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根前  唐德瑞  赵一庆 《沙棘》2007,20(4):10-12
根据样地每木(丛)调查资料,分析了中国沙棘平茬萌蘖种群的结构动态、生长调节规律和数量恢复能力.结果表明,平茬是对中国沙棘进行利用和更新复壮的有效途径,其4a、9a种群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是未平茬同龄种群的1倍及4倍以上.尽管如此,平茬萌蘖种群最终将趋于衰退,它的再次更新复壮还必须依赖林窗出现或人工平茬.  相似文献   

2.
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平茬更新的萌蘖生长与再生能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根前  唐德瑞等 《沙棘》2000,13(4):9-12
根据样地每木(丛)调查资料,分析了中国沙棘平茬萌蘖种群的结构动态、生长调节规律和数量能力。结果表明,平茬是对中国沙棘进行利用和更新复壮的有效途径,其4a、9a种群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是未平茬同龄种群的1倍及4倍以上。尽管如此,平茬萌蘖种群最终将趋于衰退,它的再次再次更新复壮还必须依赖林窗出现或人工平茬。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土壤含水率对中国沙棘人工林种群数量的影响,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对中国沙棘人工林持续4年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克隆种群数量、母株种群数量以及子株种群数量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均呈二次抛物线变化规律;随着年份增加克隆种群数量、子株种群数量最大值时最佳含水率不断升高;在同一土壤含水率情况下,母株存活数量和存活率则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4.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中国沙棘种群表型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铨  佟金权 《林业科学》1993,29(3):257-261
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 sinensis Rousi)是个遗传结构十分复杂的种群。树型、棘刺、果色、果形、果实大小、种子大小等,均有幅度很大的变异,尚未从种群表型结构角度系统研究。为了探明中国沙棘种质资源状况,了解各种性状变异的幅度和性质,以及性状变异之间的关系,1988年秋,对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中国沙棘天然林,从表型上对其种群结构作了系统调查和分析,为探索中国沙棘的种群分化和演进,为在生产上对中国沙棘进行遗传调控和育种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中国沙棘和云南沙棘的遗传分化,明确二者分布区的地理边界,并评估其遗传多样性情况。[方法 ]利用18个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对32个中国沙棘和云南沙棘种群进行遗传变异检测,结合形态学和地理分布,利用系统发育分析和遗传结构分析鉴定种群分组情况,计算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开展分子方差分析,计算遗传多样性参数(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近交系数(FIS))。[结果 ]中国沙棘的遗传多样性高于云南沙棘,中国沙棘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低于云南沙棘。AMOVA分析显示:种群间遗传变异所占比例中国沙棘(25.5%)低于云南沙棘(36.7%),表明来自不同地理种群的中国沙棘分化程度低、遗传变异更多的来源于种群内不同个体间。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中国沙棘个体主要聚为一大支,而云南沙棘存在多个差异较大的分支,中国沙棘和四川地区的云南沙棘关系很近。遗传结构分析将所有中国沙棘和云南沙棘个体分为2组,2亚种间邻近种群存在杂交,尤其是位于四川北部的红原、松潘种群。[结论 ]中国沙棘相较于云南沙棘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和较低的种群间分化;推测2亚种的分布边界位于四川北部的红原县、松潘县地区一带。  相似文献   

