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漠化是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婵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石漠化具有易发生、退化快、恢复难、危害大等特点。清镇市作为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重点县(市、区)之一,通过多年研究实践,完成了喀斯特生态经济植被恢复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其主要任务是培育适生的经济林木树种或筛选当地适生优良树种在示范基地阳.呻植,并配套研究出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复的技术,形成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复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2.
菌根真菌在退化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化喀斯特地区普遍具有生境基岩裸露,土层浅薄,生境保水性差,基质、土壤和水体等环境富钙的生态特征,是该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而菌根真菌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对困难立地条件下的植物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喀斯特岩溶地区的恶劣立地条件,菌根菌的生理生态特性,表明通过菌根技术解决退化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应用菌根技术必将提高喀斯特地区植被成活率,增加植物适应力,在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进程中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恢复模式的诊断与调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耕地面积稀少、人地矛盾剧烈、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难度极大,提高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功能、遏制石漠化发展仍然是当前的主要工作之一。众多学者采用林草植被恢复进行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经过长期的生物学过程检验发现这些模式虽然成效显著,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文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时效性的15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恢复模式,深入分析了各模式的特点和成效,并就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诊断,发现主要存在结构缺失型、立地衰退型、低度适应型和产业脱节型4种缺陷类型;依据不同缺陷类型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模式调整和结构优化需要突破异龄复层混交、地力改良、适应性修复和产业链延长等关键科技问题,以期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生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林草植被恢复是治理石漠化的根本和有效途径,需要建立针对喀斯特石漠化区独特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针对小区域尺度或不同流域生态系统类型,研究了其植物群落配置、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技术,以及需要针对不同等级石漠化造林的参考技术。在极度耐旱抗凝冻植物选育,增汇、生物能源适生植物选育与种植,以及初步恢复生态系统维护技术等方面需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把产业链与生态链进行有机整合,建立可持续的地方生态产业,是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重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艾启芳 《贵州林业科技》2010,38(1):15-17,34
喀斯特地区的石质边坡生物治理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课题,喀斯特灌木护坡是一种生物护坡技术,经过研究与实践这项技术可以解决喀斯特地区的公路建设形成的石质边坡护坡难题,既可保护公路,又可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美化公路沿线的景观,生态恢复自然、护坡能力强。本文主要介绍喀斯特灌木护坡的技术原理、技术工艺、实际应用等。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断陷盆地是我国石漠化综合治理8大喀斯特类型中治理成效最低、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面临石漠化严重、干旱频发、植被恢复难等突出问题。文中针对水分是影响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治理与植被恢复成效最关键的限制因素,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水分梯度差异与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提出利用日趋成熟的水分脆弱性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基于耦合暴露度、敏感性及适应性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满足遥感影像分辨率和植物群落调查样地大小的评价单元进行水分脆弱性评估;在建立物种库—功能性状—生境特征数据库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功能性状差异进行喀斯特断陷盆地植物群落机制构建的研究方案。提出的研究方案有望解决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区水分梯度特征与分布格局、自然植物群落组配规律及其生境特征、水分梯度与生境要素对植物群落特征及功能性状组成的影响规律等关键科学问题,可为不同脆弱生态区植被恢复群落构建机制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成因及其环境评价体系,回顾近年来与国家生态林业工程相结合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实践,提出以探索石漠化形成机制、研究石漠化植被恢复机理和应用遥感等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从关注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到关注石漠化农村社区发展是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领域的重大创新和突破;石漠化综合防治可持续性的核心在于满足当地社区具体需求并促进环境、社区及人的综合发展。基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喀斯特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的研究实践,对贵州花江示范区的参与式社区发展规划与生态重建技术模式进行研究总结,以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贵州紫云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植被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贵州紫云县的一典型喀斯特丛洼地现存次生植被的调查,并对其小生境状况,植被特点,主要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态位宽度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生境状况较为恶劣,现存植被具有明显的先锋及次生性质,主要种群以集群分布有无性繁殖为主适应这种恶劣生境,本文还该地区的植被恢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贵州贞丰县兴北喀斯特森林植被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贵州省贞丰县兴北镇板围村现存的喀斯特植物群落为对象,分析了其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及其分布格局、群落所处的小生境状况以及封山育林后群落的演替及动态,结果表明,该地区喀斯特小生境严酷,土壤分布零星且浅薄而石漠化比例大,现存植物种群则主要以集群分布和无性繁殖策略来适应这种小生境,因此为避免其进一步遭受破坏和继续退化,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是该地区恢复森林植被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对平塘县典型的喀斯特地区次生林综合经营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综合性技术措施,为加速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可靠的理论和技术指导,从而为生产经营提供可靠的参照途径。  相似文献   

