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新疆喀什地区3个鲜食枣(Zizyphus jujuba Mill.)品种果实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冬枣”“伏脆蜜”“京沧1号”3个鲜食枣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类和有机酸类各组分含量进行测定,比较不同品种间的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糖酸积累差异,以期为揭示其动态变化规律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3个鲜食枣品种果实中糖以蔗糖为主,且属蔗糖积累型果实,糖组分含量随果实发育呈整体上升趋势;有机酸以苹果酸为主,且属苹果酸型,酸组分含量随果实发育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糖类和有机酸类各组分间各自存在一定相关性;蔗糖和苹果酸是3个鲜食枣品种果实全红期糖酸组分首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葡萄果实中糖代谢及转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的积累是决定果实内在品质的关键,葡萄果实中的糖由葡萄糖、果糖、蔗糖组成,蔗糖代谢是糖积累的重要环节。综述了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的种类和积累过程.阐述了外源激素物质和各种栽培措施对葡萄果实中糖积累和代谢酶的影响,以及果实发育过程糖代谢调控与转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通过了解葡萄果实中糖代谢影响因素和转运机制,为葡萄果实品质的改善和糖类物质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蔗糖积累是果实品质形成的关键,而蔗糖代谢又是糖积累的重要环节,现综述近年来果树中蔗糖代谢关键酶--转化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在果实发育期间对果实内糖类物质代谢的作用特性,以期为果品生产中适时采取措施合理调控糖类代谢,提高果实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草莓摘叶处理对果实芳香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哈达’品种坐果后植株进行摘叶处理,对成熟果实的糖类和芳香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摘叶、摘1/3叶和摘2/3叶3个处理果实GC/MS分析分别检测出43、33和37种芳香物质成分。随摘叶程度加重,芳香物质成分中酯类的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醛类的相对含量呈上升的趋势;2,5-二甲基-4-甲氧基-3(2H)-呋喃酮的相对含量明显降低;果糖和总糖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近红外光谱技术将光谱数据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数据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在农作物、果蔬、食品等方面的检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果实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经济效益,影响果品产业发展,对果品品质快速、高效检测及评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测定程序,综述了其在果实糖度、酸度、硬度、维生素C、水分等定量分析方面的应用,总结了其在果品品种、产地、贮藏期果实品质定性判别和果实褐变及损伤、病害种类识别等定性分析方面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不同纸质果袋对湖景蜜露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沈玉英  李斌  贾惠娟 《果树学报》2006,23(2):182-185
为探索提高桃果实品质的适宜果袋,以6年生湖景蜜露桃为试材,选用橘红色袋、黄色袋、白色袋和报纸袋等4种不同纸质的果袋对果实进行套袋处理,以不套袋作对照,研究了不同纸质果袋对成熟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特性的影响。测定了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果实色差等物理性状和果实糖、有机酸、花青苷、香气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白色袋能提高糖和香气物质含量的积累,增加果实风味,但果实外观暗红并涉及果肉;报纸袋果实外观粗糙,不清洁,且香气和酸含量低;黄色袋果实综合品质性状优于报纸袋和白色袋;橘红色袋能改变果实果皮底色,加快花青苷降解,使果实外观光亮(L值大),高雅美观,糖、酸及香气物质等品质指标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7.
对苹果果实鲜切加工后不同时间的各项营养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水分、可溶性总糖、可滴定总酸、维生素C、酚类物质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营养品质迅速下降;易挥发性芳香物质大量散失,糖酸比急剧升高,产品风味变淡.  相似文献   

