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庞泽海 《花卉》2012,(9):34-35
盆景分树桩盆景与山水盆景,岭南瓮景中的树桩盆景以其独有的蓄枝截干制作手法,创作出一大批大树缩影的优秀作品,享誉海内外。然而岭南山水盆景却发展艰辛。在各种盆景展览中。很难发现行岭南山水盆景作品的参展。  相似文献   

2.
普通的龟纹石,普通的米叶冬青,一经盆景大师的精心构思和妙手点化,便于平淡中出神奇地造就出无边的境界——梁玉庆先生创作的山水盆景《天上人间》宛如一幅空灵而恬静的山水画卷,自然之气息拂面而来,给观者无穷的遐思。正因如此,这件作品在第五届全国盆景评比展览上赢得了众多的肯定,荣获山水盆景类一等奖。  相似文献   

3.
正木村正彦先生虽已年过七旬,但是在创作意图上未见衰退,世界各地众多的盆景爱好者都渴望得到木村先生的作品。木村先生的作品有两种:一是可称谓"创作的盆景",即"无中生有的自然艺术";另一种可称谓"后天培养的盆景",即将现存的盆景素材及过去曾与多数盆景家们共生存的树,用先生的感性和绝妙的技术,让新的作品"变换身姿"。  相似文献   

4.
危崖飞渡     
正中国盆景艺术大师郑永泰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徜徉在盆景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求索,于理论,于技法,于创作,都精研其真,孜孜不倦,正如在他编著的《欣园盆景》一书自序中所说的那样——"陶醉而从容,悠然忘我而自得其乐"。他的盆景作品无论树木、水旱、山水各型,也无论松柏、杂木、观花各类,均是佳作累出,形自然而蕴真趣,着画意而含诗情,极具国风韵致,深得大家喜爱。  相似文献   

5.
《花木盆景》2020,(1):51-51
胡海洲喜爱大自然的树石美景,在盆景创作的艺术道路上,即对山水盆景情有独钟。闲暇时他常游历各地名山大川,在自然中寻求创作的激情与灵感。这件群峰式的山水盆景,正是他游览张家界武陵源时有感而作。该作运用"缩龙成寸"的手法表现自然胜景,但见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拔地而起,耸入云霄,鸢飞戾天,望峰息心。  相似文献   

6.
一、树桩盆景的立意立,就是确立、确定;意,就是作者想要表现的精神内涵,也即作品的主题思想。所以,立意,就是确定主题思想,确定该作品最终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一)立意的原则唐代画家、诗人王维有云:"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其实,不仅是绘画,其他艺术的创作及实践活动,都有一个立意在先的问题,盆景亦然。  相似文献   

7.
山水盆景《长江之水天上来》是在《过尽千帆尽西陵》(原载《花木盆景》2000年第3期,见图1)基础上修改得来的作品。《过尽干帆尽西陵》是本人的前期山水盆景作品,石材采用丹阳石。由于受当时文化底蕴、制作思路、制作技艺的制约,此作品还是很不成熟的。近年来,本人认真阅读了一些绘画专著,观摩中国古代山水画名家所创作的作品,很有收获。2007年下半年,对此作品重新审视,觉得此作品存在两大缺陷:一是按题名,此盆景应表现的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长江山峡风光,盆景画面左上方虽有群山绵延,逶迤起伏之势,  相似文献   

8.
正在盆景艺术中,山水盆景是表现自然景观最好的形式,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造型形式,笔者致力于山水盆景的制作探索二十多年,特别是软石山水盆景的制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体会,现将作品《秋山晚翠》的创作过程做一些总结,与盆景爱好者交流。一、选材此作品是2007年开始制作,选用了质地细腻、软硬适度、吸水性和储水性都好的海浮石。栽种的植物选用了笔者栽种多年的小型珍珠柏,配件是广东石湾的陶瓷件。  相似文献   

9.
<正>作品借用水旱型盆景的栽培技巧,选用了桩头苍劲古拙、霸气迫人的朴树作为创作素材,经过截干蓄枝等人工创作,使桩头如醉龙横卧、回头饮涧,整体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作品巧妙地在右侧配了一座小岛,不仅与右侧的留白相对应,更与作品故事背景吻合,似龙泉山涧、流水潺潺。桩头上部长出的树干,如高山之巅的林木,翠绿怡人,更显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10.
空白     
正素仁和尚:"我认为空白面适当增加,是有助于符合自然美的艺术境界,有助于使人们在欣赏中产生自然美的美感"素仁和尚的空白面述意,是今现惯称的留白,空白面的适当增加是他对盆艺删繁就简的空间处理,素仁和尚这段话,可能是岭南盆景文字中最早对"白"的记述。留白,是空间的处置,是盆景构图中的一个造艺要领,素仁和尚出自所爱,作品更重视留白,他所述的空白,显于两个部分:一是树材,出枝高,  相似文献   

