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板栗优良新品种''''艾思油栗''''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艾思油栗'是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板栗种质资源中选育出的板栗优良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产量稳定、丰产性好、抗病虫害能力强、耐贮藏等优良特性,果实硕大,子粒饱满、均匀,平均单果重25.0g,品质优,商品价值高.2005年12月通过河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地调查,对湖北省20个板栗地方品种的10个性状,利用SAS软件进行了板栗品种的Q型聚类及其10个性状的R型聚类分析.Q型聚类将20个板栗品种分成3组,每组都存在着明显的特点①油栗型品种,坚果小、晚熟、耐贮藏,适于炒食或贮藏保鲜,延后上市.②大果型品种,坚果特大,适于菜用或加工,中熟或中晚熟.③中果型品种,坚果中等大,成熟上市较早,适于鲜食.R型聚类分析揭示了性状之间的相对关系,把10个性状分成了3组,8个形质性状最先聚合在一起成为一组,2个数量性状彼此独立.坚果平均质量、总苞平均质量是不稳定的数量性状.根据总苞和坚果性状编制了湖北省板栗品种检索表,就湖北省板栗品种结构调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华北品种群板栗品质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科学而综合地评价华北板栗品种群的品质,分析了河北省遵化市板栗良种繁育基地栽植的19个板栗品种的综合性状.认为紫珀、遵化短刺、东陵明珠、东丰、塔丰这5个品种优良,都具有较强的早产性、丰产性、稳产性及抗逆性;而该基地自选品种遵玉的综合性状又优于上述5个品种.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快优良板栗品种的推广,规范板栗的栽培技术,科学指导生产,对优良板栗品种"镇安1号"进行了配套丰产栽培技术措施的研究。从板栗适生区的选择、高标准整地、合理定植、科学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镇安1号板栗的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迁西暑红"是迁西县林业局从实生板栗中选育出的极早熟板栗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成熟期早、果粒大、抗性强、栽培管理容易、丰产性好、商品价值高等优良性状。本文基于多年的生产栽培实践经验,系统总结了极早熟板栗品种"迁西暑红"的丰产栽培技术,为其推广种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地调查,对湖北省20个板栗地方品种的10个性状利用SAS软件进行了板栗品种前Q型聚类及其10个性状的R型聚类分析,Q型聚类将20个板栗品种分成3组,每组都存在着明显的特点:(1)油栗型品种,坚果小,晚熟,耐贮藏,适于炒食或贮藏保鲜,延后上市,(2)大果型品种,坚果特大,适于菜用或加工,中熟或中晚熟,(3)中果型品种,坚果中等大,成熟上市较早,适于鲜食,R型聚类分析揭示了性状之间的相对关系,把10个性状分成了3组,8个形质性状最先聚合在一起成为一组,2个数量性状彼此独立,坚果平均质量,总苞平均质量是不稳定的数量性状,根据总苞和坚果性状编制了湖北省板栗品种检索表,就湖北省板栗品种结构调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镇安1号"板栗品种,是2006年经国家级鉴定的、十一五期间唯一的优良板栗品种。板栗是我国栽培最早的经济林树种之一,果实营养丰富,  相似文献   

8.
对湖北省板栗主产区林农习惯施肥调查结果表明:板栗生产中钾肥用量极少,磷肥用量偏低,而氮肥相对较多.应用GPS定位,采集湖北省28个县市板栗产区土壤样品112个;以常规方法分析了各土样pH值、有机质及土壤有效N、有效P、有效K、交换性Ca、交换性Mg、有效Fe、有效Mn、有效Cu和有效Zn含量.结果表明:湖北省板栗产区80%左右以上的土壤pH及土壤有效N含量适宜于板栗生长,但50%以上的土壤有机质低于15 g/kg,生产中应通过施用有机肥和采取抚育管理措施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P和有效K含量均较低,其低量比率分别为56.3%和73.11%,生产中应多施用P、K肥料.  相似文献   

9.
板栗新品种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近10年板栗新品种选育,育成了优质、早实丰产、抗逆性强的云丰、云腰、云富、云早、云良、云珍6个板栗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嫁接后第2年进入结实期,早实丰产效果显著,成熟早,坚果商品性状好,品质优良,平均重10g以上。板栗新品种育成,对云南板栗品种化栽培和产业化形成,以及加速山区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军 《防护林科技》2016,(4):107-108
宽甸县是辽宁省板栗产业化生产的主要区域,目前宽甸县板栗产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优良化程度低。加快宽甸板栗基地建设,提高板栗产量质量和效益,必须实现板栗良种化栽培,实践证明,对现有板栗进行嫁接改良是加速宽甸县板栗产业基地建设的主要技术措施,适宜宽甸县栽培推广的主要优良品种有"辽丹系列板栗"、"辽栗系列板栗",嫁接改良的主要技术是皮下接、皮下腹接。  相似文献   

