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这是《山海经·海内经》中对于九嶷山的描述。九嶷山是中华道德文明的发源地,被誉为"德孝之源、福地九嶷"。九嶷山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  相似文献   

2.
正九嶷山自古以来是我国千古名山,《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创始人,九嶷山因此成为中华道德文明的发源地,被誉为"德孝之源、福地九嶷"。九嶷山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城南27公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湖南新潇湘八景之一、湖南省十佳旅游景区、湖南省百姓最  相似文献   

3.
九嶷山     
《湖南林业》2002,(3):31-31
九嶷山,又名苍梧山,位于湖南省南部,潇水上游,主峰在宁远县境内。自然风光具有明显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的特点。九嶷山有舜源、蛾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城、石楼、朱明、潇韶9峰。舜源峰为九嶷山主峰,居9峰之中;其它8峰如众星拱月,簇拥着舜源峰。九嶷山以舜帝南巡,崩于苍梧,葬在九嶷山的传说而闻名。《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因此,风光绮丽、清雄幽秀,承载着众多神奇瑰异的古史传说的九嶷山,一直是寻根祭祖的华夏子孙和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海外旅游者的旅游胜地。九嶷山旅游区主要景点有:舜庙、…  相似文献   

4.
九嶷山斑竹文化是以其特有的斑竹为载体,以弘扬中华道德传统文化为宗旨,以传说中的中华初祖五帝之一的舜帝与其妻"二妃"忠贞不渝的爱情神话故事情节为线索,而演绎出的以家庭伦理道德为主体内容的地域特色文化.其形成和发展自有其历史地理环境背景,其文化的特质,是对舜帝所创造道德文化的弘扬,传统竹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人生完美的昭示.其旅游开发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主题开发、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5.
舜陵苍桑     
四千多年来,舜帝为百姓除害伏蟒中毒崩葬于苍梧的传说,在九嶷山几乎家喻户晓,老少咸知。舜帝能葬于九嶷山,根据传说和史载,已无可争议,但舜到底葬在九嶷山何处?世人却一时无法说清。祭舜活动始于大高,括《大活统一注》载:日南巡,至衡山,茂贤益目,自九区而系群。*、商、同时代始生庙于太阳汉口理观酸。太阳双、白鹤观现在何处?周记所受关于九四山再帝团的记载,也无从查证。麦议以后,舜庙另择地而n,历经了汉、瞩、臼、宋、无几个朝代的风风雨雨,备用皆有朝廷岗官、地方州官、县官至历庙祭拜,留下了大量的胜崖石刻和田文。…  相似文献   

6.
泪竹,又名斑竹、香妃竹。主要分布于宁远、兰山、江华三县交界的九嶷山畚箕窝及其周围。关于泪竹的形成,历史上有过多种传说,最早见于晋朝(公元265~420年)的《博物志》。中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泪挥竹,竹尽斑。”后又见于梁朝(502~557年)的《述异记》。中有“舜南巡,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上文为之斑斑然。”自古以来泪竹就成为文人墨客争相题咏的内容,其中不乏缠绵悱  相似文献   

7.
<正>毛泽东诗:九嶷山上白云飞传说舜帝南巡,驾崩后就葬在九嶷山,九嶷山为此名扬天下。九嶷山舜帝陵早在夏朝就建立了,这是中国置陵最早、存续时间最长的始祖陵庙。千百年来,屈原、司马迁、蔡邕、李白、李商隐、何绍基等历代文人骚客,来到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城南30公里的九嶷山,登临吟咏,留下大量诗文。秦汉以来,  相似文献   

8.
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湖南省宁远县南端,距县城32公里,总面积149815亩,境内山尖峻峭,孤峰林立,多溶洞。垂直高差大、气候、土壤、植被呈垂直分布,野生动植物资源繁多,仅乔木就有87科,596种,竹类达22种,有林地达13482o亩,森林覆盖率86%。九嶷山自古就是我国名山,据《史记·五帝本纪》:“舜布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4000多年来,为炎黄子孙所向往。名人墨客长途跋涉,登临忘返。秦汉以来,历代帝王或遥祭,或派员遵祭,留下了大量圣迹仙踪和文物古迹。奇特的斑竹和浓郁的瑶族风情闻名通途。毛泽东在《答友人》…  相似文献   

9.
九疑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宁远县南端,距县城30公里,属南岭山脉,为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九疑山乃天下名山,《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中华民族始祖舜帝就葬于九疑山,现在公园建有舜帝陵,并于2000年举行了盛况空前的祭舜典礼。从2001年开始,公园于每年9月举办舜文化旅游节。 1992年7月,九疑山国家森林公园经林业部批准成立,  相似文献   

