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羊痘的防治     
羊痘是由病毒引起的热性和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其主要特征是在皮肤和黏膜上出现特异性痘疹。1症状幼羊比成年羊易感,发病的潜伏期为6~8d。羊病初体温达41℃~42℃,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眼肿流泪、鼻腔有黏液;2~3d后,在无毛和少毛部位发生红疹,体温下降,红疹逐渐变为丘疹;再经过2~3d后,在丘疹内积蓄黄色浆液(入水泡期),中心凹陷形成水泡(痘脐),而周围皮肤充血;再经过3~4d后,水泡逐渐变成脓疱(进入脓疱期),体温又上升;2~3d后,脓疱顶端陷落,变成褐色的疱痂(进入结痂期);4~6d后,痂皮脱落(至落屑期),遗留斑痕。以上病程大…  相似文献   

2.
1 临床症状发痘前体温升高到 41~ 42℃ ,精神不振 ,食欲减少 ,眼肿流泪 ,从鼻孔流出脓性鼻漏 ,脉搏呼吸加快 ,经 1~ 3d开始发痘。发痘时在眼周围、唇、鼻、乳房和尾内侧无毛可少毛部位出现丘疹和痘疹。开始为红斑 ,1~ 2 d后形成丘疹 ,突出皮肤表面 ,随后丘疹逐渐增大 ,变成灰白色或淡红色水疱 ,内含清亮的浆液 ,此时体温下降 ,若无继发感染 ,水疱液渐变混浊而成脓疱 ,几天内脓疱破裂 ,形成棕色痂块 ,脱落遗留一个红斑而痊愈。若继发化脓菌感染 ,对其不及时治疗 ,可引起败血死亡。2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典型病程和特异皮肤病灶确诊为羊痘…  相似文献   

3.
羊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病初,病羊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升高,鼻、眼、尾内侧和嘴唇、阴门及乳头等处出现小红点,并迅速形成直径3~5 mm的硬圆丘疹.经6 d左右,丘疹增大,形成水疱.水疱经2~5 d后变成脓疱,一般持续2 d左右.最后脓疱干涸,变成黑褐色痂皮.绵羊痘是各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一旦发病,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羊只传染性脓疱病主要危害1岁以内的山羊,尤其是3-6月龄的羔羊发病率最高,常呈流行性发生,成年羊多为散发。 发病症状 该病临床上分为唇形、蹄型和外阴型,有时可见混合型感染。唇形病羊,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逐渐变为丘疹或小结节,继而形成水疱或脓疱,破溃后,形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若为良性经过时,硬痂逐渐扩大、加厚、干燥,1~2周内痂皮脱落而恢复正常;蹄型病羊,常在蹄、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出现水疱或脓疱,破溃后,形成由脓疱覆盖的溃疡;外阴型母羊,表现为阴道流出黏性或脓性分泌物,阴唇肿胀并有溃疡,乳房和乳头上出现脓疱、烂斑和痂垢,公羊表现为阴茎肿胀并有小脓疱和溃疡。  相似文献   

5.
羊传染性脓疱病又称羊传染性脓疱性皮炎(Conta-giousPustulardermetitis),俗称羊口疮(Orf),是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接触性传染病。以在患羊口唇等处黏膜和皮肤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为特征,羔羊多群发。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又称红眼病,是一种可能由多种病因所致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病羊以角膜、结膜充血、怕光、流泪、眼睑肿胀、角膜溃疡为特征。1发病情况某羊场于2003年4月引进60只2~3月龄奶山羊,羊引入后第3天开始发病,一周后羊口疮发病率达63%,其中死亡3只,其余经过15~20天治疗陆续痊愈。羊红眼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本场每年发生由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羊传染性脓疱病 ,俗称羊口疮。笔者结合多年的观察和治疗经验 ,现将防治情况报告如下。1 流行情况本病多发于 4~ 6月份青黄换草季节 ,秋季也偶有发生。感染期有早有晚 ,相隔时间最长的可达一个月。绝大多数感染羔羊 ,羔羊的发病率达 98%以上 ,成年已痊愈的原发病羊未见有发病。潜伏期 4~ 7d。病程 1 0~ 2 0d。2 临床症状病初于唇部出现红色斑点 ,后沿唇边缘逐渐蔓延至口鼻部 ,严重时可于齿龈、硬腭、舌等处出现。很快转变为结节状丘疹 ,再形成水疱、脓疱。脓疱破裂后 ,形成褐色的硬痂 ,高…  相似文献   

