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浙江省第三期桑树新品种区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勤 《蚕桑通报》1996,27(4):12-14
浙江省第三期桑树新品种区试结果分析浙江省农业厅经作局周勤自1979年以来,我省共组织了三期桑树新品种区试鉴定,对参鉴的20个桑树新品种进行了”系统调查和鉴定,审定通过了4个桑树新品种,与我省_1985年认定的桑树四大良种一起,成为我省全面推广应用的桑...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桑树新品种的审定工作,不仅推进了桑树品种的更新,而且对浙江蚕桑20世纪80年代超历史、90年代创历史,乃至全国蚕桑产业的发展,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浙江省桑树品种审定工作的发展历史和取得的相关成果,以及当前浙江省桑树品种审定的主要流程.  相似文献   

3.
赵兴良 《蚕学通讯》2000,20(2):15-16
选栽优良的桑树品种,是提高公顷桑园产叶量和蚕茧产质量的重要因素,由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育成的桑树新品种农桑12、农桑14,具有生长快、投产早、生长期长、桑叶硬化迟,抗多种桑树病害,尤其抗桑蓟马、红蜘蛛等桑树害虫,是综合性状优良的桑树新品种。为了探讨两个桑树新品种的增产能力,我场于1996年1月从省农科院引进了这两个桑树新品种,并与现今在浙江省大面积种植的桑树品种荷叶白作对比试验调查,并于1999年春、秋二季作了产叶量调查,现把试验结果报告如下。l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地点 在本场的九里桑园,属…  相似文献   

4.
由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新一代桑树配套品种农桑系列的育成与推广”项目 ,于2000年10月24日在湖州市通过省级鉴定。该研究成果是浙江省“六五”~“九五”重点攻关课题内容 ,通过多部门的协作攻关 ,育成了综合性状全面优于四大良种的新一代桑树配套系列品种 ,是人工杂交育成桑树新品种的成功范例。在浙江、江西、山东、四川、江苏等十多个省市种植面积已达24.59万亩 ,其中浙江省种植13万亩 ,现已成为浙江省主要推广新品种。本成果在同类研究中达国际先进水平。“新一代桑树配套品种农桑系列的育成与推广”项目…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承担的浙江省重点攻关项目"桑树新品种的选育及其配套技术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确立了较为先进的桑树新品种选育技术体系,培育了多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桑树新品种,形成了集中又稳固的桑树新品种育苗基地和健全的推广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果. 1 桑树新品种选育技术  相似文献   

6.
《蚕桑通报》2006,37(4):66-67
桑树湖南省桑树害虫种类及其种群演变....................................1(6)桑树新品种—丰田2号通过认定..........................................1(9)辐射诱变新桑品种川799的育成........................................1(10)在桑花叶型萎缩病的组织内检测到类病毒  相似文献   

7.
桑树新品种强桑1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优质、高产、环境适应性强为选育目标,通过人工有性杂交,单株选择,系统选择,区试鉴定,育成中生中熟桑树新品种强桑1号。新品种与对照品种湖桑32号相比,每公顷桑叶产量增加37.60%,具有生长势旺、农艺性状优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等特点,并且受桑瘿蚊的危害程度明显轻于对照品种湖桑32号。2009年,强桑1号通过浙江省的桑树品种审定,新品种在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均可种植。  相似文献   

8.
通过人工诱导加倍桑树染色体的方法,获得丰产性能更优的桑树多倍体品种。将鲁桑系二倍体杂交组合塔桑×农桑14号F1代的幼苗,用秋水仙碱处理诱导出人工四倍体植株,经过对优良人工四倍体株系的选择、扩大繁殖以及区域适应性鉴定试验和农村生产试验,2011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为强桑2号。该人工四倍体桑树新品种在区域性试验中与对照二倍体桑树品种湖桑32号比较,桑叶增产18.93%,桑叶养蚕的万蚕茧层量提高3.03%,并表现出抗桑疫病、抗旱耐瘠等特点。新品种适合在长江流域蚕区栽植。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年来,蚕桑产业效益好,一些新育成的桑树品种因其高产优质性能,各地都竞相引进种植,现浙江省新育成的品种主要有农桑系列品种(农桑8号、农桑10号、农桑12号、农桑14号)、盛东1号、大中华、海宁桑等,这些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蚕丝业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现在桑苗市场上,优质桑苗新品种供不应求,尤其是去冬今春,在我国最主要的桑苗主产区——浙江省海宁、桐乡两市,桑树新品  相似文献   

