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植被恢复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植被恢复建设是指在被破坏的植被和恶化的生态环境基础上。通过保护现有植被、封山育林或营造人工林、灌、草植被达到逐步改善植被和环境的实践活动。植被恢复建设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题,也是林业工作者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封山育林是投入少、见效好的一种植被建设方式,但存在着许多弱点,只能用于自然条件好的地方;与之相比。人工植树造林是见效快、收益大、应用广的一种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2.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理论与技术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首要工作。在回顾国内外植被恢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提出了植被恢复的理论基础, 总结了植被恢复技术措施, 包括植被恢复目标的确定、植被恢复的步骤与途径及其采用的技术方法, 最后探讨了植被恢复研究尚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地区植被覆盖动态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基于2005—2018年MODIS NDVI数据,以植被覆盖度FVC为研究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指标,利用时间信息熵、时间序列信息熵、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分析等方法,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强度和趋势;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矿区、河流、降水、地形等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2005—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强度较平稳,变化趋势呈现缓慢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人们日益重视保护环境,保护植被,也得益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以及矿区的整治。2)从空间上看,在2005—2018年间,内蒙古地区的植被覆盖度东高西低,有明显的经度地带性。3)降水、矿区、河流都是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因素,降水充沛的地区,植被覆盖度往往较高;矿区植被覆盖度低于非矿区;河流的发育为植被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水分条件,距河流较近的区域植被覆盖度高;不同的地形对植被覆盖度有显著的影响,低缓坡度和海拔较低的地区相较于坡度较陡、海拔较高的地区,更适宜植被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植被遥感分类研究能为湿地保护、管理和恢复提供实践指导。文中主要从湿地植被遥感分类的数据源和分类方法2方面综述湿地植被遥感分类研究的现状,分析目前湿地植被遥感分类研究的不足,展望未来我国湿地植被遥感分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功能及生态修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河三角洲湿地主要的功能是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质,提高环境质量;蓄滞洪水和美学价值、旅游、科普教育等。存在的环境问题是分布不均,水分补给差,土壤盐碱化,植被稀少,逆向演替。由于新生土壤次生盐溃化严重,在这种土壤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植被以草甸为主,天然植被主要有湿生植被和盐生植被两种类型,包括10余种群落;其特点是群落稳定性差,种类组成单调,植被组成以草本植物为主,由此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不稳固,生态功能脆弱。进行生态修复应当因地制宜,保障水源补给,保护原生植被,并进行人工辅助繁育更新,引种和选育耐盐植物,增加植被种类,提高植被覆盖率。  相似文献   

6.
植被恢复在矿业废弃地生物复垦中具有重要意义,矿区生态文明的建设,有赖于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概述了废弃地植被恢复的研究现状,认为优良植物品种筛选、植被演替规律、土壤肥力水平以及土壤生产力评价等方面是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植被地境是植被生存的物质基础,植被根系是联系植被生长与植被地境条件的纽带。植被在岩体内部的根系分布、形态特征可以反映植被对地境条件的利用情况。在调查实验植被根系发育特征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地质学理论,通过分析岩体裂隙内根系生长空间及地境条件(温度、水分、土壤肥分等),结果表明:在高陡岩质边坡条件下,植被根群范围浅,植被根系深入岩体裂隙呈扁平状发育;植被生长的地境条件(温度、水分、土壤肥分等)能满足植被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发育需求;地境再造技术充分利用岩体裂隙人工再造植物地境条件,为高陡岩质边坡覆绿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采用基于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的像元二分法模型对1988、1996及2004年3期TM影像进行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提取,利用野外实测对2004年影像进行精度验证,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格局定量分析,揭示九连山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规律,为该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该模型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估算精度较好,无植被覆盖类型(裸地、水体)的估算精度达90%以上,低、中、高、全植被覆盖类型区域的估算精度达80%以上;2)1988年、1996年、2004年植被覆盖度均值分别为0.71、0.66、0.77,区内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特点,这主要是由于研究区全植被覆盖面积的大幅消长造成的;3)研究区内无、低植被覆盖与中、高、全植被覆盖之间的转换比例较少,覆盖度等级转换主要集中在中、高、全植被覆盖等级之间,说明16年间的覆盖度变化主要源于林区的渐伐活动,皆伐及开垦活动相对较少;4)在研究区停止采伐后,尤其是该地区自然保护区的成立,植被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中、高植被覆盖类型大幅转换为全植被覆盖类型,2004年区内植被在覆盖度均值及全植被覆盖面积上均超出了1988年水平,九连山地区植被保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西双版纳扩建保护区进行野外实地考察、样地测设,依据《云南植被》,保护区共划分10个植被类型(含1个人工植被类型),15个植被亚型(含3个人工植被亚型)和25个群系。保护区植被的水平基带是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并介绍了水平、垂直分布规律和地域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森林植被是森林植物的总称。它具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森林植被是森林景观的主体。当前,森林旅游行业方兴未艾,探讨森林植被景观资源的分类和调查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1.森林植被景观的分类 森林植被景观分类是在植物分类的基础上概括植物、生态、生境、景观价值等诸项因子的综合分类方法,其基本依据是植被的“生活型”。因为“生活型”同时反映了物种、生态、生境多因子,而且形成稳定的视觉景观。下面我们列表说明:  相似文献   

