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玉米绿豆间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绿豆(Phaseolusradiatus)/玉米(ZeamaysL.)间作对玉米、绿豆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玉米与绿豆的间作模式。[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绿豆/玉米间作比例分别为1:2、2:4、4:2、4:6、6:4、2:1,分别以玉米单作和绿豆单作为对照。[结果]与绿豆和玉米分别单作相比,绿豆/玉米间作模式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优势,当绿豆与玉米的间作比例为6:4时复合群体的总经济效益最高;绿豆与玉米间作,边际效应使玉米的一些农艺性状得到改善,而绿豆的一些性状得到减弱,这是受到负边际效应影响的结果。[结论]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绿豆与玉米的间作比例以6:4较适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玉米与绿豆或红小豆间作对玉米、绿豆、红小豆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济南及周边地区玉米、绿豆、红小豆的最优种植模式。[方法]设置玉米间作绿豆、玉米间作红小豆、玉米单作、绿豆单作、红小豆单作共8个处理,分别以玉米单作、绿豆单作和红小豆单作为对照,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结果]玉米6.75万株/hm~2+绿豆5.55万株/hm~2为最优处理,收获玉米产量为6 567.0 kg/hm~2,收获绿豆产量为583.5 kg/hm~2,经济效益为18 384.0元/hm~2,比绿豆单作增效12.3%,比玉米单作增效26.9%。通过缩小株距,将玉米密度固定在6.75万株/hm~2能使玉米产量水平降低不显著。绿豆在间作条件下较绿豆单作产量降低59.1%;红小豆在间作条件下,玉米和红小豆产量均显著降低,经济效益低于玉米单作或红小豆单作。[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济南及周边地区最适宜的间作方式为2行玉米6.75万株/hm~2+2行绿豆5.55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3∶2和3∶4型在灌浆期生理指标、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表明间作后玉米系统内环境得到改善,玉米产量显著增加,农艺性状变优,而大豆各生理指标、产量和农艺性状有不同程度下降,但随着大豆行比的增加得到了改善,3∶4间作模式群体正负迭加后的优势大于3∶2间作模式及清种,为发挥玉米高产潜能,提高大豆产量,进行经济效益的分析,提出米豆间作3∶4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辽宁省玉米、绿豆最佳间作种植模式,筛选合理的复合群体结构,本试验设计4个处理,研究不同间作处理下作物的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产量及经济效益,以确定最适宜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间作未割苗玉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高于其他处理,而未割苗玉米与绿豆间作模式中绿豆各指标则表现为低于其他处理。间作未割苗玉米株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间作割苗玉米穗位高和穗长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间作处理绿豆株高、单株荚数、荚粒数、单株根瘤数和单株根瘤鲜重显著低于单作绿豆。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不割苗玉米与绿豆间作模式利润最高,纯利润可达9 940.4元/hm2,与单作绿豆相比纯利润增加12.7%,比单作玉米纯利润增加10.47%。  相似文献   

5.
为寻求最佳玉米间作花生模式,以玉美头105、桂花22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花生的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对玉米的农艺性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株高、穗位高、茎粗这些植株性状上。不同间作模式对花生的农艺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株高、单株荚数及单株粒数方面。与单作相比,不同的间作模式下,间作玉米及花生产量均有所减产。8种不同的间作模式下,T4的总产值及总利润最高,经济效益最高,其次为T7。建议根据需要因地制宜选择间作模式,如以玉米为主,选择行比为T5和T6的模式;以花生为主,则选择行比为T4和T7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鲜食玉米与绿豆最佳间作模式,设置玉米单作、绿豆单作、玉米和绿豆2∶4间作、3∶3间作、4∶2间作等5种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与绿豆有明显的间作优势,3种间作模式的LER均大于1,玉米与绿豆3种间作模式较玉米单作分别增效2.85%、18.13%和14.26%,较绿豆单作分别增效52.06%、74.66%和68.93%。综合来看,玉米与绿豆3:3间作的种植模式在LER、经济效益等方面为最优。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适合辽宁省的最佳谷子与绿豆间作模式,比较了谷子与绿豆不同间作模式对谷子和绿豆产量、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保障东北地区农民收入奠定重要基础。结果表明,谷子与绿豆4∶2间作模式的谷子株高达135.8 cm,茎粗达0.65 cm,茎秆质量为10.1 g,穗长为21.5 cm,单穗质量为18.3 g,总体上均显著高于2∶1间作和单作谷子,间作模式还能够激活谷子抗氧化酶活性;间作绿豆的根长和株高增加,且谷子与绿豆2∶1间作模式大于4∶2间作模式,间作绿豆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荚长、荚粒数、百粒质量均低于单作绿豆。谷子与绿豆4∶2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和利润最高,纯利润可达22 185.93元/hm~2,相比单作谷子增加27.1%,相比单作绿豆增加3.95倍。  相似文献   

