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丁鱥溃疡病的病原菌分离、鉴定与人工感染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细菌常规分离方法分离丁鱥溃疡病病原,并对所获得的纯培养物进行VITEK-32鉴定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维罗纳气单胞菌温和其变种是丁鱥溃疡病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2.
丁(鱼岁)溃疡病的病原菌分离、鉴定与人工感染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细菌常规分离方法分离丁(鱼岁)溃疡病病原,并对所获得的纯培养物进行VITEK-32鉴定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维罗纳气单胞菌温和其变种是丁(鱼岁)溃疡病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3.
在家鱼池塘中分别进行了套养丁鱼鱼种和商品鱼的试验。①鱼种混养 :在三个塘中分别进行丁鱼的鱼种单养、与白鲢鱼种混养和与草鱼鱼种混养 ,每个塘中平均每 6 6 7m2 放养的总鱼数为 3万尾。到年底时 ,三个塘中的收获结果如下 :成活率次序是草鱼塘 >白鲢塘 >单养塘 ( 90 .55% >88.1% >83.95% ) ;规格大小依次为草鱼塘 >白鲢塘 >单养塘 ( 41.8g>38.15g>32 .0 g)。②成鱼混养 :在白鲢主养塘和草鱼主养塘两种类型的池塘中平均每 6 6 7m2 放养 52 g左右的丁鱼 4 0 0尾 ,经 12个月的饲养 ,在上述两种类型的池塘中混养丁鱼的产量的高低次序依次是草鱼塘 >白鲢塘 ( 2 2 2 >198.3kg/亩 ) ;成活率次序为草鱼塘 >白鲢塘 ( 97.9% >95% ) ,平均规格大小的次序依次是草鱼塘 >白鲢塘 ( 0 .6 2kg>0 .599kg)。  相似文献   

4.
丁鱼岁的成熟卵呈圆球状 ,具墨绿色、青灰色、黄色 3种颜色 ;平均卵径为 0 82mm ( 0 4 8~ 1 1mm) ,吸水后平均直径 1 6mm ;粘性。在水温 2 0~ 2 3℃ (平均 2 2 0 9℃ )的条件下 ,胚胎发育历时 4 2h 17min ,积温 92 0 2 2℃·h。肌肉效应期出现在晶体出现期前。出膜仔鱼全长 3 8~ 4 2mm。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丁鱼岁的池塘养殖、水质调控、病害防治技术;养殖全程投喂自行配制的饲料,采取捕大留小的方法出售尾重400~500 g的商品鱼,鱼种经过10个月的养殖,平均尾重达0.62 kg,平均产量7 950 kg/hm2,成活率93.4%,饲料系数1.57,养殖投入与产出比为1∶2.2。试验说明:丁鱼岁作为新引入的名优品种能适应浙江的地理环境,具有高产、高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体长 1 5cm丁鱼岁鱼苗对五种药物的敏感性顺序为孔雀石绿 >漂白粉 >硫酸铜合剂 >敌百虫 >高锰酸钾 ,药物对丁鱼岁鱼苗的安全浓度依此序分别为 0 0 14、 0 0 5 7、 0 14 4、0 2 6 8、 0 4 30mg/L  相似文献   

7.
黄颡鱼溃疡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病(Canker)是鱼易患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发炎、鱼鳞脱落、生成白色絮状物、继而溃烂,最后死亡,该病发病率高,且死亡情况明显。在鳗鱼、鲈鱼、金鱼、鲫鱼、鲤鱼等均有报道,其致病菌主要有气单胞菌属占59.1%、不动杆菌占13.3%、黄杆菌占10.8%、肠球菌占1.2%、克雷伯氏菌占1.2%。其中气单胞菌属不仅是淡水鱼类出血性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同时也是中华鳖、牛蛙、三角帆蚌等水生经济动物的重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8.
针对2014年发生在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的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hanna argus♂)溃疡病,开展了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药物敏感性试验和中草药抑菌、杀菌试验。实验从杂交鳢脾脏中分离到一个菌株S8,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体直、两端钝圆。对该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和gyr B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此致病菌株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当人工感染剂量大于1.0×107CFU/尾时,能引起杂交鳢100%发病死亡。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温和气单胞菌S8对阿米卡星、头孢拉啶等药物高度敏感,对头孢他啶、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不敏感。应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18种中草药对温和气单胞菌S8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结果显示:石榴皮、五倍子、黄芩对温和气单胞菌S8的抑菌杀菌效果最佳,其次为山茱萸、地榆和芦荟。  相似文献   

9.
丁仔稚幼鱼期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鱼岁仔、稚、幼鱼期具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其中,仔、稚鱼最大饱食率出现在16∶00到20∶00,00∶00到04∶00时有停食现象。幼鱼最大饱食率出现在14∶00到22∶00,昼夜无明显的停食现象。仔鱼食谱中主要是轮虫,稚鱼食谱渐丰富,幼鱼期食谱更为扩大,且出现了一定量的底栖动物。仔、稚鱼体重、全长瞬时增长率要高于幼鱼期,而且,体重快速增长期要先于全长快速生长期。仔、稚和幼鱼阶段是匀速生长。  相似文献   