7.
羊传染性脓疱又称羊传染性脓疱性皮炎,俗称羊口疮,是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接触性的传染病。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又称红眼病,是一种可能有多种病因所致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一)临床症状 以上两种病并发时,病羊精神不振,采食量减少,呆立墙角,在外貌特征上,首先表现为在唇、口角、鼻或眼睑等部位的皮肤上出现小而散的红斑,2~3天后形成米粒大小的结节,继而成为水泡和脓疱,脓疱破溃后形成黄色或棕色的硬痂,牢固地附着在真皮层的红色乳头状增生物上,轻的病例,这种痂垢逐渐扩大、增厚、干燥,1~2周内脱落而恢复正常;严重病例,…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海晏县某公社在10,308只9月龄杂种羊群中爆发了传染性脓疱症,共发病7,106只,发病率为68.94%,死亡359只,致死率为5.05%。病羊口角、唇部皮肤发生散在的小红斑,经1~2天变为小结节、水泡和脓疱,破溃后形成棕红色的疣状硬痂,经2~3周脱落。病羊的口腔粘膜潮红,齿龈、颊部粘膜发生被红晕围绕的灰白色  相似文献   

9.
猪痘是由痘病毒科猪痘病毒属猪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仔猪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皮肤和某些部位的粘膜发生痘疹。发病过程中呈现规律病变,典型病例为痘疹,初为丘疹、次变为水疱、后变成脓疱、脓疱干结成痂、痂脱落后痊愈。笔者曾在临床中遇到两例恶性猪痘病,现将诊疗情况小结如下:1发病情况及症状1.1病例11999年6月26日,我县肖岭村肖某饲养的2头断奶仔猪发病求诊。临诊可见:病猪精神不振,伏卧于潮湿的舍内垫料上,体温分别为39.5℃和38.3℃。颈背部,躯干两侧,前肢、后腿上可见多量的脓疱疹…  相似文献   

10.
温度是孵化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生产中有恒温和变温两种施温方案。恒温1~19天37.8℃.20~21天36.5~37.2℃;变温孵化则是采用前高后低的用温方式,如1~4天38.2℃,5~7天38.0℃.8~12天37.8℃.13~15天37.6℃,16~19天37.4℃,20~21天36.5.37.2℃。两种方法区别在于降温法必须是整批孵化时间,符合胚蛋对温度前高后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1发病情况羊传染性脓疱病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时有发生,据调查,在过去的散发或地方性的几次流行中,人们常按“口炎”进行防治。由于该病在科左中旗流行以唇型为常见型,病情缓慢、死亡率不高,多为良性经过,因而未被人们重视,缺乏疫病的确切定性诊断。2002年9月25日,该旗海力锦苏木宝德乐嘎查包某家饲养的48只羔羊,有25只羔羊发病,发病率为52.1%,无死亡。经诊断为羊传染性脓疱病。2临床症状病羊患病初期,在口角、唇部、鼻镜附近有散在的红色突起,后变成水泡或脓疱,此时有的病羊体温稍高,一般在39.5~41℃之间。水泡或脓疱迅速破裂后,由渗出…  相似文献   

12.
本病的临床特征是呈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小猪表现为皮肤和粘膜苍白、黄疸、发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发病后数日内死亡,自然恢复的变成僵猪。母猪急性感染时,持续高热(40.0~41.7℃)厌食,偶有乳房、阴唇水肿,产仔后少奶,缺乏母性,产后第三天逐渐自愈;慢性感染的母猪粘膜苍白及黄疸,不发情,不孕,如并发其他疾病,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13.
李振 《北方牧业》2005,(13):23-23
1临床症状 病羊精神不振,采食量减少.呆立墙角,首先在唇、口角、鼻或眼睑等部位的皮肤上出现小而散在的红斑.2—3天后形成米粒大小的结节.继而成为水泡和脓疱,脓疱破溃后形成黄色或棕色的硬痂.牢固地附着在真皮层的红色乳头状增生物上。轻的病例,这种痂垢逐渐扩大、增厚、干燥.1—2周内脱落而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4.
羊传染性脓疱病俗称“羊口疮”,是由口疮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本病以患羊口唇等部位皮肤、黏膜形成丘诊、脓疱、溃疡以及疣状厚痂为特征。本文对2.5~3月龄羔羊发生传染性脓疱病的防治介绍如下:1发病情况2002年5~6月份,某养羊场饲养的波尔山羊,波尔山羊与本地山羊杂交一代羊、杂交二代羊、杂交三代羊中有28只羔羊相继发生传染性脓疱病。病羊初期表现精神沉郁、不愿走动、食欲减退。发病第三天,可见唇部、口角有红斑、丘疹。本病的发病率14%,死亡率2%~3%,病程2~3周,呈散发性流行。2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患羊…  相似文献   

