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给小麦耐渍品种选育以及抗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鄂麦006为材料,研究不同生育期(包括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中期)渍水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期渍水均导致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降低,丙二醛含量升高。不同的时期渍水其影响程度不一,其中开花期渍水影响最为严重,与对照及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渍水还导致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灌浆速率低于对照,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影响最为明显的也是开花期渍水处理。由此可以看出,小麦在不同的生育时期渍水均导致其旗叶光合作用降低,衰老加快,干物质积累减少,导致小麦产量下降。开花期为小麦水分敏感期,这一时期渍水,小麦减产53.62%,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弱光和渍水共同胁迫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生理性状的影响,2015-2016年在东北农业大学园艺站进行盆栽试验,以高产品种德美亚1号和德美亚2号为研究对象,拔节孕穗期进行10~20 d的弱光渍水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弱光、渍水胁迫导致玉米根长、根尖数和直径的降低,伤流量下降了65.0%~93. 7%,渍水胁迫对伤流量的影响显著。弱光+渍水胁迫使玉米叶面积平均降低29.0%~38. 5%,超过单独弱光或渍水胁迫;同时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平均降低25.3%~34. 5%,高于弱光胁迫,但是明显低于渍水胁迫。弱光+渍水胁迫使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减少37.2%~58. 1%,超过单独弱光或渍水胁迫,导致玉米空秆率高达40%~70%,穗粒数和籽粒质量明显减少,籽粒产量减少61.8%~75. 4%。弱光+渍水胁迫导致玉米植株顶端和根端生长同时受到抑制,根系吸收能力和叶片光合能力显著降低,导致光合物质积累减少,空秆率大幅增加,穗粒数和籽粒质量均明显减少,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3.
施肥和花期渍水胁迫对油菜产量及其形成影响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渍害是长江流域油菜生产中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本研究旨在定量分析不同氮肥水平油菜花期渍水胁迫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为油菜生产中渍水胁迫的灾害评估与预测预警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4-2016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部试验农场进行,以宁油18和宁杂19为试验材料,在盆栽和池栽试验条件下模拟花期渍水,比较分析不同施肥条件下不同渍水时间对油菜产量形成的影响。其中,盆栽设置4个渍水持续时间(0、3、6、9 d)、2个施肥处理(包括无施肥(N0)和施肥组(N1)两个水平,N1施肥条件为:N 0.018 kg·m-2、P2O5 0.012 kg·m-2、K2O 0.018 kg·m-2和硼砂0.0015 kg·m-2);池栽设置3个渍水持续时间(0、3、6 d)、2个施肥处理(同盆栽)。【结果】(1)在盆栽条件下,无施肥处理花期渍水3 d后,上述两品种单株产量和单株角果数显著减少,千粒重和角果粒数则大部分在渍水6 d甚至9 d才显著减少;施肥处理的上述两品种单株产量和单株角果数对渍水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宁油18花期渍水3 d后单株产量显著下降,而宁杂19花期渍水6 d单株产量才开始显著下降。在池栽条件下,无施肥处理花期渍水6 d后宁油18单株产量显著减少,而宁杂19花期渍水3 d的后单株产量显著减少;施肥处理花期渍水6 d后上述两品种单株产量均显著减少。