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黄河源区重要的水涵养区和草牧业生产基地,甘肃省玛曲县天然草原对涵养水源、保护黄河源区生态安全、确保当地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植被盖度不仅是草原生态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草地生产力评价的重要依据。为了解牧草生长期草原植被盖度及动态变化,将遥感与地面调查相结合,选择像元二分模型对牧草生长期玛曲县草地植被盖度及变化进行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6—8月植被平均盖度7月最高(75.63%),较6月高4.27个百分点,8月较7月低8.54个百分点;植被平均盖度依低地、高寒、山地草甸和高寒草原的顺序升高,均以7月最高(分别为75.63%、75.30%、79.57%和82.09%),8月最低(分别为65.92%、67.16%、67.00%和71.78%);6、7月植被平均盖度以Ⅰ级草地为主,分别占全县草地面积的61.03%和66.95%,其次为Ⅱ级草地,分别占25.21%和29.97%,8月平均盖度以Ⅱ级草地为主,占64.67%,其次为Ⅰ级,占26.96%,相比7月盖度级别较高;6、7月低地、高寒、山地草甸和高寒草原植被盖度均以Ⅰ级盖度草地为主,6月低地、高寒、山地草甸和高寒草原植被Ⅰ级盖度草地分别占45.67%、62.88%、62.95%和77.16%,7月分别占58.72%、66.53%、85.67%和96.03%;8月低地、高寒和山地草甸均以Ⅱ级草地占比最大,分别为78.93%、63.07%和70.89%,而高寒草原Ⅰ级占比达60.34%。分乡镇草地植被盖度变化趋势与全县一致。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牧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6%。拥有天然草原0.365亿hm2(可利用草原面积0.316亿hm2,其中冬春草原0.159亿hm2,夏秋草原0.157亿hm2),主要分布在青南牧区、环青海湖及柴达木盆地。草原类型以高寒草原、山地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等9个草地类型、7个亚类为主,其中高寒草甸占有较高比例,面积0.240亿hm2,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68%。1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推进畜牧业持续发展、促进牧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是实现牧区和谐稳定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草地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天然草地面积696.9万公顷,依据中国草地类型分类系统,可分为温性草原类、高寒草原类、温性荒漠类、高寒荒漠类、低地草甸类、山地草甸类、高寒草甸类及沼泽类等8类、38个草地型。主要由于水分、热量条件的变化,导致柴达木盆地草地类型在东半部以温性草原类为主,西半部以温性荒漠类为主。受地形地貌特征及海拔高度的影响,草地类型垂直分布格局明显,从盆地中心至边缘呈现沼泽类、低地草甸类、山地草甸类、温性荒漠类或温性草原类、高寒草原类、高寒草甸类或高寒荒漠类。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都兰县天然草地资源生产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青海省都兰县天然草地面积212.65万hm2,有荒漠草原类、山地草原类、高寒草原类、草原化荒漠类、干荒漠类、山地荒漠类、高寒草甸类、山地草甸类、沼泽类、高寒沼泽类、灌丛草甸类、疏林类草地12类。各类草地在全县的分布、面积和生产力各不相同:高寒草原类面积最大,为75.25万hm2,而山地草甸类面积最小,仅为273hm2;高寒沼泽类年生物量最高,平均产可食鲜草10791kg/hm2,高寒草原类年生物量最低,平均产可食鲜草1945kg/hm2。全县可利用草地155.42万hm2,可载畜140.94万个羊单位。  相似文献   

5.
吐鲁番地区天然草场毛面积为76.86万hm2,可利用面积69.23万hm2,草场类型复杂、种类繁多,根据盆地所处的自然条件和植被分布特点,可将盆地的草场类型分为7个大类,分别是低地盐化草甸草场、山地荒漠草场、山地荒漠草原草场、山地草原草场、山地草甸草原草场、高寒草甸草场,这些草场是吐鲁番地区草原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也是畜牧业发展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利用MOD17A3 NPP和气象数据对甘肃省天然草原2000—2019年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进行动态监测,并利用趋势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研究近20年草地NPP时空变化规律与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近20年,甘肃省草地NPP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速达4.72 gC·m-2·a-1·(10a)-1,草地NPP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20年间草地NPP呈显著增加趋势的面积占甘肃省草地的75.70%,主要分布在陇中黄土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大部以及陇南山地;草地NPP变异系数小于0.15的面积仅占40.31%,以山地草甸、低地草甸和高寒草甸为主,草地NPP整体呈现高波动性;草地NPP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高,温性草原NPP对降水量的响应最敏感,温性荒漠草原次之,高寒草原对降水响应最低。综上所述,甘肃省草地NPP呈现增长趋势但稳定性低,对降水量的响应强于气温,生态工程对草地NPP具有促进作用,需长期实施。  相似文献   

