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冬小麦新品种九圣禾D606具有早熟、矮秆抗倒、稳产性好的特点,为中强筋优质冬小麦品种,适宜在北疆沿天山一带,如塔城、伊犁、石河子及周边冬麦区水肥灌溉条件优良的地块种植。本文对冬小麦品种九圣禾D606的品种特性、产量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介绍,以期为该品种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是甘肃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约1100万亩,东部的陇东冬小麦的播种面积550万亩左右,占当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873%,占全省冬小麦面积的一半.由于冬小麦新品种推广速度慢,主栽品种丰产、抗旱、抗病性差,致使陇东旱塬冬小麦生产处于徘徊局面,平均亩产不足110kg.因此,要改进冬小麦生产技术,探索实现冬麦生产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途径,应采取以下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是疏勒县的主栽粮食作物之一.每年种植面积为2万多公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小麦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引进筛选冬小麦优质高产新品种.才能为疏勒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利的支持。为筛选出适合疏勒县的气候、土壤、栽培条件下的优质、高产冬小麦新品种,疏勒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进6个冬小麦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4.
为了选育出丰产多抗的冬小麦品种,在现有育种的基础上,将远缘种间渐进式复合杂交育种和穿梭育种相结合,以高产、多抗、优质、广适为育种目标,培育出高产、稳产、多抗的小麦新品种临远8号,于2010年9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通过栽培研究和实践,提出了该品种配套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山冬7号"冬小麦新品种是西藏山南市农科所历经8年选育的冬小麦新品种,2013年被确定为西藏自治区主推品种,为规范"山冬7号"冬小麦新品种种植技术,本文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整地施肥、播种、管理、收获等方面内容,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依据,供生产部门参考利用。  相似文献   

6.
烟农0428是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研究所以自主选育的优质、抗病、矮秆、抗倒的高代材料烟1668为母本,以高产抗旱广适性冬小麦品种鲁麦21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08年9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过多年多点试验,研究总结出了烟农0428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轮台县多年来一直以新冬22号作为冬麦主栽品种,为进一步优化全县冬小麦品种,我站将新疆农业科学院提供由自治区已审定的3个冬小麦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通过选择不同条件下多点试验,客观地鉴定了3个冬小麦新品种的品质、特征特性、适应范围和利用价值。同时,又进一步研究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措施,选出适合我县的高产、抗逆、适应性强的冬小麦新品种,以促进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  相似文献   

8.
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宁粳58号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中晚熟水稻新品种,兼具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等优点。文章阐述了宁粳58号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小麦是阿克苏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2019年引进疆内外已审定和推广的14个中(强)筋冬小麦新品种开展品种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在阿克苏地区推广种植的优质、高产冬小麦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新冬22号表现高产稳产,仍可作为主栽品种推广种植;邢麦18号、垦冬杂4号、新冬55号、新冬60号4个冬小麦新品种表现适应性、丰产性较好(尤其是邢麦18号表现早熟高产),可作为重点品种进一步做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0.
中籼2503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通过试种示范,对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作出总结。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适宜北京地区小麦抗旱品种,同时为北京小麦节水栽培推广决策提供参考,2003—2006年间3个不同降水年型,在大兴区以28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只浇冻水的节水措施,比较品种间产量构成因素和农艺性状等方面的差异性,并与常规灌溉管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以产量水平为指标,参试品种间抗旱性存在显著差异。"中麦326"和"京农02-2"在平水年表现出较好的抗旱性;"北农9580"、"中麦12"、"京农04-133"和"京冬8"在枯水年表现出较好的抗旱性。(2)干旱条件下,小麦分蘖成穗过程受影响最大,分蘖成穗率可以作为小麦抗旱性筛选鉴定的较早期指标。(3)枯水年采取节水栽培比正常灌溉产量降低48.89%以上。效益综合分析结果认为,应用抗旱品种,即使在枯水年,北京地区小麦实施只浇冻水一水的节水栽培措施,也能取得明显的增效。  相似文献   