油菜籽粒产量、籽粒产量结构、收获指数均随花期渍水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其中单株角果数对花期渍水处理最敏感;(2)混合线性模型分析表明,花期渍水时间每增加1 d,收获指数下降0.008,单株角果数下降14.71,每角果粒数降低0.29,千粒重下降0.04 g,单株产量减少1.52 g/plant;从渍水时间与施肥的交互关系看,渍水3 d时,渍水与施肥的交互作用能显著提高产量3.17 g/plant,显著提高单株角果数39.16,能够缓解产量损失;当渍水6 d时,渍水与施肥交互作用有减少产量2.29 g/plant趋势,对产量结构也无显著影响;当渍水9 d时,渍水与施肥交互作用显著降低产量4.78 g/plant,加重产量损失。【结论】花期渍水胁迫明显减少油菜产量和产量结构,其中宁油18比宁杂19更敏感,盆栽比池栽更敏感,单株角果数比角粒数和千粒重更敏感。模型量化表明,短时间渍水胁迫下,施肥能够缓解渍水胁迫对产量、收获指数和角果数的负效应,随着渍水时间延长,施肥缓解渍水胁迫负效应的能力减弱,当渍水达到9 d时,无施肥和施肥处理下渍水对产量、收获指数和角果数的影响较一致;花期渍水时间每增加1 d,收获指数下降、单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千粒重与单株产量均明显减少,在施肥条件下渍水3 d时,渍水对油菜的伤害程度较小,但渍水6 d和9 d时,施肥对渍水影响的缓解效果降低。在正常水分管理下,施肥能够显著提高产量及产量结构,但是随着渍水时间增加,施肥缓解渍水对产量的影响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孕穗期土壤渍水对花后不同土层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扬麦18和烟农19为供试品种,采用管栽方式,在小麦孕穗期进行渍水5 d、10 d和15 d处理,以无渍水处理为对照(CK),分析孕穗期不同渍水持续时间对花后不同土层小麦根系形态、抗氧化酶活性和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渍水能显著影响小麦花后根系形态、抗氧化酶活性和产量。随孕穗期渍水持续时间的延长,花后6 d和18 d,不同土层小麦根系累计根长、累计根表面积、累计根体积及根平均直径均呈减少趋势;各渍水持续时间处理下,根系累计根长、累计根表面积、累计根体积、根平均直径与CK的相对值变化不大。随孕穗期渍水持续时间的延长,花后18 d不同土层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都呈减少趋势,而丙二醛(MDA)含量呈增加趋势;小麦成熟期茎叶的干物质分配指数呈增加趋势,而籽粒的干物质分配指数呈减少趋势。孕穗期渍水通过影响穗粒数及千粒质量使籽粒产量降低。花后18 d 20.1~60.0 cm土层的累计根长、累计根表面积、累计根体积及根系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及产量之间的相关性极显著。  相似文献   

5.
采用盆栽和池栽试验,研究了孕穗期土壤渍水逆境对不同小麦品种N、P、K素吸收、运输和分配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土壤渍水逆境显著影响小麦根系对N、P、K素的吸收,降低根系、茎鞘、功能叶片和全株N、P、K素相对含量和绝对含量,而对N、P、K素在地上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影响较小。由于土壤渍水逆境影响了小麦根系正常吸收N、P、K素营养,严重影响小麦功能叶片正常光合性能,最终使小麦单穗结实粒数、粒重和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6.
在分蘖期对15份大麦基因型进行12 d 的渍水处理,研究渍水条件下生长抑制和产量损失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黄化指数(LCI)虽然不能完全反映所有基因型的产量损失程度,但作为耐湿性的一个指标对大多数基因型是可靠的.在渍水期间和撤水后,大部分大麦基因型新长的叶长和叶宽下降,但93-3143变化不大;渍水处理与对照相比,株高和干重平均降低29.2%和54.4%,基因型间差异显著,Franklin的降幅最大.渍水下导致籽粒产量显著下降,产量构成因子中以穗数下降最为明显,其次是每穗粒数,粒重变化较小,而穗数减少主要是分蘖及其成穗数下降的结果.渍水对产量影响的基因型差异很大,地方品种永嘉红六棱减产最小,两个澳大利亚主栽品种Franklin和Gairdner减产最为严重.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依次为:穗数、粒数和粒重,穗数经粒数对产量的影响很小,经粒重的间接通径系数较大且为正值;粒数经穗数对产量的影响亦较小,经粒重的间接通径系数较大且为负值;粒重经穗数和粒数对产量的影响均较大,但作用方向不同.  相似文献   

7.