7.
基于遥感(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即3S技术,应用面向对象的自动分类与人机交互分类结合判读方式,以SPOT、TM影像为背景,结合地面调查样地及历史资料,准确获得岗巴县草原类型空间分布现状图件及统计数据。根据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岗巴县草原总面积为365222.89hm2,占岗巴县国土面积86.94%。该县草原类型共划分4个草原大类、6个草原亚类、21个草原型。各类草原类型面积最大为高寒草原类,占总草原面积58.66%;其次是高寒草甸类,占38.61%;第三位是高寒草甸草原类占2.56%;低地草甸类面积最少,占0.18%。该县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面积为3809.91hm2,占该县草原面积的46.36%,其中草原退化面积31.44%;草原沙化占12.96%;草原盐渍化占1.96%。草原畜牧业是该县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科技与政策支持是恢复草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新疆昌吉州草地生产力2006~2010年5年监测结果显示:各草地类型植被不同程度退化。植物种类减少,草群结构单一,优势种出现频率很低,一年生和短命植物比例增加,中山带毒害草(醉马草)大量出现;草层高度不同程度下降。除山地草甸外,高寒草甸、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层高度下降明显,下降幅度都超过了10%;植被覆盖度降低。除荒漠外高寒草甸、山地草甸、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和低地草甸下降明显,下降幅度都超过了10%;草地生产力不同程度下降,在2009~2010年草地生产力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9.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地下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植被以高寒草原、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和山地荒漠草原等类型为主,对这五类天然草地地下生物量及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五类草地的地下生物量除山地草原、山地草甸草原和高寒草原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类草地间差异显著(P<0.05),均呈“T”形分布,且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呈指数形式递减;地下生物量季节变化在高寒草原表现为“W”型变化规律,其他各类草地均呈“N”型变化规律,且随土层深度的加深依次减小;地下净生产量大小依次为山地草甸(546.84 g/m2)>山地草甸草原(410.76 g/m2)>山地草原(358.12 g/m2)>高寒草原(301.33 g/m2)>山地荒漠草原(81.68 g/m2),地下生物量的周转值均在45%以上;五类草地地下生物量与水热因子的关系为负相关关系,但均没有达到显著相关水平(P>0.05)(除山地荒漠草原外), 但在水热条件较好的7-8月份,五类草地地下生物量与水热因子的相关性(正相关或负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而在其他月份,不同类型草地地下生物量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借助3S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平台,以陆地卫星的TM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地面样地和路线调查,参考相关专业图件和知识,完成了凉州区天然草地类型划分、植被指数提取、草地产草量估产模型构建及产量估测。将凉州区天然草原划分为5个草原类,包括温性草原类6.80万hm2(占60.55%)、高寒灌丛草甸类0.28万hm2(占2.50%)、温性荒漠化草原类2.11万hm2(占18.83%)、温性荒漠类1.63万hm2(占14.53%)和低平地草甸类0.40万hm2(占3.59%),全县各类草地理论载畜量3.10万羊单位。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凉州区天然草原面积仅减少了0.60万hm2,天然草地承载力却降低了44.20%,由20年前的每2.02hm2饲养1个羊单位变为现在的3.62hm2饲养1个羊单位。  相似文献   

