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水环境中的汞存在多种形态,其中甲基汞是环境中汞的一种最重要的存在形态,是唯一能在水生食物链中富集放大的形态,也是汞的各形态中毒性最强的一类污染物。沉积物作为水环境的重要成分,是汞富集的重要场所,也是环境中甲基汞生成的重要场所。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岸海域沉积物中汞的化学形态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沉积物中汞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大连湾沉积物中汞的赋存形态和生物可利用性,对大连湾表层沉积物中总汞(THg)和甲基汞(Me Hg)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并采用选择连续提取法对表层沉积物中汞的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沉积物中汞的赋存形态与甲基汞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连湾表层沉积物中总汞和甲基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5.1、0.71 ng/g,甲基汞占总汞的比例(甲基化率)为0.76%,与自然背景值相比,沉积物中总汞含量明显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大连湾表层沉积物中各赋存形态汞比例的平均值由小至大依次为水溶态汞(Hg-w)(3%)胃酸溶解态汞(Hg-h)(10%)硫化物结合态汞(Hg-s)(24%)有机结合态汞(Hg-o)(31%)强络合态汞(Hg-e)(32%),Hg-e、Hg-o和Hg-s为主要存在形态;沉积物中Hg-w、Hg-h和Hg-o与甲基化率呈正相关,显示Hg-w、Hg-h和Hg-o具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表明,采用选择连续提取法进行沉积物中汞赋存形态的研究,对了解沉积物中汞的生物可利用性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贵州草海沉积物汞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目前草海沉积物汞污染情况, 研究了不同水文季节(枯水期和丰水期)草海沉积物中汞的含量和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草海沉积物总汞(THg)浓度为762.7~1014.7 ng/g, 甲基汞(TMeHg)浓度为0.11~3.9 ng/g; 沉积物总汞高于天然沉积物汞浓度, 表明沉积物已经受到污染. 有机质的降解直接或间接影响总汞的分布; 沉积物甲基汞在丰水期大于枯水期, 有机质含量高的草海沉积物中甲基汞含量却不高, 主要与丰富的水生植物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三峡库区4个典型区域消落带分时段采集了3种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样品36个,对沉积物样品中汞的赋存 形态及生物可利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汞的污染程度较轻,沉积物中汞甲基化的速率和程度 处于较低的水平.7月份和9月份采集的库区消落带沉积物甲基汞(MeHg)的含量分别为0.128±0.028ng/g和 0.031±0.027ng/g.7月份MeHg∶THg的值为0.296±0.154%,9月份MeHg∶THg的值为0.069±0.081%,两 者相差近3倍.不同类型沉积物MeHg∶THg的值也存在差异,大小顺序总体表现为淹水沉积物,半淹水沉积物 和落干沉积物.7月份库区消落带沉积物中汞的赋存形态依次为强络合态(46.99%)、硫化物结合态(36.28%)、有 机及其他络合态(9.57%)、水溶态(4.49%)、胃酸溶态(2.67%).强络合态是7月份库区消落带沉积物中汞主要的 赋存形态.9月份库区消落带沉积物中汞的赋存形态依次为硫化物结合态(46.47%)、强络合态(34.73%)、有机及 其他络合态(14.18%)、胃酸溶态(2.40%)、水溶态(2.21%).硫化物结合态是9月份库区消落带沉积物中汞主要 的赋存形态.  相似文献   