11.
正海派盆景已有着近500年的发展历史,是以上海命名的盆景艺术流派,而海派山水盆景则是其重要的一条分支,它集众家之长,既承于传统又勇于创新,师法自然,不拘格律。要想达到较高的艺术效果,就必须通过构思立意、取材雕琢、配置胶合、绿化装饰等四个步骤进行创作。一、构思立意"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是王维山水诀中的名句,制作海派山  相似文献   

12.
正郭少波先生,现任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1964年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市,自幼酷爱中国传统书画诗词,常年致力于中国山水盆景理论的研究与创作,他将大自然的山水、树石完美地浓缩于方寸之间,其作品布局合理、气韵十足,极富诗情画意,给人无穷的遐想。郭少波先生早年曾跟随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学习盆景制作。2002年3月在贺淦荪教授的举荐下来到深圳市东湖公园盆景世界从事盆景艺术创作,又获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林鸿鑫先生悉心栽培。同年11月入  相似文献   

13.
正创作地点:浙江台州梁园本人在学习、创作盆景的道路上有幸得到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胡乐国先生及浙江省盆景艺术大师任晓明先生指点提携,并得到中国知名盆景园——台州梁园园主陈文君女士的信任,多年来,在台州梁园创作了一批盆景,有作品得到众多朋友的点拨与批评指正,也有作品得到前贤的褒扬,这些都是我盆景艺术道路上最为宝贵的财富,也是促进我盆景技艺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今择取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与读者朋友共赏,以期得到批评指正,进一步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作权法》规定,署名权就是表明作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署名权是作权的一部分,署名权属于作。因此,盆景作品的署名权属于盆景作。所以,不是盆景的创作,其身份是不能在盆景作品上表明的,否则就是侵犯了创作的署名权。  相似文献   

15.
黄敖训,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宁波茂松园园主,数十年在盆景创作道路上孜孜以求,用精益求精的理念诠释着对盆景艺术的执着匠心。创作前观型立意,创作程序严谨,手法独特,匠心独运。黄敖训尤其擅长松树盆景创作,提出"组群结构"概念,增加作品空间变化,丰富枝片节奏,虽人作而趋于自然。其次擅长巧妙利用背枝,借调为正面服务,往往有一举多得之效,既增加作品纵深感,又能丰富画面内容。  相似文献   

16.
石中玉 《花木盆景》2007,(11):14-15
翻开本刊第9期杂志,张夷先生的《砚边梦谈·月山野风孤绿》等山水盆景,立刻吸引了我,我马上联想到他以往发表的许多山水盆景。我觉得张先生一直在致力于山水盆景的创新,他的作品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惯用的山水盆景程式(每一盆的山,都是一大一小、一高一低)拉开了距离,极具个性,很有诗情画意,给人面貌一新的形式美感。  相似文献   

17.
翻开本刊第9期杂志,张夷先生的《砚边梦谈·月山野风孤绿》等山水盆景立刻吸引了我,我马上联想到他以往发表的许多山水盆景。我觉得张先生一直在致力于山水盆景的创新,他的作品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惯用的山水盆景程式(每一盆的山,都是一大一小、一高一低)拉开了距离,极具个性,很有诗情画意,给人面貌一新的形式美感。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作品的著作权属于作者。因此,盆景作品的著作权属于盆景作者。但是,盆景作品不同于其它艺术作品,它具有盆栽植物的"生命性"、创作过程的"连续性"、盆景作品的"可改性"三个显著特点,所以对盆景作品著作权的认定就显得比较复杂,本文试图从这些方面作些探讨。如果盆景作品的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作品始终属于一个作者,那么其著作权毫无疑问只属于制作者一个人。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盆景是比较高雅的艺术化的商品,多数盆景作品处在交流状态,有的作品在不断地改变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作品的著作权应该怎样划分、行使和转移呢?  相似文献   

19.
《花木盆景》2014,(4):79-81
安徽省淮北市园艺盆景协会会长张长青先生对山水、水旱盆景十分执着与热爱.经二十余年的钻研与学习,其创作技艺日臻成熟,在各类创作比赛及交流活动中获誉甚多,今刊登其一组水旱盆景创作过程,与读者共享山水、水旱盆景独有的方寸之间蕴藏的大千世界。  相似文献   

20.
奇崛劲柏     
枯荣相济是盆景创作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也是艺理中的残缺美在盆景艺术中的直观表现。绘画中的留白,书法中的枯笔,篆刻中的残边,雕塑中的断臂,和盆景中表现"枯木逢春"意蕴的作品一样,都是典型的残缺造境。残缺美并不是指以残求缺,而是以残寓全,以缺衬满,反映在盆景艺术中,作品中的残缺必须以表现树木的生机为归宿,强调旺盛的生命力和坚韧不屈的精神,借一个现在时髦的词语来说,即要表现树木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