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依据《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GB/T18645—2002),采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柳州市20日龄以上的存栏奶牛进行结核病检测。2004~2013年累计检测奶牛养殖场431个(次),检测奶牛20223头,阳性牛105头,平均阳性率为0.52%。通过采取长期不间断的监测和淘汰阳性牛等措施,柳州市奶牛养殖场的牛结核病得到了稳定控制和净化。  相似文献   

2.
采用实验室平板凝集反应和皮内注射结核提纯菌素及兽医临床检查等方法,对肃州辖区内城郊的泉湖、果园、银达、西洞、怀茂、西峰六乡(镇)的奶牛进行"两病"检疫监测。四年来,共检疫奶牛5667头,检出结核阳性病奶牛87头(占1.5%),从检疫情况分析,奶牛结核病呈波浪状消长,布鲁氏菌病达到稳定净化。  相似文献   

3.
奶牛布鲁氏菌病与结核病的防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奶牛布鲁氏菌病、结核病(以下简称奶牛“两病”)分别是由布鲁氏菌和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严重危害奶牛业持续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危害公共卫生安全。人类尤其是儿童,可因饮用带菌的牛奶而感染。近年来奶牛”两病”死灰复燃,直接导致了人间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感染率的上升,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控制和净化奶牛“两病”刻不容缓。因此对奶牛结核病和布病进行检测,淘汰感染奶牛,净化奶牛群,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快四川省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的净化工作,作者在四川选定了5个奶牛场,开展了奶牛两病净化示范工作。应用γ-干扰素体外释放试验检测结核病,应用ELISA技术诊断布鲁氏菌病,提高了两病的检测准确性。另外,实行全面监测、引种监管、强制隔离、强制消毒、强制扑杀、强化饲草监管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一整套净化方案,从目前的净化效果来看,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5.
奶牛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慢性传染病。奶牛结核病的发生不仅影响奶牛生产,而且严重威胁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吐鲁番市奶牛结核病主要采取检疫净化。近年来,吐鲁番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开展了奶牛结核病检疫净化工作,采取以"监测、检疫、扑杀、消毒和净化"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强化了奶牛健康养殖。  相似文献   

6.
大通县奶牛结核病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奶牛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畜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常引起病畜逐渐消瘦,在组织器官内形成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笔者于2002年5~7月在大通县农户饲养的奶牛进行了监测。  相似文献   

7.
柳州市奶牛结核病检测方法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皮内注射结核提纯菌素方法,对柳州市2004~2007年的8304头(次)奶牛进行结核病检疫监测,检出结核阳性病奶牛55头,占总检测牛数0.66%。从检疫情况分析,奶牛结核病呈波浪状,零星散发,老疫点出现反复发病,新疫点多为新建牛场的散养户。表明我市奶牛结核病的防治形势仍然严峻。  相似文献   

8.
李秀明 《当代畜牧》2013,(30):23-24
为了解青藏高原规模奶牛养殖场奶牛"两病"的感染情况,笔者采集了湟源县7个规模奶牛养殖场的奶牛血清800份,使用试管凝集实验进行布鲁氏菌病检测,检出阳性样本2份。对抽检血清的800头奶牛进行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9.
奶牛结核病和布鲁菌病(简称“两病”)是人畜共患病,具有易传染、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净化难度大的特点,已严重危害奶业的持续发展和人体健康。为了更好地组织实施奶牛两病的检测净化工作,本文基于上海市实际情况,从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入手,提出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逐步实现奶牛两病净化目标,对各地组织开展奶牛两病检测净化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控制奶牛结核病流行,保证奶制品卫生安全,新疆乌鲁木齐市在近郊的6个奶牛养殖小区,通过制定和宣传消毒、隔离检疫、无害化处理等技术规范,开展了结核病净化工作。为了解6个奶牛养殖小区结核病的防控效果,从2012年开始进行了连续7年的奶牛结核病流行病学监测。结果显示,7年累计检测奶牛56 668头,奶牛结核病平均阳性率由2012年的1.49%下降到2018年的0.33%,且有2个奶牛养殖小区达到了国家净化标准,取得了预期的防控效果。但仍有少数小区阳性率偏高,需要继续采取严格控制措施,最终实现所有奶牛的结核病净化目标。  相似文献   