播期对山东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浚单20为供试材料,探索不同播期对山东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玉米生育期缩短,播期每推迟1 d,生育期缩短0.35 d,生育期缩短主要表现在出苗至抽雄阶段。随播期推迟,玉米穗位高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茎粗则逐渐减少,株高变化趋势不明显;玉米穗长、穗粗、穗粒数和百粒质量呈逐渐减少趋势;产量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播期每推迟1 d,产量减少0.7%~1.7%,主要是通过影响玉米百粒质量、穗粒数、穗长从而影响最终产量的形成。抽雄期至成熟期平均气温以及全生育期积温和气温日较差等气象因子对产量影响较大。一定范围内抽雄期至成熟期气温越高,越有利于玉米灌浆,结果产量越高;全生育期积温越多、气温日较差越大,玉米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花前渍水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产量的影响,对长江中下游主推小麦品种进行花前渍水试验,在拔节期测量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和黄绿叶面积比,孕穗期测量SPAD值和黄绿叶面积比,并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渍水导致旗叶SPAD值下降,黄绿叶面积比上升,收获指数下降。产量的构成因素中,千粒重、穗粒数、有效分蘖数下降。综合各个品种来看,不同品种的指标参数下降幅度不同,通过分析不同品种指标参数下降幅度,寻找到优势品种襄麦25和皖麦56。  相似文献   

9.
不同灌水和施肥处理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模拟大田条件下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亏缺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生育期缺灌水处理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任一时期的缺灌处理都会使产量降低,但不同时期缺灌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缺灌拔节水的处理B的产量较对照减产最多,主要是因为穗数和每穗粒数都较对照减少;缺灌分蘖水的处理C的产量较对照降低,主要是因为穗数较对照下降;而缺灌开花水的处理D和缺灌麦黄水的处理E的产量较对照降低,主要是因为粒重较对照降低的缘故.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春玉米(Zea mays L.)产量的影响,设4种秸秆还田方式,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1,CK)、秸秆混拌还田(S2)、秸秆深翻还田(S3)、秸秆覆盖还田(S4),研究其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水分、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对照相比,秸秆混拌还田使0~20 cm土壤容重下降3.9%,孔隙度增加2.0%,玉米产量增加2.81%;秸秆覆盖还田提高了土壤含水量,但降低了苗期耕层的土壤温度,降低了玉米成穗数、穗粒数及百粒重,使玉米产量减少3.87%;秸秆深翻还田处理增加了20~30 cm的土壤孔隙度,使土壤容重降低5.4%,增加了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含水量,提高了玉米成穗数、穗粒数及百粒重,使产量增加8.24%。综合来看,秸秆深翻还田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受节水处理的影响,以"津原E28"、"津稻417"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控制水分灌溉量,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进行节水处理,探究不同时期节水后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发育的各时期节水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水稻的产量,主要制约因素为穗数和千粒重,各处理间产量降低幅度为14%~39%、12%~27%。节水处理对穗数、每穗粒数、杆长、穗长、实粒率和千粒重的影响均达到0.1%水平上的显著差异。拔节期至孕穗期节水,水稻每穗粒数、千粒重、产量下降最为明显;返青至分蘖期的节水处理,水稻的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均最低;出穗至灌浆期的节水处理实粒率最低。  相似文献   

12.
不同密度对玉米会单4号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找到玉米的合理种植密度,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对同一玉米品种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低,单株长势好,穗粒数多,千粒重高;但由于每公顷有效株数较少,土地空间未被充分利用,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补偿不了每公顷穗数减少的损失,所以产量偏低。随着密度增加,个体发育虽然受到一定影响,穗粒重开始下降;但由于群体发育较好,公顷穗数增加的多,因公顷穗数多而增加的籽粒产量远远超过因穗粒数减少而降低的产量。当密度增加到一定时,个体发育受到了严重限制,产量反而降低。76 380株/hm2是提高玉米产量较为合理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3.
