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辽宁省西北部风沙区的科尔沁沙地边缘,分布有大面积的风沙土.本地区风沙干旱,土质瘠薄,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试验和生产实践表明,种植牧草绿肥,实行粮草(油)轮作,是改良利用风沙土,用地养地相结合,促进农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土壤贫瘠,又常发生风剥沙压、干旱和草荒,因而影响了牧草绿肥,特别是草木樨的发展.根据我们在所内外进行的试验研究结果,在风沙土上种植草木樨,必须抓好以下几  相似文献   

2.
阜新县化石戈公社下平家沟生产队,过去土质瘠薄,地多人少,经营粗放,生产水平低。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十多年来他们狠抓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大搞科学实验,认真总结经验,摸索出了一条改变本地生产面貌的路子。这就是大种草木樨绿肥,用地养地并举,实行粮草轮作。这个队从1956年开始引种草木樨绿肥。经过几年的试种实践,看清了草木樨绿肥的养地增产效果。于1963  相似文献   

3.
在草甸白浆土上对草木樨、秣食豆、黑麦草根茬的培肥增产效应进行了5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强大的绿肥根系,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后作物产量。以5年粮豆总产量计,粮草轮作的产量较之粮豆轮作的产量相等或略低;但在粮草轮作中,绿肥地多收鲜草(饲料)1350~1500公斤/亩;总效益高于粮豆轮作。把绿肥全部翻压作肥料同只用绿肥根茬还田的对比中,后者的效益大于前者。  相似文献   

4.
在草甸白浆土上对草木樨、秣食豆、黑麦草根茬的培肥增产效应进行了5年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强大的绿肥根系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后作物产量。以5年粮豆总产量计,粮草轮作的产量较之粮豆轮作相等或略低。但在粮草轮作中,绿肥地多收鲜草(饲料)1350~1500kg/亩,总效益高于粮豆轮作。在绿肥全部翻压作肥料同只以绿肥根茬还田的对比中。后者的效益大于前者。  相似文献   

5.
棉秆还田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麦盖提县每年种植养地作物苜蓿和麦田套种草木樨绿肥约占耕地面积的18.18%.90年代末以来,棉花播种面积扩大到耕地面积的69.01%,而养地作物特别是苜蓿和草木樨绿肥面积逐年减少到耕地面积的3.5%左右.为了培肥地力,实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开展了棉秆还田培肥地力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由于棉花长期连作带来的种种弊端,主要通过在连作棉田上进行春小麦复播绿肥(草木樨、油菜、油葵、大豆)试验,研究各种绿肥生物量,养分含量及其绿肥翻压后对棉田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的影响,来筛选出适应棉田轮作倒茬的最佳绿肥种类.研究结果表明:4种绿肥中草木樨的生物量最高;4种绿肥翻压后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草木樨、大豆翻压后土壤有机质分别提高了8.58%,1.01%;4种绿肥翻压后土壤速效氮提高了0.30~5.96%,除大豆外,其他3个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是对照的1.08倍;研究发现油葵、油菜的富钾作用较为突出.4个处理中春小麦复播草木樨是相对较好的一组轮作作物.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5年时间定位研究了草木樨与粮食作物间作、轮作的生产力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阐述了粮草轮作系统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8.
绿肥是作物轮作倒茬和合理用地养地的重要措施,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探究绿肥油菜作为一种养地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作用,以及"青贮玉米—绿肥油菜"复种技术模式对青贮玉米的影响,对不种绿肥油菜和复种绿肥油菜并翻压还田后的土壤和青贮玉米的农艺性状、产量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个试验点种植绿肥翻压后较对照...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是以高粱、玉米、大豆、棉花、绿肥复种向日葵几种作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它们的特性及茬口反应,以便确定轮作地位,实现合理倒茬轮作,达到用地养地的目的。试验从1981年开始。在所内外共设三个点,连续进行三年,统一方案以供相互对比。  相似文献   

10.
杨莉 《农村科技》2012,(3):14-15
为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使用量,实现种地养地相结合以培肥地力的目标,2011年特克斯县采用春麦套种草木樨直接翻压还田的方法,种植绿肥面积达0.2万公顷,效益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相似文献   

11.
绿肥种植模式对连作棉田土壤肥力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7-2008年在连作棉田进行2种不同种植模式(春麦复播绿肥、直播绿肥)的绿肥翻压试验,研究绿肥翻压后对棉田土壤肥力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能提高土壤的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而且沙打旺、油葵绿肥对土壤有较强的富磷和富钾作用;复播绿肥草木樨、油葵、大豆,直播绿肥沙打旺都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除毛苕子外各处理均增加了土壤速效氮含量。此外,各种绿肥茬口均能提高连作棉田的棉花产量,其中春麦复播草木樨茬口的棉花增产最高达48.8%,其次是直播绿肥沙打旺茬口的棉花增产36.1%。建议长期连作棉田的倒茬应优先选择小麦复播草木樨种植方式,单作可选沙打旺直播绿肥作为棉花前茬。  相似文献   

