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西宁市退耕还林草工程试点示范区的调查研究,总结分析了西宁市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作法和存在问题,根据工程建设的现状,提出今后经营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西宁市彭家寨火烧沟是典型的干旱浅山地区 ,也是西宁实施退耕还林 (草 )工程的重点地区之一。本文结合火烧沟的自然环境和立地条件 ,对该地区实施退耕还林 (草 )工程中的整地方式和造林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 ,提出了比较可行的做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四种退耕还林(草)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定位观察试验,对四川盆西低山区4种退耕还林(草)模式在退耕初期(2003~2005年)土壤理化性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林(竹)+草模式兼顾了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在退耕初期受到人为干扰较大,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处于不稳定的状态。2004年停止施肥以后,总体上4种模式的土壤全量养分降低,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不同程度增加。在研究期间内,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土壤物理性质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pH值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不同模式之间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土壤综合肥力评价表明,各退耕还林模式土壤IFI值分别为:慈竹+牛鞭草(0.665)>苦竹+牛鞭草(0.601)>光皮桦+牛鞭草(0.423)>撑绿杂交竹+牛鞭草(0.347)。综合考虑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认为慈竹+牛鞭草和苦竹+牛鞭草是该区值得推广的生态与经济功能兼备且具有可持续经营的退耕还林模式。因此,采用合适的退耕还林模式,并辅以科学的经营管理技术,对该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宏霞  沈育伊  郭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782-15783,15786
[目的]探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对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退耕还林(草)工程9年后3种不同造林模式和农田对照的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退耕模式下,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细菌和放线菌的平均值都是农田对照>经济林型>乔草型>乔木型,而真菌表现为乔草型>乔木型>经济林型>农田对照。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变化趋势是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结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增强了微生物的活性,促进了主要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巩固退耕还林(草)后续工程可改善土壤肥力;乔草型造林模式比单一树种造林模式(乔木型和经济林型)更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5.
互助县退耕还林还草结合发展方向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贺梅年 《现代农业科技》2010,(10):217-217,221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互助县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基础上,为了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提出了在退耕还林还草中采取林草结合的发展方向,并对种植模式进行探讨,以为互助县退耕还林更好地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郭永红  张义华  张宏霞  樊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980-16983
[目的]研究不同造林模式对改善土壤的差异和机理。[方法]对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退耕还林(草)工程3种造林模式土壤的含水量、容重、总孔隙度、水稳性团粒组成和土壤有机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与农田对照相比,退耕还林(草)3种造林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均显著地高;0—20cm表层的土壤容重均显著地高,而20—60cm土层的则均显著地低;0~20cm表层的土壤总孔隙度显著地低,而20~60cm土层的则均显著地高;各土层土壤不同粒径的土壤团粒百分含量高于相应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说明退耕还林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向下输送。3种造林模式中以乔草型效果为最好。[结论]实施7年退耕还林(草)后,与农田相比,明显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保水和蓄水性能。  相似文献   

7.
西宁退耕还林(草)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西宁市退耕还林(草)效果经分析,根据当前退耕还林(草)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改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花江低热河谷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植被恢复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跃军  刘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439-1440,1459
对贵州花江低热河谷区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柚木林模式在退耕还林中高生长和茎生长以及植被覆盖率都取得了较大的效益,其次为花椒生态经济林模式,而林草结合模式以及柿树林模式因农户管护力度相对滞后导致效果不如前者,但总体水平上退耕还林后花江地区植被覆盖率增加,恢复了石漠化植被景观。表明退耕还林模式的建立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农户经济收入,实现可持续的林业生产机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从真正意义上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面貌和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  相似文献   

9.
通过三年退耕还林(草)工程示范小区建设,分析了工程对土地利用状况、种植结构、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的影响,对退耕还林(草)工程进行了效益评价,认为退耕还林(草)工程进一步解放了劳动力,经济建设建立在稳定的生态环境基础,不会导致农村经济衰退或农民减收,而且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更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0.
《农友》2001,(2):5-6
退耕还林还草的基本措施是“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  相似文献   

11.
平安县退耕还林效益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00年以来,平安县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从三年来的工作看,退耕还林(草)工作进展顺利,呈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以金沙江流域上段的鹤庆县退耕还林为例,根据退耕还林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对河谷山区退耕还林区适宜树、草、药种类及配置模式进行了优化,提出了林药、林草结合等4种生态经济型退耕还林人工造林模式,为该地区及其类似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并对各种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不同台湾桤木林草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特征,探讨林草复合模式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方法】以四川省丹棱县退耕还林地台湾桤木+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台湾桤木+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和台湾桤木+自然草(林下自然生长的杂草)3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分土层采集各模式下土样,研究其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特征。【结果】不同林草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程度并不一致。3种模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表明:台湾桤木+牛鞭草>台湾桤木+黑麦草>台湾桤木+自然草,全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各模式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随土层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3种模式土壤剖面平均C/N表现出:台湾桤木+牛鞭草>台湾桤木+自然草>台湾桤木+黑麦草,各模式间C/N差异显著(P<0.05)。【结论】林草复合模式能较好地改善土壤肥力,这为区域退耕还林林草模式水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2000年我国启动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根据退耕还林工程要求,生产中可采用多年生紫花苜蓿与林木相结合的问作栽培模式,更好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防止水土流失,解决纯生态林生产同期长,成本高,见效慢及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缺草的问题,有效增加退耕农户的收入,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其综合效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效益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退耕还林(草)效益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大通县在实施退耕还林 (草 )工程中的具体做法和面临的问题 ,就如何稳步推进全县退耕还林 (草 )工程步伐 ,巩固和保护退耕还林成果提出了针对性对策与措施。同时 ,还就解决好退耕还林 (草 )工作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谈了具体看法。  相似文献   

17.
对大通县退耕还林浅山区不同配置模式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置模式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标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排序为模式C>模式D>模式B>模式A>模式E,不同配置模式群落乔、灌、草三层结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各项林业工程的实施,幼林地面积不断增加,鼠害的危害严重阻碍了当前林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退耕还林(草)工程地鼠害危害相当严重,我们就当前鼠害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运用灭鼠雷、人工地箭、窒息烟雾弹三种方法进行鼠害防治试验,得出适合于地下鼠和地上鼠不同的科学的防治方法,为退耕还林(草)工程服务。  相似文献   

19.
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分为4个阶段,纸坊沟流域经过20余年的综合治理初步步入第Ⅲ阶段;以纸坊沟流域为例,在分析不同阶段系统演变驱动力的基础上,研究了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规律:(1)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作用的滞后性,(2)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但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对系统功能的预期,调整系统结构,(3)生态经济系统循环中的投入主体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形式。探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下生态经济系统“凸变”演替的具体表现,即“退耕还林(草)工程”是对资源需求量的强制规定,“退耕还林(草)工程”经济补偿政策使生产经营者对资源的需求量减少,退耕还林(草)”工程使实施区域直接过度到第Ⅱ阶段后期或第Ⅲ阶段。  相似文献   

20.
对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农民增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况1999年朱镕基总理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16字措施,全国很快掀起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高潮。我区也采取了以休促退、以调(产业结构)促退、以移促退和封造结合、林草间作等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使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为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国家在政策上对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条件,即对退耕后的农牧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使农牧民在退耕后8年内享受此优惠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使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内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