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猪咬尾症发生的诱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集约化、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猪咬尾现象频繁发生,损伤的猪尾部通常发生类肿胀、尾巴变短或者脱落,导致患病猪发育不良,猪群生长发育减缓,甚至死亡。当日粮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或者饲料配制不合理、生活环境单调、环境卫生条件差、猪群饲养密度过大、组群方式不合理、猪患有疥癣和虱子等体外寄生虫时,均可诱发猪咬尾症。根据实际情况可通过提供充足的营养、科学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定期驱虫、仔猪断尾等措施加以预防。探讨猪咬尾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对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全面提升生猪健康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1 第一招 剪牙断尾与补铁:仔猪生后首先放入干麸皮盆内,去掉包裹的胎衣并用干净抹布将口腔与身体搽干净,在脐带远端处结扎断脐.这时就可剪掉上下颌犬牙(特别要剪掉上颌的两颗犬牙),再用止血钳夹住近肛门端尾部三分之一处,剪掉三分之二的尾巴.并用0.01%的高锰酸钾液体消毒,后用5%的碘酒消毒后将仔猪放入装有红外线灯泡的产箱,随后哺乳初乳.在生后48~72h每头肌注1~2ml右旋糖苷铁注射液.剪牙的作用是防止哺乳后期犬牙挂伤母猪乳头引起乳房炎,还可防止在后期分群时,猪的打架斗殴利于生产管理.断尾是为了省掉一头猪尾巴一生摆动所消耗的8~13kg饲料.补铁是防止哺乳期间仔猪缺铁性贫血病的发生与危害,有利于仔猪顺利长成15kg体重左右.  相似文献   

3.
正1)断尾的时间。需断尾的猪日龄越小应激就越小,康复也就越快,一般在断奶之前。2)断尾的方法。1月龄内进行断尾,主要采用电烙铁断尾,断尾时一般在距尾根2~3节尾骨处进行切割,剪太短易伤到尾神经,可能会引起后躯瘫痪;留太长,猪还是会互相追逐"咬尾",不能达到断尾的真正目的。电烙铁断尾操作方法。将仔猪横抱,腹部向下,侧身站立,或将仔猪臀部紧贴栏墙,术者站在通道  相似文献   

4.
<正>仔猪的生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猪场的经济效益。仔猪生长速度快,不发病,料肉比低,猪场获利就多;反之,获利就少。日常生产中影响仔猪生长速度缓慢的原因有很多,现总结如下,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1剪牙、断尾、去势应激仔猪在出生后,面对外界环境,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受到一些人为的应激因素影响。其中包括:剪牙、断尾和去势等。剪牙是为了防止仔猪在抢奶时互相咬伤以及造成母猪乳头的损伤;断尾则是为了防止互相咬尾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和规模化猪场的增加,断奶仔猪集中起来保育,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有利于防疫工作的进行。但断奶仔猪从产房来到保育舍,因环境和伙伴的不同,仔猪会有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鸣叫、互嗅、咬尾、咬耳和互相攻击。轻者尾部和耳部受伤流血、影响生长发育,重者尾部流血过多或内脏受伤而引起死亡。为了减少类似的情况发生,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使仔猪安全地过完保育期。1断尾仔猪在出生1~2d内,在断牙和打耳号的同时进行断尾工作,在离尾根约1cm处,用钝口剪使三分力轻剪一下,为了止血,再向尾尖方向0.5cm处将尾巴剪掉,并…  相似文献   

6.
正养猪生产不可避免地会对猪只造成创伤,严重会引起伤口的感染。对于一些无法避免的人为伤口,做好伤口的消毒工作尤为重要。在猪场生产管理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伤口:如仔猪断脐、剪牙、断尾、膝关节磨损、阉割、注射、外寄生虫、争抢乳房和断奶打架引起的伤口,母猪乳房磨损,肢蹄损伤,育肥猪打斗引起的伤口等。猪场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浓度较高,一旦产生伤口后,极易引起感染,尤其是感染对猪群危害较大的猪副嗜血杆菌及链球菌等,严重危害猪群的健康。预防  相似文献   

