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内蒙古绒山羊抓绒性状的遗传参数及遗传进展估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内蒙古白绒山羊抓绒性状的遗传规律,试验收集了内蒙古白绒山羊种羊场2008——2011年7 577只内蒙古白绒山羊产绒量、体重、毛细、毛长、绒细和绒长六个抓绒性状的生产性能记录,采用WOMBAT软件的AIREML算法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内蒙古白绒山羊产绒量和绒细的遗传力分别为0.34和0.32,属于高遗传力;体重、毛细、毛长和绒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11,0.23,0.29和0.17,属于中等遗传力;产绒量、体重、毛细、毛长、绒细、绒长的遗传相关在-0.52~0.37之间,表型相关在-0.20~0.21之间。产绒量的遗传进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而其他抓绒性状的遗传趋势没有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正>阿拉善白绒山羊是内蒙古西部超干旱荒漠草原特有的绒肉兼用型优良畜种。阿拉善盟白绒山羊总量保持在60万只左右,年产绒量240t左右。阿拉善白绒山羊通过开展选育核心群、分部位抓绒和羊绒拍卖交易,实现了优质优价,唤醒了农牧民群众对优质绒山羊品种的养殖热情,实现了增产增收。1阿拉善白绒山羊及羊绒的基本情况阿拉善白绒山羊在1988年4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  相似文献   

3.
以内蒙古白绒山羊种羊场、阿拉善白绒山羊种羊场和阿拉善右旗白绒山羊育种基地3个超细育种核心群379只2岁母羊为研究对象,对主要表型性状(体尺性状和绒毛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育种核心群间体尺和绒毛性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平均绒细度均在13.99μm以下,绒伸直长度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且阿拉善右旗绒山羊育种基地(7.90 cm)内蒙古白绒山羊种羊场(7.53 cm)阿拉善白绒山羊种羊场(6.59 cm);绒细度和绒伸直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绒厚度与绒伸直长度、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抓绒后体重与体长、胸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绒山羊各性状对产绒量的回归方程为Y_1=44.99+43.26X_2+2.80X_6,各性状对抓绒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Y_2=5.48+0.19X_5+0.09X_6。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饲喂不同水平混合牧草绒山羊产绒量和抓绒后体重的变化规律,并揭示环境因素对抓绒性状的影响,试验将采自内蒙古白绒山羊种羊场抓绒记录和鄂托克旗天然草场监测数据,利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并作图,分析牧草质量对抓绒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优良牧草比例大幅度下降时抓绒后体重与其变化趋势一致,而产绒量在表型上与其呈负相关关系。相反,优良牧草比例下降程度小时抓绒后体重增加,产绒量则与其变化趋势一致。草层高度与抓绒性状无明显线性关系。说明牧草质量差时,绒山羊首先满足绒的生长;牧草质量好时,多余营养用于体重生长。  相似文献   

5.
<正>一、前言 内蒙古白绒山羊所产绒毛以细度细、光泽好而誉名中外,曾3次荣获“意大利柴格那山羊绒金奖”。但长期以来,对山羊的饲养只注重抓绒、养大羊、养老羊成为习俗,对绒山羊绒质绒量变化规律研究不够,不注重饲养的经济效益,绒山羊群体产绒潜力不能充分发挥。鉴于此,本文以内蒙古白绒山羊的幼龄母羊(包括羔羊,1岁和2岁)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对其绒毛细度、毛纤维类型、密度、产绒量、氨基酸含量、鳞片层密度和可见高度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其生长变化规律及其恰当的选留年龄,提高绒山羊饲养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产绒潜力。  相似文献   

6.
试验参考内蒙古白绒山羊2003~2011年的生产性能记录,并对产绒量和抓绒后体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研究中利用Excel和SAS程序整理数据。产绒量在2004、2008、2009、2011年呈明显降低趋势,而抓绒后体重增加。随年龄变化,4岁之前产绒量逐渐增加,4岁以后开始下降但仍有极少数羊的产绒量存在不同程度增加;抓绒后体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在不考虑年份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产绒量与抓绒后体重4岁之前随年龄变化趋势一致,但随产绒量增加,抓绒后体重出现增加幅度变小的趋势;反之,随抓绒后体重增加,产绒量出现增加减缓趋势。而4岁以后,随产绒量增加,抓绒后体重降低;反之,随抓绒后体重增加,产绒量降低。表明在绒山羊生长后期产绒量和抓绒后体重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内蒙古白绒山羊产羔数的遗传规律,进一步提高其繁殖性能,采用分离分析法进行了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白绒山羊产羔数的遗传性可能主要由一对主效基因控制,这对主效基因间存在显隐性关系;内蒙古白绒山羊群体中控制多胎性的显性基因可能位于父系的X染色体上;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分离分析法更适合于分析内蒙古白绒山羊产羔数的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对中华绒山羊发展研究中心恩格贝基地引入的辽宁白绒山羊及其纯繁后代中长粗毛型、短粗毛型和多绒型三种类型成年白绒山羊的外形特征的毛被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测定了抓绒量、净毛绒率、密度和绒毛比。研究结果显示:三类型山羊在毛被外观、抓绒量、绒毛密度和绒毛比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MD山羊外观粗毛稀短而绒毛长密;SH型山羊粗毛虽短但较粗密;LH型则粗毛长密而绒毛短,MD型山羊产绒量、绒密度及绒毛比均  相似文献   

