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6,(5):196-196
1984年就有人提出陆羽初隐于余杭苎山。 1989年,《陆羽研究》提到:“陆羽初隐居苎山(余杭近郊)。自称桑苎翁,著《茶记》一卷。”  相似文献   

2.
三、余杭文保单位———“余杭双溪陆羽泉”“茶圣陆羽著茶经其地”的“余杭双溪陆羽泉” ,并非空穴来风 ,而是传承千年余杭双溪十景之首景。《中国茶叶》1982年第 2期王家斌、沈根荣的文章中披露孙绍祖先生的《晚窗余韵钞略》 ,此书中民国余杭双溪孙绍祖老人 ,缅怀陆羽在余杭著《茶经》的“苎泉怀古”诗有五首之多 ,见证了“陆羽泉”在民国时期 192 9年杭州西湖博览会前后“游人玩赏忆先贤” ,到抗战时期“古迹荒凉多感慨” ,“陆羽隐居苕著茶经其地”从盛到衰 ,逐渐败落 ,以致被人遗忘的全过程。只是由于战乱 ,孙绍祖先生《晚窗余韵钞略…  相似文献   

3.
林金木 《农业考古》2006,(5):197-199
2002年4月16日在杭州余杭茶圣陆羽当年著《茶经》三卷其地——余杭双溪陆羽泉,举办首届中国茶圣节。期间2002年第2期《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曾发表本人拙作《陆羽泉与径山寺》,文中考证了茶圣陆羽著《茶经》其地陆羽泉。嗣后,杭州陆羽与径山茶文化研究会的同人们,持续深入挖掘鲜见文字、图片、实物以“茶圣著经其地,日本茶道之源”为题,著述丰富,其中2005年4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赵大川著《径山茶图考》,30余万字,图文并茂,中英文对照,最为翔实。本人也非常关注陆羽在余杭著《茶记》《茶经》的新依据,苦苦寻觅三四年也有不少新发现。…  相似文献   

4.
苕溪霅溪考     
周志刚 《农业考古》2005,(2):163-168,171
苕溪和霅溪,是浙江省两条普普通通的河流。近年来,随着中国茶文化热的兴起,这两条河流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原因是一些古籍中有茶圣陆羽“结庐于苕溪之湄”,“更隐苕溪”的明确记载,并由此有“著茶经其地”的说法。但由于在今浙江舆地中,又确实存在着同名的两条苕溪,一条是湖州市的西苕溪,一条是余杭县的东苕溪。这样就产生了争议,陆羽的隐居地和编撰茶经,究竟是在西苕溪还是东苕溪。因此,我们就有必要追寻一下中国地理舆名的历史与变迁,对苕溪的确切地名和位置作一番考察,以澄清各种争端与误解,推动中国茶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5.
赵大川  金启明 《农业考古》2003,(4):207-208,240
近钱时霖先生撰文对明代嘉靖《余杭县志》“陆羽泉”条目中记载:“唐陆鸿渐隐居苕(雨言)著茶经其地”之“苕(雨言)”提出质疑,认定“苕(雨言)”指的是湖州,而非余杭。理由有三:一是苕(雨言)是水名,即苕溪与(雨言)溪,苕溪是余杭主要河流,但余杭并无(雨言)溪;二是苕(雨言)是地名,因余杭并无(雨言)溪,故“苕(雨言)”是湖州的专用名词;三是南宋嘉泰二年  相似文献   

6.
陆羽泉与径山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 4年 ,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学生沈根荣参加四清 ,在余杭县双溪乡偶得一份余杭出版的“晚窗余韵钞略”的诗集 ,内有“双溪十景诗” ,诗曰 :“苕溪高隐乐如仙 ,不爱溪流偏爱泉 ;汤沸竹炉洗俗虑 ,令人想见苎翁贤”。诗有前言 ,提及陆羽著茶经在余杭双溪陆羽泉 ,并称详见县志。此  相似文献   

