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土地沙漠化研究现状及问题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志珠  董光荣 《水土保持研究》2002,9(3):133-135,145
沙漠化是少质荒漠化的简称,对其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沙漠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制定有效防沙治沙措施的科学依据,对我国目前流行的几种沙漠化概念作了介绍,评述和综合分析,为使其概念表达简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论和便于推广使用,建议应把沙漠化定义中的时间,地点和成因等限定条件全部去掉,认为沙漠化是指“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以及原系沙漠地区环境条件的强化与扩张过程”,并对土地沙漠化等级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空间分布特点和面积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坚持不懈狠抓流域治理加快步伐实现脱贫致富李仰斌(山西省水利厅水保局,太原030002)山西省总面积15.6万km2,其中山区、丘陵区面积12.5万km2,水土流失面积10.8万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近70%,全省50个贫困县、380万...  相似文献   

3.
王睿  杨国靖 《水土保持通报》2018,38(5):174-179,188
[目的]研究库布齐沙漠东缘防沙治沙生态效益,为沙漠化治理效益评价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建立了库布齐沙漠东缘防沙治沙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生态效益评价。[结果]在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的权重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草层高度评价指标,植被因子在沙漠化治理中较其他因子更为重要,植被恢复状况对库布齐沙漠化治理的影响显著;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可知,研究区防沙治沙生态效益值为53,属于一般状况。当地农户普遍认为防沙治沙明显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大多数农户对沙漠化治理工作认同度较高。[结论]随着生态政策和治理措施的推进,治理效益将呈现良好态势;农户生态环保意识较差,还需加强农户生态环保意识,并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风沙区小流域治理模式简析及效益评价贾泽祥;徐庭灿(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西安710043)沙漠化严重威胁言人类生存、是一大环境灾害。风沙K的治理,历来是国土整治和水上保持工作的重要内容。黄河流域有沙漠、沙地7.89万km2,占流域总面积(包括闭流区...  相似文献   

5.
1水土流失现状汝阳县北汝河流域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0622km2,占总土地面积的948%,截至1996年底已初步治理5784km2,还有4838km2未治理。按乡镇划分,柏树、三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流失面积分别占到各自总土地面积的70%和66%...  相似文献   

6.
搞好水土流失连片综合治理区的作用与经验周存旭,许春霞(河南省水利厅水保处,郑州450603)河南省地处我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地总面积16.7万km2,其中山丘区面积7.9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7.4%。全省地势西高东低,地貌主要由山地、丘...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土地沙化石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 《水土保持学报》1993,7(4):49-51,59
山东省因水蚀,风蚀造成的土壤沙化,石化面积,已经扩展到3615.3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4%,涉及16个市(地),115个县(市,区),直接威胁着200万人民的生产,生活和自下而上环境。目前每年正以平均327km^2的速度在蔓延,已经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后果严重,遗患无究,必须及早重视。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建立以来,江西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60万hm2,修建水土保持工程21万余座(处)。但是,由于一方治理多方破坏,致使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仍由建国初期的18万km2增至1987年的462万km2。近10年来,...  相似文献   

9.
截止1990年底,渭河流域共有水库522座,塘坝2666座,引水灌溉面积45.0万ka,水平梯田,人工林,人工草有效保存面积分别为3893.0km^2和1085.7km^2,治理总面积8466.7km^2,治理度19.0%。流域近期规划水库达到590座,瘀地坝可瘀地面积2333.3ha,治沟骨干工程蓄水能力20061万m^3,引水灌溉面积70.78ha,治理总面积15921.3km^2,治理度36  相似文献   