9.
春天是在新疆绒山羊抓绒季节.怎样确保抓绒数量和提高绒的质量?笔者总结了多年来在绒山羊研究工作中抓绒操作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实践经验,给广大绒山羊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河西绒山羊和内蒙古白绒山羊生存环境相同,前者产绒量低,绒品质好,后者产绒量高,绒品质相对较差。本文旨在评价内蒙古白绒山羊与河西绒山羊杂交对后代产绒量和绒品质的影响。从河西绒山羊主产地平山湖测定11只河西绒山羊、10只内蒙古白绒山羊和10只杂种产绒量,采集颈部山羊绒测定细度、含绒率和长度。测定结果表明河西绒山羊与内蒙古白绒山羊杂交后,杂种后代平均产绒量比河西绒山羊提高了23.43%。杂种后代的山羊绒平均细度比河西绒山羊粗0.32μm,比内蒙古白绒山羊细1.64μm。杂种后代山羊绒长度比河西绒山羊增加5.85mm,比内蒙古白绒山羊增加2.90 mm。  相似文献   

11.
应用动物模型BLUP法估计了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种羊场1989-1998年共10个年度3 981只个体的抓绒量和体重的单性状育种值,以及这两个性状的综合育种值.在模型中考虑的固定效应有年龄效应和性别-群体-年度效应、随机效应有个体的加性效应和个体永久性环境效应.比较育种值选择与表型值选择的结果表明:①公羔依据断乳重选择与依据育种值选择的结果差异较大;②育成母羊依据表型值选择与依据综合育种值选择的结果差异极显著(P<0.01);③育成公羊依据表型值选择与依据综合育种值选择的结果差异极显著(P<0.01);④种公羊依据抓绒量和体重的表型值选择结果分别与依据各自性状育种值选择结果的秩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研究表明:内蒙古白绒山羊应用个体表型值选种存在准确性较差的缺点;动物模型BLUP法适合用于内蒙古白绒山羊的选种.并根据生产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选择种公羊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2.
应用动物模型非求导约束最大似然法(DFREML)对内蒙古白绒山羊群的遗传参数和遗传趋势进行估计。抓绒量、抓绒后体重、绒厚、毛长、绒细度、绒伸直长度、出生重、断乳重、日增重和周岁重遗传力的估计值分别为:0.30,0.11,0.21,0.31,0.28,0.21,0.21,0.11,0.14,0.17。绒伸直长度与抓绒量、绒厚、毛长,绒厚与抓绒量、绒细度,周岁重与出生重、断乳重、日增重,日增重与断乳重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26,0.91,0.26,0.38,0.28,0.37,0.65,0.82,0.93。体重与抓绒量、绒厚、毛长、绒细度、绒伸直长度,抓绒量与毛长,绒细度与绒伸直长度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13,-0.22,-0.12,-0.11,-0.24,-0.23,-0.02。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被毛类型对白绒山羊重要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通过对毛长测量值进行数据分析后分成9组,利用SAS9.0软件GLM以及Duncan’s多重比较方法,研究其对重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白绒山羊的绒厚、产绒量、抓绒后体重、绒长、毛细、绒细等性状均随毛长的增加呈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且差异极显著(P0.01)。毛长对绒细的影响不及对其他性状的影响显著;而毛长对产绒量的影响关系较为复杂,即被毛或长或短两个极端表现型的个体产绒量更大,且越趋于极端型,产绒量越高,处于两个极端表现型之间的个体产绒量最低。将内蒙古白绒山羊群体的被毛类型按其毛长测量值分为三个类型,即1~3分组(毛长≤13 cm)的白绒山羊为短毛型,4~6分组(13 cm毛长≤22 cm)的白绒山羊为中间型,而7~9分组(毛长22 cm)的白绒山羊为长毛型。  相似文献   

14.
轮台县绒山羊品种改良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绒山羊生产大国,基因资源丰富,现已育成辽宁绒山羊、阿尔巴斯绒山羊、新疆博格达绒山羊、南疆白绒山羊、内蒙古白绒山羊等绒山羊新品种,同时也是山羊绒生产大国和原绒产量大国,山羊绒是我国唯一可以左右世界市场的畜产品。绒山羊主要分布于生态条件脆弱的荒漠和半荒漠化草原,新疆培育了博格达白绒山羊和南疆白绒山羊,山羊数量达500多万只,产绒量占全国的50%左右。  相似文献   

