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蚕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3个处理,对蚕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种植能加快蚕豆生育进程,比露地常规种植提旱7d;不同生育时期0~60cm土层含水量,全膜双垄沟播高于半膜、露地种植;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温度逐渐降低。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在株高、单株分枝数、结荚数、百粒重等方面明显高于半膜和露地种植,而每荚粒数略少于早春半膜和露地种植,早春全膜覆盖种植较早春半膜和露地种植增产分别为600.0和841.5kg/hm^2。增幅分别为13.4%和19.9%。  相似文献   

2.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效益与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3年不同覆膜方式效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0-20cm土壤温度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早春全膜双垄沟播〉播期全膜双垄沟播〉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半膜覆盖,0~20cm土壤含水量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早春全膜双垄沟播〉播期全膜双垄沟播〉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半膜覆盖,产量和效益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早春全膜双垄沟播〉播期全膜双垄沟播〉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半膜覆盖,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比常规半膜覆盖增产25%-30%,优势十分明显。通过玉米不同补灌时期试验、不同海拔玉米品种试验、玉米密度试验、玉米大垄中间套种其他作物示范。初步完善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对玉米的增产机理。[方法]试验设在甘肃省环县许旗村,供试品种为承单20号,共设5个处理,即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盖平铺穴播、半膜覆盖平铺穴播、常规半膜种植起垄覆膜、露地平播,研究5个处理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处理的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均高于全膜覆盖平铺穴播、半膜覆盖平铺穴播、常规半膜种植起垄覆膜和露地栽培处理,经济产量分别增产4.4%、22.4%、27.5%、46.3%,生物产量分别增产4.1%、22.0%、27.1%、46.7%。[结论]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增产效果明显,应在我国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旱作全膜双垄沟播对玉米苗期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旱地秋季全膜双垄春季沟播栽培技术对玉米苗期土壤含水量、水分空间分布状况及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较露地平作能显著提高玉米出苗率,与半膜平作和露地平作相比较,能显著提高玉米单株干质量和单株株高(P<0.05);全膜双垄沟播在播前0~5、5~10、10~30 cm土层的土壤平均含水量较...  相似文献   

5.
经多点试验研究证实: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及南部山区增产效果十分显著。3种全膜覆盖方式平均单产比秋季半膜覆盖增产19.97%,比播期常规半膜覆盖增产36.4%。全膜覆盖中以秋季全膜双垄覆盖增产最为显著,比早春全膜双垄沟播增产9.5%,比播期全膜双垄沟播增产18.16%,比秋季半膜覆盖增产30.42%,比早春半膜覆盖增产36.83%,比播期常规半膜覆盖增产48.29%。  相似文献   

6.
旱地全膜双垄沟种植对土壤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半干旱区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对土壤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种植降低了土壤温度的变异,对不同层次土壤均有增温效应;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可以促进玉米的出苗和成熟,产量比半膜平作增产26.76%。  相似文献   

7.
旱作区粮饲玉米不同覆膜栽培技术的试验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酒试20为供试作物,以露地栽培为对照,进行了常规半膜、半膜垄沟、半膜垄沟覆草、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是旱作区玉米栽培的最佳栽培技术,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能充分地利用天降水、土壤水、地表水,发挥出了用水、保水、蓄水、拦水、节水五大技术体系作用,可使玉米生育期提前13d~15d,农艺性状变优,产量较露地对照增加139.25%,增产率均高于其它覆膜方式,此项技术适应性较广,增产效果明显,可在旱作区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1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概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在地表起大小垄后,用地膜覆盖全田,在沟内播种作物的技术。该技术集"大小垄种植、地膜覆盖、垄沟种植"于一体,能够显著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能够大幅度提高旱作业区粮食产量。2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试用范围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适用于土壤墒情差和降水量较少的旱作农业区,以坡耕地增产效果明显。3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增产原理  相似文献   