10.
建立市场经济新机制开创水保工作新局面李志强(河北省水利厅,石家在市050011)河北省地处京畿,是首都北京和天津的重要水源地和工业原料基地。全省国土总面积18.77万km ̄2,总人口6300多万人。其中山丘区面积11.36万km ̄2,占总土地面积的6...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乐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别是浅山地区,由严重的水土流失引起的水旱灾害,直接危害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修梯田、造林种草、封育林草、兴建沟整工程。是山区抗旱削洪、蓄水保墒增产的有效措施。水土保持乃是防治山区水土流失,提高抗灾能力,治穷致富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全球荒漠化现状和我国荒漠化研究的动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球荒模化的最新评估和我国荒漠化研究的动向。荒漠化最近定义为: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我国荒漠化研究在过去的条件下,将大部分力量投入上述荒漠化研究的一部分,即:我国北方地区沙质荒漠化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目前除了在该领域进一步研究其机制及在不同地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探讨整治模式外,已按“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要求,向广义荒漠化研究扩展。鉴于国内外荒漠化研究在学术上仍存在较大分歧,为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笔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江河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直接关系到全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青海省荒漠化面积以每年13.3万hm2的速度增加,年增长率2.2%,防治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非常艰巨。防止土地荒漠化,保持水土是一项涉及到多部门、多行业的综合社会系统工程。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环境意识,明确指导思想,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在工作中要紧紧抓住“提高认识、严格执法、行政干预、政策引导、经济调控、科技配套”,使青海省防止荒漠化保。持水土工作逐步走向持续、稳定、健康发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规划,是基于水土保持基本理论、副管理学、系统论、决策论等学科思想与方法于一体的应用性科学。系统论是水土保持规划方法体系的核心。水土保持措施,需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系统地、有机地配置,不仅要因地制宜,而且要因时制宜。规划区域与服务对象的差异,决定了规划行为的阶段性。水土保持规划的范畴日益拓展,大型建设项目区的规划逐渐上升为主体,并且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日益密切。信息采集手段、区划、预测与决策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甘肃省的荒漠化状况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为该地区荒漠化综合防治及“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的推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植被指数及地表反照率构建了荒漠化差值指数,使用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甘肃省2000—2022年23 a间的荒漠化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地理时空加权回归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 ①甘肃省荒漠化整体呈现出“西北荒东南绿”的特点,西北区域同时受风蚀荒漠化和盐渍化影响,荒漠化最严重,向东南方向荒漠化程度逐渐减轻,中部地区受水土流失影响荒漠化程度较严重,南部区域荒漠化程度较轻;时间上,23 a间,甘肃省荒漠化程度逐渐改善,且南部区域改善程度强于北部区域; ②从空间自相关看,甘肃省荒漠化主要表现出聚集特性,即荒漠化程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 ③降雨对缓解荒漠化最有益处,且对西北的影响大于东南,风速和人口会加剧荒漠化的发生,西南部气温升高荒漠化程度会加重,其余区域则相反。 [结论] 2000—2022年甘肃省荒漠化整体呈改善趋势,西北部荒漠化仍较严重,甘肃省荒漠化的驱动因素存在较明显的时空异质性,最主要的因素为降雨。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风蚀沙化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风蚀沙化现象在河北山区普遍存在 ,在 2 0 0 0年的沙尘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分析了河北省风蚀沙化的原因 ,结果认为是干旱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造成了植被的严重破坏 ,发展为风蚀沙化。提出了防治沙化的 5大措施 ,即增加人工降雨改造利用沙地、发展灌溉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土流失、优化种植结构、立体开发、建立健全监测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17.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在回顾和总结了教学改革的历史和学科特色的基础上,依据课程间的关系及社会需求,给出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了16门基础课、5门专业基础课、2门专业课和12门方向选修课可作为该体系构建的基本单元。  相似文献   

18.
南方坡地石漠化现状及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中国南方坡地土壤石漠化现状进行了概述 ,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根据衡山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可知坡地石漠化主要是由于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措施、暴雨和坡地地貌等因素造成的。后两者是很难改变的 ,要防治土壤石漠化 ,必须改变耕作措施 ,保护植被 ,并需采取一些工程和生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小流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途径和方法段巧甫(北京水利部水土保持司,100761)PromoteHarnessmentandDevelopmentofDesertandDesertifiedFieldinDoingsoilandWaterConser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