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罗马尼亚农业发展速度较快,在东欧各国名列前茅,遥遥领先。据资料,1951—1979年东欧各国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罗马尼亚4.8%,保加利亚3.8%,苏联3.2%,匈牙利、波兰和东德均为2.4%,捷克1.8%。而1971年以来,罗马尼亚农业总产值增长最快,平均每年增长6.3%,粮食总产量平均每年增长8.3%。1979年,平均每  相似文献   

2.
80年代后期世界农牧业产量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后半期,世界农牧业生产增长速度放慢,处于徘徊不前的状况。 世界农业产量1981—1985年期间年平均增长2.9%,1986—1989年期间年平均增长只1.5%。其中发达国家由年平均增长1.9%下降到年平均增长0.5%。尤其是北美成为负增长,大洋洲和西欧停止增长,东欧和苏联处于中等增长,但年际间波动大。发展中  相似文献   

3.
一、农业生产水平 60年代末期,保、匈、捷实行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以来,20多年间,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1.增长速度 保加利亚农业增长较快,但近年有所减慢。60年代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3%;70年代为1.9%,1980—1986年为1.5%。 匈牙利的农业增长速度得到持续不断地提高,60年代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0%,70年代提高到3.5%,由于1983、1985年遭受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4.
一、农业问题的严重性 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农业的主要特点是: 1.生产增长赶不上需求增长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1974—1984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2.5%,其中粮食生产年平均增长3.3%,均高于同期2.1%的人口增长速度。但是,生产的增长却落后于消费的增长。大多数发展中地区未能达到1974年世界粮食会议讨论的最低需求增长指标。非洲仅达到该区域指标的50%(1.9%  相似文献   

5.
苏联的耕地面积约为2.25亿公顷,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7强;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西方发达国家多,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也相当雄厚。然而苏联却连年为粮食问题伤脑筋,甚至严重地影响到苏联整个经济的发展。 1971—1980年期间,苏对农业的投资高达3,000多亿卢布,同期向农业提供的化肥、农业机械也很惊人,但农业总产值总共才提高12%,而且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即由“八、五”计划期间的21%降至“九、五”计划的13%,“十、五”计划期间仅为9%。据研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是苏联国民经济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尽管对农业的投资不断增加,但由于粗放耕作,管理不善,投资效益低,气候条件差等多种原因,农业生产效率低,产量波动大。最近几年农业又连续歉收。这些情况不仅严重影响了苏联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严重影响了苏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全面解决农业问题,苏决定在农业中推行集体承包制,从管理上对农业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7.
40—60年代,墨西哥农业曾以高速增长闻名于世。1947—1965年农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1%。农业的迅速发展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60年代后期开始,农业增长速度明显减慢,粮食由自给有余变为进口。80年代随着债务危机的爆发,整个国民经济陷入困境,农业的增长率持续下降。1982—1987年,农业的年平均增长率  相似文献   

8.
苏联农业经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粗略地划分,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五十年代中期以前,苏联农业几起几落,但总的来说,是长期徘徊不前。1953年与十月革命前的1913年相比,其总产值从325亿卢布增加到510亿卢布,即总共增长57%,平均每年只增长1.1%,仅稍高于人口增长速度。其中谷物产量甚至低于1913年水平(1913年按苏联现在国境计算,谷物产量为8,600万吨,而1953年为8,250万吨);畜产品增长有限,四十年间,肉仅增加16%,奶增加22%,蛋增加35%;只有经济作物如棉花、甜菜、  相似文献   

9.
从50年代开始,苏联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改善农业的落后面貌。特别是在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对农业采取高投资的政策,使得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总投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据统计,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投资比重从1952年的14%,增加到1982年的29%。农业生产固定资金,1981年比1960年增加45%。70年代以来,苏联的拖拉机  相似文献   

10.
以色列的自然条件极差。它不仅土地贫瘠,而且雨量稀少(沙漠地区年降雨量不到200毫米),国土面积的2/3被内格夫沙漠和阿拉瓦沙漠所覆盖,只是在北部的加利利高原和地中海之间大小不等的滨海平原,以及在太巴列湖周围的小块地区,土地比较肥沃,适于农业生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81年以色列共有可耕地32.5万公顷,人均可耕地为0.08公顷,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农业劳动力到1982年占总劳动力的6.4%。 七十年代以来,以色列的农业发展很快。1972—1982年期间,以色列农业生产增长了44.3%,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1%,高于世界平  相似文献   

