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口滑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小口滑坡的分析,其属于蠕滑-拉裂型滑坡。详细阐述了滑坡的基本特征,并研究分析了滑坡的成因机制及演化过程;在成因机制分析基础上,采用传递系数法对该滑坡天然状态及暴雨情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评价,为滑坡治理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该滑坡体的形态、结构特征研究,分析其形成条件及成因机制;在成因机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稳定性评价,为该滑坡的治理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最后,初步地提出了整治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对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微观到宏观分析的过程。通过对K351滑坡的表面形态特征、滑坡内部岩性结构面的分析,从滑坡的微观形态(如裂缝)、宏观形态(如滑坡后壁、滑坡前缘)出发,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条件,对K351滑坡的形成特征、运动特征进行了探讨。并运用滑坡危险度判别模型对滑坡的危险程度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借助龙洞水滑坡典型实例,从静水压力和滑带软化角度分析滑坡的成因机制,为该类滑坡的进一步识别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详细的现场地质调查、遥感摄影、工程地质测绘及离散元数值模拟分析,对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进行分区评价,并对其成灾机制进行探究。[结果]地质构造形成的宽缓向斜形成了滑坡的雏形,软硬相间的互层结构提供了滑坡的物质基础,三面临空的地形地貌条件为其提供运动变形空间,卸荷及构造裂隙为地表水的入渗提供了优势通道,地下水对潜在滑面的软化作用和静水压力是滑坡启动发生的诱发因素。[结论]滑体的运动不仅仅是后缘裂隙静水压力的作用或者地下水的物理软化作用,而是后缘裂隙静水压力和滑带物理软化的共同作用,并且后缘静水压力在斜坡的变形破坏和滑体的运动中起到加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开肩堡滑坡的形成条件及形成机制,在取得详细的地勘资料及试验参数的情况下,对该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评价并计算其剩余下滑力,提出了采用清方减载、抗滑桩支挡及锚索、中空注浆锚杆锚固的综合治理方案。该方案在实施通车后取得良好的处治效果,为类似的滑坡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了三峡库区某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滑坡体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滑坡成因机制和失稳因素。考虑到未来三峡蓄水位的变化,结合不同工况对该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计算,针对计算结果,提出并设计了采用抗滑桩支挡与监测工程相结合的综合工程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7.
大关县滑坡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大关县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地质灾害的发育情况,对该县滑坡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大关县滑坡灾害的发育与地应力及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现有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地质构造有较大的耦合关系,人类既是灾害的创造者又是灾难的承受者。加强区内地质灾害调查研究,掌握滑坡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及成因,进行风险评估,建立预警体系,编制防灾预案,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以便做到有效防灾减灾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松坪滑坡变形主要表现为滑坡后部蠕变拉裂和滑坡前缘的蠕滑,目前坡体局部已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对该坡体进行稳定性分析尤为重要。根据坡体的结构及形态特征详细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机制,判定松坪滑坡的破坏模式为蠕滑拉裂。同时采用地质分析及量化评价方法对该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天然状态下稳定性良好;但在天然+暴雨的条件下,滑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奉节县某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基本特征,描述了该滑坡的结构及变形特征;从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两方面分析了滑坡的成因;根据室内试验、现场大剪试验并结合地区经验确定了滑坡参数的取值,考虑3种不同的工况下,用一般条分法、毕肖普法、传递系数法计算了滑坡的稳定性系数。结果表明:该滑坡遭遇5 a一遇暴雨时基本处于稳定状态;遭遇50 a一遇暴雨时处于潜在不稳定状态;遭遇5 a一遇暴雨加地震时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对研究区滑坡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3项滑坡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盐锅峡库区黄土台缘滑坡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通过对黑方台黄土台缘滑坡进行深入细致的野外调查和测量、地下水观测,灌溉试验、水样和土样的物理化学分析,初步摸清了台缘滑坡的基本要素,分布特征、规模及危害,并查明了滑坡成因机制,据统计,该区有大小滑坡44处,1986年至今发生滑坡20多次,滑坡面积从0.2-2.5m^2不等。仅1989年以来,滑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600万元,平均每年近120万元,从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认为,该区台缘滑坡主要是由台  相似文献   

