化合物,主要含有苯类、萜烯类、酯类、醇类、醛类物质,以醇类、醛类和酯类物质为主;除甲苯表现为一定的驱避性外,其他20种成分均表现出一定的引诱效果;引诱效果最好的是叶醇和氧化芳樟醇,引诱率为92.49%和91.32%,其次为3-戊酮和异戊酸甲酯引诱率分别为89.07%和87.97%,而乙酸叶醇酯的引诱率也可达到81.60%。该结果可为开发黑腹果蝇的植物源引诱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对枣实蝇有引诱作用的挥发性物质,研发基于行为调节的防治技术。[方法]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枣实蝇成虫对6种枣果挥发物的选择行为反应,并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田间引诱试验。[结果]室内试验结果显示,枣实蝇成虫对6种枣果挥发物具有显著正趋性。枣实蝇雌虫对棕榈酸乙酯、月桂酸乙酯、肉豆蔻酸的选择率较强,选择率均为30%以上;雄虫对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的选择率较强,选择率均为25%以上,从不同浓度梯度(原液、10%溶液、1%溶液)的选择率和选择系数来看,随浓度的递减,其选择率和选择系数也在递减,原液的选择率分别为10%溶液及1%溶液的2.5倍及5倍以上。田间试验发现:肉豆蔻酸对枣实蝇雌虫的诱集效果较强,2 d最多诱捕数量为15头·只^-1,平均诱捕数量为11.4头·只^-1,十四酸乙酯次之。在6种不同挥发物中油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对枣实蝇雄虫的引诱效果较强。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6种挥发性物质及混合物中,月桂酸乙酯及十四酸乙酯对枣实蝇雌雄虫的引诱效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挥发物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枣果挥发物中棕榈酸乙酯、月桂酸乙酯、肉豆蔻酸与枣实蝇偏爱选择密切相关。在田间试验中:枣实蝇成虫对肉豆蔻酸的选择率较强,为研发枣实蝇引诱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苹小吉丁成虫补充营养的偏好性及相关植物挥发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确定苹小吉丁成虫补充营养时的植物选择性和偏好,并分析相关植物叶片挥发物的组成和含量,为指导经济林树种合理间作、开发植物源诱捕或驱避剂、科学有效防控害虫提供依据。【方法】以垂丝海棠、秦冠苹果、杜梨和秦王桃为供试植物,测试苹小吉丁成虫对4种植物的选择趋性和取食量,利用顶空吸附法测定供试植物叶片挥发物组分及含量。【结果】苹小吉丁成虫对垂丝海棠、秦冠苹果、杜梨和秦王桃4种植物叶片的选择性和取食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成虫对海棠的选择性高于苹果,对梨和桃的选择性较低。对海棠的取食量显著大于苹果,对梨和桃则表现出不取食现象。4种植物叶片挥发物组分及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共测得71种挥发物,其中烷烃类5种、醚类2种、醇类8种、酮类2种、醛类9种、酯类22种、烯烃类3种、萜类20种。通过因子分析提取的3个复合因子1,2,3分别能解释总方差的41.98%,31.82%和19.83%,累计解释总方差的93.63%。对复合因子1,2,3来说,贡献最大的分别是苹果、桃和海棠的挥发物组分。【结论】海棠和苹果是可用于苹小吉丁成虫补充营养的寄主植物,成虫补充营养时并不取食梨和桃。不同植物叶片中各自特有的挥发物组分有顺-3-己烯醇、乙酸己酯、反-β-罗勒烯、(E,E)-α-法尼烯、反-橙花叔醇、β-石竹烯、顺-3-己烯乙酸酯和芳樟醇等,这些挥发物可能在成虫定位寄主植物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对杨干象幼虫具有高致病力的真菌菌株,测定防治效果,为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用7株虫生真菌菌株对杨干象幼虫进行室内致病力测定,筛选出高致病力菌株并进行林间生防试验,对受侵染的杨干象幼虫的致病症状进行研究。【结果】1)用菌株CFCC87323以108conidia·m L-1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杨干象幼虫,校正死亡率达93.38%,致死中时LT50为3.536天,致死中浓度LC50为7.0×103conidia·m L-1;林间生防试验采用108conidia·m L-1孢子悬浮液涂干法,校正死亡率达77.62%。2)用菌株ACCC30830以108conidia·m L-1孢子悬浮液处理杨干象幼虫,校正死亡率达81.46%,致死中时LT50为4.248天,致死中浓度LC50为5.43×103conidia·m L-1;林间生防试验采用108conidia·m L-1孢子悬浮液涂干法,校正死亡率达66.06%。3)用菌株ACCC30831以108conidia·m L-1孢子悬浮液进行室内生物测定,校正死亡率达73.51%;林间防治试验采用108conidia·m L-1孢子悬浮液涂干法,校正死亡率达58.48%。4)用菌株CFCC87327以108conidia·m L-1孢子悬浮液进行室内生物测定,校正死亡率达72.85%;林间防治试验采用108conidia·m L-1孢子悬浮液涂干法,校正死亡率达56.32%。5)观察杨干象幼虫感染的致病症状发现,杨干象幼虫被菌株CFCC87323侵染后,从出现明显症状到死亡变成僵虫需要(74.67±2.31)h,到虫体布满菌丝需要(93.67±3.21)h。【结论】白僵菌菌株CFCC87323对杨干象幼虫致病力最高,菌株ACCC30830次之。菌株ACCC30831和CFCC87327对杨干象幼虫也表现出较好的致病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悬铃木方翅网蝽化学感受蛋白编码基因CcilCSP1的序列和表达特征,重点研究CcilCSP1结合二球悬铃木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能力,旨在为CcilCSP1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通过化学感受蛋白反向模拟筛选悬铃木方翅网蝽的信息素物质提供依据。【方法】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悬铃木方翅网蝽化学感受蛋白CcilCSP1基因ORF的全长序列,用RT-qPCR研究该基因的表达模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用Swiss-model构建CcilCSP1蛋白的三维结构,并通过AutoDock 4.2开展CcilCSP1蛋白与寄主植物9种挥发物成份的分子对接,用Amber 14对其中结合最为稳定的反式-β-石竹烯与CcilCSP1蛋白的复合物开展了10 000 p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并进一步通过"Y"型嗅觉仪测定反式-β-石竹烯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行为学影响。【结果】成功克隆到该虫的化学感受蛋白基因CcilCSP1,且该基因在成虫中显著高表达。序列分析表明,CcilCSP1具有CSPs家族的典型特征,该基因与绿盲蝽的AlucCSP1,AlucCSP3,AlucCSP8以及苜蓿盲蝽的AlinCSP1亲缘关系较近。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发现,在二球悬铃木9种植物挥发物中反式-β-石竹烯与CcilCSP1的结合能力最强(k_l=2.63μm,Binding Energy=-7.61),通过分析二者的结合特性,推测TYR-29、GLN-83、LEU-64、ASP-30可能是CcilCSP1蛋白结合反式-β-石竹烯所需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CcilCSP1蛋白能够与反式-β-石竹烯稳定结合。进一步的行为学试验表明,0.1μg的反式-β-石竹烯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有显著的驱避作用。【结论】本研究克隆到在成虫中显著高表达的悬铃木方翅网蝽化学感受蛋白基因CcilCSP1。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发现CcilCSP1能与二球悬铃木寄主挥发物成份反式-β-石竹烯稳定结合,并通过进一步的行为学试验进行证实。该研究可为悬铃木方翅网蝽化学感受蛋白CcilCSP1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也为基于计算机反向筛选获得悬铃木方翅网蝽信息素物质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