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回顾了江苏省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研究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1世纪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育种的发展趋势是优质与高产相结合、常规育种手段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着力塑造理想株型。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业科技》2006,(12X):83-83
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课题——“优质超级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取得了突破进展,这标志着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使得我国超级稻育种理论及新品种选育技术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课题组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育成与应用技术体系,在两系法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选育超级杂交稻的育种理论和技术、提高安全性的制种技术和种子纯度保障技术、将亚种间杂种优势与理想株型及强光合生理功能相结合等方面有重大发明创新。  相似文献   

3.
通过水稻广亲和基因的应用,实现了以籼型光温敏不育系为母本、粳型广亲和为父本的两系法亚种间杂交,通过配组和筛选育成了中间型的高产杂交组合,为超高产育种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本文对两系法籼粳交育种的历程及思路进行探讨,以期为育种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的形势,任务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从育种上讲,杂交水稻育种可以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从利用杂种优势水平来看,杂交水稻育种可以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发展阶段。与三系法比较,两系法具有配组自由、种子生产成本低、无不育细胞质负效应、易转育新不育系等优点。迄今为止,我国已育成20多个通过省级鉴定的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7个通过省级审定的两系法杂交稻组合,解决了低温敏不育系繁殖产量低而不稳的难题,实施了光温  相似文献   

5.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最新进展与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评述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进展,讨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主攻方向。提出:在水稻超高产育种中,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是重点,广亲和性基因的开发和应用是关键。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的途径中,以“三系法”可靠、有效,“两系法”有希望但尚不完善,“一系法”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6.
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育种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亚种间强大的杂种优势是大幅度提高杂交稻产量的主要技术途径,两系法有利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通过籼粳米质性状的互补,可以筛选到适合于不同口味类型的优良组合。通过建立两用不育系育性转换的“植株温度监控体系”和配以“以水调温”的保障技术,完善两系法杂交稻安全制种技术。应加强株型和生理育种,探索开拓数字化株型筛选技术;通过某些简单生理指标的快速鉴定,筛选具有强生理功能的组合,使其具有广泛生态适应性,并可部分替代多年多点生态适应性试验,缩短鉴定年限和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7.
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1996年正式启动水稻超高产育种项目以来,迄今农业部共确认超级稻品种(组合)83个,推广面积达到全国水稻面积的20%.此间我国水稻单产在6.0~6.5t·hm-2之间波动,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徘徊不前的局面.针对上述问题,从籼粳稻杂交常规育种、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光敏雄性不育与两系法、籼粳稻品质性状差异与遗传改良、超高产株型模式方面讨论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遗传与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摘要:该文根据对雌雄异熟“两系法”杂交棉育种的数年研究,归纳了棉花雌雄异熟“两系法”育种的原理与方法,总结了雌雄异熟“两系法”育种,具有程序简便、成本低、易选育出强优势组合等特点,分析了雌雄异熟“两系法”育种的优越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陈立云,男,1949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汉族,中共党员.1975年于湖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同年留校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工作,1992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6年晋升为研究员,现任湖南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科学研究所所长,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生导师.陈立云长期从事水稻科学研究工作,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他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中试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培两优288的试种示范”、“国家“863”计划重大关键技术项目“长江流域两系法杂交早稻及亚种间杂交组合选育”、国家…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水稻育种,迄今已有两次突破,第一次是60年代初矮化育种的成功,把水稻产量提高了20%~30%;第二次是70年代中期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水稻产量又在矮秆良种的基础上增长了20%左右.科学技术的发展无止境.当前,我国的水稻育种正在酝酿着第三次突破,即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预计在2~3年内,具有更强大杂种优势的两系法亚种间超级杂交稻就能培育成功,其日产量潜力为6.5公斤/667米2(1亩),要比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间杂交水稻高30%左右,中熟组合每667米2可超过800公斤.  相似文献   

11.
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研究   总被引:48,自引:6,他引:48  
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研究周开达1汪旭东1李仕贵1李平1黎汉云1黄国寿1刘太清2沈茂松2(1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温江611130;2重庆市作物研究所TheStudyonHeavyPanicleTypeofInter-subspecificHybrid...  相似文献   

