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业发展的新课题——精确农业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张伟 《农业工程学报》1997,13(3):249-252
农业发展的新课题——精确农业张伟80年代末期,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一些农业科研部门,大学及农业装备企业纷纷组织起来开展有关精确农业(PrecisionAgriculture)的各方面课题研究。美国农学会(ASA)、作物学会(CSSA)、土壤学会(SSS...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是农业科学自动化,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研究并建立了持续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计算机设计了持续农业综合评价系统(SAES),为区域持续农业评价提供了一个方便,直观,准确,科学的评价手段。为使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该系统,对该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徐梦洁  赵其国 《土壤》2000,32(5):240-243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家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其中又以农业生产的不断增长、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作为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本首先分析了江苏省农业(粮食)生产的持续性,再对农业生产的效率进行评估,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详细分析持续发展农业内涵的基础上,研究了安徽省水土流失对持续农业发展的危害,探讨了水土保持与持续农业发展的关系,认为水土保持炒持续农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是实现持续农业发展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持续农业具有环境和经济效益根据西北地区基金会(NWAF)对持续农业对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的研究报告“ABetterRowtoHoe”指出,最好的持续农业实践证明,持续农业具有有效的和可计量的环境效益,并在经济上能与传统农业相媲美。该报告是西北地区基金...  相似文献   

6.
水土保持是实现安徽省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史志刚(安徽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办公室,合肥230022)一、持续农业发展的内涵发展是人类为了满足其生存和进步需求愿望,在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采取的有效变革。如何高效而健康地发展,一直是人类数千年努力探索的...  相似文献   

7.
水土保持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续农业发展必须依靠其物质基础-水土资源,水土保持是通过工程,生物等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维护了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持续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新财政年度中美国政府对持续农业计划的经费支持白宫──参议会议于上月批准了在96年度持续农业计划的经费拨款数,基本保持原有水平,或略有减少。各项拨款数如下:持续农业研究和教育(SARE):810万美元,比95财政年度减少1.2万美元。持续农业技术开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作者在京郊留民营村进行的10年研究证明:持续农业是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持续、稳定地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又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文章详细介绍了留民营持续农业建设的三项主要内容: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有机废料的综合利用和新能源的建设利用。文章以大量数据对留民营村持续农业建设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社会安定、经济强盛的重要条件,而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农业发展后劲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相似文献   

11.
关于小流域治理难度系数的初步探讨何再龙,万岳东(安徽省岳西县水利电力局,246600)确定小流域治理的投资及治理速度,通常的办法是按其治理面积。例如,每治理1km2投资6~8万元;治理速度则是按规划的治理程度除以规划治理年限。这一概念性指标,对于各种...  相似文献   

12.
沪池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韦桂林,张连伟,朱光生(河南省洛宁县水利电力,471700)一、概述沪池沟试点小流域,总面积23.2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2.6km2。流域内植被稀少、沟壑纵横、山高坡陡、水土流失极为严重。试点治理前,梁坡是群众耕种...  相似文献   

13.
影响沙棘生长主要生态因子的灰色优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影响沙棘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中,地形、土壤因子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土壤水分的影响,而土壤水分主要受气象因子的影响。气象因子对沙棘生长的影响很大,其中水分类子出于对沙棘总体生长的影响大于热量类子因子;4~6月降雨为影响沙棘生长的优势气象因子。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阴沟坡,沙棘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联度最小,在水分条件较差的它立地,沙棘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联度较大。由此可见,生长在阴沟议的沙棘基本上能达到“旱涝保收”,而在干旱立地上,沙棘生长对水分类气象子因子的依赖性很大。  相似文献   

14.
洛阳市土石山区小流域治理经验张军校,常黑林(河南省洛阳市水利水产局,471000)洛阳市地处河南省的西部,总面积15160km2,水土流失面积10444km2,全市土石山区面积约882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6080km2,截至1994年底已治理...  相似文献   