8.
桃果实发育期间几种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锡凤 《落叶果树》1993,25(2):27-29
分析测定了桃3个品种发育期间几种成分的变化。不同品种果实成分变化是一致的,淀粉仅在硬核前可测到;糖类在前期以果糖和葡萄糖为主,占可溶性总糖的90%以上。后期蔗糖急剧增加,成熟时蔗糖达到可溶性总糖的80%以上,酸以硬核期最高,果实水分绝对含量与果实鲜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不同薄皮甜瓜品种成熟果实中芳香物质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薄皮甜瓜品种类群成熟果实中芳香物质主要构成成分的异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提取甜瓜果实中的芳香物质,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气相色谱仪(GC-FID)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5大类群薄皮甜瓜代表品种玉美人、龙甜3号、高甜黄金道、日本甜宝和香沙蜜果实成熟时香气以酯类物质为主,同时含有少量醛类、酮类、醇类、酸及其他物质。其中乙酸乙酯、乙酸-2-甲基-1-丁酯、乙酸己酯和乙酸苯甲酯是各品种果实中共有的酯类,其相对含量在不同品种中占总芳香成分的49.71%~84.95%。同时,各品种甜瓜均含有特有酯类。对这4种酯类物质的定量分析表明,乙酸乙酯在各品种中含量均为最高,龙甜3号和香沙蜜果实中4种酯类含量明显低于其他3个品种。各香气成分种类、含量和相互之间构成比例的差异是导致薄皮甜瓜果实风味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4种黄色樱桃番茄为试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法对番茄的果实挥发性物质和糖酸进行了测定,同时采用液相色谱仪法对其果实的主要营养性状,包括抗坏血酸含量、番茄红素含量和Beta-胡萝卜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了番茄重要品质指标以及挥发性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番茄品质鉴定改良和品质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黄色樱桃番茄中主要的糖是果糖、葡萄糖和蔗糖,主要的有机酸是苹果酸、丁二酸和柠檬酸。黄色樱桃番茄果实中的挥发性物质有52种以上,其中醇类、醛类、酮类和酯类物质构成了番茄果实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在4份黄色樱桃番茄中均检测到的挥发性物质有16种。对4份番茄材料聚类结果表明,来自相同代谢途径的挥发性物质大多数在一个聚类亚群。对主要营养指标和16种挥发性物质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2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2.907%以上。  相似文献   

11.
果实呼吸     
《落叶果树》2014,(1):15-15
果实活细胞中有机物质的氧化过程。不论在植株上或采收后,果实都是一个活的机体,不断在进行各种代谢活动,其所需能量,主要依靠果实体内的一些有机物质,如淀粉、糖类、有机酸和脂肪等,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缓慢氧化,除释放能量外,还有一些中间产物,最终成为二氧化碳和水。  相似文献   

12.
苹果果实内含物与轮纹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光和金冠果实接种并测定果实内含物,发现果实内的钾、钙、单宁和糖类对果实的抗病性有一定的影响,抗轮纹病果实中钾和单宁的含量较高,糖类含量低。钾、钙和单宁在果实中的含量随果实生长而逐渐降低,糖类则渐增。探讨了以增加果实内钾、钙含量等方法来提高果实对轮纹病抗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地形对龙门年橘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品质的影响,进行了连续3 a的观测,结果表明地形对年橘留树保鲜果实外观内质均有影响,坡地年橘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原糖、蔗糖和总糖含量均高于平地果园,其峰值在2月中旬左右和平地果园同时或稍晚出现,此后含量都出现下降,不同物质的下降速度不同,但不同地形对同种物质下...  相似文献   

14.
正目的:探讨‘金冠'苹果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和不同成熟阶段的区分,为判断其适宜采收期、实现优质生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常规方法测定果实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糖酸比、维生素C(V_c)、硬度等品质指标;采用静态顶空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果实挥发性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果实糖酸组分。结果:金冠果实发育后期单果重、TSS、可溶性糖、糖酸比、  相似文献   

15.
以3年生的"红地球"葡萄为试材,测定其果实中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以及蔗糖代谢相关酶-可溶性酸性转化酶(SAI)、可溶性中性转化酶(SNI)、细胞壁转化酶(CBAI)和蔗糖合成酶(SSⅡ)活性,以研究葡萄果实糖类积累与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果实成熟期根域限制栽培果实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与对照组相比,根域限制组葡萄糖含量提高了12.8%,果糖含量提高了3.4%,蔗糖含量提高了20.0%,总糖含量提高了10.8%。说明根域限制栽培显著提高了"红地球"葡萄果实成熟期的葡萄糖、蔗糖和总糖含量,糖含量的提高受到了SAI、SNI、CBAI、SSⅡ活性的调控;根域限制栽培显著提高了转色期SAI和CBAI的活性和成熟期SNI和SSⅡ的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套袋对毛花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以不套袋为对照,分别采用生产上常用的白色单层袋和外黄内黑单层袋在花后30 d对毛花猕猴桃果实进行套袋,果实生理成熟期取样测定外观和内在品质的各指标。结果表明,套袋处理均能有效改善果实外观品质,提高果实硬度;白色单层袋显著提高了果实抗坏血酸、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外黄内黑单层袋显著降低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抗坏血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套袋处理均使果实叶绿素a和叶绿素b降低,外黄内黑单层袋处理的叶绿素下降更多且使类胡萝卜素下降;套袋对果实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及干物质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建议毛花猕猴桃生产中,采用白色单层袋进行套袋。  相似文献   

