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阿牛提醒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稻田,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最后连鸭本身也可以食用,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稻鸭共作技术与中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将雏鸭放入稻田后,直到水稻的抽穗为止,无论白天和夜晚,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  相似文献   

2.
稻鸭共育技术是目前我国及亚洲水稻主要生产国家正在大力组织推广的一项优质、高效、环保农业技术。这项技术由于具有降低水稻种植和养鸭成本,提高大米和鸭产品品质,减少农药、化肥、抗生素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等优点而受到了国内外广泛重视。鸭在稻田为水稻除草、除虫、浑水、施肥、刺激水稻生长,稻田为鸭提供了放牧场所和食物饵料,二者互为依存,相得益彰,不仅可以达到节本增收,而且产品具有绿色与无公害特征?该技术的推广对于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内大面积实践,实施稻鸭共育每公顷水田可增收节支1800-2100元,此外养鸭可节约30%的饲料,育成1只鸭可获纯利3元左右。  相似文献   

3.
无公害稻鸭共育技术是一项以免耕抛秧为基础,种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的的一项稻鸭共育生态种养结合新技术。该项技术利用家鸭在稻田野养,不断捕食害虫,吃(踩)杂草,耕耘和刺激水稻生育,能显著减轻稻田虫、草、病的危害,同时排泄物又是水稻的优良有机肥,使水稻健壮生育,形成稻鸭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自然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作是一项卓越的生态农业技术、是亚洲共同的技术。稻鸭共作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稻田养鸭技术,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典范。稻鸭共作中充分利用、挖掘了鸭的生物学特性。鸭子集多项稻田作业于一身,鸭子为水稻除虫、除草、旋肥、中耕浑水、刺激生长,可谓是巧夺天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鸭的生物学特性就有了多方面的了解,是对稻田养鸭和现代稻鸭共作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稻鸭共栖是充分利用水稻栽培过程中从秧苗返青到水稻散籽这段时间在稻田中放牧仔鸭的方法。鸭和水稻在稻田中共同生长,鸭以稻田浮游动物和水生植物为食,适当补饲精料,可以减少养鸭的投入。鸭子的活动起到了中耕除草,增加稻田肥力,促使水稻增产的作用。鸭子捕食了稻田害虫,水稻  相似文献   

6.
2001年9月7日,在镇江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沈晓昆处长安排下,本刊采访了镇江市丹阳延陵镇“稻鸭共作”的情况。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栽插后的稻田里,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鸭的粪便供给水稻养分,同时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对水稻起增氧和按摩作用,刺激水稻生长,稻和鸭构成了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的鸭和水稻。 2000年,丹阳延陵镇稻鸭共作面积2公顷(一个点),首获成功;2001年扩大为300多亩(6个点),走访的两个点中,其中一个由于水稻抽穗,鸭子已经出田,另…  相似文献   

7.
信息之窗     
江苏丹阳成功引进“稻鸭共作”技术   江苏省科技厅、省农林厅、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及镇江市科委等单位的农业专家、教授聚集在丹阳延陵镇,对中日合作“稻鸭共作技术”进行了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稻鸭共作”技术对当地农民稻作生产的观念产生了全新的变革。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稻田,无论白天和夜晚,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产,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  相似文献   

8.
稻田养鸭是将雏鸭放入稻田中,实行稻鸭共栖的一项技术。鸭子在稻田里,以水田里浮游生物等天然饲料为营养,鸭粪直接排泄到稻田里,为稻田提供优质有机肥料,可使水稻增产8%左右。因此,稻田养鸭可以获得稻鸭双丰收。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稻田养鸭是绿色农业的一项投资少、高产出的环保型农业技术,在不使用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的情况下,生产绿色、无公害、优质大米和肉鸭、蛋鸭。在稻田插完秧,待秧苗活后,将鸭放入稻田里,利用雏鸭的杂食性,鸭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鸭在稻田内不断活动,刺激水稻分蘖,达到中耕增氧作用;利用鸭粪作为高效有机化肥,节约鸭饲料的供给,提高鸭产品肉质的质量,生产出绿色、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安全、绿色、优质大米和鸭肉、鸭蛋。现将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稻田养鸭,是利用稻鸭共生的原理,利用鸭是水禽,水陆两栖、食性广、觅食能力强的特性,为水稻除草、灭虫、活化土壤以及利用鸭粪肥田,促进丰产。同时鸭在近乎自然的环境中觅食、生长,比圈养鸭节约一半精料,而生产的鸭产品品质鲜美、风味尤佳。稻田养鸭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勿需增加劳力,适合千家万户生产的养鸭新途径,又为无公害鸭产品和优质稻米的生产创出了一条新路。以下将有关稻田养鸭的技术措施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稻田养鸭谨防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病的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田养鸭,即在水稻栽插后1~2周把育雏鸭放养于稻田,直至水稻抽穗时,把饲养的鸭子赶出上市。即利用稻鸭共生的原理,利用鸭是水禽,水陆两栖、食性广、觅食能力强的特性,为水稻除草、治虫、活化土壤以及鸭粪肥田,促进丰产。稻田养鸭由于空气新鲜(负离子增多),阳光充足(紫外线消毒),饲养密度低(常规每亩15~20羽),自然净化排泄物能力强等,很少染疫生病。但饲养实践告诉我们,在大力推广稻田养鸭技术的同时,鸭肉毒梭菌毒素中毒因多群发性、发病突然、死亡率高和无特效药救治,是不可不防的疾病。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家禽》2006,28(16):34-3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发展有机食品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米东新区羊毛工镇雷家塘村率先引入了日本“稻鸭共作技术”,并取得了成功。目前,羊毛工镇准备将这项技术逐步在全镇推广。实行稻鸭共作,鸭子在稻田里来回游动,可以提高水稻根部的温度,有利于壮大稻子根系;同时,鸭子把稻田里的杂草吃掉后,减少了人工拔草的次数,降低了劳动强度;在“圈养”过程中,鸭子的粪便更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以增加水稻的养分。  相似文献   

