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吉林省玉米灰斑病菌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吉林省不同玉米生产区采集病样,分离得到38个玉米灰斑病菌纯化菌株,采用RAPD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灰斑病菌在遗传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RAPD图谱聚类分析,病原菌株在相似系数约0.55处聚为一组;在相似系数约0.68处聚为5组,第2组共30个菌株,占所测菌株总数的78.9%,玉米灰斑病菌的遗传变异区域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玉米弯孢菌的致病性分化与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北三省15个地区采集分离26个玉米弯孢菌菌株,通过鉴别寄主技术与RAPD分子标记技术进行致病性与遗传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弯孢菌在致病性与遗传上都存在明显的变异,二者有一定的相关性,未发现变异程度与菌株地理来源有明显的直接关系。26个菌株的致病性分为5种类型,其中中等致病类型分布遍及东北三省,为优势致病类群;强致病类型分布在吉林省的白城市;弱致病类型主要分布在吉林省的白山和梨树。用8个引物对供试菌株进行RAPD扩增,共获得77个RAPD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71个,多态性比例92.2%。供试菌株在相似系数约0.71处共聚为4组,大多数致病性较强的菌株聚在一起,而弱致病株在相似系数相对较低时和其他菌株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利用鉴别寄主技术对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河北省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生理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个菌株的致病性分为5种类型,其中强和中等致病类型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的瓦房店、吉林省的公主岭和河北省的保定市。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常规鉴别寄主鉴定方法对2005年和2006年采自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的48个大斑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分化鉴定。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玉米产区鉴定出0、1、12、13、23N、123共6个生理小种。黑龙江玉米大斑病菌以0号生理小种为主,所占比例为52.08%;但其他小种有上升为优势小种的趋势,如1、12、13号小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2.92%、10.42%和8.33%。说明黑龙江玉米产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组成已发生变化,并且出现了克服多个抗性基因的生理小种,小种毒性组成呈复杂化。  相似文献   

5.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致病性遗传变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采集国内各地的玉米弯孢叶斑病菌接种玉米不同品种,做寄主-病菌互作试验,结果发现,病菌菌株和玉米品种在地域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地菌株对当地主推玉米品种具有一定的致病专化性,证明病菌致病性遗传和分化与玉米品种遗传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6.
1980—1982年在东北三省部份地区采集的一批大豆灰斑病菌菌株,分别接种于不同大豆品种材料上,结果证明,大豆灰斑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六个鉴别寄主(钢5151、九农1号,双跃4号、合交69—231、Ogden、桦南绿大豆,将现有采集菌株分为5个生理小种,即病菌生理小种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及五号;并明确一号小种是三江平原地区的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7.
美国鉴别寄主对中国大豆灰斑病菌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大豆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分别接种于美国的12个灰斑病鉴别寄主上进行抗性鉴定,参考美国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对这12个美国鉴别寄主抗性反应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2个鉴别寄主对中国灰斑病菌4号生理小种和对美国灰斑病菌1号生理小种的抗感反应一致,其它中国和美国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和对美国灰斑病菌1号生理小种的抗感反应一致,其它中国和美国灰斑病菌生理小种没有相似之处,美国鉴别寄主中的Bragg和Hoo  相似文献   