10.
提起观赏竹类,人们都会想起斑竹。据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记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泪挥竹,竹尽斑”。斑竹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动人的爱情神话故事。李白曾有诗曰:“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看来,山不崩水不绝,竹上的斑斑泪痕将永远给人以坚贞爱情的启迪。斑竹又名湘妃竹,其秆上有大小不等的因菌类寄生而成的斑块,由许多同心圆环组成,形如指纹,十分美观,风采出众。它主要分布  相似文献   

11.
正"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新宁"!美丽的新宁,群山环抱,越城岭横亘东南,雪峰山绵延西北;美丽的新宁,山青水秀,千古夫夷,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纵贯全境;美丽的新宁,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生态资源优势明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里有被誉为"丹霞之魂、国之瑰宝"的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崀山,有拥有"生物基因库"美称的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新宁这片苍翠大地上,与周  相似文献   

12.
舜皇山,犹如一颗生态明珠镶嵌在湘西南边陲的东安县境内。1956年11月,为保护和经营好这里丰富的森林资源,东安县在此建立了大庙口国有林场,1982年设立舜皇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建立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201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舜皇山是大自然的一座绿色宝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舜皇岩景区于2006年被评为"老百姓最喜爱的湖南百景"之一;舜皇山国  相似文献   

13.
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山山竟秀;湘江、潇水、涔天河水库,碧波流淌. 永州是山水名城,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文物古迹多达2200多处.舜文化、柳文化、瑶文化、江永女书文化、碑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态交汇融合,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在“创森”理念的引领下,绿色成为永州生态文化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4.
九疑山属南岭山脉萌渚岭山系,位于湖南省宁远县南。《史记·帝王本纪》记载:舜“南巡狩,能于苍梧2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尽陵。”舜帝陵在九疑山员源峰下,自商周秦汉以来,历代帝王或设坛通祭.或退官代条。为中华民族崇拜的始祖之-。勇帝陵建于商同时期,医药一株普根树护卫舜陵已有2000多年历史。1972年长沙马王堆五号西汉墓出工的距会2100分尊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标有舜陵、舜庙建筑物。陵前绘有数根柱状物。青学者者证,住状物代表陵前我值的风景亩树。据明邓云霄《九野山记》和清吴绳祖《九野山志》香证,先秦时期,初修舜陵…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自公元前124年始置泉陵候国以来,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帝南巡狩猎,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永州之古称“零陵”得名于此. 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永州市和芝山区、冷水滩区.今日之永州下辖零陵区(原芝山区)、冷水滩区及双牌县、祁阳县等县,另设回龙圩、金洞管理区.  相似文献   

16.
广西首府南宁——一座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环境保护领域最高社会性奖励——"第六届中华宝钢环境奖"等诸多国际和国家级荣誉的现代生态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7.
正东安县地处湖南省西南部,素有"湘南门户"之称。近年来,该县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旅游产业与精准扶贫共生共赢,让生态旅游的红利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以舜皇山为代表的"景区带村"模式舜皇山自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以来,旅游景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了广大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景区所  相似文献   

18.
正一代明君刘秀的故乡,诸葛亮躬耕苦读的地方。有着2800多年建城史的襄阳,见证着半部中国史。古城越千年,如今的襄阳不仅是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更是中华腹地的山水森林城,在汉水中游绽放着璀璨的绿色之光。近年来,襄阳林业改革发展成效显著,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等16项国家级荣誉称号。襄阳在创建森林城市的这场绿色战役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一个绿  相似文献   

19.
正阳明山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郊,双牌县东北隅,属五岭山脉。它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于湘南与湘中之间,总面积114.2平方公里,最高点"望佛台"海拔1624.6米。阳明山素有"灵山福地""岭北生态画卷"之美誉,2009年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之邦。生态道德,自古以来在推动华夏文明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数千年不舍的追求。但是生态道德的勃兴是有物质基础的。“仓廪实而知礼节”。华夏生态道德的发展一直随着中华物质文明的兴衰而上下起伏。每当中华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华夏精神就会自觉向上,生态道德也从不坠青云。在其共同努力下,华夏又回到重建轨道,数十年后又光彩如新。生态道德之作用,可见一斑。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社会生态建设出现了一次大的拐点。在国家意志的推动下,全社会办林业的热潮席卷全国。不过,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森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