15.
对博新(新疆博格达白绒山羊和新疆土种山羊)杂种F,周岁山羊和土种周岁山羊的产绒量、绒自然长度和抓绒后体重等指标进行了比较试验研究,同时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实验结果表明,F1周岁公羊和母羊的平均产绒量、绒自然长度与抓绒后的体重与土种公羊和母羊产绒量、绒自然长度和抓绒后的体重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辽宁绒山羊对子午岭黑山羊绒用性能的杂交改良效果,以辽宁绒山羊、子午岭黑山羊和辽宁绒山羊×子午岭黑山羊的杂种绒山羊(简称F_1代杂种绒山羊)作为试验对象,系统测定3个群体的体尺、抓绒后体重、产绒量和绒品质等指标,比较3个群体间的生产性能差异,分析不同羊绒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性。结果表明:辽宁绒山羊的体高、体长、胸围、平均纤维直径、抓绒后体重和产绒量均高于F_1代杂种绒山羊和子午岭黑山羊,F_1代杂种绒山羊的体高、体长、胸围、平均纤维直径、抓绒后体重和产绒量分别比子午岭黑山羊高9.5 cm、9 cm、7.1 cm、1.7μm、15.97 kg和424 g。绒山羊抓绒后体重与产绒量(r=0.880)、平均纤维直径(r=0.773)和粗毛数(r=0.354),羊绒平均纤维直径与产绒量(r=0.775)、绒层高度(r=0.475)、粗毛数(r=0.600)和纤维直径标准差(r=0.557)等羊绒性状间呈正相关;平均纤维曲率与体高(r=-0.304)、抓绒后体重(r=-0.395)、产绒量(r=-0.418)、绒层高度(r=-0.547)和平均纤维直径(r=-0.584)等表型性状之间呈较强的负相关。由此表明,辽宁绒山羊杂交改良子午岭黑山羊效果明显,后代的产绒量和抓绒后体重明显提高,但羊绒纤维直径也略微变粗。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白绒山羊具有产绒量高,对干旱地区适应性强,毛质、肉质和板皮都优良的特点.全身被毛洁白,光泽良好,分内外两层,外层为长粗毛,内层为细绒.体质结实,结构匀称,背腰平直,后躯稍高,四肢端正,面部清秀,鼻梁微凹,眼大有神,两耳向两侧开展或半垂,有前额毛和下颌须.公母羊均有角,向后上、外向伸展,呈倒"八字"字型.尾巴短而小,向上翘立.终年放牧,冬、春小量补饲饲草料.内蒙古白绒山羊成年公羊绒层厚度65 mm,产绒量750 g,抓绒体重42 kg;成年母羊绒层厚度50 mm,产绒量500 g,抓绒后体重30 kg;周岁公羊绒层厚度45 mm,产绒量420 g,抓绒后体重25 kg;周岁母羊绒层厚度45 mm,产绒量400 g,抓绒后体重20 kg.绒毛细度14.16 μm,毛长度平均为17.5 cm和13.5 cm,净绒率高,肉质鲜美,屠宰率为45%;母羊产羔率为105%以上.  相似文献   

18.
试验以辽宁绒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为实验动物,采用PCR—RFLP技术对κ-酪蛋白基因(CSN3)的TaqⅠ酶切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绒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2个山羊群体中均存在CSN3基因Taq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且均有A和B2个等位基因。辽宁绒山羊群体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6和0.54;内蒙古绒山羊群体中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31和0.69。CSN3基因Taq Ⅰ酶切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辽宁绒山羊群体中极显著(P〈0.01)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定理,在内蒙古绒山羊群体中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理(P〉0.05),但在辽宁绒山羊与内蒙古绒山羊2个群体间存在极显著(P〈0.01)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内蒙古白绒山羊生长发育的特点,试验将内蒙古白绒山羊1998—2011年的体重记录,分为完整(出生重到7岁体重)和部分(出生重到2岁体重)资料,再分为群体平均水平和群体水平,利用常用的Logistic、Gompertz、Von Bertalanffy和Mitscherlich生长曲线模型对白绒山羊的生长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结果表明:在部分资料群体平均水平下,以Mitscherlich模型对绒山羊早期生长发育的拟合效果最好;Von Bertalanffy计算的最大日增重为231 g,拐点体重为10.187 6 kg,拐点日龄为50 d。说明应在此期间进行早期选育和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白绒山羊产于内蒙古西部,是我国绒毛品质最好,产绒量较高的优良绒山羊品种。经过广大育种工作者几十年的辛勤工作,内蒙古白绒山羊的各项生产性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及遗传规律自身的复杂性,对内蒙古白绒山羊繁殖性状的研究相对滞后。现对内蒙古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