11.
品种'阳光'选自中国栗的燕山品种群,平均果质量11.1 g,果实糯性,总糖含量18%,该品种的栗仁在100℃热水中可保持栗仁原有的色泽.使用该品种做板栗加工原料时,在加工中不需要添加护色剂.  相似文献   

12.
不同板栗品种对桃蛀螟抗性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本文对湖北省几个主要板栗品种对桃蛀螟的抗性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结果发现不同板栗品种对桃蛀螟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以晚熟油栗型品种对桃蛀螟的抗性最强,而板栗品种对桃蛀螟的抗性与其总苞的形态结构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板栗(Caslanea mollissima Bl)是我国著名的优良干果,也是我国出口的外贸物资之一。目前,在板栗生产先进的国家如日本,已全部采用良种嫁接苗建园,并向品种化、良种化、商品化和优质高产的先进水平迈进。而我国很多地区则仍停留在“实生树”阶段,以致表现结果晚,产量低,质量差,远不能适应国内人民和国外市场的需要。为了提高板栗的产量和质量,逐步实现我国板栗生产品种化、良种化和商品化,必须大力提倡推广嫁接繁殖,研究提高嫁接技术。笔者自1974年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糯性等级的6个板栗品种为试材,比较不同糯性品种板栗粉的糊化特性差异以及脱脂、脱蛋白处理对不同糯性品种板栗粉糊化特性的影响,进而分析蛋白质、脂肪与板栗糯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糯性品种板栗粉糊化黏度显著低于低糯性品种(P<0.05)。2)脱脂后,板栗粉RVA谱特征值改变不明显;脱蛋白后,板栗粉糊化黏度显著升高,糊化温度降低。3)蛋白质含量与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和回复值显著负相关(P<0.05),脂肪含量与板栗粉糊化特征参数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大悟是全国"板栗之乡",面积和产量位于湖北省前列,板栗是当地农村的主要支柱产业。但是,近些年来,由于板栗市场疲软,栗园生产管理粗放、品种良莠不齐、加工滞后等原因,致使板栗产业发展停滞不前。本文阐述了大悟县板栗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了几点对策,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燕山板栗营养品质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给华北地区选育优良板栗品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燕山和山东板栗的营养品质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被测评的各品种板栗的单粒质量、蛋白质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糊化温度的差异极显著;其支链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还原性糖含量的差异不显著。通过建立各指标的线性隶属函数,根据最大隶属原则进行品质排序,确定出燕山短枝、短雄、垂枝栗1号、燕昌、遵达栗等品种为优质品种;同时发现,糊化温度和板栗品质的排名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板栗雌花分化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栗雌花数量少是其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我国在板栗雌花分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中的品种、树龄、密度、C/N、N、P、K营养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整形修剪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选育优良板栗品种,辅以相应管理技术,实现板栗高产高效栽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结合湖南实生繁殖型板栗低产林成因,通过良种改造和改善种植密度两方面入手对其进行改造示范。结果表明,选育的新品种板栗7号、板栗8号、板栗9号和板栗11号单位冠幅面积产量都较对照铁粒头有较大提高,其中板栗7号单位冠幅面积产量最高,达到了502 g/m2,增产幅度达到了40%,其他几个品种增幅保持在20%~30%之间,板栗8号平均冠幅面积最小,而且植株间变化差异不大,板栗7号单位冠幅果实个数最高,达到了17个,但是坚果单果质量稍小一些,约12 g左右,板栗9号和板栗11号单位冠幅面积果实个数较少,但是坚果单果质量较大,达到了14 g左右,植株间的差异也不明显;板栗林在密度改善方面以密度3 m×4 m为主进行疏伐。  相似文献   

19.
花桥早熟板栗丰产栽培技术及推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6年初开始,我们对花桥早熟板栗资源进行了为时3年的调查研究,总结、分析了花桥早熟板栗的植物学特征、生长及结果特性等。1999年初开始,对花桥早熟板栗进行了品种比较和丰产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花桥早熟板栗确实具有成熟期早、果粒大、抗性强、栽培管理容易、丰产性好、商品价值高等优良性状,在湘中丘岗山地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属地方名特优新品种。  相似文献   

20.
板栗丰产栽培需根据板栗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合适的园地,使用优良的品种,掌握正确的栽植方法,科学地进行土、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科学合理的整形修剪能明显提高板栗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