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吉林省通榆县土地荒漠化监测数据显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21 197.5 hm2,其中风蚀土地减少了2 061.6 hm2,盐渍化土地减少了19 135.9 hm2。在耕地中,轻度风蚀面积增加了19 796.1 hm2;重度风蚀和重度盐渍化土地面积分别增加了64 681.8 hm2和1 083.1 hm2。应采用植树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土地荒漠化现状、变化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搞清青海省荒漠化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治理提供依据,通过遥感数据解译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青海省荒漠化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青海省现有荒漠化土地1 913.8万h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6.7%,其中风蚀荒漠化类型土地面积为1 296.1万hm2,占荒漠化总面积的67.7%。青海省土地荒漠化总体呈现逆转趋势,近年来荒漠化土地年均减少0.6万hm2,年减率0.03%,但盐渍荒漠化增加3.3万hm2,年增率为0.36%,荒漠化林地增加33.6万hm2。根据青海高寒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现状及特点,主要采取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2004年、2009年两期TM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在2004年巴彦淖尔地区荒漠化监测数据基础上,通过人机交互解译的方式,提取巴彦淖尔地区荒漠化信息,运用GIS手段,对巴彦淖尔地区荒漠化土地按荒漠化类型、荒漠化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巴彦淖尔地区以风蚀荒漠化为主,81.7%的荒漠化土地是风蚀荒漠化;巴彦淖尔地区风蚀、盐渍化荒漠化分别增加2.1万hm2和0.67万hm2,水蚀荒漠化减少0.01万hm2。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贵南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遥感监测、现地踏查、样地与样线调查、问卷调查,研究了青海省贵南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结果表明:2014年贵南县荒漠化土地面积3 691.81 hm~2,沙化土地面积99 131.41 hm~2,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面积35 418.62 hm~2;与2009年相比,5年间荒漠化面积净减少1 154.38 hm~2,其中中度面积减少516.11 hm~2,重度面积减少786.02 hm~2,极重度面积减少59.88 hm~2;5年间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 467.52 hm~2,其中中度面积减少768.55 hm~2、重度面积减少601.29 hm~2、极重度面积减少1 301.83 hm~2;5年间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面积减少5 035.82 hm~2,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态势,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5.
古浪县地处干旱半干旱过渡区,土地荒漠化表现为沙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和草场退化3种类型。古浪县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5.94%,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荒漠化现象,生态环境极其脆弱。1987~2000年的动态监测数据表明,全县荒漠化程度整体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局部地区荒漠化在继续发展,特别是北部占全县面积22.51%的腾格里沙漠南缘地区,荒漠化程度已达到了重度。古浪县土地荒漠化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于人口数量的增加、地表径流的减少和不合理的牧业活动。  相似文献   

6.
文章应用陕西省第五次(2014年)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分析了当前陕西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最新状况及其动态变化情况,提出了进一步加快荒漠化和沙化防治的对策及建议。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陕西省荒漠化土地面积2 802 932.23hm~2,沙化土地面积1 353 939.51hm~2,与2009年相比,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28538.47hm~2,减少了4.38%;沙化土地面积减少44 395.31hm~2,减少了3.17%。  相似文献   

7.
祁连山北坡的生态环境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56—2009年祁连山北坡定位观测、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的气象、水文、森林、草原资料及相关文献,采用回归与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祁连山北坡生态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祁连山北坡年气温的年际变化率为0.0334℃·a-1,气温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87年以后气候明显变暖;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率为0.5702mm·a-1,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不太明显,在1976年气候由干旱向湿润转变;1956—2006年,祁连山北坡石羊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党河和哈尔腾6个内流区河流域及大通河流域冰川面积减少17.7%,冰川厚度减薄5~20m,雪线上升100~140m,河西内流区冰川冰储量减少11.4%;东段冷龙岭有27条冰川在1972—2007年的35年间消失;1956—2009年,祁连山北坡出山径流变化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石羊河流域出山径流呈明显减少趋势,黑河流域略有增加,疏勒河流域增加趋势明显;1958—1988年间,祁连山北坡毁林草开荒面积达10.0万多hm2;1958—1980年,森林面积减少0.6万hm2;1989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不断加强保护培育,森林逐步恢复,至2008年有林地面积较1989年增加9.4万hm2;因受人为干扰特别是超载放牧影响,1958年以来,祁连山北坡有林地、灌木林及草原的质量一直处于退化状态,致使森林病虫危害严重,灌木林积雪和保水能力下降,草地产草量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祁连山北坡生态环境仍处于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状况,亟待加强保护与治理。  相似文献   

8.
根据海南省第五次(2014年)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分析了海南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最新状况及其动态变化情况,提出了进一步加快荒漠化和沙化防治的对策及建议。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海南省荒漠化土地面积28015.77hm~2、沙化土地面积55038.83hm~2,与2009年相比,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6975.33hm~2,平均每年减少1395.07hm~2;沙化土地面积减少4845.57hm~2,平均每年减少969.11hm~2。  相似文献   

