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苜蓿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称,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目前,全世界苜蓿栽培面积约为3300万hm^2,其中北美洲有1500多万hm^2,我国有133.3万hm^2。对于苜蓿生产来说,抗寒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因为它限制了苜蓿能够生长的地理范围以及生长的时间、牧草的产量和质量。人们对苜蓿抗寒性的研究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与抗寒性相关的环境、生理生化因素复杂多变,如何评价苜蓿抗寒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9,28(6):204-212
苜蓿的起源与传播,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不仅是草学界和草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农学界乃至农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苜蓿作为一种古老的栽培作物,其起源与传播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伊朗(波斯)为苜蓿的起源中心得到广泛认可。苜蓿有两个不同的起源中心,一是外高加索山区,现代欧洲型苜蓿就来源于此,另一个为中亚细亚,是有史以来的灌溉农业区,夏季酷热干燥,这点和外高加索一样,但不同的是冬季温暖。在伊朗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炭化苜蓿种子足以证明苜蓿是一种古老的作物,大约在8000年之前人类就开始利用苜蓿了,在公元前1300年的土耳其和公元前700年的巴比伦人的教科书中就出现了有关苜蓿的记载。像其他作物的传播一样,苜蓿的传播也是通过航海贸易和军队入侵,苜蓿是战马的主要饲料,约在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入侵希腊时,苜蓿种子也随之被带入希腊,苜蓿传入意大利的时间还不确定,可能是公元前200年。在苜蓿传入意大利的同时,公元前126年由汉武帝派往西域的使者张骞将苜蓿种子带入中国。到1550年,苜蓿从西班牙扩展到法国,1565年到比利时和荷兰,1650年到英国,大约在1750年到德国和奥地利,1770年到瑞典,18世纪传到俄罗斯,之后,大约1800年又由欧洲传入新西兰,1806年引入澳大利亚。苜蓿于1535年被传入秘鲁,直到18世纪,苜蓿才被引入阿根廷,从秘鲁又传入智利。苜蓿于1736年,从墨西哥传入美国。  相似文献   

3.
<正> 蚕的起源和地理地方品种的分化家蚕的祖先是野外栖息的桑蚕,距今五、六千年前,已在中国饲养,由人们长时期驯化而成,伴随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逐渐向世界各地传播,在各自的文化、风土等生  相似文献   

4.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7,26(2):208-214
在近代,我国学者对苜蓿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虽距我们较近,但目前由于对其考证研究较少,我们多有不知。鉴于此,本研究在文献收集的基础上,对近代苜蓿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结果表明,在近代,我国学者对古代苜蓿相关资料的考证较为全面丰富,并对苜蓿的起源、种类及根瘤固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西北地区分布的紫苜蓿、天蓝苜蓿和小苜蓿等的标本进行了采集和鉴定,并对苜蓿根瘤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另外,还对苜蓿的生长习性和适应性及对水肥的要求进行了研究。此外,苜蓿生物学研究的成果和科技知识在相关期刊报纸等媒体上得到传播,同时也有不少专作出版。这些都为我国现代苜蓿的研究与苜蓿学科框架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循化县发展苜蓿产业的气候资源优势,土地资源优势,苜蓿的生长特性及其他地理条件和匹配优势,同时论述了种植苜蓿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意义,分析了发展苜蓿草产业的可行性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6.
苜蓿是传统的中药,苜蓿多糖是从紫花苜蓿中提取的植物多糖,是苜蓿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增强机体的免疫活性是大多数多糖的共性,是多糖的主要药理作用之一,使得多糖成为免疫药理学研究的热点,但是对苜蓿多糖的研究报道却较少。目前苜蓿多糖对免疫调节活性的影响多是从对T、B细胞增殖方面进行的研究,因此,笔者通过研究苜蓿多糖体外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增殖的影响,为苜蓿多糖对免疫调节活性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论文对苜蓿的引种、传播及其在我国的本土化适应过程进行叙述,分析苜蓿的功能性变化和潜力发掘,以期进一步促进苜蓿的功能性开发和多样化利用。  相似文献   

8.
<正>紫花苜蓿是一种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其营养丰富、产量高、适应性好,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是重要的优良饲草品种之一[1]。苜蓿育种工作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内外育种者所重视,选育叶量丰富、多叶率高、适口性好的多叶型苜蓿品种一度成为国内外育种工作的热点。由于苜蓿属异花授粉植物,自交率低[2],这种特性给依靠种子繁殖选育多叶型苜蓿带来了极大困难,而采用扦插技术进行无性繁殖可以克服这一困难,该方法对多叶型苜蓿扩繁优良个体、  相似文献   

9.
苜蓿是多年生豆科牧草。适应性强,在世界各地广为种植,尤其是畜牧业发达的国家,苜蓿列为高蛋白饲料作物之一,种植比重很大,以“牧草之王”著称于世界。苜蓿产草量高,每亩可产鲜草8,000余  相似文献   

10.
Berseem(Trifolium alexandrinum L.)白花苜蓿,是普遍种植于地中海沿岸国家和南亚次大陆的一种优质一年生豆科牧草,因其生长迅速、产量高、营养丰富的特点,而被广泛用于饲喂家畜(禽)、覆盖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土壤修复和保护。通过对白花苜蓿起源、主要栽培品种、云南引种示范情况、建植技术、应用场景的介绍,探索白花苜蓿在云南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我国苜蓿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录了发生在我国苜蓿上的35种病原物扭引起的病害,其中病原真菌23种,病原细菌2种,病毒1种。类菌原体1种,线虫1种和菟丝子7种,并列表说明了它们的分布及危害程度。文章讨论了目前国内发生最为普遍且危害较大的褐斑病(Pseudopezize medicaginis)、锈病(Uromyces striatus)、霜霉病(Peronospora aestivalis)的发生与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关系。提出了以利用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治理对策。及开展苜蓿病害检疫的建议名单。  相似文献   