11.
"5·12"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面积的山体滑坡,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陇南三家地老滑坡在这次地震期间前缘大规模滑动,并在前缘滑动牵引下诱发后缘形成贯通裂缝,严重威胁滑坡体上三家地村1 732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准确判断该滑坡稳定性,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尤为重要。在对三家地滑坡进行现场勘查、室内试验和相关论证的基础上,阐述该滑坡的基本特征和成因,并运用传递系数法和数值模拟对该滑坡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及应力应变进行了计算、模拟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三家地老滑坡的整体稳定性系数为1.30~1.36,处于稳定状态;在地震和暴雨工况下,老滑坡的整体稳定性系数为1.02~1.09,处于欠稳定状态。最后,基于滑坡成因和稳定性评价结果,提出为提高滑坡稳定性应采取的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12.
铜川新川滑坡是一典型的人为工程活动引起的地质事件。滑坡直接威胁着新川水泥厂的生产系统和一些主要辅助设施,它的孕育和发展成为该厂致命性的隐患。本文在全面调查和必要的探测基础上,根据滑坡的场地条件和破裂特征,用力学的观点对滑坡的破裂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导致坡体破裂的主要原因是坡体内部自重应力场变化的结果,并把破裂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为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治理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坡脚型场地对滑体运动的减速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外滑坡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通用离散元程序(UDEC)构建基本几何模型,对坡脚型滑坡运动-停积过程进行模拟,研究了坡脚型场地条件(坡角及下垫面摩擦系数)对滑体运动的减速机制。通过各监测点的减速分布曲线的对比分析可知,在滑坡规模相同的条件下,坡脚型滑坡的减速阶段运距随着坡角的增加呈先增大而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而由撞击坡脚引起的能量传递现象则是决定减速阶段运距长短的关键,也是造成同等规模下滑坡运距存在差异的原因。同时,下垫面摩擦系数越低,位能转化为动能的程度也越高,遭遇坡脚后滑体的碎屑化更加严重,导致运距更远。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贵定县定东小学滑坡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贵州省贵定县定东小学滑坡发生后,造成学校食堂、住宿楼地面、墙体出现开裂,直接威胁学校建筑物及附近民房、道路安全,迫切需要查明其形成的机制,为滑坡工程治理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了钻探、浅井、高密度电法等手段和方法调查了滑坡体结构和变形特征,并用Adina软件分析了滑坡在自然和暴雨情况下应力应变场和变形破坏特征。[结果]人工填土和降雨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滑坡破坏模式为蠕滑拉裂型。特殊的地形地貌和低压实度填方是导致滑坡最主要的内因,而长时间的降雨入渗是外因。[结论]不合理的人工填土是滑坡发生的直接原因,滑坡会沿填土与黏土层交界面处发生滑动。  相似文献   

15.
黄土滑坡稳定性及其整治对策研究——以明圣宫滑坡为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位于骊山的明圣宫滑坡是一个古滑坡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 ,为进行稳定性评价 ,对滑坡的形成条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明圣宫滑坡活动的原因是地层、大气降水、地下水、地貌条件、滑动带贯通、拉张裂隙形成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应用极限平衡法进行分析得知 ,明圣宫滑坡已处于不稳定状态而必须及时整治 ,以防止灾害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6.
高波  张茂省  贾俊  张成航 《水土保持通报》2016,36(6):97-101,109
[目的]对陕西省南秦岭典型土质滑坡形成机制及风险进行研究和评价,为该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支持。[方法]以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山阳中学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勘察及室内试验开展研究。[结果]山阳中学滑坡现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不排除遭遇极端气候下复活的可能,滑坡复活概率为7.45%。[结论]区域地壳差异性运动是山阳中学滑坡形成的内动力因素;降雨是该滑坡启动的主要外在诱因;滑坡威胁范围内人员在最大风险中丧命的年概率为:1.70×10-3。  相似文献   

17.
靠椅状土质滑坡形成条件及时空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三峡库区靠椅状土质滑坡的形成条件和时空演化进行研究,为滑坡的监测预警提供理论基础支撑。[方法]以三峡库区典型靠椅状土质滑坡——白家包、八字门滑坡为例,通过与三峡库区典型滑坡的比较,从此类滑坡的特点入手,分析其形成条件;并结合香溪河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分析此类滑坡时空演化过程。[结果]靠椅状土质滑坡形成条件与三峡库区其他典型滑坡有明显差异,香溪河流域的此类滑坡形成受河谷地貌影响明显。[结论]靠椅状土质滑坡的形成受岩性条件、滑面形态、地层状态等因素决定,香溪河流域的靠椅状土质滑坡是随着河谷的演化而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