11.
森林景观格局是城市生态建设和规划的重要内容[1].城市森林绿地是最重要的城市生态用地,对维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改善和调节城市环境的最重要的生态源地.由于城市与城市郊区在空间上邻接,城郊的森林绿地也对城市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2-3].  相似文献   

12.
以黄河三角洲地区东营市部分为研究区域,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河道演变规律与景观格局分布规律,并着重研究了该地区河道演变与景观格局分布的联系。结果表明:近20年间黄河总取水量呈上升趋势;2002~2010年裸地沼泽面积明显减少,植被面积增多。2010~2019年,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形式从沿海区域开始向内陆演变呈现一定的规律,最外环为海洋、向内依次为是浅海滩涂、滩涂、水产湿地、盐田、旱地、沼泽湿地、植被、建设用地;受季节影响较大的图可以利用ENVI提取其对应的植被覆盖图来消除影响。在NDVI植被归一化指数的基础之上建立植被覆盖图,通过NDVI指数分析植被的长势和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3.
基于MODIS-NDVI的中老缅交界区近16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国、老挝、缅甸三国交界区2000—2015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异和演化趋势,为区内植被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老缅交界区近16年MODIS-NDVI时序数据,借助3S技术以及均值、趋势、变异系数、Hurst指数等统计学相关方法,从多层次多角度探究区内植被覆盖的时空格局、演化规律、空间变异、可持续性及未来演化趋势等特征。【结果】NDVI年均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2013(0.7794)和2002年(0.7259),整体呈增加趋势,增速表现为每10年增加1.05%;NDVI月均值以3和9月为折点,呈“S”形变化特征,其值为0.6986~0.8316,并呈上升趋势,月均增长率为0.50%;区内植被覆盖率较高,16年NDVI均值大于0.6的高植被覆盖区占比97.45%,多集中于热带雨林连片分布的山区,低于0.6的区域仅占2.55%,以各国境内主要城市中心及其外围、山区大面积裸地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沿线等区域为主;区内NDVI随海拔增加表现出持续降低趋势,高值区(NDVI≥0.6)多集中于1500m以下的中低海拔地区;2000—2015年,NDVI时间序列呈改善、退化和不变等变化趋势的区域分别占54.06%、15.62%和30.32%,其变异系数为0.0244~0.4688,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较低波动变化区域>低波动变化区域>中波动变化区域>较高波动变化区域>高波动变化区域,低波动和较低波动变化区域占比合计78.49%;NDVI时间序列呈退化区域与呈高波动变化区域具有较明显的空间一致性,多集中于城镇、交通要道等建设用地以及山区大面积裸地等地区;未来,区内植被覆盖将延续过去16年变化趋势的区域占57.15%,与过去16年变化趋势相反的区域占41.09%;结合空间变化趋势特征,发现研究区未来将有39.63%、29.83%和28.98%的区域植被覆盖分别向良性、不变和恶性方向发展,1.56%的区域发展趋势不确定。【结论】中老缅交界区植被覆盖整体较好,16年来,区内植被覆盖随时间(年际、月际)变化幅度较小,并在此基础上整体呈现增加趋势,植被发展前景良好;然而,以建设用地和裸地为主的部分区域,其植被覆盖未来将出现退化趋势。区内各国应合理规划经济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并因地制宜地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修复工作,以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In some urban parks in Tokyo,semi-natural habitat patches are maintained as nature reserves for birds,called bird sanctuaries.Bird censuses and vegetation surveys were conducted in eight urban parks in Tokyo from December 2015 to July 2016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bird sanctuaries on avian species composi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vian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as analyzed by partial redundancy analysis(partial RDA) using vegetation variables,number of visitors,presence or absence of reserves within the same park,area of wooded parts,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in the surrounding area.The results of the partial RDA are as follows:(1) Area,lower vegetation cover,higher vegetation cover,tree species composition obtained from 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 on vegetation survey data,and NDVI in the surrounding area were considered as covariates and explained 17.4-33.6% of the total variation in bird species composition,(2)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sanctuary significantly explained bird species compositional variation regardless of season,indicating that the sanctuaries were beneficial for urban avoider species not only in the sanctuaries but also in the surrounding wooded area,and(3)Tree coverage within a 100 m range and leaf litter coverage also influenced avian species composition.We concluded that bird sanctuaries and other nature reserves can be beneficial to bird conservation,even within Tokyo.The positive effect of sanctuaries could be due to the limited influence of human presence and the developed vegetation within them.These reserves may play the role of core habitats within the studied urban parks.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出发 ,提出了发展云南热区经济林产业应遵循的原则 ,应采取的树种及其品种选择、构建“乔灌草”结合的复层多种混交经济林、建立“种养加”相结合的高效产业链、建立中心苗圃和种质资源圃与试验示范地的技术措施 ,以及建立水资源管理与肥料支持系统、采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土壤肥力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保护措施。以其新的思路供培育热区山地经济林参考  相似文献   