9.
试验通过全膜双垄沟播覆盖种植与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研究对其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经秸秆还田后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表现为整株还田>秸秆粉碎>免耕留茬,秸秆还田后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但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后的土壤容重增大。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与温度的影响,在玉米生育前期经秸秆还田后的土壤温度与水分均显著低于对照,在玉米生育后期秸秆腐解后对土壤水分起到一个补偿效应。就玉米产量变化而言,表现为全膜覆膜+整株秸秆还田>全膜覆膜+秸秆粉碎还田>全膜双垄沟播>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露地种植,玉米全膜双垄沟播较露地种植增产达到显著水平,玉米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结合秸秆还田技术的栽培模式较单一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有增产的趋势,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有减产倾向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正在保护完好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旧膜上第二年种植蚕豆是武山县农业技术人员试验成功的一种蚕豆种植新模式,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群众乐于接受。为了了解掌握原膜二用种植与露地种植蚕豆在产量、生育期、生物特性等方面的差异,为扩大推广提供依据,特设立本试验。1试验设计选择地势平坦,肥力均匀,视野开阔,去年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垄沟正直均匀,底肥充足,地膜完好的地块。设露地和原膜二用种植两个处理。采取单排  相似文献   

11.
2010--2012年连续3年开展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条件下水分效益和品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泾源县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旱作节水技术具有明显的增加地温、提高土壤含水量和降水利用率等作用。筛选出泾源县北部温暖区主推玉米新品种长城706,适当搭配登海3672;中部湿润区推广长城706,搭配超玉1号;北部干旱区主推品种垦玉10号,适当搭配金穗10号的品种布局。该研究为旱作节水农业稳步发展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同覆膜模式的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结果表明,玉米播前至拔节期,秋季全膜双垄、顶凌全膜双垄和播前全膜双垄0-20cm土壤含水量较传统播前半膜平铺分别提高5.5-5.8%、4.5-4.7%和0-3.2%,1m土壤贮水量较播前半膜平铺分别增加48.4-51.7mm、36.4-38.8mm和0-25.6mm,正是由于秋季全膜双垄和顶凌全膜双垄前期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从而有效解决了玉米4-5月份因春旱无法播种、出苗的瓶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使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6.8%、平均达到70.2%,使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37.25kg/mm·hm2、平均达到32.10kg/mm·hm2,在旱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平均增产率为42.6%、平均增产量为2699.6kg/hm2。其中,秋季全膜双垄、顶凌全膜双垄和播前全膜双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48.2%、45.0%、34.5%,平均增产量分别为3057.8kg/hm2、2852.9kg/hm2、2187.9kg/hm2。  相似文献   

13.
在隆德海拔1 700 m地区,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选用品种以长城706较为适宜,农艺性状好,产量高.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中国西北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农艺技术要求,解决传统膜上播种机具作业所存在的挑膜、撕膜、穴孔错位等问题,研制了全膜双垄沟自走直插式玉米精量穴播机,为高性能膜上直插播种农机装备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依据直插播种作业原理,对样机结构组成、传动方案及关键作业部件进行分析;借助Step函数建立运动算例,对影响样机直插播种性能的盘形凸轮轮廓及所对应播种轨迹作分析研究,并进行田间播种试验。完成样机运动放大机构、直插成穴播种装置设计,获得盘形凸轮最大尺寸为182.719 mm,最小曲率半径为53.057 mm及相应Step控制函数;样机播种作业后穴孔错位率达0.43%,地膜采光面机械破损程度为45.5 mm·m-2。自走直插式玉米精量穴播机播种运动轨迹合理,直插成穴装置位于播种段与出土段的水平分速为零,能够实现对全膜双垄沟覆膜种床的自适应低损伤播种,符合膜上播种作业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5.
旱地籽瓜降水高效利用覆膜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分析比较了旱地籽瓜不同覆膜模式的水分利用机理。结果表明,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特别是秋季全膜覆盖垄上沟播和顶凌全膜覆盖垄上沟播,能显著增加播前和籽瓜生长前期土壤水分含量。籽瓜播前至伸蔓期,秋季全膜垄上沟播、顶凌全膜垄上沟播、播前全膜垄上沟播0~20 cm土壤含水量较对照播前半膜平铺分别提高4.1~5.4、3.1~4.4和0~2.8个百分点;1 m土壤贮水量较播前半膜平铺分别增加40.0~50.8、30.2~40.1和0~26.3 mm。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特别是秋季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和顶凌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籽瓜水分利用效率,秋季全膜垄上沟播、顶凌全膜垄上沟播和播前全膜垄上沟播降水利用率分别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18.9、14.2和6.2个百分点,籽瓜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2.51、1.66和1.42 kg/(mm.hm2),在旱地籽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与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平铺穴播、半膜平铺穴播相比,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旱作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方式增产幅度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极其显著地高于半膜双垄沟播技术、半膜双垄沟播明显高于半膜平铺穴播,不同覆膜时间增产幅度以秋季覆膜处理最高、顶凌覆膜次之、播前覆膜最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产幅度明显表现为:半干旱偏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偏旱区.三个旱作区秋季全膜双垄春季沟播玉米较对照播前半膜平铺穴播(下同)增产率分别为48.1%、39.6%和34.3%,顶凌全膜双垄春季沟播玉米较对照增产率分别为40.6%、35.0%和31.7%,播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较对照增产率分别为35.0%、30.3%和28.0%;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产量则表现为:半湿润偏早区明显高于半干旱区,半干旱区又明显高于半干旱偏旱区,特别是年降雨600mm的旱作区秋季、顶凌全膜双垄春季沟播玉米产量分别达到12375.0kg/hm~2、12192.0kg/hm~2,达到了旱作玉米超高产.  相似文献   

