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加速抗孢囊线虫病大豆品种选育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大豆孢囊线虫为害的经济有效的途径。调查线虫的生理小种的类型和分布,是选用抗源和进行抗病育种的科学依据。在东北地区已发现存在孢囊线虫的1号和3号生理小种。对孢囊线虫的抗源,主要是小黑豆和秣食豆品种,还有抗性较好的黄色种皮的农家品种,美国和日本利用小黑豆作抗源育成的黄色种皮的抗病改良品种则是直接可以利用的抗源。大豆—孢囊线虫相互作用的遗传学模式是:大豆的抗病性往往是隐性,而线虫的寄生性则表现为显性,了解这些特点可以更有成效她进行选育。用美国和日本的黄色种皮抗病的改良品种作抗源,进行品种间杂交;在我国优良的黄色种皮的感病品种中进行系统选育;或在引进的黄色种皮的抗病品种中向适应性好和农艺性状好的力向进行系统选育;这些都可以加快选育的速度。杂交后代从F_2—F_4连续接种连续选择,可以提高选择效果。花前挖根调查,将抗病单株座水移栽可以正常成活。不断发现新的线虫小种,不断筛选、不断挖掘新的抗源和抗病基因,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利用和转移秣食豆的抗病基因,是一个新的课题,可能会发现新的抗病基因系统,同时,在解决种皮颜色方面会比使用小黑豆的难度小一些。在解决所有上述这些问题时,不同学科、不同单位和地区之间的密切合作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大豆抗孢囊线虫病品种选育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郝欣先  蒋惠兰 《大豆科学》1996,15(2):103-109
利用高抗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北京小黑豆、哈尔滨小黑豆等材料作抗源,配制杂交组合,成功地选育出高产稳产高抗SCN的黄豆新品种齐黄25和黄种皮新抗源40A、42A系列品系,还选育出农艺性状优良、高抗SCN的褐色种皮的齐茶豆1号等茶豆系列品系和黑豆昌黑豆2号。  相似文献   

3.
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孢囊线虫5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磊  戴瓯和 《大豆科学》1992,11(1):79-82
1986~1990年,在本所病圃中对黄淮地区907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5号生理小种鉴定,筛选出9个抗病材料,其中7个黑种皮、2个黄种皮。“灰皮支黑豆”是一个抗1、3、4、5号多小种的抗源,“蒙8118”为黄种皮综合农艺性状好,是较理想的抗源。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大豆种质资源抗大豆孢囊线虫性鉴定与抗源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田间自然病圃和病土盆栽相结合方法,对黑龙江省936份大豆资源进行大豆孢囊线虫3号小种的抗性鉴定,筛选出唯一的抗源-哈尔滨小黑豆。黑龙江省大庆市农科所它作亲本,选育出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抗线虫大豆新品种庆丰一号,山东省农科院所物所用此抗源选育高产,优质抗线虫品种齐黄25号和齐黑豆2号。  相似文献   

5.
“庆抗83219”是从北京小黑豆高抗SCN1,3号小种株行的变异株,经贫栽,病圃系统鉴定选育而成的高抗大豆孢囊线虫1,3号生理小种,早熟,农艺性状好,高蛋白的,子粒茶色百粒重17g的新抗源。  相似文献   

6.
大豆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种质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胞囊线虫(SCN)是生产上毁灭性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控制措施,目前黄淮地区尚缺乏高抗SCN4号生理小种的品种或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采用杂交选育的方法,以引自美国的Hartwig为母本,以黄色种皮的抗性材料晋1261等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高代品系经产量和抗性鉴定,共筛选出7个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产量高、对SCN1号和SCN4号小种免疫或高抗的材料,可为黄淮地区抗SCN育种提供优异亲本来源.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小黑豆抗源和具有优良农艺性状黄豆品种为试材,利用43个随机引物对其总DNA进行扩增,其中15个引物没有扩增产物,28个引物在供试品种的DNA扩增中产生多态性,11个引物产生特异性片段,将不同品种产生的特异性片段与品种抗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进行综合分析,表明不同品种产生的特异性片段可能与该品种抗胞囊线虫的抗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多年多点的抗病鉴定和评价,CI12633、TP114、MarisHuntsman、MarisDove和Ulka在我国大多数麦区表现高抗小麦白粉病,是很好的抗源供体材料,但由于生态不适应性,农艺性状差,不能直接利用。本研究应用当地优良农艺亲本对这些抗源进行改良,先后创造出一批包含多个抗白粉病基因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抗源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9.
小麦白粉病抗源的改良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年多点的抗病鉴定和评价,CI12633、TP114、Maris Huntsman、Maris Dove和Ulka在我国大多数麦区表现高抗小麦白粉病,是很好的抗源供体材料,但由于生态不适应性,农艺性状差,不能直接利用。本研究应用当地优良农艺亲本对0这些抗源进行改良,先后创造出一批包含多个抗白粉病基因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抗源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为利用CIMMYT资源创制小麦抗病、农艺性状优良的新材料,以CIMMYT新培育的RL6077与西农979、周麦27等骨干品种进行冬春性杂交和(或)回交,构建RIL群体和有限回交群体;以CIMMYT材料Wheatear与豫农982进行冬春性杂交构建F2:7RIL群体。应用特异性分子标记对这些群体材料进行分子检测,同时进行田间抗病性鉴定和农艺性状选择。结果表明,RL6077后代群体的众多性状都介于两个亲本之间,很好地遗传了双亲的农艺特征;其RIL群体中更易检测到抗病基因,回交群体后代更易选出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系,可根据育种目标选用合适的群体;本研究选育出冬性、农艺性状优良且具有抗病基因(抗Ug99)的储备性新品系6份。Wheatear/豫农982的F2:7RIL群体中,1BL/1RS易位系的千粒重和叶宽显著高于非易位系;7DL·7Ag易位对穗下节长和穗粒数具有正向作用;双易位系则综合了上述特性;经田间抗病性鉴定,易位系具有良好的综合抗病性;从此群体中选育出冬性、双易位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新品系4份。  相似文献   