16.
Status of urban vegetation in Guangzhou City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According to a survey for the urban vegetation of Guangzhou, urban vegetation has a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from natural vegetation because of intense human impacts.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in a synthetic survey for soil, species diversity, roadside trees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of urban vegetation in Guangzhou 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soil densities of urban roadside and park forests were higher than mean density of natural forest soil. The pH values of soil in urban roadside were higher too, and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nitrogen were lower. (2) Species diversity of urban vegetation was lower. The most number of species was only 16 species in tree layers of urban forest. (3) Tree growth was limited by narrow space in high-density urban area, where the trees with defects and disorders were common. (4) Comparing with mature natural forests, the productivity of urban vegetation was lower. The effect of urban vegetation on balance of carbon and oxygen were influenced by the low primary production of urban vegetation. Therefore, the growth condition for urban veget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Biodiversity, primary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should be increased for urban veclet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urban eco-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7.
广东竹林自然区划续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论述广东3条气候带的竹类植物分布情况,并提供广东竹类植物名录。  相似文献   

18.
对三亚湾滨海景观带的植被、结构、功能及开发模式进行分析,探讨三亚湾滨海景观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结构调整入手,提出了完善功能、合理引导人流活动、保护生态植被、形成稳定滨海景观带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 Soil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forest ecological system, which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forest eco- environment effect. Soil mois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watershed water balance and hydrological cycle,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in ecological system. With the appearance of SPAC (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 conception, some basic conceptions and contents about soil moisture had been researched thoroughly (Li Hongjian, et al, 2003; W…  相似文献   

20.
历史时期中国竹林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李睿 《竹子研究汇刊》2002,21(2):67-70,78
气温是决定植被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研究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竹林分布范围的变动状况表明 ,历史上我国的气候条件经历了温暖和寒冷的几度波动 ,竹林的分布范围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在气候较温暖的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和元朝时期 ,竹林分布到较高纬度的地方 ;在气候较寒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宋时期及明清时期 ,竹林的分布北界则向南移动。在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的前景下 ,未来我国竹林的分布北界将可能会逐步北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