7.
尽管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PMWS)多感染8~16周龄的仔猪,许多研究结果表明,PMWS也可影响育肥猪群。本试验主要研究不同临床症状的PMWS育肥猪群猪圆环病毒2型(PCV2)抗原和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从3个育肥猪群(来自Swedish猪场的A、B猪群和Norwegian猪场的C猪群)各收集40份血样本用以分析血清PCV2抗原、抗体和唾液皮质醇。虽然A、B猪群由同一母猪群,但其PMWS症状有所不同。结果表明,A、B猪群最初的PCV2抗原相同。在A猪群进入育肥期2周后,PCV2抗原水平达到最高;PCV2抗体水平也较高,达到107/mL;随着PMWS的发展,PCV2抗体水平也随之消长。B猪群表现为PCV2抗体水平升高到一定水平并维持整个试验期,而PCV2抗原水平则稳定下降。在育肥期的前5周,C猪群未感染PMWS,从而未检测到PCV2抗体,即使PCV2DNA量也很低,然后PCV2抗原水平有小幅上升,PCV2抗体水平也随之上升。A、B猪群的PCV2为PCV2b,而C猪群为PCV2a。C猪群的唾液皮质醇水平低于A、B猪群。A、B猪群与C猪群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PCV2的基因型不同和因PCV2感染时间不同导致的感染分布部位不同。临床型PMWS可表现低血清抗体水平,且高PCV2抗体水平不一定发展为临床型PMWS。由此可知,A猪群可能是因管理不善从而导致PMWS的发生,提示应重视合适的卫生管理和常规疾病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正>1引起猪免疫抑制的因素1.1毒素引起免疫抑制霉菌毒素、重金属、杀虫剂等可损害免疫系统,使猪群感染疾病。1.2应激造成免疫抑制如寒冷、炎热、潮湿、贼风、拥挤、转群、长途运输、打斗、剪牙、断尾、阉割、换料、注射疫苗等应激刺激易降低猪群免疫能力而导致发病。  相似文献   

9.
2022年2月1日,陕西省某规模化母猪场产房仔猪断尾去势液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核酸阳性,该批仔猪于2022年2月23日断奶至下游育肥猪场,猪群断奶后3 d出现咳嗽、少食、发热等临床症状,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大体病理变化、兽医实验室检测结果诊断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圆环病毒2型混合感染。为迅速控制猪群病情,对该猪场免疫程序及保健方案进行调整,并对猪群进行为期18周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圆环病毒2型病毒血症期和抗体水平的持续跟踪发现,紧急防控方案实施后2周大群趋于稳定,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二免后10周猪群的病毒血症消失,圆环病毒2型疫苗二免后猪群的病毒血症虽未消失,但阳性率有所下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抗体水平在猪群二免后8周趋于稳定,猪群受圆环病毒2型疫苗毒株及野毒的双重刺激,抗体衰减规律较为复杂,从持续的跟踪检测分析发现圆环病毒2型疫苗二免后6周抗体水平有所下降,8周后抗体水平上升并持续至该批猪出栏。  相似文献   

10.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和血浆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引起猪只特别是仔猪的大批死亡。1流行特点1.1流行季节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1.2传播途经目前发现该病可通过舔食断尾伤口,喝饮污染尿水、使用污染针头、阉割刀、剪尾钳、耳号钳及交配等途径传播。  相似文献   

11.
规模化猪场,一般仔猪都需进行断尾处理。但笔者在重庆开县南门服务的3个月里发现随着养猪饲养密度的增大,咬尾的发生有上升趋势。就群体而言,群内一旦出现一头或数头咬尾,其他猪便会模仿这种恶癖,并很快在群内蔓延;就个体而言,被咬尾的猪很容易继发感染,出现脓  相似文献   