播期、密度对鲁东地区玉米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安排了5个播期和3个种植密度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与密度对玉米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的推迟,播种到吐丝期的天数逐渐减少,植株的总叶片数减少,穗着生的叶位也随着降低,穗长、行粒数、穗粒数减小;同一播期、不同密度处理间叶片数没有变化;随着密度的增加,空秆率增加,株高、穗位变化不明显,穗长、行粒数、穗粒数减小;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密度的增加、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郑单958全生育期每少1天千粒重平均降低6.6 g,产量降低约17.4 kg/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播种时期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并同时研究玉米的生育期、千粒重、穗数以及穗粒数的变化。[方法]以郑单958及登海605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时期播种研究不同播期对夏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播种时期的推迟,玉米生育期推迟;玉米籽粒产量及千粒重降低,最大值出现在6月7日播期处理;玉米穗粒数先升高后降低,最大值出现在6月14日播期处理;穗数差异不显著。[结论]在黄淮海现有的生态条件下,郑单958玉米及登海605适宜的播种时期为6月7日。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唐山地区春玉米产量的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分析了春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对其产量的影响。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在唐山地区缺钾、缺锌、缺铁等施肥处理对春玉米产量影响较大,与全素处理相比,各处理的穗粒数分别减少29、23、22个,相对产量分别降低11.1、7.9、6.6%,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钾、锌、铁主要通过减少春玉米的穗粒数而影响春玉米产量,是春玉米产量的主要土壤养分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6.
铅镉复合污染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铅镉复合污染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伤害及机理。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程度的铅镉复合污染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铅镉低浓度胁迫能够促进水稻生长,高浓度抑制水稻的株高;铅镉胁迫显著降低了水稻的分蘖数,随着胁迫浓度增加,分蘖数下降幅度增大;铅镉胁迫显著降低了水稻每盆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低浓度胁迫下每穗总粒数显著增加,高浓度胁迫下每穗总粒数显著降低;铅镉低浓度胁迫下糙米率和精米率显著增加,高浓度胁迫下糙米率和精米率显著降低,整精米率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水稻籽粒中铅镉含量与土壤中铅镉浓度成显著正相关,土壤铅镉含量达到中高浓度时,水稻籽粒铅镉含量严重超标,铅镉最高超标达333%和122%。[结论]该研究为污染地区水稻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玉米不同品种的产量和植株性状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北方地区引进的40个普通玉米品种的产量和产量性状进行了相关及回归分析,以评价不同产量水平的品种在产量构成因素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玉米品种之间的产量有极显著的差异.玉米品种单株产量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回归关系显著,与每穗粒数的相关显著性最高,穗长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也达显著水平.高产玉米品种的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较高,生育期稍长,植株繁茂性较好,抗旱性较强.  相似文献   

18.
人工模拟洪涝胁迫对夏玉米叶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淹水方式模拟洪涝胁迫环境,分别设置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淹水处理,以不淹水为对照(CK),研究了洪涝胁迫对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洪涝胁迫1天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较小,超过5天后明显降低;不同时期淹水处理均能减少公顷穗数和产量,但对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影响不同,拔节和抽穗期长时间淹水均能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而灌浆期淹水后千粒重和穗粒数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因此,拔节和抽穗期淹水的夏玉米产量降低幅度明显大于灌浆期。  相似文献   

19.
晚播小麦中后期人工模拟渍水与补救措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小麦中后期渍水逆境的危害表现及补救措施的恢复效果,更好地指导大面积生产,选择典型冬小麦田块进行了人工渍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后期渍害对株高、干物重、根系和下层叶片均有明显不利影响,渍害发生越早,则株高下降越多,危害也越大,渍害发生越迟,则单株黄根与黑根数增加越多;渍水越早,对有效穗数影响越大,渍水越迟,对每穗粒数与粒重影响越大;渍害发生越早,追施复合肥或尿素的补救效果最好,渍害发生越迟,叶面喷施碧护调节剂的补救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正以华美甜168和华美糯7号为试验材料,盆栽条件下在苗期、拔节期和抽雄吐丝期进行淹水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淹水历时的延长,两个鲜食玉米品种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产量变化的幅度增大。华美甜168以拔节期淹水减产最为严重;华美糯7号以抽雄吐丝期淹水影响最大。不同生育时期淹水后,鲜食玉米的株高降低,叶片数减少,光合作用受阻,致使产量下降,每穗行粒数的减少是鲜食玉米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不同生育时期遭遇淹水胁迫,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