12.
两系亚种间杂交一季稻278S/中L208组合是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278S与粳稻广亲和恢复系中L208配制而成的。介绍了278S和中L208的选育经过及其特征特性。此外,还介绍了278S/中L208组合的高产栽培及其制种的技术。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中性状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品种间及亚种间组合的单株产量及其他主要经济性状都还有很大的改良潜力。选育强优势的品种间组合仍是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一条有效途径。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指出了选育品种间及亚种间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性状选择关键,并对亲本选配进行了讨论。杂交水稻超高产组合的选育,利用亚种间优势目前以主攻籼爪交为宜。待籼粳杂种的籽粒充实较差这一难题解决之后,再主攻籼粳交选育优势更强的超高产组合。本文还提出通过株型育种、生理育种提高籼粳杂种植株体内“源”和“流”的水平,是解决亚种间组合籽粒充实度差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亚种间杂交稻的源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比较了亚种间杂交稻与汕优63的源库关系差异,分析了源库关系对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亚种间杂交稻较汕优63的库容量大,抽穗期单位叶面积负担的库容量多;(2)亚种间杂交稻的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较汕优63少,但每穗粒数多、且分布在二次枝梗上的籽粒的比例大;抽穗期上部3片叶的面积总叶面积的比例小;(3)剪叶和疏花对结实率的影响亚种间杂交稻较汕优63大。  相似文献   

15.
水稻花药培养在亚种间杂优利用研究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对水稻广亲和材料间,广亲和与籼、粳品种间,以及广亲和与籼型恢复系间的杂交组合进行花药培养,用花粉植株(HO)与雄性不育系测交,通过考察测交种的农艺性状、结实率与产量,同时筛选出亚种间强优协组合及其父本。该方法可在两年四季完成一个育种周期,是水稻亚种间杂种利用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广西杂交水稻亲本进行亲和性改良,使之携带广亲和基因,为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奠定理论依据,为水稻育种提供种质资源.[方法]通过杂交把强广亲和基因S5n或f5导入广西主栽杂交水稻亲本中,经过复交、回交和连续多年自交获得一批亲和性改良株系.利用籼稻和粳稻对改良株系进行亲和性鉴定.将亲和性改良株系与目前生产上常用的不育系测交,测定其育性及其配合力.[结果]10份亲和性改良株系均具有广亲和性,其中NL3和NL4属于广亲和保持株系,NL1、NL2、NL5和NL7属于广亲和恢复株系,NL1和NL2的恢复力较强,各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较高.NL6、NL9和NL10对不育系盟A保持不育,但可以恢复龙特浦A、博A和广信A的育性,恢复力较弱;NL8对不育系广信A保持,但可恢复盟A、博A和龙特浦A的育性,恢复力较弱.[结论]广亲和保持株系NL3和NL4可转育出广亲和不育系,广亲和恢复株系NL1和NL2可与本课题组培育的有粳稻血缘的不育系组配,有望获得杂种优势强的新组合.  相似文献   

17.
分析黑龙江寒地杂交水稻选育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指出其核心技术难点是耐冷性恢复系的选育。介绍自2006年起,耐冷性恢复系选育、高异交率不育系转育和强优势杂交组合配组的研究过程。针对在育种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设计黑龙江寒地三系杂交粳稻的穗粒结构指标,提出理想株叶形态的要求,并对黑龙江寒地杂交粳稻的耐冷性和稻瘟病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约黑龙江杂交水稻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已得到较好的解决,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亚种间杂交稻干物质生产积累及转换与籽粒充实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亚种间、品种间杂交稻和常规稻的干物质生产积累、运转和籽粒充实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亚种间杂交稻穗大粒多,增产潜力大。在整个生育过程中,一直具有较强的干物质生产优势;在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运转率高,其干重颖花比值小;籽粒充实度差的主要原因是“库大源不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外源生长素(IAA)对亚种间杂交稻籽粒生理活性和结实率的影响。[方法]以亚种间超级杂交稻组合两优培九为材料,观察IAA对灌浆初期籽粒中ATP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的提高效应以及对实粒数的增加效应。[结果]外源生长素IAA在低浓度时能促进灌浆初期杂交稻籽粒中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促进茎秆叶片上的营养物质转运到籽粒中去。在高浓度下则能显著增加弱势粒中的实粒数。[结论]外源生长素能为解决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问题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选育耐寒性强的杂交水稻新恢复系,为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优质恢复系源,配组出耐寒性强的杂交稻组合应用于生产,促进贵州水稻抗逆性育种的发展,通过常规杂交与辐射诱变方法相结合来创造水稻新变异株系,利用低温冷害、稻瘟病重灾区等极端生态环境条件,对水稻新变异株系进行不同的目标性状选择.结果表明,选育出的恢复系G406耐冷性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