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几年来,河蟹养殖发展迅速,尤其在稻田养蟹方面获得了稻蟹双丰收。本对稻田养蟹中田块的选择、蟹种的放养、投饵以及如何施肥和用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养蟹稻田水环境部分因子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设置了精养蟹、常规养蟹和不养蟹3种种养模式,并在稻田四周开挖环沟,研究不同种养模式和环沟对稻田水环境部分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稻田水质环境适宜河蟹生存,水体昼夜溶解氧均在2.0mg/L以上;稻田环沟上下层温差最高达7.6℃,环沟的存在有效地防止了高温对河蟹的危害.在稻蟹生长的中后期,养蟹稻田的溶解氧显著低于不养蟹稻...  相似文献   

3.
陈丽华 《农业与技术》2014,(11):178+182
稻田养蟹是利用稻田的空间资源、饵料资源,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既种稻又养蟹,稻蟹双收。大力发展稻田养蟹,充分利用稻田这一农业资源优势,实行立体开发,粮鱼互促,优势互补,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稳定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吉林省稻田健康养殖中华绒螯蟹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灌南县扎实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综合采取精准施肥、调整肥料使用结构、改变施肥方式、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等相关技术措施,探索形成一种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稻田养蟹技术模式。该文介绍了稻田养蟹的技术原理,详细阐述了配套的技术措施,分析了相关效益,确定该模式是综合效益较高的一种蟹稻高效复合种养综合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农作物耕种面积大。其中,水稻面积达80万hm~2之多。目前,稻田养蟹在吉林省已全面普及,如四平、白城、镇赉等地均进行了稻田养蟹,且该技术于2016年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各级领导和专家对这一养殖模式进行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基于此,文章介绍了吉林省稻田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旨在为养殖者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稻田养蟹效益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生 《新农业》2004,(6):38-38
稻田养蟹就是在同一块稻田地,在同一个季节,既种稻又养河蟹,是—项种养巧妙结合的童体模式。由于稻田施用优质腐熟农家肥和生物肥,喷洒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安全农药,因此减轻了农业污染,可使稻蟹在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共生互利,从而能获取稻丰蟹肥的良好效果。这项种养结合新技术,为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阿克泰防治养蟹稻田水稻害虫的效果与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田养蟹集水产养殖与粮食种植为一体,属高效益、多功能生产模式,是稻农增收的良好途径。但随着该生产模式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河蟹Eriocheirsinensis作为节肢动物,对农药敏感,而辽宁省水稻害虫发生危害严重,养蟹稻田不宜施用农药防治害虫,造成蟹收稻欠,蟹田害虫种群  相似文献   

8.
稻田养蟹是将养殖业和种植业科学结合,充分利用稻田土壤、水、生物等资源,达到高产、高效、立体开发利用的理想模式,可达到稻、蟹双获丰收的目的,是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养蟹稻田的选择一般应选择地势低洼,水源充足,灌排便利,不受污染,保水力强的田块。二、养蟹稻田的基本设施一般应以种水稻为主,稻蟹兼顾。为满足养蟹特殊条件的要求,使  相似文献   

9.
稻田养蟹是一块稻田在同一个生长季节里,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河蟹,这是一项悄然兴起的无风险,见效快,效益高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的模式.由于稻田施用优质腐熟农家肥和生物肥(少施或不施化肥),喷洒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安全农药(少喷或不喷普通农药),减轻了农业污染,则使稻、蟹在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可以共生互利,从而能够获取稻丰蟹肥,稻蟹双盈的效果.这项具有先进性的养殖实用技术,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稻田养蟹是根据水稻和河蟹共生的原理,将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结合起来的养殖模式。稻田养蟹不仅能改善土壤性质、增加肥力、减少农药的使用,还能提高水稻产量,增加经济效益。该养殖模式还需要积极开展稻蟹共作专用水稻品种的选育、健全养殖标准、扩大养殖规模、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工作,以促进稻田养蟹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古就有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并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朴素而丰富的经验,稻田养鸭就是其中一种特色鲜明、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其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今后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向、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旅游业发展的持续高涨等,中国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现了很多的困难,保护与利用工作形势十分严峻。本文通过对中山市南朗镇及大涌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稻田养鸭进行实地调研与问题分析,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促进其长久可持续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12.
稻蛙绿色种养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南方稻区及长江流域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本文采用产业调查,结合试验示范,介绍了稻蛙绿色种养模式的技术特点,如稻田改造、水稻种植、蛙苗繁育与投放和蛙类饲喂与管理等;分析了稻蛙绿色种养模式发展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总结了稻蛙绿色种养模式发展中存在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规模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重蛙轻稻、蛙药和饲料使用过量等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避免盲目发展,科学投饲和水肥调控以及模式升级,延长产业链等稻蛙绿色种养模式的发展策略,为稻蛙绿色种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水稻免耕养鱼田稻飞虱消长观察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通过田间观察试验证明,水稻免耕养鱼作为一种生态种养模式,能有效地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增加天敌数量,减轻稻飞虱的发生量,养鱼区与对照相比稻飞虱的数量减少30%左右,从而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  相似文献   