11.
《畜牧与兽医》2014,(12):82-84
采用全乳ELISA、血清ELISA与胶体金试验检测奶牛布鲁氏菌病全乳和血清抗体,比较3种方法在布病抗体检测中的应用,同时探讨了全乳样品在冻融次数、保存时间等方面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等,为奶牛布病监测及净化方案制定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2.
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两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发展的人畜共患病,是近年来人感染“两病”的重要来源之一。虽然国家出台了有关政策要求规范控制奶牛“两病”,但是防制效果不理想,近些年“两病”又有抬头蔓延之势。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简要分析了奶牛“两病”难以控制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早日实现奶牛“两病”的净化,确保奶牛健康养殖,不出现因“两病”引起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及时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2007年对本辖区的所有奶牛进行血清学调查。主要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初筛,出现阳性及可疑再用试管凝集试验作进一步确诊。监测结果显示:对本辖区监测的724份奶牛血清样品中,平均阳性率为7.73%,阳性奶牛全部进行了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布病在本辖区的个别奶牛场中阳性率高,在今后的一定时期内,需采取进一步的监测净化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按病原可分为人型、牛型和禽型三种。牛型结核可以在人和牛(尤其是奶牛)之间相互传播。笔者近年来参与跨越南北共3省5场近万头次奶牛结核检疫,由于跨越地域广、涉及牛场多、检疫奶牛数量大,所收集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揭示了目前我国奶牛结核病的流行状况:无明显南北差异,同一区域内不同场(群)间奶牛结核感染差异很大。本文结合南方某奶牛场成功净化结核病的实例,对防止阳性奶牛漏检的方法等进行介绍,表明奶牛结核病可以通过检疫、扑杀阳性牛、消毒、隔离等综合手段进行净化。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青海省民和县奶牛布鲁氏菌病分布和流行动态,制定有效的防治计划和措施,净化布鲁氏菌病,对来自12个乡镇的13308份奶牛血清采用试管凝集反应试验(SAT)进行了血清学检测,检出阳性血清59份,阳性率为0.443%,表明青海民和地区存在奶牛布鲁氏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16.
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是人畜共患病,具有易传染、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净化难度大的特点,已严重危害奶业的持续发展和人体健康。为了更好地组织实施奶牛"两病"的检测净化工作,本文以浙江温州当地实际情况为基础,从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入手,提出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通过技术要求和保障措施,逐步实现奶牛"两病"净化目标,对各地组织开展奶牛"两病"检测净化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青海省民和县奶牛布鲁氏菌病的分布和流行情况,净化布鲁氏菌病,对来自12个乡镇的10308份奶牛血清采用试管凝集反应试验(SAT)进行了血清学检测,检出阳性血清23份,阳性率为0.223%,表明青海民和地区存在奶牛布鲁氏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18.
周元军 《中国乳业》2006,(10):46-47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学生奶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我国奶牛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由于盲目地大量引进奶牛,致使奶牛结核病严重反弹,直接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为此,在2006年3 ̄5月,我们分别对6个私营奶牛场的荷斯坦奶牛采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及结核菌素点眼检查,随机抽样,检测了484头奶牛,结果检测到阳性奶牛48头,监测可疑的为52头,阳性率高达9.9%。由此可见,加强奶牛结核病的检测及防治工作迫在眉睫。1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奶牛结核病是由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或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  相似文献   

19.
为预防、控制和净化北流市奶牛结核病,采用提纯牛型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诊断,开展奶牛结核病流行学调查。结果表明,厩棚阴暗潮湿、通风不良,无露天运动场,长期圈养,久而容易引起机体抵抗力降低,诱发奶牛结核病,11个奶牛养殖户中,有6户因如此环境饲养被检测有结核阳性牛共14头;4个奶水牛养殖户共奶水牛360头无一感染结核病,表明奶水牛更能适应北流市自然环境和对结核病不易感。  相似文献   

20.
正为促进奶牛结核病净化工作的开展,我们结合工作实践,针对一些净化关键技术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探索应用尾根注射结核菌素法、电推剪毛法和数显游标卡尺技术改进牛结核分枝杆菌变态反应的试验方法。通过引进先进的γ-干扰素试验技术,提高监测工作的特异性和时效性。同时,在阳性牛的扑杀和病死畜无害化处理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上述措施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奶牛结核病净化工作的开展,而且可以为其他地区净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参考。牛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奶牛最易感,其次是水牛和黄牛。人也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