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对乌兰布和沙漠北缘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学实习基地5年的植被数量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植物群落虽然没有发生演替,但其波动的趋势是向着逆行方向进行的.其原因主要在于该地区人口增加之后开垦土地面积的增加和牲畜数量增加带来的放牧强度加大.该地是一个生态脆弱区,此区要进行农牧业生产,必须考虑生态阈值.必须此区域要进入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科技的道路,必须有政策扶持.  相似文献   

2.
耕地数量生态位重心模型构建及其应用——以焦作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耕地生态元和耕地生态位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用以量度耕地数量空间格局变化规律的耕地数量生态位重心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焦作市1998-2004年期间耕地数量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有效测度区域耕地数量整体变化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程度大小,并可依据其变化规律探求区域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素和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在煤粮复合区,煤炭开采通过影响区域的景观格局,不断地冲击着原有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过程,对该区域的景观生态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于矿区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该研究以河南省辉县市赵固煤矿为例,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采用四象限模型对研究区景观生态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受煤炭开采活动和土地生态整治的影响,2008—2016年,研究区耕地面积总体上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耕地主要向建设用地和水域转移。建设用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建设用地主要向水域和耕地转移。2)研究区的景观稳定性指数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而景观干扰性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征。3)研究区景观生态质量在时间尺度上呈现“良好—较差—较好”的变化特征。2008年,矿井建设及开采初期研究区景观生态质量整体上较好。随着开采活动增强,到2011年研究区景观干扰程度增加和稳定程度降低,造成区域景观生态质量下降。2014年后大规模土地复垦使研究区土地利用率增加,大面积沉陷水域改善了区域景观结构,景观系统稳定性增加。4)在空间尺度上,受开采活动和土地生态整治的影响,矿区采点附近村庄景观生态质量呈现先变差后好转的变化趋势,远离矿区开采点的村庄有略微变差的趋势。总体上,与2011年相比,2016年质量为优的村庄数量和面积增加,质量为差的村庄数量和面积减少,但与2008年相比,2016年质量为优的村庄数量和面积仍是减少,质量为差的区域的村庄数量和面积仍是增加,表明研究区景观生态质量虽有所改善,但仍未恢复到受扰动前的景观生态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了科学评价旅游地生态安全的时序演变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识别其影响因素,探讨其驱动机制对协调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矛盾,推进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发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基于DPSIR模型构架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TOPSIS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研究区2009—2018年旅游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宁夏旅游生态安全贴近度由2009年的0.423增加至2018年的0.517,旅游生态安全状况有所改善,但其安全等级始终处于中等水平,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改善;就不同子系统而言,驱动力系统和状态系统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压力系统、影响系统和响应系统整体呈上升趋势;通过地理探测器探测发现,不同因素对旅游生态安全影响的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关键影响因子数量减少,单一因素对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增加。而旅游空间密度高、压力大,生态环境质量不高、响应能力不足是宁夏生态安全整体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依据旅游生态系统承载力,合理把控游客数量,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提高系统响应能力是提升和改善研究区旅游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了云南思小(思茅—小勐养)、元磨(元江—磨黑)和昆玉(昆明—玉溪)高速公路边坡进行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高速公路边坡的生态恢复会不同程度地促进微生物的增加,在恢复边坡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数量是最多的,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细菌数量与微生物总数的变化趋势相一致;适量有机质的添加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提高;植物群落类型的多样性和植物盖度与微生物数量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的防护工艺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和土壤性质的改善有不同的效果;微生物数量变化可以作为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效果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模式已经成为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的情况下,生态旅游的游客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对于自然保护区来说,游客数量的增加可以增加自然保护区收入,从而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基础设备维护提供资金支持,但自然保护区同时也要面临游客破坏的风险。基于此,自然保护区应实施全面的生态环境管理,尽可能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7.
