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牧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畜牧业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南高原牧区草原牧场气候资料和牧业生态定位观测资料及统计资料,分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南高原牧区草原牧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畜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南高原牧区大部分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存在6~7、15 a的年周期振荡特征.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均大于全国增温速度.20世纪70年代之后持续偏暖.草地年干燥指数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使牧区草场产草数量和质量下降,劣等牧草、杂草和毒草的比例越来越高,草场生产力进一步下降.由于冬、春季气温升高,降雪减少,牧区雪灾趋于减少,牲畜死损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幼畜成活率1984年之后持续在一个较高水平上.  相似文献   

2.
利用青海湖流域草原牧场气候资料和牧业生态统计资料,分析青海湖流域同德高原牧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天然牧草生物量、草地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的影响,发现同德地区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年平均气温、秋季、冬季、春季、夏季每10年升温趋势分别为0.37℃、0.23 ℃、0.50~0.88℃、0.11~0.35℃和0.10~0.33℃;年降水量每10年以10.5 mm的趋势减小,90年代是降水量最少的时期.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均大于全国增温速度.20世纪70年代之后持续偏暖.温度变化的倾向率均为正;草地年干燥指数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使牧区草场产草数量和质量下降,劣等牧草、杂草和毒草的比例越来越高,草场生产力进一步下降.气象因子对草地生物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温度大于降水;降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量的年际波动和年内各季节分布的差异上.当前存在的草原退化现象主要应归咎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  相似文献   

3.
近53年青海省气候变化与粮食产量及气候生产潜力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青海省1961-2013年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青海省气候变化的特征,应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估算了青海省气候生产潜力,探讨了气候生产潜力与粮食产量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3年青海省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年平均气温升温率达0.40℃·10a-1;降水量也呈现增加趋势,增幅为6.0mm·10a-1;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呈现减少趋势。自2002年以来的近10年期间,粮食总产量和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有一定相关性且气候生产潜力从2002年开始有突变(r=0.29,P0.05)。近53年青海省气候生产潜力在323.39~478.48g·m-2·a-1之间,年际间变化波动较大,呈现较弱的增加趋势,增加率为0.914g·m-2·a-1。  相似文献   

4.
雪灾是影响高寒易灾牧区畜牧业生产最大的灾害种类,尤其是大雪和暴雪对畜牧业的影响最大,往往造成牲畜掉膘、死亡、怀孕母畜流产、新生胎儿初生重降低,给牧民带来严重甚至毁灭性的经济损失,致使易灾牧区牧民因灾返贫,影响到第二年及后期畜牧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从红原县30年的气候资料分析,易灾牧区大到暴雪的发生次数和天数集中在3、4两月,近年来雪灾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必须加强易灾牧区灾害预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易灾牧区抗灾保畜饲草饲料战略性储备基地,强化易灾牧区防灾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科学养畜技术,加快易灾牧区牲畜出栏率,才能有效防控易灾牧区主要灾害,减少灾害损失,实现畜牧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荒漠草原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内蒙古荒漠草原1961~2007年11个气象站点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牧草气候生产力,运用气候诊断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荒漠草原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牧草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并探讨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对内蒙古荒漠草原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47年来内蒙古荒漠草原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荒漠草原东北部和西部增温幅度相对较大;年降水量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但东北部地区年降水量明显减少。(2)牧草气候生产力总体为不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其中荒漠草原中部牧草气候生产力增加显著。(3)未来"暖湿型"气候可使牧草气候生产力提高,"暖干型"气候使牧草气候生产力降低,"冷湿型"气候也有利于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增长。(4)年降水量与牧草气候生产力有极其显著的相关性,降水是影响内蒙古荒漠草原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的草原畜牧业以放牧饲养为主,由于受四季气候以及天然草场的生长、繁茂、枯萎变化的影响,牲畜的膘情(体况)消长规律是:“夏壮、秋肥、冬瘦、春乏”.牲畜膘情好坏,直接影响着母体内的胎儿发育、母畜产乳、仔畜成活、幼畜生长发育以及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因此,牲畜的抓膘保膘,是草原畜  相似文献   