5.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1%C、1.5%C、2%C)腐殖酸(HAs)活性组分(富里酸FA,胡敏酸HA)对含汞土壤中汞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HAs的添加可以显著降低土壤水溶态汞和交换态汞的含量,增加土壤碱溶态汞和有机结合态汞的含量,从而有效降低土壤汞的生物有效性,但不同腐殖酸浓度与组分对土壤汞形态转化的影响不一。与对照CK相比,不同浓度FA和HA作用下土壤水溶态汞和交换态汞在45 d内分别下降了6.28%~7.05%、13.25%~15.89%和7.32%~7.46%、14.26%~16.7%;而土壤碱溶态汞和有机结合态汞在45 d内分别上升了13.03%~16.24%、14.33%~17.27%和2.52%~8.67%、15.96%~19.16%。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分条件下汞在土壤中形态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求汞污染土壤的有效治理途径,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外源汞进入到土壤中的形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连续提取的方法进行汞形态分析,结果表明:水溶态汞含量在培养初期迅速下降,后来逐渐变慢并趋于平稳,在20%、70%的含水量处理下随培养时间的增加,水溶态汞含量的变化幅度分别为0.96-0.12mg·kg-1和1.09-0.05mg·kg-1;淹水处理下水溶态汞下降较快,变化幅度为0.77-0.02mg·kg-1.酸溶态汞含量在20%、70%含水量下随培养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变化幅度分别为0.94~1.18mg·kg-1和0.98-1.36mg·kg-1,而在淹水下含量逐渐降低,由原来的1.34mg kg-1减少到0.96mg·kg-1.碱溶态汞在30d内较快增加,而后趋于平衡,3种含水量处理下的变化幅度为1.28-2.23mg·kg-1、1.69-2.43mg·kg-1和1.76-2.25mg·kg-1.惰性汞随培养时间的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3种含水量处理下的变化幅度为3.47-5.70mg·kg-1、4.34-6.14mg·kg-1和4.53-6.47mg·kg-1.可见,外源汞进入土壤后的不同形态汞含量为惰性汞>碱溶态汞>酸溶态汞>水溶性汞,并且随时间的延长.后3种形态的汞逐渐向惰性汞转化.  相似文献   

7.
汞是一种全球性有毒污染物,其具有持久性及生物累积性特点,在自然条件下,汞通常都以无机形态存在,在生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无机汞可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甲基汞;水旱轮作是我国稻田的主要耕作模式,旱作季与水作季土壤汞微生物甲基化的生成与影响因素不同,水稻对甲基汞富集能力非常强,水稻植株内的甲基汞主要来源于稻田土壤,导致食用稻米成为汞污染区人群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径。为水旱轮作稻田旱作季土壤汞微生物甲基化的生产应用及同类研究提供参考,从水旱轮作稻田旱作季不同类型土壤汞微生物甲基化及土壤微生物汞甲基化的影响因素两大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集松花江上游夹皮沟金矿开采区附近河流的水和沉积物样品,研究了因金矿开采带来的汞和甲基汞污染的分布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域河流水中总汞含量的分布规律表现为河流上游高于下游,尤其是有金矿的河流,随距金矿距离加大而汞含量降低;沉积物却相反,距开采区距离较远的采样点呈现较高的总汞含量.水中汞和甲基汞含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夹皮沟河段,分别为0.86 μg·kg-1和4.14 ng·L-1;沉积物中汞和甲基汞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老金厂和二道沟河段,分别为9.00 mg· kg-1和4.02μg· kg-1.应用单因子指数法对水中汞和甲基汞污染进行评估可知:22.22%的河段呈现汞的重度污染,其余为中度污染,甲基汞均为重度污染;地累积指数法与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评价方法显示沉积物中的汞污染非常严重,存在很高的环境风险和生态风险,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用连续化学浸提法将施用了不同量氯化汞的盆栽土壤中的汞,按其形态分为水溶态及交换态、酸溶态、碱溶态、元素态、残渣态等五个组分,实验结果表明,氯化汞进入不同类型和质地的土壤后,一半以上转化为残渣态,而水溶态和交换态以及酸溶态的甲基态都很少,其他形态在土壤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不同的土壤中,各种形态汞的分布有所不同;但对同一种土壤来说,汞的形态分布顺序与施汞量无关。  相似文献   

10.
汞在兰州市多介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汞在兰州市多介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及成因,用金砂吸附及AMA254高级测汞仪测定了兰州市不同功能区大气、土壤和水体三介质中的总汞含量。结果表明,兰州市大气总汞浓度年平均值为28.62ng·m^-3,其中采暖期为48.48ng·m^-3,非采暖期为9.42ng·m^-3;兰州市土壤剖面汞含量的差异较大,表层汞含量高,最高峰值0.117mg·kg^-1,向下逐渐减少到土壤背景值;兰州市黄河水体中总汞浓度夏季高于冬季,夏季水体中汞以溶解态为主,冬季以颗粒态为主。由以上结果初步推论兰州市大气汞浓度显著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且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均对大气汞浓度有所贡献;土壤和大气汞浓度未达到污染水平:兰州市黄河水体中汞浓度绝大部分超过《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标准值。  相似文献   

