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黄兴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290-16292
城市本位的城乡统筹加速了农村文化生活形态的嬗变,并招致了诸多负面问题,如引发了农民文化生活消费主义、剥夺了农民文化生活的乡土性、加速了农民公共文化生活的式微等。但城市不应该完全退出农村文化生活的建构领域,其前提是重视农民和农村的需要。农村文化生活形态重塑的内部动力主要在于农民活力的激发,要植根于农村文化传统,通过小渠道教育,依靠村民委员会和农民积极分子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状态总的来讲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是,一些低级的,不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少数农民中也还有一定市场。究其原因主要是设施建设不到位,市场管理不完善和产品供给不足;因此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既要开拓筹资渠道,加强市场管理,还要丰富农民精神文化消费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关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七级镇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客观真实地了解和反映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及需求,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调查如下。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综合研究法,分析了构筑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挑战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构筑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可以培植乡村文化产业拓展新型业态、激活农民精神力量提供人才保障、弘扬生态理念建设美丽乡村,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经济基础薄弱、制度结构松散、价值观念滞后、人才队伍短缺、文化市场培育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夯实物质基础发展乡村产业经济、加强制度建设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弘扬核心价值观激发农民主体动力、优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团队建设、培育文化市场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等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实现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通过对金华农民精神生活现状的调查,发现其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精神世界空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重视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对策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6.
浅议如何加快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步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图书馆事业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与作用 随着农民在经济上脱贫,必然要求在文化上脱贫;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必然要求精神生活的富裕。虽然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众多,但图书仍因其知识面广、阅读方便、可自由选择等特点仍被广大农村读者所青睐。农村的读者群越来越大。其中,有逐年毕业的一茬又一茬有文化的新农民。他们离开了学校,但又步人了人生的第二课堂。他们希望学习新知识,需要“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0):216-217
农村文化生活是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基础设施得到相应的改善,人民群众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要建设新农村,文化必须先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8.
江苏苏南地区农民集中居住走在全国的前列,集中居住后出现的问题也是早发性的,其生活形态的变化表现为:收入虽然提高了,但开支方面上升幅度更大,并表现为生活方式的不适应。究其原因,土地流转过程中缺乏农民权益的保护机制,集中居住房无产权等制度问题,是影响集中居住农民生活形态的有形之手,文化适应是个漫长的过程,社区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造成了农民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为此,要完善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收益、集中居住房的产权等制度,保障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文化适应的引导,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农民的闲暇生活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村的闲暇生活以娱乐消遣型活动为主,学习发展型、公共娱乐型活动较少。农村闲暇生活缺乏引导,闲暇活动异化特征明显。应整合农村传统文化资源、重塑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同时应对农民闲暇生活给予积极引导,渗入积极健康的现代化元素。  相似文献   

10.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我国乡村地区还存在着乡村文化产业薄弱、乡村人才队伍紧缺、乡村文化主体缺位以及组织引导力量不强等问题,使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还存在一些风险挑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健全乡村地区人才队伍、坚持乡村人民主体地位、加强基层组织文化引领,对于丰富农民精神世界,提高精神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荆州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年龄、收入、文化程度等变量对农民闲暇时间消遣方式的影响,提出从新农村文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修建农村闲暇设施等方面构建文明的闲暇消遣方式,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提升老年农民精神养老水平是推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通过对皖北二村及村中养老院中老人的深度访谈发现,老年农民精神支持多元但不足、精神文化活动较为单一、精神养老政策主观满意度高、精神需求分层化,同时老人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无用感。此外,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老人精神养老状况没有显著差异,而养老机构是独居、患病、失能老人的有益保障。因此,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要提升老年农民精神养老水平,需要增强老年农民精神支持力度、丰富老年农民精神文化活动、帮助老年农民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引导农村养老机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上海浦东郊区为例研究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的现状,分析了城市化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了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生活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快速城市化地区政府应进一步在征用地、就业、社会保障和财政等方面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保障水平的政策和措施,以期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完善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4.
<正> 为了进一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乐的文化生活需求,扭转山区农村文化贫血的落后局面,我们保康县两峪乡在集镇和一些条件较好的村组,依托能人建起了农村科技文化书屋。但据笔者跟踪调查,农民群众对此反映冷淡。农村科技文化书屋的主人也对农村科技文化  相似文献   

15.
洪磊 《农业考古》2012,(3):352-354
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民风民俗,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容和形式特征,它分为农耕物质文化和农耕精神文化等不同的层面。农耕物质文化即物质形态、观赏作物、耕作方式、耕作技术、生  相似文献   

16.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农民是我国劳动者中最大的群体。农民数量大、农民的科学素质低和就业技能差.是障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不仅仅是修起宽敞的道路。建起漂亮的楼房,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培养新型农民.有序地减少农民。只有农民群众的科学素质和就业技能提高了。人人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则。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然而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后溪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笔者通过对村民的文化生活调查,分析了当前农民文化生活的现状,并就现阶段农民文化生活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对高青县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水平,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内在需要,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要求,对于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高青县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出发,探求广大农民精神文化诉求,针对当前农民精神文化出现的不和谐因素,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对策,对进一步提升农民精神文化水平质量,促进农村精神文明更快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锦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877-1878
明清时期,江西农村生活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黜俭崇奢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农村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性消费方面。其原因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但明清时期江西地区出现的农民弃农经商的现象无疑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给我国农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展示了美好广阔的前景。本刊记者带着对新农村建设的热盼,走访了宁夏、湖北、山东、四川、重庆等地的农村……在采访中我们欣喜地看到: 2006年来,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农、强农、惠农政策已经形成共识和合力,并逐步改变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千千万万农民群众也在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无论是科学种地、开展多种经营,还是外出经商、务工,从事第三产业,都大大拓展了生活空间;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推动了农民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向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转变,蕴育着农民的乐观、自信、自豪;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农民群众;村民道德评议会、“富、学、美、乐”四进农家活动、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等等,让农民群众求知求乐、崇善爱美、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不断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