14.
苗族地区发展稻田生态渔业的思考:以黔东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其中,稻田养鱼是苗族水田农业的一项重要技术.介绍了苗族稻田养鱼的传统方式,苗族传统的稻田养鱼方式(平板式),产量低下,商品率低,依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总结传统生产方式,探索出稻-鱼-蔬(瓜)立体养殖的山区稻田生态渔业模式.稻田生态渔业示范效果:符合苗族的生产习惯,既可提高粮食产量,又能增加收入.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好方式.  相似文献   

15.
施用农肥对养蟹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农肥可提高养蟹田的水温、表土温和氧化还原电位,抑制还原物积累.这些生态因子的改变,可为河蟹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培育大蟹和防止蟹病发生.不同的农肥对不同的重金属污染物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针对具体养蟹田的污染物状况,可通过施用不同的农肥,来减轻对河蟹的污染.  相似文献   

16.
稻田养蟹"盘山模式"的水温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艳  江和文  于永清  周世新  孙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83-12485
[目的]研究稻田养蟹"盘山模式"的水温特征。[方法]利用稻田养蟹"盘山模式"中水田温度和气象监测资料,分析了该模式中不同深度的水温随天气变化的特征,同时结合试验基地2009年的河蟹和水稻的生产效益,讨论了水温变化给河蟹生态养殖带来的效益。[结果]盘山稻田养蟹模式无论在晴天或雨天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改良河蟹最重要的生存环境因子之一——水温,扩大了河蟹生存活动的垂直空间。[结论]为实现水稻增产、河蟹养成规格增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水稻有色打孔塑料薄膜棚式育秧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多年对各种颜色塑料薄膜打孔与无孔,棚架式和平铺式的水稻育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深蓝色打孔膜棚式育秧,其膜内温、湿效应较好,光质效应也好,秧床松软透气,有利于培育壮秧,促使水稻早熟、高产。此外,还能简化秧田管理,节省秧田用工,提高经济效益。这些资料对水稻育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在稻田中用网箱养殖的不同规格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对稻田中4种杂草和水稻的选择性及摄食情况。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对稻田杂草的摄食存在明显的选择性,对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var.sinensis的摄食量最大,对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和眼子菜Potamogeton franchetii的摄食量相对较少,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和水稻的摄食量最差。不同规格的中华绒螯蟹对杂草的摄食率有所不同,20-30 g的中华绒螯蟹对野慈姑的摄食率最高,与其它3种规格的中华绒螯蟹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0 g以上的中华绒螯蟹对鸭舌草和眼子菜的摄食率均最低,与其它规格的中华绒螯蟹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1-10 g的中华绒螯蟹对稗草和水稻的摄食率最高,与其它规格的中华绒螯蟹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稻田养蟹"盘山模式"的水温特征。[方法]利用稻田养蟹"盘山模式"中水田温度和气象监测资料,分析了该模式中不同深度的水温随天气变化的特征,同时结合试验基地2009年的河蟹和水稻的生产效益,讨论了水温变化给河蟹生态养殖带来的效益。[结果]盘山模式无论在晴天或雨天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改良河蟹最重要的生存环境因子之一——水温,扩大了河蟹生存活动的垂直空间。[结论]为实现水稻增产、河蟹养成规格增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省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食品结构的变化,山区、半山区人民迫切要求吃大米.但是,这些地方水利条件较差,水稻旱种能否成为节水种稻新技术?利用地膜覆盖旱种水稻能否获得增产?1982年作者开始进行杂交水稻旱种地膜覆盖育苗效果的研究.试验结果得出:地膜覆盖育苗可以改变杂交水稻旱种的土壤环境条件,促进杂交水稻的生长发育,获得早熟增产效果.杂交水稻旱种地膜覆盖育苗是增温、保水、早熟、增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