12.
北疆苜蓿属植物繁育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等位酶技术,对北疆苜蓿属植物种群的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疆苜蓿属植物种群为外繁育系统,黄花苜蓿、多变苜蓿、紫花苜蓿基因组成中杂合体过多,均保持较低的自交结实率。参试苜蓿属植物表现某种程度的内繁育衰退现象,地理或生殖隔离等因素可能是导致个别种群出现内繁育衰退现象的原因之一。对北疆苜蓿属遗传资源保护时,既要选择遗传基础丰富的种和种群以保持最多的遗传变异,还要注意选择具有不同等位的种群以保持原有的基因和基因频率。  相似文献   

13.
苜蓿品种(品系)抗霜霉病能力测定初报(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克梅  张博  方芳 《草地学报》2008,16(6):667-668
因霜霉菌(Peronospora aestivalis Syd.)引致的苜蓿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已遍布14个省(区),导致苜蓿的产草量、质量以及种子产量大幅度下降,成为我国苜蓿生产的主要限制性病害之一,对畜牧业有较大影响[1]。该病主要通过气流传播。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霜霉病最经济有效和简便易行的方法。目前生产上抗霜霉病的苜蓿品种不多,国外已选育成Saranac、Pacer、Thor等品种[2],国内仅育成抗霜霉病品种—中兰1号苜蓿[3]。新牧1号苜蓿品种耐病能力较强[4],此外还有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工程学院培育出的KS220-97、Landrace等苜蓿新品系。笔者对其抗霜霉病能力进行室内初步测定。  相似文献   

14.
苜蓿蛋白质及影响苜蓿粗蛋白含量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花苜蓿为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伊朗在有历史记载之前的很长时间里就已种植,因此被认为是苜蓿的起源中心。如今,苜蓿是世界土种植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种植面积达八千万英亩。苜蓿营养成分齐全而均衡,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产量高,是一种重要的饲料作物,同时它还可以控制土壤侵蚀,改善水的质量,保护生态平衡,而且为后续作物提供大量的氮,因而事有“牧草之王”的美誉。苜蓿的粗蛋白含量高,品质好是优于其它牧草的显著特征之一,本文就苜蓿蛋白质的特征和近年来关于影响苜蓿粗蛋白含量的因素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好、品质好、利用方式多样等优点,是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牧草之一。近年来我国苜蓿产业迅速发展,对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良品质的苜蓿品种需求较大,也培育和引进了大批苜蓿品种。因此对苜蓿种质资源和新品种的鉴定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有关苜蓿品种的产量、营养品质以及抗逆性等方面的鉴定与评价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世界苜蓿主产区西班牙计划向中国出口苜蓿,目前西班牙苜蓿到中国到岸报价350-360美元,吨,极有市场竞争力;美国目前岸价报价为376-390美元/吨。西班牙经济陷入困境,奶业也不景气,苜蓿过剩。据悉,温州西班牙商会已将苜蓿样本送往华东地区牧场'该国苜蓿草不采用晾晒风干,而采用机械烘干,叶片保存良好,色泽发绿美观。  相似文献   

17.
苜蓿自汉朝被引入中国,距今历两千余年,当前已发展成为第一大栽培牧草,相对而言,我国苜蓿研究起步较晚,在近年始得以迅猛发展,但目前对其研究的历史脉络尚未见报道。为此,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获取 CNKI、WOS 数据库及相关的统计数据的资料,综合分析了1950年以来中国学者对苜蓿的研究轨迹,探究了近65年来成果数量、热点演进、关键节点等,并对比了国内、国际苜蓿研究的发展轨迹。结果表明,1)1950年来,中国学者在苜蓿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强劲的增加态势,根据其自然增长特征,可分为5个时期,2000年以后进入极速增长阶段;2)近年来,中国学者对苜蓿研究的国际化程度逐年提高,目前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苜蓿研究国;3)中国学者最早较为注重对地方品种及其遗传资源的挖掘,近年对高产、优质、抗逆育种与栽培理论的研究较多,更加注重苜蓿产业发展相结合,相比于国外,对分子基础、种间互作等机理性研究尚显不足;4)苜蓿产业的成长、科技期刊的发展、科研项目资助强度的增大是近65年来苜蓿研究得以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在未来的食物结构转型、草地农业发展等历史趋势下,中国苜蓿研究将会从偏重于产业相关的技术研究,过渡到基础理论研究,从而全方位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基础科学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18.
《湖北畜牧兽医》2009,(2):33-33
苜蓿主要害虫有棉铃虫、苜蓿斑螟、盲蝽、蚜虫、蓟马、红蜘蛛,豆芫菁等十余种。近两年来,在苜蓿田中较为少见的苜蓿斑螟发生面积较大,危害比较严重,已成为苜蓿田中的主要虫害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苜蓿耗水量和需水量的概念及计算范围,并着重分析了基于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苜蓿需水量的方法,提出了作物系数、土壤水分修正系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观点,以及目前常用苜蓿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苜蓿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记录了发生在我国苜蓿上的35种病原物所引起的病害,其中病原真菌23种,病原细菌2种,病毒1种,类菌原体1种,线虫1种和菟丝子7种,并列表说明了它们的分布及危害程度。文章讨论了目前国内发生最为普遍且危害较大的褐班病(Pseudopezizemedicaginis)、锈病(Uromycesstriatus)、霜霉病(Peronosporaaestivaiis)的发生与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关系。提出了以利用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治理对策,及开展苜蓿病害检疫的建议名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