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芒属植物因其拥有适宜作为新一代能源植物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而广受关注。为了积累中国芒属植物孢粉学研究的资料,本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芒属的芒(Miscanthus sinensis)、五节芒(M. floridulus)、荻(M. sacchariflorus)、南荻(M. lutarioriparius)、尼泊尔芒(M. nepalensis)、双药芒(M. nudipes)等类群的共39份材料的花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芒属植物花粉的表面纹饰呈2种类型:颗粒状突起与疣状突起。根据突起程度不同,疣状突起又可分为3种亚类型:不明显疣状突起、疣状突起和明显疣状突起。芒、五节芒、荻、南荻的花粉形态相似性高,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密切。尼泊尔芒和双药芒的花粉形态与芒属其他类群的差异较明显,研究结果支持将它们从芒属中分离出来成立另一个属,即本研究支持双药芒属(Diandranthus)成立。本研究同时表明五节芒比芒演化水平高。为了从孢粉学角度探讨芒属各分类类群之间的亲缘及演化关系,进一步开展花粉外壁的内部结构研究也许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在放牧条件下,芒型草地植被将向结缕草型草地演替,这种变化率可以用优势种的扩展累积优势度,即E-SDR_2来衡量。在北关东地区,当芒属的优势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其E-SDR_2值的下降取决于放牧压,但当芒属变为亚优势种时,其E-SER_2值的下降就取决于放牧次数;相反,在放牧条件下结缕草的E-SDR_2值上升。这种方法也应用到东北地区的芒型草地上,并在两地间与芒属的优势率进行了比较,结果为在放牧条件下,北关东地区芒属的扩展累积优势度降低的速度比东北地区大。  相似文献   

3.
高寒牧区无芒雀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周吉 《青海草业》2010,19(2):45-47
无芒雀麦属禾本科雀麦属多年生根茎型草本植物,具有品质好、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耐寒抗旱易栽培等优良特性,对气候与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为各种草食家畜所喜食。本文在实地观测和文献检索的基础上,总结了无芒雀麦在青海高寒牧区的栽培技术,以期为青海高寒草原区在旱作条件下建立人工草地和大面积实施退牧还草和退耕还草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施肥对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的产量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探讨了科尔沁地区草原2号杂花苜蓿+Carlton无芒雀麦混播草地基肥和追肥中氮,磷和钾配施对草地群落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和钾合理配施有利于草原2号苜蓿和无芒雀麦生长。在配施中,草原2号苜蓿与磷肥效应最显著,无芒雀麦与氮肥和钾肥效应最显著。高钾组合与高氮组合显著降低了草原2号苜蓿产量(P<0.05)。对于春播的杂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为了保持混播群落组分种群的稳定性,较适宜的施肥组合是N2、P1、K2组合(基肥:尿素20 g/m2、过磷酸钙30 g/m2、氯化钾20 g/m2;追肥:尿素30 g/m2、过磷酸钙50 g/m2、氯化钾30 g/m2)。一年龄草地头茬草和二茬草中无芒雀麦产量组分比分别为44.47%和71.10%,占全年总产量的63.62%。二年龄草地三茬草中无芒雀麦产量组分比分别为39.23%,59.73%和37.76%,占全年总产量的46.64%。  相似文献   

