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石竹出笋退笋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石竹出笋退笋规律的研究表明 ,石竹出笋时间始于 5月 1日左右 ,历时约 36d ,出笋初期出笋少 (持续时间 12d左右 ,占 11 1% ) ,盛期出笋数较多 (持续时间 18d ,占 83 9% ) ,末期出笋数迅速下降 (持续时间 6d ,出笋占 5 0 % ) ,初期出土石竹笋退笋少 ,以后退笋率不断增加 ,但末期退笋率又有所下降。随着笋期的推移 ,退笋高度不断增加 ,退笋生长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2.
在极度濒危物种毛环方竹的天然分布区(中国贵州斗蓬山),对毛环方竹的出笋规律、退笋数量分布及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环方竹的出笋期从9月初—9月底,历时25 d;出笋的数量呈少—多—少的动态变化规律,9月13—21日为出笋盛期。对于整个出笋期而言,退笋数量占出笋总数量的83.3%,盛期退笋最多,其数量达总出笋数的58.5%。在出笋盛期当期出笋数量有85.7%退笋,初期和末期当期的退笋率分别为77.8%、75.0%。人为因素是退笋的主要原因。自然因素引起退笋的高度均在40 cm以下,主要分布范围为10~19 cm;人为因素引起退笋的高度在7个高度级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40~99 cm。竹笋幼竹高生长呈现慢—快—慢的高生长规律,Logistic方程的拟合度为0.9959。  相似文献   

3.
撑绿竹出笋成竹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撑绿竹是采用"撑嵩竹"(Bambusa pervariabilis McClure)为母本、"大绿竹"(Dendrocalamopsis daii Keng f.)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速生优良竹种。撑绿竹笋期大致可划分为初期、盛期、弱期和末期四个阶段。出笋率,初期占35.8%,盛期占37.3%,弱期占22.2%,末期占4.7%。竹笋高生长是随出笋时间的推迟而逐渐加快,出笋初期日均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9.7%,盛期占10.5%,弱期占21.8%,末期占58.0%。竹笋平均地径5.1厘米,小于平均地径的竹株占54.8%,等于平均地径的竹株占34.0%,大于平均地径的竹株占11.2%。抽枝发叶历程约120天。总退笋率为21.2%,并随时间的推移而上升,随笋高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4.
糙花少穗竹发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茂彪 《竹子研究汇刊》2003,22(3):34-36,39
对糙花少穗竹发笋期及幼竹高生长的研究表明 :糙花少穗竹发笋期在 2月中旬至 5月上旬 ,发笋初期在 2月中旬至 3月上旬 ,出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总数的 17.6 % ,笋重占 14 .5 % ;发笋盛期在 3月中旬至 4月下旬 ,出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总数的 72 .1% ,笋重占 78.1% ;发笋末期在 5月 ,发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总数的 10 .3% ,重量占 7.4 % ;发笋初期平均单株笋重0 .378kg,盛期平均单株重笋 0 .4 97kg,末期平均单株笋重 0 .32 9kg,表现为 :盛期笋 >初期笋 >末期笋 ;糙花少穗竹幼竹高生长高峰在笋出土后第 3~ 33d,高生长初期平均生长量 7.93cm· d-1,后期平均生长 4 .4 4cm· d-1,最大日生长量为 2 4 cm,整个生长期平均日生长量 15 .13cm。  相似文献   

5.
粽粑竹出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粽粑竹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笋数、退笋数和幼竹高生长的测定,研究了粽粑竹的出笋、退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粽粑竹出笋时间始于2月初,结束于5月底,3月中下旬为出笋盛期,出笋呈正态分布.不同出笋时间的竹笋-幼竹高生长的数学模型表明,粽粑竹竹笋-幼竹高生长呈慢-快-慢的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  相似文献   