生态服务价值是反映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优劣和整体生态效益大小的重要概念与指标。根据研究区土地利用特点和生态系统类型特征,选取适合研究区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植被覆盖度等生态参数,利用Landsat TM遥感影像、地面观测、气象数据、统计资料等数据,建立了基于遥感定量测算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与评估模型,对研究区单项和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在2000-2010年10年间,随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减少了11.92%,湿地减少了11.75%,总价值减少了5.74%,虽然林地、水域和滩涂的生态服务价值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未能改变研究区总体生态服务价值不断减少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变化规律,揭示了其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价值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土地塌陷面积大,数量多,以年均6万hm^2增加,地表塌陷改变了农业生态体系,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塌陷区在主体开发水产的同时,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了种、养、加、绿化相结合的综合性开发,实现了良性循环的高效生态农业,为全面开发塌陷区开辟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用^137Cs法探讨苏南坡地的土壤侵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与黄土和红壤地区相比 ,学术界对苏南丘陵区土壤侵蚀的关注要少得多 ,也许是这里的土壤侵蚀的绝对数量不大 ,然而 ,苏南地区的土壤侵蚀引起的生态影响却不容忽视 ,如因土壤侵蚀造成的养分流失对水体的影响及土层减薄都远超过黄土区。为了探讨苏南土壤侵蚀的生态影响 ,首先是要了解土壤侵蚀的状况 ,在这方面 13 7Cs示踪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 ,可是要使用此法 ,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确定研究区的背景值 ,二是建立估算土壤侵蚀的模型。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 ,确定苏南地区的 13 7Cs背景值为 2 2 0 0 Bq/m2 ;并根据基本物理含义 ,建立了耕地与非耕地的土壤侵蚀模型 ,用这 2个模型并借用其他学者提供的土壤沉积模型 ,对宜兴竹园及茶园两个坡地的土壤侵蚀与沉积作了估算。在此基础上 ,又尝试着简单探讨了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层及养分流失的生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黄河源区2005-2020年生态用地格局变化与分异趋势,为识别黄河源区的生态保护关键区域,促进源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优化源区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国家生态保护战略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黄河源区2005,2010,2015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动态度模型、转移矩阵模型、生态状况指数模型等方法,分析近16 a黄河源区不同生态用地数量、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状况的变化。 [结果] ①黄河源区不同生态用地类型数量及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基础性生态用地(89.06%)比例最大,辅助性生态用地(1.00%)比例最少,基础性生态用地分布广泛,敏感性生态用地主要分布在东、西部,辅助性生态用地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 ②生态用地之间的转化呈明显的分异趋势。东、西部地区以生态用地的内部转化为主,北部生态用地与非生态用地的相互转化较多,源区整体生态用地功能向提高的趋势发展。 ③黄河源区生态状况指数从时间角度来看,在2005-2015年趋于平稳,在2015-2020年呈断崖式上升;从空间角度来看,源区西部、北部呈现逐年上升,东部呈现逐年下降,但全域依旧为逐年上升趋势。 [结论] 总的来说,黄河源区生态用地空间分散,非生态用地空间集中,16 a来源区生态质量向好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三峡生态屏障区耕地承载力与人口生态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峡工程生态屏障区的建设是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关键内容,对于保护三峡水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库区内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尖锐的人地矛盾,给生态屏障区的建设任务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了减少屏障区内人类活动频繁、过度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干扰,人口生态转移势在必行。为此,本文在分析三峡工程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分别从耕地数量和产量的角度出发,分别以人均耕地需求和人均粮食需求为度量计算了生态屏障区内15个区县的耕地现有承载力,并预测了造林规划实施完成后区内耕地承载力。研究表明:①三峡生态屏障区域内耕地承载力严重不足。现状耕地数量承载力(CLCCa)盈亏高达117.01万人,耕地产量承载力(CLCCp)盈亏值也达94.93万人。而通过预测区域2020年CLCCa盈亏更是达到127.39万人。②区域需要进行人口生态转移,其转移对象主要为农村人口,转出重点区域主要是东北翼的区县,而位于"一圈"与东南翼的区县耕地数量承载力略有盈余,可作为迁入区。③除了实施人口生态迁移,还要从保护耕地数量动态平衡和促进其质量提升2个方面提高区域耕地承载力,以实现区域内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安全的多重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实践中,生态破坏的现象越来越多,虽然国家一再强调生态恢复,但是部分区域的生态恢复工作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是区域政府对生态恢复工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生态恢复的技术利用存在诸多限制。就广东省的具体发展来看,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工矿企业的发展,采石场的数量在持续性增加,这些石矿区域虽然在开采工作完成后进行了植被复植和修复,但是从目前的工作总结来看,成果并不显著,主要是广东省的露天采石场存在大量的高陡边坡,要想修复这些区域的植被,利用一般的技术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基于此,就广东省露天采石场高陡边坡植被修复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旨在为实践提供帮助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大同市南郊区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及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以中国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为基础计算了大同市南郊区不同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单价,结合该区1987年和2002年Landsat TM/ETM 影像分类数据,借助Fragstats和ENVI软件支持进行了矩形单元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模拟,然后采用ENVI的波段运算功能、分类功能进行大同市南郊区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及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大同市南郊区1987年和2002年土地利用正生态服务区面积大于负生态服务区面积,但生态服务质量等级都不高。1987年平原区生态服务质量好于山丘区,2002年山丘区生态服务质量好于平原区。大同市南郊区从1987年至2002年土地利用生态服务增加区面积大于减小区,且以轻度增加为主。平原区生态服务增加区面积小于山丘区,生态服务减小区面积大于山丘区。平原区生态服务增加区面积小于减小区面积;山丘区生态服务增加区面积大于减小区面积。  相似文献   

14.
