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实现玉米种植增产增收,不仅需有优良的品种,还需要有配套的科学种植方法,因为良种只有在其适应的栽培管理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最大增产潜力。所谓良种,是指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所谓良法,是指能使优良品种种植最大效益化的相应配套的集成技术措施。目前,生产上推广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主要有:适  相似文献   

2.
灰色相似性栽培理论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相似栽培理论在水稻育种中应用,结果表明:此方法和传统的良法栽培理论相比较,表现出简单、方便、省工、省时、周期短等优点,并解决了良种和良法脱节的问题,对加快新品种推广步伐,及早地发挥新品种的产量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谚道:“良种是个宝,还得种得好。”只有良种良法配套,才能获得高产高效益。那么,良种良法应从哪方面配套呢? 一、园地制宜选用良种。优良品种都是相对的,在甲地是良种,到乙地就不一定优良。因为任何一个品种都是在一定的农业生态条件下培育而成的。不同的品种对于环境和栽培条件的要求与适应方面各不相同,它们的优良性状只能在相适应的环境和栽培条件下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因此,选用  相似文献   

4.
米清怀 《种子科技》2012,30(9):16-18
优良品种是农业增产的内在因素,是农业生产其它措施不可替代的重要生产资料。但是,如果仅有了育种家新育成的优良品种而没有与之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也不能充分发挥良种增产增收潜力,其结果往往会导致良种推广面积上不去,使用年限缩短,实现不了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笔者近年来的农业技术实践,对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有关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5.
1 建立种子繁殖基地和合理的良种繁育体系 采用由科研育种单位或良种场建立的"三圃田",原种田繁育原原种、原种,或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育原种,由种子专业农场或专业承包户生产良种,种子部门进行良种生产安排、种子检验、收购,扩繁提供优质种子给农户;各级种子部门要加快种子繁殖基地建设,抓好基地技术培训,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隔离区域的设置等工作,建立相对稳定的繁殖基地.  相似文献   

6.
<正>农作物良种补贴是指国家通过建立良种推广示范区,对农民选用农作物良种并配套使用良法技术进行的资金补贴,目的是支持农民积极使用优良作物种子,提高良种覆盖率,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品质,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结构、改善品质"的原则和"全面覆盖、整体推进、因地制宜、补贴农民"的思路,采取科技服务与政策扶持相结合,良种良法配套与高产优质相结合,重点推广优质高产品种,集成配  相似文献   

7.
阜阳市脱毒甘薯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峰 《作物杂志》2005,21(4):57-58
脱毒甘薯脱除病毒,恢复品种生产性能,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产增效显著。目前,脱毒甘薯技术推广已形成集甘薯育种、茎尖脱毒、病毒检测、工厂化快繁、良繁建设、高产攻关和产业化开发于一体的良性运行机制,起到了强有力的示范辐射作用。为充分发挥脱毒甘薯的增产潜力、实施良种良法配套,1997~2002年我们根据阜阳市脱毒甘薯高产攻关栽培研究,结合生产实践经验,探讨出阜阳市脱毒甘薯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适用于黄淮大部分地区脱毒甘薯栽培。1产地气候条件甘薯全生育期活动积温4000℃以上,≥16℃有效积温1500℃,生长适温苗期25~30℃,薯块膨大期20~25℃。要求充足的光照,较长的光照时间。全生育期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作物育种工作的进展,一批批新品种相继问世,品种更新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这就要求品种推广的速度也要跟上,否则新品种未等推广就可能被淘汰。那么怎样使新品种迅速推广,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良种良法相结合。在选育出新的品种之后和大面积推广之前,根据品种特性、发育规律,结合本地条件,采用生产上主要栽培措施,精心地试验设计,认真管理,探讨最优化的栽培方法,我出适应该品种栽培的配套技术,指导大田生产,使良种充分发挥生产力。二、建立协作组织,搞好横向联合。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种子公司组成协作组,由科研单位和技术推广部门负责原种供应和栽培技术服务,种子公司负责良种生产、预定和销售等,分工协作,尽职尽责。三、保持新品种的种性。在新品种示范、推广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品种纯度,特别是杂交种的纯  相似文献   