8.
以当地常用玉米品种玉美头105和花生品种桂花26号为材料,设置8种不同的间作模式,探讨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花生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分析不同模式的综合产值。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均有一定的影响,对花生的农艺性状影响较大。不同间作模式间玉米产量除了2∶6模式明显低于其他处理外,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花生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产量随之所占面积的增大而增大。综合产值分析,各种间作模式的总产值均低于花生纯种,但均高于玉米纯种,除了纯种花生外,总产值最高的是1∶4模式,达31 657.8元/hm2,其次是2∶6模式(31 266.0元/hm2)。为了保证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要在不影响玉米产量的情况下,增加玉米地的产值,最佳的间作模式为1∶4,即1行玉米+4行花生的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筛选适宜南方红壤旱地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玉米品种。【方法】在玉米和大豆间作试验条件下,通过比较玉米生长的农艺性状,采用聚类分析对玉米品种(系)的相关农艺性状进行了归类,最后对不同玉米品种下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统计。【结果】供试15个玉米品种可聚为四大类,各类群性状之间的差异较明显,结合间作大豆的经济效益。【结论】综合可得具有最高产量、中等单株叶面积、以及高叶面积指数和高出苗率的是比较适合在红壤旱地与大豆间作的玉米品种,主要包括隆平206、联创799和登海605。  相似文献   

10.
玉米、啼不同间作方式对小豆、玉米的产量、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单位面积产值有不同的影响,在设计的各处理中,任何一种间作方式均比单种玉米和单种小豆经济效益高;玉米单种和小豆单种经济效益相当;以1.5m玉米行间间种2行小豆,有利于小豆、玉米生长,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绿豆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冀中南地区棉花-绿豆间作栽培模式对绿豆品种的需求,对引进的10个绿豆品种进行了田间比较试验和示范推广。结果表明:丰产性、抗倒伏性、抗病性、商品性等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的绿豆品种为中绿5号、中绿6号、冀绿7号、中绿10号和毛绿45。其中,中绿10号植株直立矮生、不抽蔓、不炸荚、开花结荚集中、产量高、抗性好,与棉花间作种植最佳。2011年中绿10号与棉花间作种植生产示范,平均产量为1125 kg/hm2,经济效益明显。单作种植时,建议种植中绿5号、中绿6号、冀绿7号和毛绿45;与棉花间作套种时,建议种植中绿10号。  相似文献   

12.
棉花-绿豆合理间作模式与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在田间条件下,对棉花-绿豆不同间作模式下的养分利用率、成熟期棉花土壤营养成分(氮素、磷素、钾素、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含量及pH值等进行了测定,并对其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适宜河北省中低产区的棉花-绿豆间作模式为棉花大行距90 cm、小行距60 cm,在棉花大行种植1行绿豆。该模式产量及经济效益均优于其他模式。  相似文献   

13.
采用陷阱法、扫网法及植株系统调查法研究了甜玉米间作不同作物(绿豆、菜豆、甘薯、花生)对蜘蛛群落结构的影响.田间调查共采集到蜘蛛26种,隶属于10科.玉米单作与间作生境蜘蛛群落结构组成相似,均以拟环纹狼蛛Lycosa pseudoannulata和八斑球蛛Coleosoma octomaculatum为优势种;但玉米间作生境有助于蜘蛛类群数量增长,其中玉米间作绿豆、玉米间作菜豆的蜘蛛总体数量显著高于玉米单作,玉米间作甘薯和玉米间作花生的蜘蛛数量也有所提高.研究表明,玉米间作生境通过增加作物多样性,对蜘蛛具有较好的诱集作用,从而提高蜘蛛类群数量.  相似文献   