10.
付卓 《河北渔业》2010,(4):12-14
欧洲丁(Tincatinca)引种北方控温繁育与规范化养殖技术研究项目,由锦州市海洋与渔业科学研究所于2006-2009年完成。控温繁育催产率达95%,孵化率70%,鱼苗成活率90%。共计生产丁水花鱼苗6 000万尾,鱼种10万kg,产值847万元,效益535.42万元。应用推广试验点辐射辽宁省7个市区,商品鱼养成面积135 hm2,产值2 118万元,利润850万元,推广技术养成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1.
南方地区欧洲丁桂在人工养殖情况下,1年达到性成熟,4月中旬至5月上旬可进行人工繁殖,成熟亲鱼注射DOM LRH-A2就可产卵。2003年共催产亲鱼5批次,催产成功率为60%-100%,孵出水花60万尾,从水花至6cm左右鱼种的成活率为80%。初步确立了欧洲丁桂苗种规模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丁(鱼岁)肠道及肝胰脏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晓梅  戴伟  许童  冯妍  陈辉 《水产科学》2005,24(3):13-15
以体长4~6cm的丁幼鱼作为试材,用解剖、石蜡切片和显微摄像等组织学研究手段,对其肠道及肝胰脏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比较了前、中、后肠粘膜皱褶的多少、疏密、高低以及杯状细胞的数量变化,说明肠道各段在消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肝胰脏的组织学结构特点与鲤鱼相似,但胰腺细胞大部分都聚集在肝脏外部边缘和肠道的周围,只有一小部分弥散在肝脏之内,胰腺细胞间有较多胰岛。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在饲料中添加健肝散预防丁(Tinca tinca)脂肪肝的作用。采用健肝散添加量分别为0.1%、0.2%、0.4%的饲料进行丁养殖试验,试验周期为40d,观察健肝散对其生长指标、血清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健肝散添加量为0.4%时,丁的增重率、相对生长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高,肝脏脂肪含量最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与氯化胆碱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最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与氯化胆碱组有显著差异(P<0.05);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较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显著低于氯化胆碱组(P<0.05)。当健肝散添加量为0.2%和0.4%时,肝体比均较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与氯化胆碱组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量为0.1%、0.2%和0.4%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与氯化胆碱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本研究条件下,丁饲料中添加0.4%的健肝散时,可有效预防其脂肪...  相似文献   

14.
华鲮烂尾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患有烂尾病的华鲮(Sinilabeo rendahli)体内分离到两个优势菌株(编号:BB090516C-1和BB090516C-2),对分离菌株形态特征、主要理化特性等生物学性状鉴定后测定其16S rRNA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采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对华鲮有较强的致病性,该菌为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发酵型短杆菌。经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等指标分析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维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Aerom onas veronii biovar sobria)。用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维隆气单胞菌的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中与维隆气单胞菌自然聚为一支,表明该菌为维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用22种抗菌类药物进行药敏实验发现,该菌对头孢曲松、硫酸庆大霉素等9种抗菌类药物高度敏感,对新霉素等6种药物中敏,对氨苄青霉素等7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15.
研究饲料中添加"健肝散"预防丁桂鱼脂肪肝病变的作用。采用"健肝散"添加量分别为0.1%、0.2%、0.4%的饲料进行丁桂鱼养殖实验,实验周期为40d,观察"健肝散"对丁桂鱼生长、血清主要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肝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实验结果,当"健肝散"添加量为0.4%时,丁桂鱼的增重率、相对生长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高,肝脏脂肪含量最低,与氯化胆碱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最高,与氯化胆碱组有显著差异(P0.05)。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较低,其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显著低于氯化胆碱组(P0.05)。添加量为0.2%和0.4%时,肝体比均较低,与氯化胆碱组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量为0.1%、0.2%和0.4%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高,与氯化胆碱组无显著差异(P0.05)。肝组织病理显示,0.4%"健肝散"添加组可有效降低肝细胞的脂肪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6.
斑点叉尾鮰暴发性败血症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3尾表现出血症状的患病斑点叉尾鮰(lctalurus Punctatus)体内各分离出一株病菌,测定结果显示致其急性死亡的致病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慢性死亡的致病菌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株菌对广谱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青霉素、先锋霉素Ⅵ和红霉素等已产生耐药性,而对菌必治、头孢肤肟和复达欣等高度敏感;菌株Jh-1和菌株Yh-3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氟哌酸和丁胺卡那霉素高度敏感,而菌株Jh-2却低度敏感;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对3株致病菌均具较好的抑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丁Gui胚胎发育和卵黄囊仔鱼摄食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凌去非 《水产学报》2003,27(1):43-48
对丁Gui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连续观察,并对其卵黄囊仔鱼在开口摄食之前的发育、生长以及不可逆点作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丁Gui受精卵在水温21.5℃时,胚胎发育时间约为52h;(2)仔鱼在孵出后第7天开始摄食,初次摄食率第9天达100%,第12天降到50%,进入不可逆点;(3)仔鱼对卵黄囊的日净消耗量的最大值出现在出膜后第1天,体长最大增长率出现的在出膜后的第2天;(4)仔全出膜后第8天,卵黄囊全部吸收,同时,饥饿期仔鱼开始出现负生长。  相似文献   

18.
斑点叉尾暴发性败血症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从3尾表现出血症状的患病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体内各分离出一株病菌,测定结果显示致其急性死亡的致病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 onas sobria),慢性死亡的致病菌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株菌对广谱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青霉素、先锋霉素Ⅵ和红霉素等已产生耐药性,而对菌必治、头孢肤肟和复达欣等高度敏感;菌株Jh-1和菌株Yh-3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氟哌酸和丁胺卡那霉素高度敏感,而菌株Jh-2却低度敏感;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对3株致病菌均具较好的抑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