11.
谭仲明 《草业科学》1993,10(2):34-37
洛隆县的草地资源在藏东南地区具有代表性,在该县经济中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综合治理温性干草原并合理利用其资源,保护性利用山地草甸,合理利用高寒草甸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对黄河源头区天然草场中的高寒草原、高寒灌丛、高寒沼泽与水生植被、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高山垫状植被、高山冰缘和流石坡稀疏植被等主要草场植被类型的分布范围、群落结构和组成及其年轻性、脆弱性、敏感性、原始性、典型性等特点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了对黄河源区天然草场植被保护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岷江上游地区的草地资源与畜牧业发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岷江上游地区天然草地的主要类型和分布进行了归纳分析 ,共分十个类型 ,其中高山草甸草地和亚高山草甸草地所占面积最大 ,占草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 5 4 8%和 1 7 2 %。这些草地植被对维持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各县天然草地的面积和草地畜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基本上表现了从高海拔到低海拔变化的趋势。针对当前草地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采用1982-2012年的多源遥感数据,结合像元二分模型,分析了三江源保护区不同时期代表性河流源区不同类型草地的植被覆盖度及其动态,并研究了草地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三江源草地覆盖度整体上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特征,全区草地平均植被覆盖度为48.73%,黄河源草地覆盖度最高(65.45%),长江源最低(4.25%),草甸、高山亚高山草甸、平原草原、高山亚高山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平均植被覆盖度分别为59.86%、57.390%、39.50%、33.70%和14.13%;31年间全区草地覆盖度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每年0.230%,黄河源区的增长速度最快(每年0.27%);整体而言,低温比干旱对三江源草地覆盖度增长的限制作用更强,草甸、高山亚高山草甸和平原草原受气温影响较大,高山亚高山草原和荒漠草原受降水影响较大,在月尺度上草地覆盖度对气温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效应,而对降水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三江源保护区成立(2001年)后,草地覆盖度的增长速度和增长面积都有所提升,全区草地覆盖度对气温的敏感度有所升高,黄河源草地覆盖度对降水的敏感度有明显下降.生态工程和草地保护措施整体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局部草地覆盖度下降趋势有所加剧,以荒漠草原最为突出,应在今后的保护工作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将3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通过决策树分类、像元二分模型和二元回归模型,分别对古浪县草原资源、温性草原植被覆盖及其生产力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古浪县总草原面积22.41万hm~2,其中高寒草甸、山地草甸、温性草原、温性荒漠和温性荒漠草原分别占1.68%、1.66%、32.55%、24.02%和40.08%;正常年景古浪县温性草原以20%FVC40%植被盖度为主,近10年温性草原FVC出现逐步改善的趋势;温性草原平均鲜草产量为1 042.70kg/hm~2,以500~1 000kg/hm~2产量草原所占面积较大,占温性草原总面积的50.01%,其次为1 000~500kg/hm~2草地,占41.87%,全县7.29万hm~2温性草原总鲜草产量7.61万t,可承载3.65万个羊单位。  相似文献   

16.
王静  郭铌  韩天虎  孙斌 《草业科学》2008,25(12):35-40
以甘肃省玛曲县和安西县为例,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角度探讨了退牧还草工程生态效益。结果表明,玛曲县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禁牧区和休牧区较非工程区食物生产价值分别增加44.24和266.84元/hm2,总价值分别增加了610.5和3 682.4元/hm2;沼泽草甸类草地禁牧区和休牧区较非工程区食物生产价值分别增加了152.85和63.13元/hm2,总价值分别增加了2 172.0和897.1元/hm2。安西县低地盐生草甸草地禁牧区较非工程区食物生产价值增加了16.25元/hm2,总价值增加了176.5元/hm2;温性荒漠类草地禁牧区较非工程区食物生产价值增加了7.75元/hm2,总价值增加了170.5元/hm2。如果在玛曲县草地全部采取禁牧措施,生态效益将达到5.4亿元,采取休牧措施,生态效益将达到31.4亿元;安西县草地全部采取禁牧措施,生态效益将达到0.49亿元。  相似文献   

17.
以玛曲县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该区不同沙化程度草地的土壤物理性质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寒草地沙化进程中,存在着土壤机械组成不断变粗、土壤容重不同程度增加而孔隙度相应减小的变化趋势。在0~20cm层,植被盖度<50%的中度沙化草地和植被盖度<10%的极重度沙化草地与植被盖度>80%的天然草地相比,土壤中砂粒含量分别提高10.7%和15.2%,土壤容重分别增加9.3%和12.4%,土壤孔隙度分别减小10.4%和13.9%;随沙化程度的加剧,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层次也有所加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