13.
正稻田养鸭是绿色农业的一项投资少、高产出的环保型农业技术,不使用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的情况下,生产绿色、无公害、优质大米、肉鸭。在稻田插完秧,待秧苗活后,将鸭放入稻田里,通过提供给鸭的良好生活环境,利用雏鸭的杂食性,鸭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鸭在稻田内不断活动,刺激水稻分蘖,达到中耕增氧作用。利用鸭粪作为高效有机肥料,达到节约鸭饲料的供给,提高鸭产品肉质的质量。减少和不使用无机化肥和农药,从而降低饲养成本。生产出  相似文献   

14.
稻鸭共生这一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是在秧栽插活棵后,将雏鸭一天24小时都放入稻田,通过提供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在稻田里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分蘖生长,产生中耕浑水增氧的效果,并利用鸭粪作为高效有机肥料,减少和不用无机化肥和农药,降低生产成本,以达到节省养鸭饲料,提高鸭肉品质,并生产出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安全优质大米的目的。稻鸭共生技术将水稻生产和鸭的生产有机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利用鸭的生物学特性和潜力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中耕浑水和刺激生长,水田则为鸭提供生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盘锦市大洼区荣兴镇开展稻鸭协同养殖的实践,证明采用稻鸭共育的方法种植水稻和养殖鸭类,不仅可以培养出健康、绿色环保的无公害优质稻田鸭,同时对于水稻种植也可以大大降低的化肥、农药、人工的成本,并且收获绿色,无公害的水稻,有效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本文重点研究采用稻鸭共育技术的关键技术环节,包括如何选择饲养水稻、鸭和种植水稻与稻鸭协同管理,为推广稻鸭共育技术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6.
稻田露宿养鸭是将雏鸭放人稻田中,昼夜露宿饲养,实行稻鸭共栖的一项新技术。鸭子露宿在稻田中以水田里浮游生物等天然饲料为营养,秋季每公顷稻田可收成鸭300~375只;同时,鸭粪直接排泄到稻田里,为稻田提供优质有机肥料,可使水稻增产5%~8%。因此,稻田养鸭,可以获得稻鸭双丰收。其技术要点是:1.做好放鸭前的准备工作。在准备放鸭的稻田四周围上50~70厘米高的围栏,使鸭子不能跃过跑出田外,田内修建一处高出地面15厘米芹右的事挪作为鹏床,供鸭子栖息。鸭床面积以能容纳全群成鸭趴卧即可。每个围栏面积不宜超过1500平方米。2.…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家禽》2003,25(22)
水稻鸭是中国水稻所近五年来吸收日本“稻鸭共育技术”的基地上提出的稻田生态种养新模式,利用鸭子在稻丛间捕虫、吃(踩)草,耕耘稻田,刺激水稻生长发育,减轻稻田虫、草、病的危害,鸭粪作为有机肥直接肥田,从而生产出无公害稻米和鸭。九月,中国水稻研究所、省和杭州市农技推广基金  相似文献   

18.
稻田养鸭是以种稻为中心,家鸭稻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利用家鸭的杂食性,消灭稻田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的不间断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效果,同时,鸭的粪便可作为稻田的肥料,在水稻生长期间不施用任何化肥农药和化学肥料,可最大限度的使稻田不受污染,实现稻田的可持续性种养,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怎样养好稻田露宿鸭?宋正文“稻田露宿养鸭”能有效地利用水稻生长期的时间和空间,采用放牧与补饲相结合的方法将鸭群固定在稻田里饲养,是一项成熟、实用、效益好的新技术。其技术方法是:一、雏鸭的培育培育健壮的大规格雏鸭,使投放时体重达150克以上,是露宿养鸭...  相似文献   

20.
稻鸭共生中鸭的放养密度及作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稻田中,放养鸭子的密度为10,20和30只/667m2.根据试验田的面积,将110只巢湖麻鸭随机分为4组,经58 d的稻鸭共生试验表明,稻鸭共生技术具有良好的稻田除虫、除草和防水稻病害效果.在稻田中放养鸭子20 只/667 m2时,具有良好的鸭只生长情况和最高的水稻产量,为最佳放养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