11.
淮南市十涧湖中汞污染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十涧湖中汞的污染状况,分别对冬夏两季水体中不同形态汞的含量及底泥中总汞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了水体中不同形态汞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水体中汞污染的单因子评价及底泥中汞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夏季,颗粒态汞是水体中汞的主要存在形态,占总汞的56.9%;冬季,溶解态汞是水体中汞的主要存在形态,占总汞的59.82%;夏季,除水中颗粒态汞比冬季有所增加外,总汞、溶解态汞及活性汞的浓度均比冬季有所降低;冬夏两季水体中汞的污染指数Ii分别为0.921、0.765,均是潜在危害元素,但冬季水体中汞接近已造成危害的元素;底泥中汞的生态危害系数Er^i=11.76〈40,危害等级为I级,属于轻微的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2.
蔡曹盛  毛荣水  楼海生  沈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035-17036,17125
[目的]测定出口麦芽中痕量汞的含量。[方法]从2009年下半年中抽取11个批次的出口麦芽送检样品,用电热板加热消解样品.采用美国利曼的Hydra—AA型测汞仪测量出口麦芽中痕量汞的含量。[结果]在优化试验条件中,随机抽取的11份出口麦芽在100ml样品溶液中的汞含量为0.2μg/L左右,其相对标准偏差为4.49%,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2021μg/L,精密度为1.817%,加标回收率为96.0%~100.4%。[结论]该方法用于出口麦芽中汞含量的日常检测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土壤不同浓度汞污染对白菜生长的影响,以及白菜对土壤汞的吸收状况。结果表明:白菜生物量随土壤汞浓度的升高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白菜对汞的吸收基本随添加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白菜根对汞的吸收大于叶片。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体温计厂附近大气、土壤和园林植物受汞污染危害的情况,发现大气汞的污染与距离的关系式为y=0.01076-0.00151nx,土壤污染与距离的关系式为y=14456.3319·X-1.9103.研究指出园林土壤的含汞量为农业土壤的6倍.在汞污染源四周栽植常绿乔灌木是限制汞污染扩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青岛市贝类汞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青岛市贝类产品汞含量状况,分析其潜在健康风险。[方法]根据贝类的消费量并兼顾品种多样性的原则,在青岛市海产品批发市场共采集11种75份贝类样品,并分析其汞含量。[结果]青岛市贝类汞含量为0.001 3~1.291 4 mg/kg,平均含量0.071 8mg/kg,在采集的62份样品中有5份超过中国国家标准规定的海产品中总汞0.3 mg/kg(GB2762-1994)的限量值,超标率为8.1%。在经过检测的品种中,文蛤、缢蛏、魁蚶等品种平均含量较高,而杂色蛤仔含量则较低。与其他地区比较,青岛贝类汞含量是东营地区汞含量的37.1%,但比龙口高出1.85倍,也高于浙江及泉州地区贝类汞含量。[结论]我国胶州湾一带的海域已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汞污染,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改性生物炭对于汞污染地区植株生长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不同比例改性生物炭对于汞污染土壤绿豆生物量、汞含量、微量元素和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不施加改性生物炭(CK);施加0.67%土质量的改性生物炭(C-10);施加2.00%土质量的生物炭(C-30);施加3.33%土质量的改性生物炭(C-50)。结果表明:施加改性生物炭后绿豆各器官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C-30处理效果最佳,根、茎、叶、果实的干生物量增幅分别达到7.04%、40.86%、33.33%和52.76%;各器官汞含量显著降低,其中以C-50处理效果最佳,根、茎、叶、果实中的汞含量降幅分别达到74.34%、86.02%、70.66%和84.93%;C-30和C-50处理果实汞含量分别降低了83.56%与84.93%,远低于国标食品中总汞限量标准0.020mg·kg-1,达到可食用标准;C-30处理较为显著的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可食用部分的品质与微量元素含量;施加生物炭后叶片酶活性表现出低促高抑的趋势,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性均在C-30...  相似文献   