15.
沙区的主要土壤侵蚀是风蚀。在大范围的沙区内,风蚀主要是近地面沙粒的搬运而使沙粒在起沙风年合成方向上的前移,可用测定沙丘前移量的方法计算其风蚀模数。据此,推导了新月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链的沙丘前移量公式,并用以计算了毛乌素沙地几个沙漠块的风蚀模数。  相似文献   

16.
新型高分子材料固沙抗风蚀的风洞模拟实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型高分子材料在防沙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自行研制的新型高分子固化材料SH为研究对象,对其固结层与风蚀量的关系进行了风洞模拟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SH可以固沙,固沙后抗风蚀能力强,研究结果为指导现场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土壤凝结剂沙障防风固沙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7m/s、15m/s和20m/s的实验风速下,对不同浓度土壤凝结剂处理的沙障模型进行风洞吹蚀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抗风蚀强度以40%浓度处理最强,20%最弱,但30%浓度防风蚀效果较为实用。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绿洲边缘的流动沙丘,采用较为适用的30%浓度的土壤凝结剂进行1m×1m,1.5m×1.5m,2m×2m等3种不同规格沙障喷洒实验,通过对风速、粗糙度、风沙流结构特征值,以及沙障的蚀积状况进行调查,其结果表明,各种规格的沙障中,1m×1m的沙障性能最好,1.5m×15m次之,2m×2m最差。沙丘不同部位沙障的抗蚀力不同,迎风坡受损程度和风蚀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流动沙丘不同部位风蚀积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和利用流动沙丘各部位的风蚀积沙规律,为提升固沙技术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典型新月型沙丘上设置3台光电子式积雪深度测定仪观测流动沙丘不同部位的风蚀和积沙规律。[结果]在特定风速下落沙坡随着起沙风速变化其积沙深度由1cm逐渐增加到12cm,并在起沙风速下降时形成一个强烈的积沙过程;迎风坡在起沙风速时处于最大的风蚀状态,并随风速变化形成一个由强风蚀到弱风蚀的转变过程;沙丘顶部在临近起沙风速时处于风蚀过程,并随起沙风速的逐渐增加又处于积沙过程。此外,流动沙丘迎风坡在12月至翌年5月间净风蚀深度月均值约为29.85cm;落沙坡在12月至翌6月间积沙深度月均值净增加139.5cm;而沙丘顶部在3—11月为风蚀发生期,平均风蚀深度变化值为27.3cm,12月至翌年3月为积沙发生期,平均积沙深度变化值为29.47cm。[结论]风速对流动沙丘不同部位风蚀积沙特征变化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不同部位风蚀积沙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风蚀集沙仪的等动力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沙仪是指用于风蚀采样中的仪器。室内试验中,在风洞内对点阵集沙仪和BSNE集沙仪进行等动力性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降低进沙口的高度有利于提高集沙仪的等动力性,但由于影响等动力性的因素众多,探寻出主要的影响因素尚需做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高垄栽培技术防风阻沙效果,对高垄栽培下的马铃薯耕地的上风向、耕地上边缘、耕地中心、耕地下边缘、下风向的近地层风流场和输沙通量等风沙运动指标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气流自上风向至下风向运动过程中,受高垄栽培技术的影响,风速降低幅度、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摩阻风速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其中在耕地下边缘处达到最大,其10,30,50,100,200 cm高度的防风效能分别为34.96%,46.59%,38.37%,26.68%,18.31%,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与摩阻风速分别为2.15 cm和0.91 m/s,分别是上风向的4.56,1.19倍;垂直方向看,高垄栽培技术对于30 cm高度的风速削弱作用最为明显。风沙流自上风向至下风向运输过程中,其总单宽输沙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在耕地下边缘的总单宽输沙率降至最低,为0.02 g/(cm·min),较上风向减小207.97倍,并且在耕地内部时,风沙流结构发生变异,各层输沙率不再满足指数递减规律。研究结果可为高垄栽培技术在防风阻沙应用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