12.
<正>《节水养地型草粮双丰高效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示范》技术研发课题以"草地农业系统"理论为指导,将牧草引入农业系统,使农田与草地结合,实现草粮耦合,大幅提高整个农业系统食物生产能力。课题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所和旱作农业研究所共同承担。2015年课题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1试验研究进展情况1.1粮草轮作试验研究1.1.1明确了苜蓿—冬小麦轮作苜蓿最佳翻耕期。随着苜蓿翻耕时间的延迟,冬小麦播前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冬小麦出苗率和小麦籽粒产量显著下降。为保障冬  相似文献   

13.
休闲地种植草木樨对水土保持的作用及肥效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水地区群众栽培草木樨已近十年。本文根据近年来草木樨在轮作中增强休闲期裸地植被和作为绿肥的肥效的具体表现,作出初步分析以资合理利用的参考。一、休闲期的水土流失情况与草木稚的保持水土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二年生白花草木樨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绿肥作物之一。草木樨的利用,有当年翻压,第二年翻压及只利用根茬等方式。翻压的时间何时为好,怎样利用合适,肥田增产效果怎样,这都直接影响轮作效益。因而有必要通过试验查明粮草轮作中二年生白花草木樨的翻压适期。一、试验处理和方法试验于1978~1981年在所内进行。试验处理:(1)当年翻压,8月16日、8月26日、9月5日、9月15日、9月25日和10月5日共6期。(2)次年翻压,4月15日、6月6日、现蕾期和盛花期共4期。(3)当年根茬和次年根茬,以休闲为对照。  相似文献   

15.
铁岭地区地处辽宁北部,约有300万亩低产土壤,是铁岭地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为了对这些低产土壤进行改良利用,我们进行了草木樨(二年生白花草木樨,下同)与粮食作物轮作试验,基本明确了几种轮作方式及效果,草粮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1974年以来,草木樨种植面积由几千亩发展到1980年的20余万亩。下面是几年来的试验与调查结果。一、草粮轮作方式与效果(一)二草一粮轮作试验设在康平县两家子公社凤凰大队孙江生产队,土壤为风砂土,面积330亩,1977年  相似文献   

16.
关于平肥地区如何发展绿肥的问题,锦州市衣科所已经进行了几年的试验研究,初步肯定玉米与草木樨2:1间种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只要管理得当,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还能保证玉米当年不会减产。本刊1978年第4期上已介绍过这方面的成果。粮草间种能不能搞机械化,是大家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义县农科所和九道岭公杜农科站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最近义县科委召集农机局和农业局共同研完了这个问题,确定推广玉米与草木樨(2:1)四尺四带种,可以全部实行机械化。现将他们的设计方案介绍给大家参考,希望各地试验改进。  相似文献   

17.
绿肥压青对棉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草木樨、毛苕子、沙打旺三种绿肥在连作棉田上进行压青试验,研究三种绿肥生物量、植株养分含量及压青后对连作棉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绿肥中均以草木樨的生物量和植株养分含量最高;三种绿肥压青后对棉田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也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沙打旺压青后对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养分的提高最为明显,有机质提高了15.9;,速效氮提高了28.8;,尤其是沙打旺的富磷、富钾作用更为显著,压青后使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提高了62.0;和78.4;,三种绿肥以沙打旺培肥效果最好,可作为与棉花间作或轮作倒茬的最佳绿肥.  相似文献   

18.
一 草木樨的经济价值 随着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肥料的需要量也相应增加,除了更进一步的积肥、造肥和合理施用现有农家肥料外,扩大绿肥作物种植面积,是一个简便而有效的途径。 草木樨具有耐旱、耐鹽及较耐瘠的特性,而且栽培年限短(一年至二年),生长迅速,肥效高而持久,如前甘肃永宁试验站的试验结果,麦田用草木樨作绿肥,比绿豆作绿肥增产百分之二十四点  相似文献   

19.
种植蚕豆绿肥作用及其稻茬蚕豆绿肥机械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植蚕豆绿肥是传统的种地和养地的有效方法。我区单季晚稻后茬种植蚕豆绿肥已成为种植业的一个重要茬口。面积稳定在10000亩以上,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以上,有效地改善了本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一我省绿肥生产从1956年引进草木樨试种以来,至今已有二十年历史了。发展面积曾达到三百万亩以上(1966、1974),大部分集中在辽西北地多人少、风沙干旱、土质瘠薄地区。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中,出现了许多积极发展绿肥,改革耕作制度,养地和用地相结合,促进农林牧全面发展,达到“草茂,粮丰,林盛,畜旺”的好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