9.
田间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群体优势与单株优势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寻求玉米品种最适栽培密度,对提高玉米品种产量、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德瑞29是由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独家研发选育,2008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鲁农审20080012)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米质好、产量高、抗病性强,适宜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域种植.为实现"德瑞29"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更好地服务农民,设置本试验,对"德瑞29"在中、高产田条件下最适栽培密度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品种生产示范试验的设计和分析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品种经过品比、区试等一系列试验程序,又经审定通过后,便着手推广了。据考察,近年各育种单位提供的新品种,大多数是未经过完整的育种程序而推荐出来的。因此,对于新品种良种良法的配套,以及推广范围延伸到原区试地区以外地点的适应性等问题,都需要积累资料,作出判断;即使这些问题已经解决了,也还有个因地制宜地组装栽培  相似文献   

11.
科技型企业致力于构建植物生物技术+种质创新+作物育种三位一体的现代高效商业育种体系;采用生物技术+常规育种技术研究选育玉米新品种。创玉107是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杂交玉米新品种,具有高产、多抗、宜机收等优良特性,适宜在河南省各地种植。通过品种特征特性、栽培技术介绍,实现"良种+良法+良田+良态"配套,加快产业化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克服“三圃制”的不足,国内一些专家研究提出了“四级种子生产程序”、“一圃制”等农作物良种繁育新技术,这些方法繁育生产各级种子的起点均是育种家种子。本文论述了育种家种子的概念、特点,并对不同作物生产和保存育种家种子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农作物的良种繁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关于当前玉米育种面临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当前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指出种质创新、引育及管理混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提出加强种质创新、良种良法配套、规范化管理等对策。为玉米育种工作者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张静 《种子世界》2014,(4):18-19
<正>1问题的提出品种试验过程是验证新品种的环境适应性的过程,特别是对特定土壤、肥料、环境、特殊气候的适应性,需要进一步确定新品种的生产利用价值。通过对新品种特征特性、适应范围、栽培特点的异地鉴定,在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对确定新品种能否推广,在什么条件下推广,以及保障广大农民合法使用优良新品种,充分发挥新品种的增产、增效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品种区试工作又对育种和  相似文献   

15.
良种是农业增产的内在因素,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但是,如果仅有育种单位新育成的良种,而没有配套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就不能充分挖掘良种增产增收潜力,结果会导致良种推广面积小,使用时间短,实现不了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面谈一谈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推广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黄淮海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要想夺高产,良种良法是关键".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现就黄淮海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武润芝 《种子科技》2005,23(6):322-322
良种是农业生产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任何其它生产资料都无法替代的.而作为农业科技载体的良种,必与良法相配套,才能获得丰产增收.良法,也就是用先进科学的栽培技术为优良品种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满足良种对水、肥、气、热、光等诸多因素需求,使其充分发挥增产作用.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因地选种,因种栽培.那么,如何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怎样才能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呢?笔者认为,应搞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8.
随着水稻育种技术进步和水稻种子产业化发展.我国生产应用的水稻品种数量年年增加。一个问题引起我们关注:良种多了,粮食单产却在下降,农民并没有因为良种多了而增收。良种多了,农民为什么不增收?在世界粮食日召开的“水稻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上,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朱德峰博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良种没有良法的配套,  相似文献   

19.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与食品安全的根本。对近年来四川省农作物及畜禽育种取得的成效进行梳理,并剖析了四川农作物及畜禽育种存在的育种基础科学研究较为薄弱、新材料创制和突破性品种严重缺乏、新品种的良种良法配套仍然不足等主要问题。建议要强化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进一步聚焦育种目标,加强协同攻关以提升育种水平,加强育种攻关项目年度绩效管理等。旨在为管理部门制定促进四川省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持续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贵刊1988年第5期发表的刘德民同志《文冠果的育种与栽培》一文,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准确。所谓“育种”,是利用遗传变异的规律,选育新品种和繁育良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