14.
笋玉米与绿豆间作可以提高产量,节约成本,增加收益。本文介绍了笋玉米与绿豆间作高效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播前准备、精细播种和合理密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笋玉米去雄和适时采收等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试验设置N 472.5 kg/hm2(N1)、N 236.3 kg/hm2 (N2)两个施氮水平和甘蔗单作、甘蔗/大豆间作压青、甘蔗/绿豆间作压青三种种植模式,研究减量施氮间作豆科绿肥压青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氮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减量施氮对甘蔗生长及产量没有影响,相反,氮肥减量处理甘蔗平均产量比常规施氮量处理增产13590 kg/hm2 。氮肥减量可提高甘蔗蔗糖分含量,氮肥减量处理平均蔗糖分含量比常规施氮量处理提高1.02个百分点。甘蔗间作绿豆压青可促进甘蔗生长,甘蔗产量比甘蔗单作增产10.27 %,而甘蔗间作大豆压青对甘蔗生长有一定影响,甘蔗产量比甘蔗单作甘蔗减产1.45 %。甘蔗间作豆科绿肥压青有利于甘蔗蔗糖分积累,间作绿豆压青比甘蔗单作蔗糖分含量提高0.89个百分点,间作大豆压青比甘蔗单作蔗糖分含量提高0.59个百分点。综合甘蔗农艺性状、产量、甘蔗蔗糖分含量、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本研究以甘蔗/绿豆-N2处理最优。  相似文献   

16.
绿豆—花生间作种植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绿豆套种是指在花生垄间套种绿豆的一种种植方式。花生绿豆间套种能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温光、肥水和地力资源,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选择晋绿豆6号和晋花7号2个品种套种,比单一播种花生平均每公顷增收3 481.44元,这是一条有效的增收途径。  相似文献   

17.
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具有增加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功能,套作是最重要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形式。为研究不同套种模式对桑树生长和综合效益的影响,在幼龄桑园分别套种大豆、绿豆、马铃薯、红薯、花生、芝麻6种农作物,比较6种套作模式下桑树的生长情况、桑叶产量及综合经济效益,并分析生长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6种套作模式中,桑树/红薯、桑树/马铃薯、桑树/花生的平均枝条数及平均总枝条数显著高于其他模式,从平均枝条长来看则正好相反,而单位面积总枝条数差异不显著;从桑叶叶量来看,桑树/花生套作模式下最高,达16 391.90 kg/hm2,桑树/红薯次之,桑树/绿豆最低;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套作幼龄桑园单位面积平均总条数(x)与平均总条长(y)有极显著相关性,拟合多项式方程为:y=0.247x2–2.506x+314.16(x>0);综合来看,桑树/花生套种模式较有利于幼龄桑树的生长,综合经济效益高于其他模式,其次为桑树/红薯、桑树/马铃薯模式。该研究为幼龄桑树套种模式的推广,桑园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不同间作系统对糜子光合物质生产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筛选适于西北旱作农业区糜子与绿豆最佳间作模式,以期为糜子高产高效生产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7—2018年连续2个作物生长季,在陕西榆林小杂粮试验示范站设置4种间作模式,包括2行糜子间作2行绿豆间作(2P2M)、4行糜子间作2行绿豆间作(4P2M)、4行糜子间作4行绿豆间作(4P4M)、2行糜子间作4行绿豆间作(2P4M),单作糜子(SP)和单作绿豆(SM)作为对照,研究不同糜子绿豆间作系统下糜子地上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地下土壤水分分布和利用效率,分析糜子产量效益。【结果】 与单作糜子相比,间作处理使开花期糜子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增加2.9%—13.5%、5.0%—32.3%、1.3%—6.3%和2.1%—8.7%,2P4M和2P2M处理使其达到最大值,提高了糜子叶片光合物质生产能力;糜子//绿豆显著增加糜子旗叶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L)及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使其间作糜子增强对光能的捕获和转化能力,减少无效的漏光损失和热量损耗,提高对高光的利用能力。间作复合系统降低糜子土壤含水量,且中层(60—140 cm)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上层(0—40 cm)与下层(160—200 cm),这与复合群体作物根系深浅搭配具有直接关系。间作有利于提高糜子的水分利用效率,2年间2P2M、4P2M、4P4M和2P4M处理平均分别比单作增加11.5%、2.3%、20.8%和30.1%,促使水分利用最大化;间作处理下的糜子生物量和产量也显著上升,4P2M间作模式下的产量比单作增加6.7%,2P4M间作模式下的产量比单作增加36.8%,增产效果明显,且间作绿豆作为劣势作物产量降低幅度较小,所创造出的土地利用率最大。【结论】 糜子与绿豆间作能够增强糜子地上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延缓叶片衰老,同时改善西北旱作农业区糜子地下土壤水分利用环境,提高农田土地和水分生产力。2P4M间作模式具有最高的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优势,适合于西北旱作农业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