5.
芒属植物(Miscanthus)被认为适合作为新一代能源作物开发利用而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为给后续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从中国芒属植物的芒(Miscanthus sinensis)、五节芒(M.floridulus)、荻(M.sacchari florus)、南荻(M.lutarioriparius)、尼泊尔芒(M.nepalensis)、双药芒(M.nudipes)和红山茅(M.paniculatus)等类群中挑取部分材料,以其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同一试验考察多个因素及水平的筛选方式对ISSR-PCR扩增体系中的Mg2+、dNTP、引物、模板的浓度以及循环数进行优化,建立适用于中国芒属植物的最佳ISSR-PCR反应体系.该体系为20 μL,含Mg2+2.5 mmol·L-1,dNTP 0.25 mmol·L-1,引物0.5 μmol·L-1,DNA 2 μL及1 UTaq Plus DNA聚合酶和1×PCR buffer.结果将为进一步开展中国芒属植物的相关遗传分析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苜蓿、无芒雀麦混播及单播草地产草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探讨了科尔沁地区不同苜蓿品种 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产草量动态.结果表明:苜蓿在孕蕾~盛花期、无芒雀麦在拔节~初花期单播草地产草量增长最快,以后增长缓慢,到成熟期产草量达到最大.混播延长了种群产草量积累时间,混播草地最高产草量出现时期晚于单播草地.种群产草量的净积累主要发生在生育前期(苜蓿开花前).混播群落中3个杂花苜蓿 无芒雀麦群落的绝对生长率高于敖汉苜蓿 无芒雀麦群落.同种苜蓿混播与单播草地产草量快速积累期相同,不同种群产草量快速积累期有所差异.不同草地产草量的最大相对生长率出现时期相同,均出现在苜蓿孕蕾至开花期(无芒雀麦孕穗至抽穗期).播种当年混播草地产草量高于单播草地,以后二年混播草地产草量明显低于单播草地.  相似文献   

7.
芒属(Miscanthus)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芒属植物属禾本科多年生高大草类,多分布于热带非洲至亚洲东南部。近年来在欧美国家受到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一种开发潜力巨大的生物质能源。本文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芒属植物的生境、分布、遗传多样性、光合特性、抗性生理生化、繁殖学、饲草利用以及作为能源植物的研究等方面做了综述,并展望了其研究前景,旨在推动芒属种质资源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放牧条件下,芒型草地植被将向结缕草型草地演替,这种变化率可以用优势种的扩展累积优势度,即E-SDR2来衡量。在北关东地区,当芒属的优势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其E-SDR2植的下降取决于放牧压,但当芒属变为亚优势种时,其E-SER2值的下降就取决于放牧次数;相反,在放牧条件下结缕草的E-SDR2值上升。这种方法也应用到东北地区的芒型草地上,并在两地间与各的优势率进行了比较,结果为在放牧条件下,北关东工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高寒牧区适栽优良牧草品种川草一号老芒麦的栽培技术,用于指导生产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通县无芒雀麦种植试验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无芒雀麦种植试验 ,结果表明 :生育期 1 40d ,株高达 1 2 0cm ,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 1 0~ 2 0cm的土层 ,根茎枝叶片宽大 ,第一年产草量是 460 64.4kg/hm2 ,第二年的产草量达 61 62 4 .5kg/hm2 ,草质柔软 ,繁殖力强 ,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以小黑麦新品系P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该品系在甘肃省陇中冬小麦区的种子产量及产量稳定性,并分析了种子产量构成因素(穗粒数,穗粒质量,小穗数,穗长)与种子产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小黑麦新品系P1抗倒伏,生育期比2个对照缩短7~14d;除株高和小穗数外,小黑麦新品系P1的种子产量(4 464.49kg/hm2)、穗粒数(42.93个)、穗长(9.39cm)和穗粒质量(1.66g)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对照品种;3个试点中,临夏点小黑麦种质的平均种子产量最高(4 513.47kg/hm2),兰州点小黑麦的穗长最长(9.49cm)。综合分析显示,小黑麦新品系P1在3个试验点种子产量较稳定,在临夏点种子产量最高(5 280.70kg/hm2),为最适宜种植区。  相似文献   

12.
该程序用C语言编写的一个计算奶牛产奶性能的程序。该程序以奶牛的产奶性能测定数据为例,与现场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此程序计算准确、方便快捷,有利于牛的选种选配。  相似文献   