8.
玉米灰斑病菌生理分化的寄主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桂清  陈捷 《玉米科学》2006,14(5):138-142
研究了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的鉴定方法、接种方法和环境条件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用于玉米灰斑病菌的抗性鉴定,利用成株期进行鉴定较好;利用自交系或品种均可以对玉米灰斑病菌的不同菌株进行抗性鉴定,从效果上看,利用自交系较好。对于玉米灰斑病菌来说,高粱粒灌心方法是抗性鉴定的首选方法。玉米灰斑病是属偏高温高湿类型的病害,在温湿度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时,病害就难以完成侵染发病。土壤条件特别是N、P肥施用不均匀、不足或过多,均可对鉴定结果产生影响,在通常情况下,增施N、P肥能提高玉米对灰斑病的抗性。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对鉴定结果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2009年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金欣  吕淑霞 《玉米科学》2011,19(3):138-140
利用含Htl、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玉米自交系作为鉴别寄主,对2009年采自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省28个地区的113株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和种群动态分析。共鉴定出0、1、2、3、N、12、13、1N、2N、123、12N和123N号12个生理小种,有能克服单抗性基因的小种,也有能同时克服4个抗性基因的强致病性小种,生理小种组成趋于多元化。其中,0号和1号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47.8%和19.5%。所鉴定的113个菌株对抗性基因Ht1、Ht2、Ht3和HtN的毒性频率分别为37.2%、21.2%、4.4%和15.9%。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生理小种的分布与种间的变异频率趋于复杂化。玉米大斑病菌0号和1号小种以外其他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升高和品种抗性的丧失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变异与动态预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1套鉴别寄主对2006~2007年采自吉林省7个地区100份玉米大斑病病菌分离物的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5个类型的生理小种:0、1、2、3、12、13、1N、23、2N、3N、12N、13N、123N、123、23N;吉林省玉米大斑病菌的小种组成十分复杂,在中晚熟玉米产区已没有明确优势小种的存在;1号生理小种虽然是主要小种类群,但所占比例仅为18%,并且出现了能够克服4个抗性基因的强毒力小种。不同玉米熟区的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分布与种间变异频率也趋于复杂。  相似文献   

11.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作物之一,经济用途多,在全球范围的需求量都较大。玉米产业作为粮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对我国玉米产业政策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建设,本研究以"玉米"为检索词,选取相关网站对政策法规进行采集,以其为基础资源对政策的特点和来源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玉米产业政策法规体系的组成,将体系分为良种补贴政策、价格保护政策、保险补贴政策、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业经营许可政策共六大类,形成我国玉米产业政策法规的资源体系。文章通过对我国玉米产业政策体系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为我国玉米产业政策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源。  相似文献   

12.
聊城地区主栽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桂清  马迪 《玉米科学》2016,24(5):152-156
2015年采取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方法,分析44个主栽玉米品种对玉米锈病的抗性,明确聊城地区主栽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感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锈病抗性差异明显,易感病品种偏多,为54.54%(高感品种占40.91%,感病品种占13.63%);较抗病品种占36.37%(高抗品种占22.73%,抗病品种占13.64%)。大量易感品种的推广是造成玉米锈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应大力推广聊玉23、诺达1号、德单5号、登海605、鲁宁184等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不同玉米品种对褐斑病抗性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2007连续两年采用田间病圃法鉴定了不同玉米品种对褐斑病的抗病性。2006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28个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其中达到抗病水平的有21个,占鉴定总品种的75%;中感品种6个,占鉴定总品种的21.43%;高感品种只有中科4号1个,占鉴定总品种的3.57%。2007年的试验结果表明,10个品种中达到抗病水平的有7个,占鉴定总品种的70%;中感品种3个,占鉴定总品种的30%。  相似文献   