12.
贵州喀斯特山地灌丛香叶树群落及种群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贵州省现在的喀斯特山地灌丛香叶树植物群落为对象,分析了该群落的结构和组成、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及其分布格局,群落所处的小生境状况以及封山育林后群落的演替;结果表明,群落中有较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而香叶树种群有较宽的生态位宽度;由于喀斯特小生境的严酷性,土面零星,土层浅薄,石漠化比例大,植物种群主要以集群分布和无性繁殖来适应这种小生境;采取封山育林是恢复该地区森林植被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贵州喀斯特山地植被恢复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凯  贺敏 《防护林科技》2007,(3):134-134,142
通过对贵州喀斯特山地森林植被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植被恢复的主要途径,重点阐述了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两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封山育林是促进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通过设置4个固定样方,对广西南亚热带喀斯特地区植被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连续监测,对植被结构随治理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的物种多样性随着治理年限的增加而得到改善和提高。受人为干扰的影响,4个样方不同植被层次的各项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不一致,人为干扰程度强,物种多样性就降低。  相似文献   

15.
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一般特征、森林区喀斯特环境特征、无林区喀斯特环境特征进行了叙述,分析了喀斯特森林现状及现状的成因,提出了以建立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方式恢复喀斯特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建立立体农村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合理利用、采育并举、劳务输出等多种喀斯特山区经营方案。  相似文献   

16.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土地的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分析了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土地的主要类型和形成过程,并针对不同强度等级石漠化土地所表现出的缺土、缺水、植被覆盖度低、土地生产力水平低下等特征,提出了不同强度等级石漠化土地的植被恢复途径与对策,以及不同强度石漠化土地的植被恢复技术。  相似文献   

17.
该文主要从喀斯特生态环境特征以及土地石漠化的相关内容入手,探究了土壤保持功能对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下土壤保持功能对石漠化的响应机制分析,旨在为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现象的治理提供更多的有益参考,从而更好地减缓石漠化对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的不利影响,进而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多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喀斯特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对比其他森林生态系统,我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具有较高的C含量和较低的N、P含量,植物生长一般会受到N、P的限制;凋落物和土壤N、P含量较高,不同植被类型土壤P含量有很大差异;随着植被正向演替的进行,土壤N含量和凋落物N、P含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化学计量特征主要受到植物个体差异、气候、地形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文中系统总结了我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概况、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影响因素及研究方向,并针对我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从4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岩溶地区缺土缺水缺林、生态环境脆弱,传统的复垦方法对采空区进行生态恢复难度很大,菌根技术在喀斯特岩溶矿区生态恢复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平果铝矿区菌根种类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研究,发现利用微生物活性熟化复垦地新耕层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实验室对优势菌株进行筛选,用穴内平面撒播菌剂法进行接种试验和增益对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为喀斯特岩溶地区平果铝矿区筛选到优势土著VA真菌菌种的3个优势菌株E11、E16和E20,该优势菌株对矿区复垦的先锋植物——大豆、玉米、银合欢、宽叶雀稗等有较强的侵染能力,能使土壤熟化度增大,土壤供肥保肥的能力增强,土壤肥力得以提高,在平果铝喀斯特岩溶矿区生态恢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德江县喀斯特石漠化已成为喀斯特山区一种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该县的生态安全,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县总面积2071.92km2,石漠化土地面积56060.1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7.1%,其中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为41101.7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73.32%,潜在石漠化面积30210.0hm2,占全县总面积的14.6%。分析该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的现状、主要危害以及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加强领导和协调,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切实解决喀斯特地区缺水问题;合理进行坡耕地的综合整治;加快能源建设步伐,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加大对石漠化治理的投入,建立稳定的投资和生态补偿渠道;加快石漠化地区替代产业的培植及其产业化经营;科学合理地进行植被修复;依靠科技,提高治理成效等生态修复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