13.
缪纯庆  梁晓玲  王娟  白昌军 《草业科学》2012,29(11):1755-1759
研究硼肥对热研11号黑籽雀稗(Paspalum atratum cv. Reyan 11)种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设9个硼肥处理,质量分数范围为0~4.0%,分3次施入。结果表明,施硼量3.0%(3%的硼酸分3次施入:400 mL+400 mL+600 mL)的效果最好,种子产量达1 124.4 kg·hm-2。施硼肥可提高生殖枝数、小花数/小穗、可育小花数/小穗和种子千粒重,但对小穗数/生殖枝影响不显著;施硼肥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以及芽长和芽质量。施硼量3.0%可以使发芽率达到20.17%,比对照提高了30%。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区小黑麦引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进的9个小黑麦品种(系),进行了连续3年的引种品比试验,通过对生育期、抗逆性、饲用价值评价与生产性能的分析比较.筛选出FH2158和WOH 939两个饲用型品种,其叶量丰富,茎叶比高,饲用价值较高,干草产量分别为12 166.94 kg/hm2和11 763.41 kg/hm2,较对照分别增产9.28%和5.66%...  相似文献   

15.
对3种牧草的饲用价值进行初步研究表明,"川草3号"虉草在鲜草产量、粗蛋白产量、茎叶比、鲜干比等方面均优于对照"川草2号"老芒麦和野生虉草;无论是在初花期还是盛花期,"川草3号"虉草的生物碱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野生虉草。  相似文献   

16.
高寒地区羊茅属4种牧草种子产量及构成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国玲  颜红波  周青平  刘文辉 《草地学报》2011,19(3):458-462,519
在高海拔区对羊茅属(Festuca L.)4种牧草的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子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高寒地区羊茅属牧草种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4种牧草的种子产量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表现出y=a+bx+cx2变化趋势,其中青海中华羊茅(Festucasinensis Keng cv.Qinghai)种子生产性能在供试材料中表现最好(平均产量368.0kg.hm-2),其次为西北羊茅(F.ryloviana Rererd.)和毛稃羊茅(F.kirilovii Steud.)(180 kg.hm-2),蛊羊茅(F.fascinata)最低(72.3 kg.hm-2)。种子产量与单序籽粒数、单序小穗数、单序小花数、单株穗重、千粒重、花序长、种子长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单序小穗数对种子产量影响直接效应最大,是影响种子产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用SAS软件对152头商品牛的屠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产肉率方程的估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及回归分析,初步认为,日本方程对我国晋南牛胴体产率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预测准确率为66.78%,但高估了约10个百分点。但对鲁西牛、杂交牛(西门达尔×南阳牛)、北牛等无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物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潜在产量反映了作物在一个地区产量的理论上限,研究作物的潜在产量,明确作物产量的上限,进而对产量差及产量限制性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对国内外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潜在产量研究进行总结发现,当前马铃薯潜在产量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马铃薯潜在产量的概念、计算分析方法以及模型之间的分析机理不一致,导致马铃薯潜在产量的分析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未来马铃薯潜在产量研究中,重点应该将马铃薯生长模型和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新技术手段更好的结合起来,从单一的考虑自然因素转向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等因素相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对引种的6个紫花苜蓿(金皇后、阿尔冈金、朝阳、神龙、农宝、得金)生产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6个品种的紫花苜蓿均能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除神龙越冬率为86%外,其余品种越冬率都在95%以上;引种的6个紫花苜蓿品种中,农宝、神农表现出较高的产草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可在甘肃河西灌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在试验地的条件下,种植紫花苜蓿的经济效益高于小麦玉米,并有利于调整种植业结构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并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引进的紫花苜蓿新品种能维持2~5年的高产,第5年产草量开始下降,因此利用年限以4~5年为好。  相似文献   

20.
用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扁蓿豆生产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对来自内蒙古13个地区的20份野生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材料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栽培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价,采用株高、生育期、株高生长速度、干鲜比、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等指标建立评价模型,综合评价各材料的栽培生产性能。结果表明,栽培生产性能表现较好的材料有来自锡林郭勒盟灰腾梁的M 4、通辽市的M 8、锡林郭勒盟西苏旗的M 5和通辽市的M 6,而来自包头市达茂旗的M 20、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M 19、锡林浩特市的M 3和赤峰市的M 10栽培生产性能较低。根据各性状指标的权重比较种子产量所占的权重为株高>生育期>株高生长速度>干草产量>鲜草产量>干鲜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