6.
吊丝单笋期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夏秋季笋用良竹吊丝单的笋期生长特性和提高竹笋单产,通过多年的定时定位测试,系统研究了该竹的林分笋期.竹丛笋期、出笋数量的时间分布,发笋与母竹基础的关系,退笋规律。成竹规律、幼竹生长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节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笋期15/6~18/10,历时126天,其中大暑至立秋为出笋盛期,发笋量占总数的40%。发笋数量的时间分布为偏正态。②丛发笋数随竹丛的增大而增加,r=0.99;株母竹发笋数随竹丛的增大而减少,r=—0.711。以丛留母13~15株的竹笋最有利于竹笋单产的提高。全林的丛发笋数和株发笋数分别为6.21和0.79株。③湿笋数与出笋数的相关系数r=0.783;全林退笋率14%,其中以盛期为低;退笋高度60cm以下,多在10~20cm之间,占54.1%。④高生长历期113天,累积生长量、日均生长量分别为894.1、7.91cm,其中昼夜分别贡献77.6%、212.4%。生长以立秋至白露期间为快,在1/3生长期内,生长量占2/3。夜间生长速率是昼间的三倍多。⑤高生长量(y)与日均温(x1),日温差(x2)、降雨(x3)间的回归方程式为y=2.729+0.268x1—0.184x2+0.032x3,其中湿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复相关R=0.463。  相似文献   

7.
苦竹出笋成竹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苦竹从出笋至成竹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①出笋期可划分为初期、盛期、弱期和末期四个阶段。②竹杆高生长发育划分为四个时期,即生长初期、上升期、旺盛期和末期。③竹笋高生长停止后,竹杆开始抽枝、发叶、平均抽枝时间为19天,平均发叶时间为23天,竹笋从出土至成竹平均生长需98天。  相似文献   

8.
糙花少穗竹发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黎茂彪 《竹子研究汇刊》2003,22(2):30-32,58
对糙花少穗竹发笋期及幼竹高生长的研究表明 :糙花少穗竹发笋期在 2月中旬至 5月上旬 ,发笋初期在 2月中旬至 3月上旬 ,出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总数的 1 7.6 % ,笋重占 1 4 .5 % ;发笋盛期在 3月中旬至 4月下旬 ,出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的总数 72 .1 % ,笋重占 78.1 % ;发笋末期在 5月 ,发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的总数 1 0 .3% ,重量占 7.4 % ;发笋初期平均单株笋重0 .378kg,盛期平均单株重笋 0 .4 97kg,末期平均单株笋重 0 .32 9kg,表现为 :盛期笋 >初期笋 >末期笋 ;糙花少穗竹幼竹高生长高峰在笋出土后第 3~ 33d,高生长初期平均生长量 7.93cm· d-1 ,后期平均生长 4 .4 4cm· d-1 ,最大日生长量为 2 4 cm,整个生长期平均日生长量 1 5 .1 3cm。  相似文献   

9.
观测肿节少穗竹的幼竹-成竹生长过程,分析其出笋成竹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肿节少穗竹出笋时间约始于4月中旬,历时约45 d,出笋初期出笋较少(持续时间3d左右,占7.42%),盛期出笋数较多(持续时间15 d,占77.48%),末期出笋数下降(持续时间27 d,占15.10%),退笋原因主要是虫退,占退笋总数的73.78%,平均成竹率为64.03%.各同生群高生长呈“S”型曲线,采用逻辑斯蒂方程拟合精度较高,拐点出现的时间均是各同生群曲线高生长的关键时期,且较早同生群的竹笋自始至终要比较晚同生群要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研究了淡竹笋期的生长规律。经过四年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日照市,淡竹于4月下旬出笋,生长期40 ̄70天,笋高生长表现为慢-快-慢的规律;退笋率为87.5%;成竹率和成竹胸径随笋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1.
甜龙竹发笋和退笋规律及秆高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对甜龙竹秆基芽目发育规律、芽目发笋顺序、发笋规律、秆高生长、秆龄识别、退笋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甜龙竹发笋历期较长,约120 d,发笋盛期主要集中于7月下旬到8月中旬。初期所发笋笋体较大,退笋少,成竹率高;盛期竹发笋笋体粗状,退笋增多,末期所发笋笋体较小,且退笋多、成竹率降低。甜龙竹Ⅰ、Ⅱ年生秆的发笋量较大,Ⅲ年生秆基本不发笋,Ⅳ年生秆不发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屏边空竹的发笋、退笋和幼竹生长规律。[方法]定点观测了30丛屏边空竹周年的出笋、退笋、秆高及地径生长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析评价了不同季节出笋及幼竹生长规律。[结果](1)屏边空竹笋期历时9个月左右(从9月至次年5月),根据出笋量的差异可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春季最多而夏季最少;其中5丛(16. 67%)每季出笋,具有四季发笋的习性。(2)退笋率随着笋期逐渐增加,在出笋末期达到最高,为87. 76%。(3)笋-幼竹高生长约130 d完成,平均秆高达6. 36 m;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生长曲线可用三次曲线方程描述:H=0. 806-0. 029t+0. 001t2-5. 894×10-6t3,R2=0. 980。(4)地径的生长历时16 d左右,平均地径为18. 50 mm,也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结论]屏边空竹发笋期长约9个月,具有四季发笋的习性,但各季节出笋量差异显著;秆高和地径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13.
毛竹笋用林合理竹龄结构及其笋期生长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多年不同毛竹林分观测分析,提出2度竹的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笋用林的产量。分析丽水市郊山地笋用林盛期出现的时间及其发生规律,认为笋用林笋期生长规律和气象因子关系密切,丽水市郊的山地笋用林通常是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出笋盛期。对刚露箨叶至出土后10天的笋个体分析表明,对单支笋重的影响长度比笋径大,留笋时间的长短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但从营养成分、加工适性等方面考虑,以笋刚出土时挖掘为最适时期,此时,笋长与笋径相关极显著。  相似文献   