10.
张正国 《四川蚕业》2004,32(1):20-21
丰田2号(试验号浙9102)和丰田5号(试验号浙465),是由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20世纪90年代初育成的桑树人工多倍体新品种。据育种单位和浙江桐乡市田间栽培及室内生物测试,丰田2号等多倍体品种的产叶量和养蚕成绩名列前茅,成为当地蚕  相似文献   

11.
农桑8号是浙江省农科院蚕桑所1980年用异地人工有性杂交方法育成的桑树新品种,其母本为日本引进桑品种的一之濑,父本是广东品种伦教109号。农桑8号1985年进入省第二期桑品种区域性鉴定,同时参加该期鉴定的桑树新品种还有之江2号、之江3号、农桑9号、激桐5号和双头桑等5个品种,用荷叶白作对照种,在本省平原、丘陵、溪滩、海涂4种不同土壤类型的10个点进行特征特性、生长发育、产质量及抗病性的观察与鉴定。  相似文献   

12.
为了增加单位面积桑园的经济效益,优化改造蚕桑产业,强化蚕业基础,桐乡市于1998年从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等引进若干桑树新品种,2000年1月建立新一代桑树新品种比较园区,进行新桑品种的比较试验.在2002~2003年对成林园丰田2号等桑新品种的桑叶产量、质量及抗病抗逆性进行全面鉴定试验,以单位面积桑园产叶量、万头蚕产茧层量和抗病性等为主要技术指标来测试桑新品种的种质优劣.现将桑新品种丰田2号比较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不同桑品种的桑叶内在质量优否,直接影响家蚕的饲养成绩。近年来,随着家蚕多丝量新品种和桑树新品种的育成推广,过去对桑树品种育成推广的资料以产茧、茧质和丝质成绩介绍报道较多,而对原蚕制种产卵成绩的报道较少,作为蚕种场是以制种产卵为主,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的桑树种质资源十分丰富,笔者从浙江的桑种,桑树种质资源及对资源的利用和新品种选育等方面阐述了浙江省的桑树种质资源对我国蚕业发展的贡献,并相信仍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桑树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十几年来,浙江省已确立了较为先进的桑树新品种选育技术体系,培育了多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桑树新品种;建立了集中成片的桑苗繁育基地,形成了良好的桑苗营销与推广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三倍体桑树新品种鲁插1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优质、高产、发根力强、抗寒、耐旱为桑树新品种的选育目标,选择人工四倍体桑树品种鲁诱1号为母本,二倍体桑树品种育2号为父本,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选育出三倍体桑树新品种鲁插1号。新品种的主要性状特点是:中生中熟,节间较密,叶片肥大,长势旺盛,全年产叶量比对照品种湖桑32号提高18.21%;叶质优良,万蚕收茧量比对照品种提高6.5%;有较强的抗寒耐旱性能;发根力强,适宜硬枝扦插。新品种已通过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桑树品种审定,在农村中试和扩大试验中均表现出突出的丰产性能,并可扦插育苗,适合在黄河流域蚕区栽植。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蚕业研究所,近年来育出了许多经济性状优良的桑树新品种,本对已育成的老品种和新品种的育成方法和经验进行总结,以便今后进一步开展桑树品种资源的创新利用和开发。  相似文献   

18.
桑树配套新品种一农桑系列(农桑8号、农桑10号、农桑12号、农桑14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经20年精心选育的桑树系列新品种,它具有熟期理想、高产、优质、抗性强、农艺性状优良、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合于长江流域、黄河中下游、珠江流域和福建、云南、贵州等省市种植,目前已在浙江、江西、山东、四川、江苏等10余个省市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为了便于应用单位和蚕农对该系列品种的了解,现特将这些品种的特征特性介绍如下:1 农桑8号 树形直立,树寇紧凑,枝条粗长稍弯曲,发条数多,侧枝少,节距3.4cm,叶…  相似文献   

19.
正"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牵头单位。"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蚕种生产岗位科学家"、"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桑树育种岗位科学家"、"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桑育种与资源利用学科现有研究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博士3人,硕士1人。主要研究方向:①开展桑树新品种选育和推广以及养蚕技术应用;②拓展桑树资源在果用、功能保健和药用、生态等方面的应用;③通过开展桑树基因组学研究、提升生物技术在桑树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对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选育的桑树新品种"试7"和"试8",通过2016年秋期和2017年春期、秋期共三次养蚕试验调查表明,比对照品种"农桑14号"和"荷叶白",具有较强的生长发育和综合效益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