12.
小麦晚播品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给现阶段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提供可以高产稳产的晚播小麦品种,选择了一些小麦品种进行了不同播期、播量的产量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选用适合晚播的小麦优良品种晋麦66号,结合适当的栽培管理措施,完全可以达到高产稳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强筋小麦新品种宿553的选育·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解决现阶段黄淮南片冬麦区强筋小麦品种缺乏、强筋小麦品种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现象。[方法]介绍宿553的选育、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探讨其生产潜力和推广价值。[结果]宿州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一室以烟361为母本、该院自育小麦品系宿1264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系谱法于2006年育成强筋小麦新品种宿553。安徽省区试连续3年共23点次试验,21点增产,2点减产,增产点率91.3%;品质达到国家强筋麦标准,实现了产量和品质的有机结合。[结论]宿553适宜我国黄淮冬麦区大面积推广。2011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14.
试验以大穗型(450万穗/hm2左右)、中间型(525—600万穗/hm2)、多穗型(675万穗/hm2左右)品种为研究对象,依据三种类型小麦品种产量表现,筛选适宜鲁西南种植且大面积实现9750kg/hm2超高产水平的冬小麦品种,结果表明以济麦22、泰山23为代表的多穗型品种为首选。试验系统分析了三种类型小麦群体的动态变化特点,总结出鲁西南多穗型品种9750kg/hm2超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即每公顷成穗720万,起身期分蘖成穗率45%,穗粒数40粒,千粒重38g,最高叶面积系数为8.6,高效叶面积率75%,有效叶面积率95%以上。  相似文献   

15.
山西雨养小麦地膜栽培增产潜力与提升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雨养小麦地膜栽培起步早,具有独创性,增产效果明显,技术创新多,但比较效益低限制了该技术的发展。小麦地膜栽培面积仅占可播种面积的9.63%,挖掘潜力首先是扩大栽培面积。从高产典型、年降雨量、光温气候、品种、技术方面对山西省冬小麦地膜栽培的增产潜力进行分析,提出了实现增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京411为母本,河农215为父本杂交,通过单倍体育种方法选育出适合于冀东、京津地区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唐麦6号。该品种具有抗寒、抗病、优质、高产等特性,一般产量为6000~7000kg/hm2,最高产量可超过7500kg/hm2。2003年4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评审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小麦优势蘖利用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多年试验研究,提出了:①超高产小麦优势蘖组的概念、指标及合理利用模式。②超高产小麦氮素积累动态指标及高效施肥策略。③超高产小麦群体结构和质量指标。④超高产小麦栽培应具备的土壤基础养分指标与优化施肥技术指标。⑤以优势蘖利用为核心的“三优二促一控一稳”超高产栽培技术。三优:一是优良(优质)超高产品种选用。二是优势蘖组的合理利用。三是优化群体动态结构和群体质量。二促:一促冬前壮苗,打好高产基础。二促穗多穗大粒重,高产优质。一控:合理控水控肥、控苗壮长。一稳:后期健株稳管,促粒防衰。  相似文献   

18.
关中地区冬小麦新品种示范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对关中地区的冬小麦新品种栽培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于2011—2012在关中地区(宝鸡陈仓区)对不同冬小麦新品种进行示范栽培。结果表明,‘西农979’品种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宜在关中地区川道高水肥及旱肥地种植;‘登峰168’早熟、抗倒伏、田间综合抗病性好,在关中地区建议推迟播期;‘九麦2号’株型紧凑,穗层整齐,千粒重高,适应强,丰产潜力较大。由此可见,‘西农979’、‘登峰168’和‘九麦2号’这3个品种较其他品种更适合在关中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新品种长麦5079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冬小麦新品种长麦5079的生长发育特性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高产稳产机理。结果表明:长麦5079具有高产稳产、早熟、抗倒、抗逆性强、抗多种病害和品质较好等形态生理特点,成穗率高、后期综合抗性好和群体质量高是其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指导该品种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冬小麦死苗情况进行抽样调查,造成冬小麦死苗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品种不对路,自身抗性差,地下有害生物危害,栽培管理不规范等。根据不同的死苗原因,采取引进抗旱抗寒品种,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精细的耕作栽培管理等,培育壮苗,使植株制造和储存较多的有机营养,增强体内糖的含量,提高抗寒抗旱能力,运用综合的农业技术措施,防止有害生物侵袭,减轻冬小麦死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