11.
最近十多年来,苏联比较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已从1961—1965年的19.8%,增加到1966—1970年的23.4%和1971—1975年的26.5%,计划在1976—1980年间将达到27.3%。这使苏联的农业物质技术基础有所加强,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农民的生活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2.
一、过去的变化 世界渔业形势在最近二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1969年开始,世界渔获量的增长速度就放慢了。六十年代年平均增长率为5.3%,而七十年代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5%。渔获量1960年为4,402万吨,1970年上升到6,720万吨,而1980年仅7,219万吨,1981年和1982年,也勉强维持7,500万吨左右。整个世界渔产量增长速度大大放慢。虽然在六十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解决地膜覆盖栽培中地膜投资成本高,效益低的问题,在1989年小范围试用强力超薄微膜(厚度0.005毫米)覆盖栽培的基础上,1990年在6个地区(市)的12个县(市)进行了试验,其增温保墒效应、增产效果与地膜和微膜基本相同,差异不明显,尽管作物生长后期破损率为21.8%,但用膜投资比覆盖地膜和微膜减少分别为60%和30%。  相似文献   

14.
十多年来,广西垦区各企业在改革开放中注重运用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主要作物的单产水平成倍提高(见咐表),取得了显蓍的经济效益。“七五”期间,垦区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率17.52%,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率为19.57%,、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率为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九十年代垦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任务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解决效益低的问题。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季节性强,生  相似文献   

15.
纵观1978年以来的农村经济,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978-1984年,农业增产增收时期1985-1978年,农业徘徊农民增收时期;1989-1991年农业增产农民收入停滞时期。第一个时期,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62%,农业效益大幅度提高,每百元物质投入提供的净产值连年增加,1984年达到234元,农业效益的提高导致农民货币收入的快速增长,1980—1984年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9.1%,远远超过农业产值的增长速度。第二个时期,农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只有4%左右、每百元农业物质投入提供的净产值连年  相似文献   

16.
战后巴西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以工业化为主导来发展经济,其经济增长速度是相当鼓舞人心的。但是由于偏重发展工业,相对忽视发展农业,1965—1970年巴西农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仅0.4%,处于停滞状态。 巴西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居世界第5位,由于历史、地理、文化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巴西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全国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南部和东南部),而占总面积82%以  相似文献   

17.
一、美国农业生产率 美国农业发展的速度,用总生产指数表示,1950年为74,1980年为122(以1967年为100,见表1)。即30年间增长了64.9%,平均每年增长1.7%,其中五十年代年平均增长2.1%,六十年代降为1.1%,七十年代回升到1.9%。由此可见,美国农业生产增长并不快。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劳动生产率高。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盟国家的农业生产发展较快,至八十年代整个东盟地区(除新加坡外)的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是4—5%。其中,马来西亚六十年代的年平均增长率是5.6%,七十年代是4.3%,略有下降;菲律宾五十年代是5.1%,六十年代是4.9%,没有太大的变化;泰国在五十年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六十年代略下降到5%,印尼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东盟国家中是最慢的,但到了七十年代也达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世界农业继续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2.1%,超过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农业生产量如以1979—1981年为100,1990年为113%。总体上讲,可以保障人们生活的需要。 但是农业增长率正在逐步减慢,80年代不如70年代和60年代的速度。70年代世界农业年平均增长率为2.3%,60年代年平均增长率为3%。同时全球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发  相似文献   

20.
当前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业收入低,农民投资现代农业的积极性不高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2007年为例,因自然灾害影响,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比上年下降0.4%。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与前几年相比有所减少。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主要依靠农产品市场扩大,但城镇居民随着收入的提高。粮油菜的消费支出呈下降趋势。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占消费的比重由2001年的45%下降到2007年的33.7%。传统的农业又解决不了农产品市场扩大的问题。农业收入不能迅速提高,农业现代化投资的效益必然下降。农业有限生产资金就会转向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