17.
淡水鱼体内汞含量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鱼类体内的汞含量。[方法]采集锦州市农贸市场销售的10种淡水鱼,10种淡水鱼的样品均为4个。洗净,晾干,捣碎后,进行样品的消化处理,采用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样品中汞含量。[结果]白鲢鱼、武昌鱼、鲶鱼、黑鱼、草鱼、鲤鱼、胖头鱼、罗非鱼、花鲢鱼、鲫鱼样品中汞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219、0.1850、.206、0.163、0.148、0.2290、.230、0.173、0.1630、.187 mg/kg。[结论]10种淡水鱼的汞含量平均值为0.230 mg/kg,均符合食品中有害元素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8.
杨立昌  乙引  张习敏  徐小蓉  刘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052-13053
[目的]探讨汞胁迫下外源Ca2+对蜈蚣草生物量和汞累积的影响。[方法]以蜈蚣草为材料,用含不同浓度汞(0、5、10mmol/L)和Ca2+(0.03、2.50、5.00mmol/L)的Hoagland营养液处理,测定各处理的生物量及汞与Ca2+含量。[结果]汞和Ca2+处理降低了蜈蚣草的生物量;Ca2+加速蜈蚣草对汞的吸收;汞抑制其对Ca2+的吸收。[结论]外源Ca2+可以加速蜈蚣草吸收环境中的汞。  相似文献   

19.
叶林  刘作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995-1996,2028
[目的]比较研究9种河流沿岸植物对砷、汞的积累作用。[方法]采集水口山浯水段9种常见植物,测定植物及植物根际土壤中砷、汞的质量分数。[结果]植物对砷、汞的吸收因植物种类、部位、金属类型以及距离污染源的远近而不同,重金属在植物体内分布的多少顺序为:根〉叶〉茎;植物根部砷、汞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816、0.742mg/kg,植物茎部砷、汞平均质量分数为0.891、0.056mg/kg,植物叶部砷、汞平均质量分数为2.314、0.196mg/kg;不同植物根部砷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为: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三棱草(Scirpus yagara)〉稗草(Echinchloa crusgalli)〉苍耳(Xanthium sibiricumPatr.)〉滨藜(Atriplex patens)〉辽东蒿〉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茎部砷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为:滨藜〉水蓼〉曼陀罗〉芦苇〉三棱草〉稗草〉辽东蒿〉苍耳〉鬼针草,叶部砷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为:水蓼〉滨藜〉鬼针草〉苍耳〉芦苇〉三棱草〉曼陀罗〉稗草〉辽东蒿;不同植物根部汞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为:三棱草〉曼陀罗〉滨藜〉稗草〉辽东蒿〉芦苇〉鬼针草〉苍耳〉水蓼,茎部汞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为:芦苇〉水蓼〉稗草〉曼陀罗〉鬼针草〉滨藜〉三棱草〉苍耳〉辽东蒿,叶部汞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为:水蓼〉芦苇〉鬼针草〉曼陀罗〉三棱草〉苍耳〉稗草〉滨藜〉辽东蒿。[结论]芦苇、滨藜、鬼针草、曼陀罗、苍叶对砷的吸收能力强,水蓼对汞的转运能力强。  相似文献   

20.
邵坚  刘俊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819-5821
通过阳离子壳聚糖对铅、汞离子的吸附试验和共吸附试验研究了阳离子壳聚糖对铅、汞离子吸附时间、温度、pH值等影响因素及由相关实验所得到的最佳吸附条件求得的吸附方程。结果表明,阳离子壳聚糖对汞、铅单独存在时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31、1.14mmol/g;阳离子壳聚糖对共存汞、铅离子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0.96、0.42 mmol/g,阳离子壳聚糖在汞、铅离子共存时优先吸附汞离子,且总吸附量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