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明确阿克泰防治褐飞虱的效果,以便为大面积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2006年我们分别在安吉县递铺镇祥溪村、双一村、禹山坞村单季杂交稻、单季粳稻直播稻田进行了试验示范,探讨阿克泰等农药的防治效果。1材料与方法阿克泰(噻虫嗪)25%水分散粒剂(先正达公司);比丹(吡虫啉)10%可湿  相似文献   

2.
青菜种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选择土块 选择土层深厚.灌溉条件好,土壤、水质和空气无污染的稻田和旱地。  相似文献   

3.
水稻控制灌溉模式及其环境多功能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耗水量最大的作物,实行水稻控制灌溉可以实现高产与节水的统一。而稻田灌溉系统具有环境多功能性,包括补充地下水减小地面沉降、防洪、净化水质、净化空气、调节气温、保护生物多样化等几个方面。与传统淹水灌溉相比,实行控制灌溉后,稻田无水层的田间水分管理必将带来其灌溉系统环境多功能性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对水稻控制灌溉乃至节水灌溉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1水质要良好生产优质稻目的是生产优质大米。如果灌溉水质受到污染,其所含毒物不仅影响大米品质,而且使受污水灌溉的稻田土壤变成了有毒土壤,土壤受污后将对今后的米质继续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优质稻科学灌溉首要前提是提高灌溉水质,水质要符合国家颁布的标准G B5084-92,农田灌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水生植物对稻田灌溉排水的净化作用与效果进行研究,水生植物净化稻田灌溉排水可以降低费用成本,提高作物利用率,减少稻田灌排污水污染,是净化稻田灌排水体的重要作用;对水生植物净化稻田灌排水质的主要功能。并且强调水生植物在净化稻田管排水体时需要关注的相关问题,展望了水生植物在稻田灌排水中的净化功能发展前景及方向。  相似文献   

6.
水生植物净化稻田灌溉排水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作物利用率、减少稻田灌排污水污染,是净化稻田灌排水体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介绍了水生植物净化稻田灌排水质的主要功能,并且强调水生植物在净化稻田灌排水体时需要关注的相关问题,展望了水生植物在稻田灌排水中的净化功能发展前景及方向。  相似文献   

7.
1水质要良好 生产优质稻目的是生产优质大米.如果灌溉水质受到污染,其所含毒物不仅影响大米品质,而且使受污水灌溉的稻田土壤变成了有毒土壤,土壤受污后将对今后的米质继续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优质稻科学灌溉首要前提是提高灌溉水质,水质要符合国家颁布的标准GB5084-92,农田灌溉水中各项污染物的含量指标,如氯化物≤250毫克/升,总砷≤0.05毫克/升,生化需氧量≤80毫克/升等等,水质必须清洁优质.  相似文献   

8.
水稻控制灌溉模式及其环境多功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耗水量最大的作物,实行水稻控制灌溉可以实现高产与节水的统一.而稻田灌溉系统具有环境多功能性,包括补充地下水减小地面沉降、防洪、净化水质、净化空气、调节气温、保护生物多样化等几个方面.与传统淹水灌溉相比,实行控制灌溉后,稻田无水层的田间水分管理必将带来其灌溉系统环境多功能性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对水稻控制灌溉乃至节水灌溉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广州地区早稻田施肥对N2O排放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广州地区华南农业大学早季稻实验田在农业管理措施和肥效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施用不同肥料对稻田N2O排放通量的影响。试验初步表明:早季稻稻田N2O排放规律是施纯化肥稻田N2O排放集中在施肥后4d ̄18d,施有机肥加化肥稻田N2O排放集中在施肥后第5d ̄10d,施猪粪肥几乎无N2O排放,施肥期稻田处于灌溉干湿状态有利于N2O排放。稻田处于灌溉淹水状态不利于N2O排放,稻田表层土壤温度高有利地N2O排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低洼易8涝盐碱地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配套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即在中等和含盐碱较重稻田。宜采用浅-深-浅全期水层灌溉技术;在含盐量较轻的水稻田宜采用浅-湿润歇湿润灌溉技术。在含盐碱极少的稻田,宜采用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1.
稻田工程建设技术要点一、应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下含水厚度90米~200米,以满足开发的要求。同时,水质良好。地下水学类型应是以磷酸钙钠型为主的淡水,含盐、碱及矿化度都符合灌溉标准。二、选地1.地势平坦,有50厘米左右的黑土质;2.耕层含盐量必须在0....  相似文献   

12.
生活污水尾水灌溉对秸秆还田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生活污水尾水灌溉对秸秆还田稻田田面水氮素转化、氨挥发排放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活污水尾水灌溉显著提高了稻田田面水NO_3~--N浓度和田面水pH,并显著提高了产量、植株吸氮量和土壤脲酶活性。与清水灌溉处理相比,不施氮肥时生活污水尾水灌溉可使秸秆还田稻田氨挥发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35%;正常施氮时生活污水尾水灌溉增加了秸秆还田稻田氨挥发排放总量,但由于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因此单位产量氨挥发排放量有所降低。由此可见,秸秆还田稻田利用生活污水尾水灌溉,不仅可消纳净化生活污水、替代部分氮肥,还可增加水稻产量、降低单位产量稻田氨挥发排放。  相似文献   