12.
<正>仔猪贫血轻则导致生长发育不良,重则形成僵猪甚至死亡。在改善仔猪贫血状况时,应合理评估补铁与血红蛋白水平、断奶后健康状况、生产力水平间的关系,二次补铁对养殖者获得最佳生产效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仔猪贫血系铁缺乏症的晚期表现,是指仔猪体内铁的储备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产生的贫血,主要与铁摄入不足、吸收减少、需求增加和利用障碍等原因有关。引起仔猪贫血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机体营养、铁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在猪栏内添加不同物理特征异物和断尾处理 ,对断奶仔猪的啃咬行为及其生产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中选择 35~ 40日龄大白猪及长白猪断奶仔猪各 6窝 ,从每窝选出健康均匀仔猪 6头 ,转群后放入一栏 ,公母各占一半。其中两个品种各有 2窝在出生后进行了断尾。试验分三个处理组 :T1 ,断尾组 ;T2 ,异物组一 ,在猪栏内放置篮球 ;T3,异物组二 ,在猪栏栅栏近地面处拴系三角皮带。每个试验组包括两个品种各两窝仔猪。试验使用摄像机 ,采取即时性观察方法进行观察。记录每日的采食量和仔猪试验前后的体重以计算日增重和饲料效率。试验结果表明 ,在猪栏内放置异物增加仔猪对添加异物进行探求和啃咬的时间。异物在栏内的位置不同对断奶仔猪咬尾行为、咬耳行为、咬蹄行为和啃栏行为等行为的影响不同。断尾也可以避免咬尾行为的发生 ,且有利于日增重和饲料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规模化猪场,一般仔猪都需进行断尾处理.但笔者在重庆开县南门服务的3个月里发现随着养猪饲养密度的增大,咬尾的发生有上升趋势.就群体而言,群内一旦出现一头或数头咬尾,其他猪便会模仿这种恶癖,并很快在群内蔓延;就个体而言,被咬尾的猪很容易继发感染,出现脓肿,脊髓炎等,导致败血症和瘫痪,再加上严重的应激反应,致使病猪往往愈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正给公猪剪牙的目的是防止对人员的伤害,实际上是剪掉公猪的獠牙。给仔猪剪牙的目的是防止仔猪哺乳时咬伤母猪的乳头。给仔猪断尾的目的是防止咬尾造成身体伤害,影响仔猪健康生长。1公猪剪牙1.1剪牙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公猪上下腭的獠牙会变得大而锋利,因此会对采精人员的身体安全构成危险。一个明智的方法是建议将所有6月龄左右的公猪獠牙突出部分剪掉,这样牙齿剩余的部分就不会对采精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  相似文献   

16.
《猪业科学》2014,(10):28-28
<正>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公布了关于猪群中的咬尾问题及其预防、断尾措施的最新信息。咬尾问题是现代养猪生产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断尾是为了降低咬尾风险而采取的一种有效的措施。导致猪群咬尾的原因有很多,如缺乏猪生理需要的物质,例如稻草、干草、青贮饲料和泥炭。解决好猪咬尾的问题将有助于减少断尾的行为。 EFSA的专家们已经发现了下列关系: 1)风险因素:例  相似文献   

17.
仔猪断尾技术已在日本普及,但在我国尚未被广大养猪户所认识。猪尾经常摆动卷曲要消耗能量,在集约化养猪条件下,常有咬尾致伤现象,摆尾还会影响猪群安稳睡眠,排稀粪的猪更会污染猪身和猪舍,对猪的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18.
王鹏翔 《养猪》2020,(2):73-75
文章分析了群养和限位栏饲养对妊娠母猪福利水平和繁殖力的影响,将40头育龄、健康、4胎、预产期接近、妊娠5周的杜大长三元母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头,限位栏组采用限位栏进行饲养,群养组分4个圈进行圈养。两组都采用一样的饲料进行饲喂,饲料的营养水平都符合妊娠期母猪的饲喂标准。结果表明:限位栏组与群养组相比,母猪在产死胎数方面差异极显著(P<0.01),而在弱仔数、仔猪产活仔数、初生重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这些数据表明限位栏对于母猪的繁殖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妊娠中期两组皮质醇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妊娠后期限位栏组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群养组(P<0.05),提示猪的群养模式要比限位栏饲养方式更能提高猪的饲养效率。  相似文献   

19.
<正>许多饲养管理技术常常应用于幼小仔猪。如公猪的去势手术、断尾、剪牙、铁剂注射、打耳缺、打耳标或两性耳刺,且经常在仔猪出生时处理,特别是在分娩管理的猪场,目的是降低新生仔猪死亡率。所有这些程序可能会对仔猪产生影响,也可能对母猪产生影响,因为母猪对处理它们的后代有相应反应。1疼痛操作对哺乳仔猪的影响仔猪出生后不久,就进行处理,从头部和口部移除胎衣  相似文献   

20.
<正>在规模化养猪场,由于饲养密度较大,生猪"咬尾"现象时有发生,给养猪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通过仔猪断尾的方法可有效防止猪相互咬尾的现象发生,促进生猪生长发育,提高饲料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1仔猪断尾的必要性1.1防止咬尾猪咬尾的原因很多,仔猪断尾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现象的发生。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咬尾现象在同一圈舍中的发生率可达20%~30%,猪一旦尾巴被咬破,食欲及抗病能力就会明显降低,容易受各种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