17.
旱地籽瓜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土壤温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籽瓜不同覆膜模式的土壤温度效应,结果表明,与其他覆膜模式相比,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特别是秋季和顶凌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能显著增加籽瓜生育前期土壤温度。籽瓜播种前至开花期,秋季全膜垄上沟播、顶凌全膜垄上沟播和播前全膜垄上沟播较播前半膜平铺0~20cm土壤平均温度分别增加2.8~5.4、2.4~4.5和0~2.7℃。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特别是秋季和顶凌全膜覆盖垄上沟播技术能显著增加籽瓜生育期总积温和平均积温,为籽瓜的增产和扩大种植区域创造了温度条件。秋季全膜垄上沟播、顶凌全膜垄上沟播和播前全膜垄上沟播籽瓜生育期总积温分别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527.1、454.1和258.0℃,平均积温分别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4.2、3.6、和2.0℃。与全膜平铺穴播和半膜平铺穴播相比,全膜覆盖垄上沟播籽瓜栽培技术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8.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甘肃省旱作农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了甘肃旱作农业存在的问题和传统地膜覆盖技术的不足,介绍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提出,阐述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旱作农业中的应用,并从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实现旱地农田降水高效利用等方面阐明了发展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重大意义,以期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和发展甘肃旱作农业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改良荒漠化退化草原的效果,以期为扩大该技术的应用领域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贮备。[方法]在宁夏盐池荒漠化退化草原中采用常规方法补播丛生禾本科牧草,并对其进行起垄覆黑膜、起垄覆透明膜、起垄不覆膜和不起垄不覆膜平播的4种保育处理,通过分析各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及其对补播苗生长的影响,寻找最优处理方式。[结果]从7月到11月起垄覆黑膜、起垄覆透明膜、起垄不覆膜和平播4个处理的土壤平均含水率分别为9.88%、9.24%、8.75%和8.13%,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补播牧草的成活率分别是96.2%、93.4%、45.6%和28.3%,覆膜相对不覆膜成活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以覆黑膜具有较大优势,其垄顶土壤含水率有"削峰填谷"的缓冲作用,覆黑膜土壤水分含量比平种提高了21.5%,且对于1m以下土壤的水分补充量也是最大的。覆膜虽然增加了费用,但从总体效益分析,利润高于不覆膜。[结论]该研究为起垄覆黑膜技术在荒漠化退化的草原补播改良中的推广应用奠定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朱建宁  彭文栋  张秀红  刘华  高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063-9066,9083
[目的]探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改良荒漠化退化草原的效果,以期为扩大该技术的应用领域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贮备。[方法]在宁夏盐池荒漠化退化草原中采用常规方法补播丛生禾本科牧草,并对其进行起垄覆黑膜、起垄覆透明膜、起垄不覆膜和不起垄不覆膜平播的4种保育处理,通过分析各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及其对补播苗生长的影响,寻找最优处理方式。[结果]从7月到11月起垄覆黑膜、起垄覆透明膜、起垄不覆膜和平播4个处理的土壤平均含水率分别为9.88%、9.24%、8.75%和8.13%,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补播牧草的成活率分别是96.2%、93.4%、45.6%和28.3%,覆膜相对不覆膜成活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以覆黑膜具有较大优势,其垄顶土壤含水率有"削峰填谷"的缓冲作用,覆黑膜土壤水分含量比平种提高了21.5%,且对于1 m以下土壤的水分补充量也是最大的。覆膜虽然增加了费用,但从总体效益分析,利润高于不覆膜。[结论]该研究为起垄覆黑膜技术在荒漠化退化的草原补播改良中的推广应用奠定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