7.
采用青南牧区9个地面气象站1961―2013年逐日气温资料,通过线性回归、双线性插值、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牧草生长季、青草期、牲畜抓膘期和掉膘期等牧业生产关键期的时空变化特征,预估了未来在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情景下2015―2035年牧业生产关键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61―2013年,青南牧区牧草生长季、青草期以及牲畜抓膘期开始日提早、结束日推迟,持续日数显著延长,延长速率分别为2.5、4.8、4.6 d·10 a-1,而牲畜掉膘期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平均缩短4.0 d·10 a-1。2)近53年,青南牧区牧草生长季、青草期、牲畜抓膘期及牲畜掉膘期4个指标均发生了气候突变,突变时间在1997/1998年;其中牧草青草期存在8~12、16~18年的周期,牲畜抓膘期及掉膘期4~6、8~12、16~18年的振荡明显。3)在RCPs情景下,未来20年青南牧区牧草生长季、青草期、牲畜抓膘期平均分别延长11.5~21.5 d,牲畜掉膘期缩短15.7~18.1 d,将十分有利于青南牧区的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8.
同德县气候变化特征与草原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青海省同德县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发现同德地区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是:一年四季的平均气温都呈现升高趋势,但变化的幅度却不相同,年平均气温呈增高趋势,平均每10年增高0.37℃ ,冬季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气温升高0.50~0.88 ℃ ,是气候变暖最突出的时段;1987年以来同德县相继出现14个暖冬,是近45年来最暖的时期.年降水量以每10年10.5 mm的趋势减小,90年代降水量最少.并由此引起无霜期延长,积雪、冰雹、雷暴、大风、沙尘暴日数的减少,气候变化一方面使同德地区草原的生态环境有所好转,另一方面也是近几年蝗虫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存在的草原退化现象主要应归咎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  相似文献   

9.
草场承包到户以来,新疆玛纳斯县牧区草原畜牧业发展较快,牧民放牧饲养牲畜的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近10多年来,随着全县畜牧业的大发展,牧民放牧牲畜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其承包草场的承载能力,山区因超载过牧草原退化严重,森林、草原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06年内蒙古典型草原锡林郭勒牧业气象试验站1961-2006年的气候资料及1982~2006年植物物候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及趋势倾向率方法,分析了锡林浩特气候变化特征、植物物候变化特征及物候变化特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锡林浩特地区近50年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变暖的季节性差异明显,冬季增温最为显著;年降水变化为“少-多-少-多-少”趋势;日照时数呈线性增加趋势,夏季明显。(2)锡林浩特地区植物春季物候开始期延迟,秋季物候期提前或推后,生长季相对缩短。(3)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锡林浩特地区春季物候与其前旬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即气温升高,春季物候推后;秋季物候与气温的关系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即气温升高,秋季物候期提前;降水和目照对植物各物候期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青海是我国主要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有五亿亩可利用草原,夏秋草场宽广,气候凉爽,牧草丰茂,有二千一百多万适应高寒牧区的牲畜。还有四十多万从事畜牧业生产、经验丰富的牧民群众,这是发展我省畜牧业的优势条件。但地势高寒,枯草期长,草场生产力低,牧区群众科学文化尚不普及,技术力量薄弱等因素的影响,牧业生产仍然长期处于产量少,产值低,抗灾力差,生产发展慢,新的技术难以推广的长期落后局面。在我省高寒牧区要建起一个比较发展的现代化畜牧业,怎样建立?我们想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5~2013年的西藏阿里地区气象数据,依据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出阿里草地气候生产力的数值,分析了西藏阿里气候变化和草地气候生产力变化趋势和草地气候生产力与降水、气温变化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近29年来,阿里地区年平均气温增温的趋势明显,其倾向率为0.588℃/10a,年平均降水呈现减少的趋势,其倾向率为-2.926 mm/10a,草地气候生产力向减少趋势发展,其倾向率为-71.181kg/(hm~2·10a),年际变化188.04~2572.19kg/(hm~2·a)之间,当温度每升高1℃草地气候生产力下降15.526kg/(hm~2·a),降水每升高1mm草地气候生产力升高21.269kg/(hm~2·a)。在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的趋势下,气候向"暖干化"发展趋势明显,降水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将更加明显,草地生产力下降趋势给草地畜牧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海  侯向阳  秦艳  那日苏 《草业科学》2011,28(9):1718-1723
采用历史气象资料分析和参与性农户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阿拉善荒漠区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抽样研究了荒漠区牧户家庭基本状况与经营现状、牧户家庭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感知与应对策略。结果表明,近50年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年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但年降水量总体趋势仅在波动中微弱增加。牧户对温度升高的感知与事实基本相符。牧户感知草地生态环境认为近10年草地生产力和草地植物种类已经减少;土壤沙化、草地鼠虫害和地表水减少程度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在近10年中频发,并对家畜健康和生产、草地牧草生长产生极大影响。受气候变化影响,在畜牧业生产中牧户采取主要措施是在秋季储备充足草料备用,同时结合圈养方式维持生产。未来气候变化还将持续影响牧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建议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增强荒漠区牧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新疆拥有可利用草原面积4800万hm^2,占全国第二位,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牧业区、半农半牧区以少数民族为主体,以养羊为主,兼养其他牲畜。优势在于靠天养畜,生产成本低廉;缺点是生产易受气候、地形、季节等自然灾害影响。由于草场承包到户,牧民养殖积极性高涨,牲畜饲养头数逐年增加,导致草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畜草矛盾尖锐,  相似文献   