13.
沼气建设是减少农村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近年来随农村环境治理,沼气也得到农民的广泛应用。沼气肥是一种迟速兼备的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可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品质。为研究沼气肥在早园笋上使用效果,特进行本试验。1材料与方法试验设在递铺镇禹山坞村王火星早园竹园内,土壤为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单因素重复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模式,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不同,淹水条件下厌气性细菌数量高于其他灌溉模式的数量,好气性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以及稻田土壤微生物总量以浅、湿、干间歇灌溉的最高,原因是由于该灌溉模式的土壤湿度适于微生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2003,(12):33-33
由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等单位专家组成的签定委员会,对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承担的“灌溉稻田单季水稻高产早作法研究”项目鉴定结果表明,采用“灌溉稻田单季水稻高产早作法”种植水稻比用常规方法节水45%。  相似文献   

16.
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是3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升高导致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问题日益严峻。稻田生态系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随着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节水灌溉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的影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节水灌溉的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及减排措施,为节水灌溉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稻田节能减排的综合调控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北汝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水质生物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北汝河水系16个采样点进行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和水质生物监测,结果表明,北汝河水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由8纲、19目、93科组成。运用2种生物学指数进行水质的评价,结果表明,北汝河水系已受到了轻度的污染,个别河段已达重污染。  相似文献   

18.
水稻是我国的3大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非常广,水稻的灌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我国的稻田由于灌溉方式采用传统的大面积灌溉技术,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灌溉期间的水资源利用率低,造成水资源的缺乏,因此,必须实行节水灌溉栽培技术,这样既能提高稻田的生产率,又能对水资源形成保护。本文从节水灌溉栽培技术在我国北方水稻种植中的策略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提高我国北方的稻田的生产率和水资源节约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夜间增温下农田管理(节水灌溉/晚播)对稻-麦轮作农田作物产量及CH4和N2O排放的影响,采用2因素2水平试验设计进行田间模拟试验。夜间温度设2水平,即常温对照(CK)和夜间增温(NW),用铝箔膜夜间(19:00—次日6:00)覆盖植株冠层模拟夜间增温。水稻季水分管理设2水平,即常规灌溉(F,间歇淹水,5 cm水层)和节水灌溉(M,湿润,无水层);冬小麦季播期设2水平,即正常播期(NS)和晚播(LS)。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夜间增温或湿润灌溉均降低水稻生物量和产量,降幅分别为14.69%~18.16%和7.27%~9.14%;而增温下适度晚播则使冬小麦产量增加0.71%。与常温淹水灌溉相比,夜间增温或湿润灌溉均显著降低稻田CH4排放通量,但湿润灌溉下夜间增温则显著提高稻田CH4排放通量。常温对照下,与淹水灌溉相比,湿润灌溉使稻田CH4累积排放量降低79.46%,而使N2O累积排放量增加97.21%。夜间增温下,与淹水灌溉相比,湿润灌溉使稻田CH4和N2O的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39.98%和45.62%。晚播使麦田N2O累积排放量降低21.46%~53.77%。用持续变化全球增温/冷却潜势(SGWP/SGCP)评估稻田和麦田温室气体排放对稻麦系统增温潜势的贡献,各处理稻田CH4排放的贡献均为主导作用。夜间增温显著降低淹水/正常播期稻麦轮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显著增加湿润/晚播稻麦轮作系统的GHGI。研究认为,综合考虑产量和环境效益,水稻季采用常规灌溉和冬小麦季正常播种是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农田应对气候变暖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间歇灌溉模式下稻田CH4和N2O排放及温室效应评估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目的】研究间歇灌溉和长期淹灌模式下稻田CH4和N2O排放规律及其温室效应,为全面评价不同水分管理对稻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及有效控制稻田温室效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静态箱技术对稻田CH4和N2O排放通量进行监测,并运用增温潜势对稻田生态系统CH4和N2O排放的温室效应进行了估算。【结果】间歇灌溉稻田CH4排放峰值主要集中在水稻分蘖前期和中期,N2O排放峰值出现在水稻分蘖前期和成熟期。与长期淹灌相比,间歇灌溉稻田CH4排放通量明显降低,其累积排放量为20.04 g?m-2,比长期淹灌处理37.27 g?m-2减少了46.23%;而N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长期淹灌稻田,其排放量为127.42 mg?m-2,比长期淹灌处理增加51.36 mg?m-2。间歇灌溉稻田CH4和N2O温室效应总和为4651.70 kgCO2?ha-1,比长期淹灌处理减少3418.35 kgCO2?ha-1。【结论】间歇灌溉能有效地抑制温室气体排放并显著降低CH4和N2O的温室效应。因此,间歇灌溉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轻全球变暖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