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混农林业在云南山区具有悠久的实践历史,通过介绍和评述澜沧江流域实践的主要混农林业类型,分析总结社区村民在发展混农林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联合国一项标志性工程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认可而备受各国和学界关注。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播理念一致,且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有鉴于此,本文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现存的受众认知不强、教育普及度不高等问题,在总结学术研究诸多进展基础上,拟建立契合农业文化遗产自身特点的三类活态保护与传承模式:多元化分众化传播模式、传受互动的传播模式、激励受众参与的传播模式,以积极回应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以期从传播视阈下,探索能成功地融合多路径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进而不断完善其活态保护与传承的体系。  相似文献   

3.
植物检疫是指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的手段,防止危险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农林业的安全,促进贸易发展的措施。植物检疫能防止为害植物的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保护农业、林业生产安全。本文重点对植物检疫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对办法。  相似文献   

4.
苏建兰  林诗文  刘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633-2636,2722
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及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阐述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导入生态农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2点必要性:一是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形势的需要;二是为了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研究了生态农林业循环经济的具体特性、现有基础及面临的阻力。介绍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导入生态农林业循环经济模式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探讨了构建生态农林业循环发展模式所需要的支撑体系,包括完善的政府职能和监管机制、营销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生态农林业循环经济市场体系和人力资源等。以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为例,分析了华坪县创建的"919"生态农林业循环经济模式及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传播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以安徽农业文化遗产为考察中心,通过清博指数官网查得,安徽农业文化遗产已开始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但传播中存在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参差不齐、缺专业化程度高的传播平台,农业文化遗产传播保护的内容不突出,传播形式和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究其原因,与安徽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不高、缺专业化的编辑制作运营人员有关。为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建议应建立以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为主题的专业化新媒体平台,提高新媒体平台编辑制作与运营水平。  相似文献   

6.
都市农林业是在城市及周边地区,依托城市资源集聚优势,服务城市发展的现代农林业。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都市农林业的发展将成为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都市农林业相关理论的研究,明确了都市农林业的基本概念及范围要求;通过对国内外都市农林业理论研究进展的论述,探究了都市农林业规划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临沂市都市农林业的发展现状的考察,总结了临沂市都市农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临沂市都市农林业中心城市、近郊、远郊3个圈层,蔬菜种植、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物流会展、生态景观、休闲观光六大功能区的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暖,降雨充沛,适宜许多入侵植物生长。河南省主要植物入侵种包括空心莲子草、水葫芦、菟丝子、毒麦等,这些植物入侵种主要危害有:影响农林业生产、传播疾病、污染水源、阻塞交通、影响市容等,本文分别对各主要入侵植物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马萧  张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36-938
随着GIAHS项目的开展,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起步并发展起来。采用旅游方式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和前沿。该研究以中国唯一的全球农业文化遗产试点为例展开论述,从旅游社会学的角度探讨采用发展旅游的方式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原因、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转变保护理念、调整旅游模式、注重社区参与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林业发展迅速。科学技术的革新,农业生产技术也日趋成熟,在农林业生产中,已经开始广泛的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基于此,主要分析了赤霉酸的剂型分析及其在农林业中的作用,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刘畅  魏晶  张川  余建新 《现代农业科技》2013,(1):196-197,202
通过分析国内外农林业集水技术的应用与研究现状,以提高雨水与地表径流的利用率为目的,较详细地阐述了应用于农林业集水技术的理论。在介绍国内外的集水技术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组成一套完整的集水技术的各个主要部分出发,总结了国内外集水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分析了其在农林业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集水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以期为农林业集水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未来十年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重庆武陵山片区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今后的发展对策,是改变武陵山片区贫穷面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建议:①加强申报传统名优特产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②尽快建立各种国家地理标志特产的国家质量标准;③鼓励使用各种地理标志专用标志;④加强传统特产的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⑤实施传统特产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文化遗产的多重保护;⑥发展与繁荣传统特产相关的文化产业;⑦加强地理标志特产的农村扶贫开发。完成这7个方面的改进工作,重庆武陵山片区的面貌将换新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当前非遗数字资源开发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开发主体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开发方式难以兼顾用户需求和活态化发展,投入成本与产出难以平衡,影响后续开发成果。将NFT技术应用于非遗数字资源的开发中,能够更好实现非遗的传播与传承。[方法/过程]通过网络调查和文献调研,归纳、分析了非遗数字资源开发的深层问题,介绍了NFT关键技术,对其应用于非遗数字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依据非遗数字资源的特点提出了基于NFT的开发架构,并对应用流程和实施策略进行阐述。[结果/结论]将NFT技术迁移到非遗数字资源开发中,构建基于NFT的非遗数字资源开发模式,在保证知识产权的同时实现了可溯源开发,为非遗数字资源的传播传承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3.
湖北武陵山区地理标志产品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湖北省武陵山民族地区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了该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不足之处,并探讨今后的发展对策,并建议:申报"芭蕉侗族恩施玉露茶叶文化系统"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试点;完善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系统;实施传统特产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文化遗产的多重保护;领街申报绿茶技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传统特产的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与繁荣传统特产相关的文化产业;加强药材传统炮制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重点论述了地方高校二级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和建设的基本途径。提出了不仅要加强体制建设、人才建设,更要大力加强网络型信息资源、特色文献建设,同时也应补充必要的虚拟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5.
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介绍了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探讨其发展对策,并建议该市:(1)收集与整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2)着重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领衔申报砖茶技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实现传统特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双重保护;(5)重点建设通城县麦市镇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6)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7)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双重保护;(8)建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产业;(9)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  相似文献   

16.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与数字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建设问题是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保障性因素。文章拟结合中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人才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相关成因,探讨提出如多渠道培训方式、用户满意度测试等人才培养措施,以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以云南红河元阳哈尼梯田为研究对象,从景观基因角度,调查红河地区哈尼梯田的保护现状。对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参照景观基因挖掘原则提取农业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将其分为农业生产、农耕生活和农业生态文化三大类;并通过景观基因图谱构建、数字化表达形式的归纳和示例展示,提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与数字化结合保护建议,以有效推进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持和传承,为景观基因的数字化传播和开发新旅游产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对咸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调研,分析了咸宁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探讨了其发展对策,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8点建议:(1)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世界文化遗产;(2)加强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3)重点建设通城县麦市镇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4)建立通城药姑山瑶族汉族生态博物馆;(5)加强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6)发展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产业;(7)开发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旅游资源;(8)联合岳阳、九江,"小三角"携手保护与开发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我国黄茶的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茶是六大基本茶类之一,为我国独有、较古老的茶类。本文介绍了我国黄茶的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系统、加强国家级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品牌类文化遗产、申报中国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5点促进黄茶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