15.
草原鼠虫等生物灾害与旱灾、雪灾并称为草原三大自然灾害。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草原退化、天敌减少和防治面积有限等因素影响,草原鼠虫害危害面积呈加重趋势,鼠虫灾害频繁发生,导致草原生态恶化和畜牧业生产损失严重,影响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同德县是青海省的畜牧业大县之一,地处青海省东南部草原牧区,畜牧业是支柱产业,在畜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牲畜的疾病也变得多样化、复杂化,其中羊痘病是这些疫病中的一种,严重影响着羔羊成活率、遏制养羊的发展,因此,有效防治羊痘病对发展本地的养羊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一、目的意义鼠在红原分布广泛,它不仅危害草场,影响草原载畜量,又是各种传染病源的携带者,给人类和牲畜的健康带来极大影响,成为发展畜牧业生产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为了弄清我县鼠的种类、优势种群和危害程度,以及鼠类的天敌现  相似文献   

18.
牲畜繁殖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我国各地饲养的牲畜大体上适应了本地区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在各主要牧区饲养的牲畜,其繁殖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基本相适应。 草原畜牧业一般都有这样一种规律,各类牲畜的妊娠期是不一样的,但是产仔期一般都集中于牧草返青期的前后。这样可保证仔畜出生后,在短时间内吃上青草。 从牲畜的发情规律来看,我国北方和青藏高原  相似文献   

19.
杨树晶  沈敏 《草学》2023,(2):78-81
阿坝州草原是川西北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气候、地理、人文等多重压力下,草原长期处于超载过牧状态,尤以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松潘县、壤塘县牧区五县最为突出。阿坝州采取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措施,着力解决牲畜超载过牧、草原退化等问题,确保草原生态环境和草原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6 农区、半农半牧区和有条件的牧区为什么要逐步改变依赖天然草地放牧的生产方式 ?长期以来 ,广大农牧民习惯于依赖天然草地放牧发展草原畜牧业。但长期掠夺式的超载过牧和粗放经营 ,不仅造成草原退化、沙化、碱化日趋严重 ,而且引发的草畜矛盾尖锐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和有条件的牧区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牲畜舍饲圈养的意义重大。一是从根本上解决超载放牧问题 ,草原植被能够得到恢复。牲畜数量的逐步增加对草原长期长年无节制的随意放牧 ,是草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牲畜舍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