11.
小麦条锈病新抗源92R149的初步利用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条锈病小麦新种质92R149系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利用簇毛麦创造的普通小麦6VS/6AL易位系。经绵阳市农科所5年的观察和利用研究,发现它具有对条锈病和白粉病高抗~免疫、抗性遗传力强、配合力好、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等突出特点,是四川省小麦抗病育种可资利用的难得的优良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新抗源。但其植株偏高,分蘖力强,有效穗数偏少,籽粒偏小且为红粒,在利用中应注意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12.
引进小麦白粉病二线抗源的鉴定与改良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小麦推广品种白粉病抗源单一的问题,从美、英等国引进Y um a/8*Chancellor、TP 114、C I12633和M aris D ove等白粉病二线抗源,经连续多年的流行菌种诱发鉴定和生理小种接种鉴定,这些抗源抗白粉病性强而稳定,证明Pm 4a、Pm 2 Pm 6和Pm 2 M ld基因在江苏为有效抗病基因。以这些二线抗源作为抗白粉病供体,开展抗源改良和兼抗种质的创新研究,获得了宁麦资19~宁麦资32、宁麦资57~宁麦资65等一批抗性稳定、育性和农艺性状得到明显改良、育种上可以直接利用的新种质。利用这些二线抗源或创新种质为亲本,已经选育出扬麦10号、扬麦11号、扬麦12号、扬麦13号等系列品种,并已在生产上累计推广种植280.4万hm2。  相似文献   

13.
以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选育的抗大豆胞囊线虫非小种特异性品种L-10为父本、黑农37为母本杂交所衍生的141个F2:8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作为材料,采用塑料钵柱法在温室病圃对大豆重组自交系抗性进行鉴定,并对抗病性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重组自交系寄生指数与株高、单株荚数、百粒重呈负相关;与花色存在相关,与种皮、种脐色存在显著相关.高抗品系呈现椭圆的粒形、黑色种皮、黑色脐、棕色茸毛为主,这些质量性状可为高抗大豆胞囊线虫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轮作方式对大豆孢囊线虫消长的影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lchinohe)是一种两性繁殖的二倍体(2n=18)的生物,通过本身群体的寄生性基因进行遗传重组而寄生在寄主上,大豆是孢囊线虫主要的寄主之一。大豆孢囊线虫危害在我国早以发生,1899年俄国人在东北三省就发现大豆孢囊线虫,从30年代以来对其发生及分布均有报道。特别是近些年来对其生理小种鉴定、分布、抗源筛选、防治方法、抗病育种等方面做了大量而详细的工作,吴和礼等早在70年代在我国首次鉴定出在哈尔滨小黑豆抗3号生理小种抗源,以后利用这个抗源育成了一批黄种皮抗源84-819,84-783,8…  相似文献   

15.
为解析大豆籽粒种皮黄色向褐色突变的遗传规律及分子基础,本研究以田间发现的稳定繁殖的黄色种皮大豆中出现褐色种皮突变体及其原始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表型性状鉴定。利用大豆20对染色体上的176个SSR标记对4对自然突变为褐色种皮的突变体及其原始品种进行基因型鉴定。利用种皮色突变体与其原始品种和非原始品种进行正向杂交和反向杂交试验,并对F_1、F_2种皮色的分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A2连锁群上全部72对SSR标记对双亲遗传背景差异大的北豆14×克H09-95的F_2群体进行基因型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褐色种皮的突变体是其对应的原始品种的近等基因系;褐色突变是可遗传的,受细胞核基因控制,与细胞质遗传无关;黄色种皮对自然突变的褐色种皮表现为显性,经卡方检验,杂种后代中种皮的黄色与褐色分离比例符合3∶1的孟德尔的独立遗传规律,与经典遗传学的遗传方式是一致的。突变发生在A2连锁群的sat_162和SSR53区间内。在大豆公共物理图谱(http://www.soybase.org)上SSR53和sat_162区间包含GmIRCHS结构(曾被预测为I基因)区间,因此可证明参与控制种皮或种脐颜色性状的A2染色体上的经典位点I位点自然突变是黄色种皮变为褐色的原因。在研究的过程中,开发了A2染色体上的1个新的控制种皮颜色的标记SSR53。  相似文献   