14.
张清学  李佳辰  周慧秋 《玉米科学》2021,29(5):178-183,190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持续提升农户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有利于释放生产潜力、提升玉米产量。以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前沿模型测度农户玉米生产技术效率,使用技术效率损失模型确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样本农户玉米生产平均技术效率0.878 7,在6.67 hm2以内经营规模与技术效率呈倒"U"型关系,是否转入农地经营对技术效率有负向影响;农户劳动力规模、全年总收入等6个因素对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化肥和除草剂投入量对技术效率近乎无影响。提出引导农户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化肥除草剂减量化施用和强化对农业的支持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玉米价格波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宫斌斌  刘文明  杨宁  刘帅 《玉米科学》2017,25(2):148-151
吉林省自2008年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导致玉米市场出现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玉米加工企业成本骤增等问题。利用波动理论对1981~2014年吉林省玉米价格波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价格波动相对较频繁,短周期波动明显,存在严重恶性波动。进一步分析影响吉林省玉米价格波动因素,国家政策对吉林省玉米价格影响最大,逐年上升的"托市价格"导致玉米供给水平对玉米价格的传导为负向,玉米生产成本、国际玉米市场和玉米需求情况对玉米价格产生正向影响。为推动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改革,稳定玉米市场价格,提出建立玉米目标价格补贴制度、完善玉米市场监测预警机制、降低玉米生产成本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紫色玉米穗轴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紫色玉米穗轴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穗轴色素提取简便,提取率为10.85%;色素的耐光、耐热性较好;耐氧化性、还原性较差;葡萄糖、蔗糖、氯化钠及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玉米抗蚜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蚜虫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危害玉米的蚜虫主要是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近年来在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玉米蚜虫的危害呈上升趋势。玉米抗玉米蚜种质资源不丰富,迄今未发现对玉米蚜完全免疫的玉米材料。玉米对玉米蚜虫的抗性遗传机制比较复杂,多表现为隐性遗传,由1对基因、两对基因、两对互补基因和多基因控制。目前仅定位了少数抗蚜性位点,对玉米抗蚜性产生的生理生化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8个玉米自交系主要穗部性状配合力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杨引福  郭强  钱劲华 《玉米科学》2008,16(3):031-033
以8个典型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28个双列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玉米植株穗部性状配合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穗粗、穗行数、百粒重等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影响;穗粒重主要受非加性效应影响;穗长、行粒数、秃尖等各性状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影响。对于主要受非加性效应影响的性状,亲本配合力与其在杂种中的特殊配合力间无必然联系;对于主要受加性效应影响的性状,表现为一般配合力高则特殊配合力也高的趋势;对于既受加性效应影响又受一定非加性效应影响的性状,一般配合力影响特殊配合力,实际杂交组合的表现受二者共同影响。②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时,穗部各性状大多与穗粒重密切相关,而且将带来较大的正效应,在自交系选育中应以穗较粗且长,穗行数、行粒数较多,百粒重较大,各因素协调为主要选择指标。③穗行数和行粒数的狭义遗传力与广义遗传力接近,说明二者的显性效应较低,而主要是加性效应起的作用。穗长的遗传力则有较大的差异,说明单株产量的选择要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不能仅仅根据亲本的单株产量来确定子代的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19.
刘文婕  张可佳 《玉米科学》2019,27(1):169-174
以2016~2017年我国玉米期现货市场为基础,采用双变量EC-EGARCH模型对我国玉米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之间的价格引导关系及风险传递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玉米期货与现货价格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期货价格对市场信息的反应速度较快,对现货市场具有引导作用。将协整残差项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均值方程和条件方差方程,对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更加准确地刻画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且协整残差项对期货市场的波动具有负向影响,对现货市场的影响不显著。期货对现货具有单向波动溢出效应,印证了玉米期货对现货市场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常君  曲阳阳  王萌 《玉米科学》2021,29(4):181-190
在进口关税配额、国营贸易垄断和产业政策变动的前提下,应用引力模型,以向我国有玉米(替代物)出口的国家2001~2019年相关影响因素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管控状态下,传统双边贸易因素中的产量在玉米进口中依然符合理论预期,贸易国之间距离的作用并不符合理论预期。产业支持政策(玉米生产者补贴+市场化收购价格制度)、自贸协定等因素在我国玉米(替代物)进口中具有显著性影响,但产量和距离因素在所有替代物进口中影响并没有得到一致估计。同时,根据构造的玉米进口贸易替代指数的测算结果,2001~2009年间,小麦与大麦在玉米进口替代上呈现出明显的竞争关系。2009~2014年间玉米进口与替代物进口具有明显的替代关系;2017~2019年,呈现出明显的替代关系。政策管控只是改变了我国玉米进口来源国的构成,并没有扭曲我国玉米进口。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实施积极有效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和国内产业政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