黄土丘陵区是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对这个地区的生态安全评价显的尤为莺要.采用层次分析法研究建立了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延安市宝塔区和安塞县为典型区,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出这2个区域的农业生态安全指数,以此表征黄土丘陵区的农业生态安全现状,并针对此区域的生态安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延庆县荒滩中,分别选择人工造林恢复植被2年、11年、封禁恢复植被7年和对照区4个样区,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物种种类、优势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特征、生活型谱和盖度等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荒滩生态恢复过程中,人工植被长势良好,植物种类明显增加,群落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比对照区显著提高,植物群落结构从简单逐渐变为复杂;生活型谱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的比例显著降低;植被盖度明显增加。3个生态恢复样区中,尤其是人工造林恢复植被2年的恢复模式效果最显著,可以在京津及其周边地区相似立地条件的地方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都江堰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功能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为该区域环境保护与合理城市开发目标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都江堰市1995,2007,2014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使用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谢高地2002版价值当量,经当量修正,敏感度指数检验后,评估都江堰市19a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运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其变化趋势。[结果](1)研究区土地覆被类型以森林、农田为主(共80%以上)。1995—2014年研究区土地覆被变化较大,生态用地减少。(2)1995—2014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629.46万元。森林是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最大的系统(占83%以上),其次为农田、水体、草甸、未利用地。水源涵养、废气处理是都江堰市最突出的两项生态服务(共56%以上)。(3)利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了研究区2021—2035年土地覆被面积,结合精度检验预测此阶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增加136.6万元,年均增长0.17%。[结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以交通为代表的建设用地增加,导致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较高的生态用地减少,而增加森林、水体等有较高生态价值的土地覆被类型是维持与提高区域生态功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Costanza的生态服务价值理论为基础.结合重庆市区30 a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重点分析了其对生态价值的影响.通过对1975,1987,1995,2000和2005年遥感影像的解译获得研究区5期土地利用图,引入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不同研究期不同地类生态的服务价值,重点分析了生态价值的总体变化规律;针对山地型城市分析了生态价值结构的变化规律;进而从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价值影响力的角度,引入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指数和生态效应度,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价值的影响程度及绝对影响力.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要有效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提高山地型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度;在经济增长的可控范围内,减慢土地利用程度增加的速度;加强生态水域与生态林的规划,可以有效地提高山地型城市的生态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固原上黄试区土壤侵蚀环境与综合治理效益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对上黄试区所处的宁南六盘山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和地貌特征的分析,论述了其土壤侵蚀环境,并利用遥感制图对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试区“八五”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经分析比较认为,试区年治理速度比面上高出2.7个百分点,总治理度达76%,减少输沙量63.3%。  相似文献   

19.
丁艳  王辉 《水土保持研究》2001,8(2):100-102,137
以云南省丽江地区永胜县为例,分析了生态脆弱带水土流失对农业景观的影响,认为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及在其基础上过度的人类活动,从农业景观要素和景观格局两方面讨论了水土流失对生态脆弱区农业景观的影响机制和结果,最后指出发展生态农业和区域的水土流失整治共同进行,才是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干旱区绿洲抗干扰能力弱,开展其生态风险评价具有的重要意义。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选取青铜峡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三期遥感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评估生态风险,并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空间化,绘制研究区2006年、2010年、2016年的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图。在此基础上,结合空间统计法分析了研究区生态风险的聚集模式。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青铜峡市景观格局变化明显。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的景观破碎度增加,大斑块破碎化趋势明显,区域的景观稳定性降低。景观格局指数的空间分布显示景观破碎度、损失度较高区分布在人口和经济活动聚集的绿洲核心区。(2)研究区的生态风险时空变化差异较大。其中高风险区面积减少最为显著,并随着风险等级之间的转换,中等风险区成为研究区的主要风险类型。生态风险呈现缓和趋势。(3)研究区的生态风险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低低"和"高高"聚集是主要的生态风险聚集模式,低值为高值包围或高值为低值包围的空间孤立点表现不显著,高低风险之间严重分化是研究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