16.
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种质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给培育持久性抗条锈病小麦品种提供抗源,利用此前温室鉴定的48份小麦抗病种质于2006~2010年利用多个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在陕西杨凌进行分小种、混合小种人工接种抗条锈病鉴定,并在甘肃天水自然发病条件下进行了抗条锈病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26份有较好的成株期抗性;结合农艺性状和白粉病抗性的综合表现以及天水自然发病鉴定圃的抗病表现,筛选出16份具有成株期广谱抗条锈性的小麦抗源,其它部分农家种和国外引进种质虽然具有良好的成株期抗条锈性,但其农艺性状、生育期及抗白粉病等需要进一步改造。  相似文献   

17.
大豆抗胞囊线虫的表型鉴定工作量较大,鉴定结果易受环境影响,是抗源筛选和抗病品种选育的限制因素之一。不受时间、环境限制的分子标记鉴定为抗病鉴定提供了一种高效快捷准确简单的鉴定方法。为筛选可用于抗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分子标记引物,本研究采用基因型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193份大豆资源的大豆胞囊线豆抗性。以部分高抗大豆资源和高感资源为材料,对1 000对SSR引物进行初筛,用初筛获得的引物扩增193份抗、感大豆资源,筛选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SCN 4)SSR标记引物,用于大豆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分子标记辅助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出4个与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相关的SSR标记,分别为Satt400、Satt680、Satt533和Satt504。Satt400、Satt680、Satt533和Satt504对感病资源的检出率均为100%,对抗病资源的检出率分别为70.58%、63.15%、92.3%和57.14%。结合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4个标记组合鉴定可提高对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选择效率,达100%。经人工接种鉴定,从193份资源中筛选出12份抗病资源,其中10份资源为高抗,2份资源为中抗。这12份抗源的4个SSR标记带型均为抗病带型,其余感病和高感资源的4个SSR标记带型则至少有一个为感病带型。因此,利用分子标记评价抗感特性的标准为被1个或1个以上的感病带型检出的资源为感病资源,当4个标记均为抗病带型,该资源为抗病资源。利用该引物组合对山西省种质库提供的100份资源进行鉴定。筛选出4份抗源,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黑豆、小颗黑和晋1265(茶)3份资源抗性级别为高抗,大黑豆抗性级别为中抗。因此,该引物组合可有效辅助鉴定大豆对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  相似文献   

18.
大豆食心虫是我国大豆主要虫害之一,每年均有发生,对大豆产量及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抗食心虫新品种培育,是解决食心虫危害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文章介绍了大豆食心虫危害特性、抗食心虫相关农艺性状和生理性状、抗食心虫的遗传机制、抗食心虫抗源的筛选和抗虫品种培育,旨在为大豆抗食心虫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SCN3)核心种质代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病是大豆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这种病害最好的防治措施就是培育抗性品种.然而,中国大多数大豆育成品种都不抗SCN3.为了有效的研究和利用中国的大豆抗胞囊线虫种质资源,将64份中国小黑豆品种(包括鉴别寄主)对现有的1、2、3、4、5、7、14号7个大豆胞囊线虫(Hererodera glycines)生理小种进行了抗性鉴定,应用SPSS统计系统软件将供试品种的抗病基因进行分类;同时调查了在田间根部感染SCN3的胞囊数量.结果表明:在相似距离为0.52时,将供试64个品种按含有抗感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抗性基因差异,可以划分为7大类.在田间连续5年(2003~2007)跟踪调查不同大豆根部侵染的胞囊量情况,平均胞囊量为0的有应县小黑豆等共18个品种;平均胞囊量为0.07的有哈尔滨小黑豆等共8个品种;平均胞囊量为0.13的有平顶山和茶豆;其它各品种的平均胞囊量均在0.13~6.00之间.综合上述试验结果以及各品种的农艺性状,选用等比例取样法构建了由16份种质资源组成的抗SCN3初选核心种质.抗SCN3初选核心种质的建立,为深入了解中国大豆抗性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SCN3复杂抗性遗传变异规律和发掘新基因提供了合理的样本,同时将有助于加速抗病育种的进程,满足生产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将多个不同的抗病亲本及优良农艺亲本进行复合杂交,选育出抗病且农艺性状较好的小麦新品系观4.为了明确观4的抗病性及品质状况,对该品系的抗病基因及品质性状进行分子标记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观4兼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其白粉病抗性主要来自亲本92R179中的Pm21基因,而条锈病抗性则主要源于YW243中的抗条锈病基因YrX;辽春10号中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优质亚基7+8也遗传到新品系观4中.因此,观4可作为优良小麦亲本应用于小麦品质和白粉病、条锈病抗性的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