7.
陈宏 《农业考古》2002,(2):28-29
据《余杭县志》记载 :“陆羽泉 ,在县西北三十里吴山界 ,双溪路侧 ,广三尺许 ,深不盈尺 ,大旱不竭 ,味极清洌”。据《新唐书》“陆羽传”载 :“陆羽字鸿渐 ,复州竟陵人 (今湖北天门县 )。不知所生……上元初 ,更隐苕溪 ,自称桑苎翁 ,闭门著书 ,贞元末卒 (公元 80 4年 )。羽嗜茶  相似文献   

8.
一、《茶经》成书应是761年这一成书年分是陆羽在他的自传(《陆文学自传》)中说的,他的自传写于唐肃宗上元辛丑年,即公元761年。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泅。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卜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并贮于揭布囊。”29岁的年青陆羽,一下写了8部书,61卷,真了不起。而《茶经》是8部书中的一部,这是明摆着的,岂能不承…  相似文献   

9.
今年为茶圣陆羽诞生 12 70周年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湖州市人民政府举行隆重纪念活动 ,我有幸应邀与黄浩同志一同参加。茶友欢聚 ,其乐融融。此行得诗一组 ,公诸同好 ,并请指正。(一 )贺诗千载茶香远 ,难忘桑苎翁。清风扬四海 ,德业永无穷。(此诗写成条幅 ,献贺大会。)(二 )访新建青塘别业烟雨迷蒙紫笋香 ,黄梅时节访青塘。千年别业欣重建 ,盛世而今胜大唐。(三 )陆羽像前有感地北天南不惜身 ,青塘小憩正凝神。茶经三卷来非易 ,风雨苕溪几十春。(四 )访陆羽墓 ,皎然塔 ,合题陆羽与皎然 ,生前为“缁素忘年之交” ,今墓塔相邻 ,“夹谷相望…  相似文献   

10.
中唐上元初年,青年陆羽流寓江南湖州,他寄居杼山妙喜寺,结庐苕溪之湄,和山水清远的湖州结下平生之缘.期间,陆羽写有<杼山记>、<吴兴图经>等一系列著作,并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从此,"茶道大行",茶成为风靡中华之"国饮",陆羽也被誉为"茶仙"、祀为"茶神"、尊为"茶圣".  相似文献   

11.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3,(2):220-227
对陆羽在何地与写《茶经》 ,当代有两种说法 :一说在湖州 ,一说在余杭 ,我以湖州说为是 ,因此曾撰文《陆羽湖州写 (茶经 )考》 ,发表在《茶博览》1997年秋之卷上 (文章经过删节 )。同时 ,又以《陆羽在湖州写 <茶经>》发表在《陆羽茶文化研究》1998年第 8期上 (全文刊登 )。这几年来 ,余杭说盛行 ,是否我的湖州说错了 ,我进行了反思 ,我仔细研读了余杭说的多篇论文 ,又查找了一些有关史料 ,觉得我的湖州说并没有错 ,没有错就应表个态 ,于是我便写了《再论陆羽在湖州写 (茶经 )》。一、两说争论的焦点这是由《余杭县志》的一段记载引发的。明…  相似文献   

12.
试论陆羽《茶经》"一之源"中的"上"与顾渚紫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盛有 《农业考古》2004,(2):250-252
据许多史料证明,陆羽隐居湖州苕溪撰写《茶经》期间,经常身临顾渚山茶区,调查考察茶事,开展研究工作。如《全唐诗》载耿湋和陆羽的一首联句诗,其中有“禁门闻曙漏,顾渚入晨烟(耿湋)。拜井菰城里,携笼万壑前(陆羽)”。明确指出陆羽常到顾渚山去。唐代皮日休作《茶中杂咏并序》云:“余始得季疵(陆羽)书(指《茶  相似文献   