17.
以19个树莓品种为试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定性定量分析了树莓果实中的非花色苷酚类物质,以期为寒地树莓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技术指导,为寒地树莓的栽培生产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树莓果实中共鉴定出31种非花色苷酚类化合物,不同树莓品种果实中非花色苷酚含量为24.75~154.06 μg·g-1;黄烷-3-醇、黄酮醇和黄烷酮对树莓非花色苷酚的组成起重要作用;19个品种可聚为2类,第1类树莓果实中非花色苷酚的种类较多且相对含量较高,第2类树莓果实中非花色苷酚的种类较少且相对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外源γ–氨基丁酸(GABA)对酿酒葡萄叶片光合色素及糖含量和果实品质风味的影响,以‘蛇龙珠’葡萄为试材,于开花期、坐果期、膨大期和转色期用5、10、15、20 mmol·L-1的GABA溶液喷施叶面,以喷施蒸馏水为对照,测定不同时期叶片光合色素、糖含量及成熟期果实品质风味,并采用PEN3电子鼻无损检测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结合聚类、线性判别(LDA)、主成分(PCA)及相关性分析对果实品质风味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GABA处理提高了‘蛇龙珠’葡萄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改善了果实风味品质,其中各物候期10 mmol·L-1 GABA处理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成熟期10 mmol·L-1 GABA处理果实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提高了9%,草酸及酒石酸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21%和108%。与对照相比GABA处理增加了果实香气物质种类与含量,且不同浓度GABA处理后葡萄果实香气物质种类相似,但含量差异显著,电子鼻分析结果与GC–MS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其中10 mmol·...  相似文献   

19.
西瓜番茄红素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瓜果实中番茄红素含量很高,对人体保健和疾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同基因型不同倍性的西瓜果实为材料,分别用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番茄红素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确定简便准确测定西瓜番茄红素的方法。结果认为:HPLC法用甲醇-乙腈-二氯甲烷(20∶75∶5)为流动相,502nm为检测波长能较好的对西瓜样品中番茄红素做定性定量分析;分光光度法测得的番茄红素含量平均是HPLC法的1.45倍,2种方法结果基本一致,均可对不同品种间番茄红素含量高低进行比较;另外试验结果显示多倍体西瓜番茄红素的含量要高于二倍体。  相似文献   

20.
周君  陈宗玲  张琼  王红清 《园艺学报》2009,36(12):1717-1724
 以‘晚蜜’桃为试材, 果实于盛花后75 d套袋、盛花后144 d除袋, 以未套袋果作对照, 应用HPLC - MS技术对果皮中酚酸类和类黄酮类物质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在成熟果中分离、检测到了3种酚酸类物质, 8种黄酮醇类物质, 5种黄烷- 3 - 醇类物质和2种花色苷类物质。伴随果实成熟, 酚酸类和黄烷- 3 - 醇类物质的含量逐渐下降; 黄酮醇类物质在果实发育早期含量较高, 而后逐渐降低, 果实着色初期其含量骤然上升, 到成熟后期又急剧下降; 未套袋果在盛花后144 d已有花色苷积累, 套袋果除袋后果皮迅速合成花色苷。成熟期套袋果和未套袋果中的酚酸和黄烷- 3 - 醇类物质的含量没有差异, 但套袋果中花色苷类和黄酮醇类物质的含量显著高于未套袋果, 其中套袋果的花色苷含量为未套袋果的1174倍。试验表明, 酚酸类和黄烷- 3 - 醇类物质对光较敏感, 套袋显著抑制了这两类物质的合成, 但未影响成熟果中的含量, 套袋处理增加了成熟果中花色苷和黄酮醇的积累。桃果皮中的花色苷类物质代谢在果实发育早期向花色苷以外的各分支代谢方向进行, 果实着色初期同时积累黄酮醇和花色苷, 到成熟后期主要为花色苷的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