9.
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简要回顾了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情况及其特点,分析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状况、动态变化情况及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进一步加快荒漠化和沙化防治的对策与建议。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 115.93万hm~2,沙化土地面积17 211.75万hm~2,与2009年相比,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121.20万hm~2,年均减少24.24万hm~2;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99.02万hm~2,年均减少19.80万hm~2。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监测、现地踏查、样地与样线调查、问卷调查,研究了柴达木盆地都兰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结果表明,2014年都兰县荒漠化土地面积3 220 698.80 hm~2,沙化土地面积834 991.14 hm~2,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面积194 454.15 hm~2;与2009年相比,5年间都兰县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96 996.21 hm~2,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面积减少2 707.77 hm~2,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态势,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藉此,提出坚持依托工程、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原则,不断摸索防沙治沙经验模式,推广抗旱造林技术,先固沙后造林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沙化土地面积54.96万hm2,潜在沙化土地面积60.66万hm2。大部分的沙化土地分布在辽西北地区,辽西北是我国北方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来监测数据表明,辽宁省土地沙化有恶化的趋势,而且这种沙漠化正逐年向辽宁省的腹地扩展。根据辽宁省的沙化特点以及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步探讨了其有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化土地菊芋种植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地处干旱半干旱区的河西走廊沙化土地上进行了菊芋的种植试验,结果表明:种块大小与菊芋植株的生长有密切相关关系,种块以60g时,植株生长量最大,单株产量最高;在同一区域,以起垄栽植的产量最高,达42300kg·hm-2,较开沟播种和小麦套种分别提高13.3%和4.1%,单位效益以小麦套种最高,分别比开沟播种和起垄播种提高73.1%和52.8%。小麦套种为菊芋最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川西北沙化治理现状及治理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北共有沙化土地82.19万hm2,2007~2010年共计投入资金7 000万元,建设沙化治理示范区8 040 hm2.文章以最新沙化监测数据为基础,总结出一套适合川西北的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露沙地治理模式,针对不同的沙地类型选择了封育、种草、植灌、沙障等模式.结合川西北沙区分布的流域、地形地貌、沙化成因、气候等因素,遵循地域连贯性原则进行了治理区划,划分出黄河水系白河、黑河流域重点沙化治理区、长江水系雅砻江流域重点沙化治理区以及长江水系大渡河流域、长江水系岷江流域、长江水系雅砻江流域一般沙化治理区,并提出了各治理区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4.
利用广东省2004年和2009年两期的沙化土地监测数据,根据沙化土地的面积、土地类型、沙化程度、利用类型及沙化植被盖度,对沙化土地变化进行动态分析,评价广东省近5年的治沙成效,指出防沙治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呼伦贝尔沙地近十年来土地沙漠化变化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呼伦贝尔沙地的TM卫片进行解译分析 ,同时利用GIS技术对土地沙漠化 10a来的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 ,结果表明沙地沙漠化土地面积从 1987年的 5 96 3km2 ,发展到 1997年的 876 3km2 ,10a来增加了 2 80 0km2 ,土地沙漠化总体上处于迅速扩展之中。主要是在丰富沙源和干旱、多风的自然条件下 ,人为的过牧、垦殖和滥砍滥伐等不合理地利用草地资源的结果。呼伦贝尔沙地地处高纬度地区 ,低温、干旱和多风等不利的自然条件不利于沙漠化的逆转 ,特别是厚达 90 0m的沙层 ,为沙漠化提供了丰富的沙源 ,沙地一旦沙漠化后果难以想象 ,治理和恢复的难度相当大。因此 ,呼伦贝尔沙地沙漠化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应减轻人类对草原的压力 ,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草地资源 ,迅速治理和恢复草原的生态环境 ,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赵学瑛 《林业调查规划》2013,38(1):83-85,93
介绍香格里拉县石漠化分布现状及特点,分析石漠化土地形成的原因、石漠化土地治理的重要意义以及现阶段治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藉此提出了强化管理,层层落实责任状;整合项目,加大投入;生态建设与培植产业相结合等石漠化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Spatial Dynamic Analysis of Desertified Land in Dongting Lake Area Using GIS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现有荒漠化土地1447.5万hm^2,且以每年13.3hm^2的速度发展,是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40年来,青海省在防治芒漠化方面给予充分重视,建立起沙珠玉、香日德、诺木洪、格尔木等一批绿洲,近10年来,随着治沙工程项目的实施,加快地治理速度,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是,芒漠化总体趋势是在扩大。为更不效地防治芒漠化,本文提出了以防为主,防与治结合等一系列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RS的北京山前平原区土地沙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沙化是北京市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是制约其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北京土地沙化的动态变化趋势及成因对保障北京市的生态安全和改善其环境质量有重要意义。利用2007年4月SPOT5卫星的多光谱和全色影像,结合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这3种辅助数据,进行沙化信息提取。根据所提取的信息,分析北京山前平原区土地沙化现状和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气象、水文等多元信息资料的统计分析数据对其沙化成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研究区的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3条河流沿岸,康庄、南口地区以及怀柔、密云大沙河地区;沙地类型主要是固定沙地,以轻度和中度沙化为主;2007年与1999年、2004年北京沙化土地数据相比,沙化土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表明北京市防沙治沙工作卓有成效,前景乐观,但局部依然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防沙治沙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