13.
丁以寿 《农业考古》2005,(2):172-178,183
近年来先后拜读了杭州赵大川等先生的系列论文《茶圣陆羽在余杭著〈茶经〉考》(《农业考古》2002年4期)、《陆羽在余杭著〈茶经〉的依据》(《农业考古》2003年4期)、《陆羽与杭州》(《法门寺文化研究通汛22——2004第三届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专号》),获益非浅。但在细读之余,却发现赵大川等先生论文中对许多征引文字存在着有意或无意的误读,对其中的一些论点存有疑惑。本着求真务实、百家争鸣的精神,现提出与赵大川等先生商榷,并求证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陆羽的一桩茶事冤案──对《新唐书·陆羽传》“更著毁茶论”一说的质疑中华茶人联谊会王郁风“复著毁茶论”──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约作于八世纪末)①。“更著毁茶论”──北宋·宋祁撰《新唐书·隐逸列传·陆羽传》(1044—1060年)②。所谓陆羽“著毁茶...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茶文化第一人,茶圣陆羽为唐代茶文化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茶书,其所著《顾渚山记》亦是一部著名茶书。本文对惜已遗佚的《顾渚山记》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证与注释,以供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研究者参考。顾渚山是陆羽撰写《茶经》的主要地区之一,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以顾渚为第一"。  相似文献   

16.
《茶经》版本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经》,唐陆羽撰。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东园先生、茶山御使,世称陆文学。唐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茶经》一书在我国古代许多官修、私修目录中均有著  相似文献   

17.
访胜登高别有天 ,乘车缩地兴无边。贡茶遗址留奇迹 ,顾渚金沙第一泉。眼望茶丛香绿秀 ,口尝新茗味清鲜。宾朋欢聚谈茶艺 ,今日同夸紫笋仙。纪念茶圣陆羽诞生 1 2 70年徐荣铨嘉木生南国 ,春来发绿芽。苕溪陆处士 ,野寓入云霞。( 1)帝诏辞官好 ,《茶经》纸贵夸。千秋歌圣诞 ,万古品香茶。(1)唐至德间 ,陆羽隐居妙喜寺。诗一首品茶钱业未能忘 ,紫笋新芽唤客尝。陆为《茶经》才八斗 ,钟郎大著富篇章。无求到处人情好 ,积德宽容海大量。携手湖州风物美 ,苕溪秀丽胜三江。( 1)(1)荆江 ,淞江 ,六江 ,古称三江与茶友共游贡茶院遗址(3首)@徐荣铨…  相似文献   

18.
20 0 2年 4月 1 6日“茶圣陆羽著经其地”、“日本茶道传播之源”的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召开了首届中国茶圣节。来自四十多个国家的 30 0 0位宾客莅临茶园竹山环顾 ,景色宜人 ,当年茶圣陆羽著《茶经》其地 ,欣赏着“陆羽问茶”、“采茶舞”等十余个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节目 ,共同庆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中国茶之起源,源于古代,传说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之益智健身功能,中国饮茶已有3000余年历史。晋代郭璞注《尔雅》,明确“茶”的含义。进入唐代,伴随着灿烂的盛唐文明,茶文化得到了极大发展。陆羽著成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陆羽推荐湖州紫笋茶为贡茶;浙江长兴顾渚山建起贡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人士饮茶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众所周知,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酒、服食、谈玄、博弈之风非常盛行,学术界对此已有广而深的研究。然而,对于这一时期饮茶的风气,目前学术界却还很少研究。由于资料所限,本文对这一时期人士饮茶的风气只能进行粗略的描述,冀能抛砖引玉! 饮茶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但上古却没有“茶”字。在先秦古籍中只能见到“荼”字,即使有“茶”字,那也属后人所改。“茶”字最早出现于中唐以后。据后人考证,先秦古籍中的“荼”即指“茶”,如清人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说:“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复知‘荼’矣”。茶在古代有许多名称,据陆羽《茶经》说:“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据说在4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饮茶了,如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