15.
庆元县屏都镇吴某饲养山羊42头,1998年3月又调入公羊1头,不久即在唇、鼻、牙龈、皮肤等处发生红色丘疹,丘疹逐渐增大成水泡,唇、鼻、牙龈处水泡破溃形成溃疡,其他部位水泡形成脓疱,抗生素治疗无效,羔羊、幼羊接连死亡5头。根据症状表现,临床诊断为传染性脓疱性皮炎,采取如下措施:①羊舍清洗,并用10%百毒杀加水200倍喷雾消毒,隔3天重喷1次,连用5次(前3次用药浴余液)。②病羊用10%百毒杀加水100倍药浴,隔3天重浴1次,连浴3次。③无症状羊紧急预防接种。收集药浴前病羊痂皮于50℃烘干研碎,以5…  相似文献   

16.
吕纪增 《北方牧业》2006,(14):23-23,24
<正> 羊传染性脓疱又称羊传染性脓疱性皮炎,俗称羊口疮,是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接触性的传染病。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又称红眼病,是一种可能有多种病因所致的急性接触性皮肤病。1 临床症状以上两种病并发时,病羊精神不振,采食量减少,呆立墙角,在外貌特征上,首先表现为在口唇、口角、鼻或眼睑等部位的皮肤上出现小而散的红斑,2~3天后形成米粒大小的结节,继而成为水泡和脓疱,脓疱破溃后形成黄色或棕色的硬痂,牢固地附着在真皮层的红色乳头状增生物上,轻的病例,这种痂垢逐渐扩大、增厚、干燥,1~2周内脱落而恢复正常;严重病例,患部继续发生丘疹、水疱、脓疱、疣状痂,并相互融合,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及额面、眼睑和耳廓等部位,形成大面积具有龟裂、易出血的污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羔羊口疮病在我县部分乡村流行,发病羔羊多为40日龄至3月龄,该病传播快,一旦发生多为整群发病,如不及时防治,则对羔羊的存活和正常发育造成较大影响。笔者用中西药结合,内治、外治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口疮患羔919只,除11只因继发感染其它疾病死亡外,其余908只全部治愈,治愈率98.8%。1 症状病初在唇周围出现小红斑,很快形成黄豆大小的结节,继而变成水泡和脓疱,脓疱破裂后形成棕褐色硬痂。严重者口唇周围不断发生丘疹,口唇、齿龈、颊内侧及软腭上发生脓疱和溃烂斑,继而形成溃疡,甚至牙齿脱落,口温升…  相似文献   

18.
2000年3月,我市林头镇某行政村居委会从本省毫州市引进杂交一代成年波尔山羊60头(其中公2头,母58头),回来后第3天,有4头发生了以“烂嘴、瞎眼”为特征的疾病,1周后,陆续有37头羊发病,其中2头小羊死亡,送来我站就诊。 1.临诊症状 病羊精神不振,采食困难,食欲差,严重者废食。唇部、口角和眼周围皮肤出现血红色丘疹、水疱或脓疱。眼周围皮肤有病变的,眼睑肿胀,不能睁开。病程长的水疱变成脓疱,而后融合、龟裂,形成痂皮,强行除去痂皮可见微红的增生肉芽。检查口腔舌部和上下腭黏膜都有大小不等的溃疡面,病…  相似文献   

19.
山羊传染性脓疱是由痘属病毒引起的口唇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按临床症状可分为唇型、蹄型、外阴型,以唇型多见。笔者从事山羊疾病调查与防治多年,所遇均为唇型。以往曾以碘甘油等多种西药防治,疗效不理想。近几年笔者采用中药青黛胆矾散外涂治疗病羊百余例(5群),有效率达100%。一般用药后第2天好转,5-6天痊愈。1症状病羊口角或上唇,有时鼻镜、下唇、下颌发生散在的小红点,很快就形成小的结节,继而形成水疱或脓疱,脓疱破溃后形成黄色或棕黄色的疣状硬痂,大小不一,大的可达2/3豌豆大,口腔黏…  相似文献   

20.
1临床症状山羊鼻镜、颈部、体侧、乳房部和尾部出现丘疹和水泡,继而发展成小脓疱,破溃后形成黄色痂皮,随后脱毛,皮肤增厚,形成皱褶和龟裂,20d左右蔓延至全身。同时,病羊出现烦燥不安、剧痒、采食减少。心跳60~100次/min、呼吸15~22次/min、体温37.5℃~40℃,反刍和胃蠕动前期正常,后期变缓,导致病羊营养不良、消瘦,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