14.
黄条金刚竹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出笋、退笋、高生长规律3个方面对黄条金刚竹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表明:黄条金刚竹的出笋历期31d左右,在出笋后第8~9d进入出笋高峰期,约占出笋总数的76.8%;退笋期主要集中在初期和末期;在前期-盛期-末期出笋所长成的竹子,其胸径和竹高均呈下降趋势;幼竹高生长呈“S”形曲线,整个过程表现出“慢-快-慢”的特点,Logistic回归方程能较好的模拟黄条金刚竹的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15.
5种中型丛生竹笋期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择5种应用广泛的中型丛生竹(慈竹、佛肚竹、棉竹、香竹、撑绿杂交竹),研究其笋期生长规律,为其推广栽培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5个竹种的出笋高峰期集中在6-8月份;出笋持续时间为94~290 d,其中香竹笋期最长,慈竹笋期最短;各竹种退笋率为12%~21%,其中撑绿杂交竹退笋率最高,香竹退笋率最低;种植地的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直接影响笋期生长,表现为年平均温度越高、降水量越大的地方竹种的退笋率越低、笋期越长及笋体越大;施肥能够促进各竹种笋期的生长,肥料种类不同其促进作用也不同,其中尿素的处理效果最好,氮磷钾复合肥次之,普通过磷酸钙的处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小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隶属箣竹属(Bambusa)箣竹亚属(Subgen.Bambusa),合轴丛生型,为我国著名的观赏竹种,自然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多国有引种[1],具两种秆形--畸形秆和正常秆,畸形秆常用于植物盆景制作和庭院观赏栽培.  相似文献   

17.
冬季对红哺鸡竹林进行覆盖可提早出笋、延长出笋期及提高出笋产量;采取不同覆盖物及覆盖厚度,产生的效果不同。覆盖稻草+鸭粪对提早出笋、增加笋产量及提高早期笋比例的效果最好。覆盖竹叶在提早出笋上比覆盖稻草、谷壳好,但出笋数、早期笋数少。覆盖厚度30 cm促进出笋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梁山慈竹笋—幼竹生长规律及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山慈竹分布于西南各省,广泛用于造纸、人造板及园林绿化等。本文研究了梁山慈竹笋—幼竹的生长规律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果表明:梁山慈竹的出笋时间持续为73天左右;竹笋-幼竹的生长需要104天左右,生长过程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梁山慈竹的高生长昼夜差异不明显;地径生长需要42天左右完成;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率是竹笋-幼竹生长的限制因子;梁山慈竹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为104t/hm2。  相似文献   

19.
施肥对毛竹笋产量和出笋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集瑞 《福建林业科技》2000,27(1):34-35,52
施肥对毛竹提早出笋、延长出笋期、提高出笋总量和出笋初期的出笋量及其比例有显著作用。深翻加施稀土复合肥与对照比 ,提早出笋 6d ,出笋期延长 10d ,出笋总量增长 2 2 0 % ,出笋初期的出笋量增长 5 0 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