6.
自然界中的昆虫种群数量动态非常复杂,种群数量是不确定的,对于种群动态的模拟研究方法有回归曲线的拟合和依昆虫的生物、生理特性而建立的各种发育动态模型。数学生态在昆虫种群数量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对昆虫数量动态的研究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7.
无性系植物种群动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无性系植物种群的基株和无性系分株的两个水平的数量动态,同时,对无性系植物的长期种群动态也作了论述,旨为推动我国对无性系植物种群动态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8.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含水量是决定中国沙棘种群演替方向的主导因子。为探讨中国沙棘人工林持久性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响应规律及其克隆繁殖调节机制,采用不同土壤含水率梯度的样地数据,分析克隆繁殖能力与种群特征关系。结果表明:子株数量、克隆器官延伸能力和分枝强度与土壤含水率呈正相关,子株数量与克隆器官延伸能力、分枝强度呈正相关,种群增长率和稳定性随着子株数量的减少而下降。可以表明:土壤水分的减少,使中国沙棘的克隆繁殖和克隆扩散能力减弱,人工林的持久性也相应地下降。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昆虫种群动态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种群动态研究经历了田间种群动态研究、实验种群动态研究和种群系统研究的发展阶段.在田间种群和实验种群动态研究阶段,研究重点是描述昆虫种群的动态变化.在田间种群研究阶段,主要进行种群聚集与扩散迁移的研究和自然种群的数量调查.通过对实验种群的研究,使昆虫种群动态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根据实验的结果提出了种群生长型的特征.在种群系统研究阶段,将害虫种群与其所处的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研究,并且在计算机和各种数学手段的帮助下,模拟、预测和控制昆虫种群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揭示山西省中国沙棘天然种群优树表型变异规律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为沙棘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品种创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以山西省中国沙棘天然种群分布区为研究对象,调查了11个中国沙棘天然种群110个优良单株的10个表型性状指标,采用方差分析和变异系数研究种群优树间的表型变异;应用相关分析揭示表型性状间及其与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了种群优树分类。[结果 ]中国沙棘10个表型性状在不同种群优树间呈显著(p 0.05)或极显著(p 0.01)差异,中国沙棘天然种群优树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5.23%~37.42%。中国沙棘果实横径与果实纵径、百果质量、种子千粒质量、当年枝长均呈极显著(p 0.01)正相关,与果形指数、结实密度呈极显著(p 0.01)负相关;种子千粒质量与果实横径、果实纵径、百果质量呈极显著(p 0.01)正相关;果形指数、果柄长、当年枝长与纬度因子呈极显著(p 0.01)负相关;果实横径、果实纵径、百果质量、种子千粒质量、当年枝长与海拔因子呈极显著(p 0.01)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隰县种群优树的综合得分最高,五寨种群优树的综合得分最低。利用种群间欧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将11个中国沙棘天然种群优树分为4类,揭示了山西省中国沙棘优树表型性状未形成连续变异规律,具有随机变异的特点。[结论 ]山西省中国沙棘天然种群优树间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隰县种群优树的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可参考作为中国沙棘优良种质资源收集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1.
大青山不同森林结构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青山不同林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是细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的总数均随着树龄的增长呈现减少趋势。不同林木树种组成,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榆林地区的土壤细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分布依次为山杏〉油松×沙棘〉油松×山杏〉油松×柠条〉油松〉沙棘〉柠条;劈柴沟地区不同树种组成土壤微生物总量及土壤细菌数量变化为山杨〉白桦×落叶松〉落叶松〉油松〉白桦。不同密度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规律是2 m×3 m≥3 m×3.5 m〉1.5 m×2 m〉1 m×3 m≥1.5 m×2 m,基本上是随密度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2.
利用遮阳网产生的不同光照强度(100%、70%、50%和20%的自然光照),研究了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当光照强度从20%逐渐增加到100%时,种群生长量、生物量积累与分配、地下克隆器官参数等增幅均呈二次抛物线变化,相对光照强度为50%~70%是其克隆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2)种群生长量、种群及各器官生物量、子株数量及萌蘖根生长量增幅最大时的光强分别为48.0%~61.7%、52.8%~53.6%、55.6%~57.6%,且分株生长量和种群生物量、萌蘖根生长量和子株数量之间具有协同作用,而营养生长和克隆繁殖之间存在权衡关系。(3)在适宜的光照强度下,种群以分株比较高大且分布相对密集为特征,生长格局倾向于集团型;在光照强度过大或过小的情况下,种群以分株比较矮小且分布相对稀疏为特征,生长格局倾向于游击型。当光照强度由低到高变化时,生长格局将由游击型到集团型再到游击型,形成一个觅养对策连续体。  相似文献   

13.
几种沙棘叶片组织结构特点和抗旱性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沙棘是宝贵的植物资源,在改善生态环境、医学营养学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沙棘叶片组织结构和抗旱性可为沙棘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石蜡切片染色法制作沙棘叶横切的装片,在OLYMPUS显微镜下观察分析了沙棘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表皮的角质层厚度、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和疏松度等叶片组织结构特点,同时探讨了沙棘树种的抗旱性.气孔密度大、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比值较大、叶片组织结构紧密、上表皮细胞较小者抗旱性较强.供试的5个品种抗旱性由强至弱依次为:齐棘1号,阿列依,楚伊,阿尔泰新闻,橙色.  相似文献   

14.
沙棘醋因含有多种维生素、有机酸、无机盐、黄酮、胡萝卜素等生命活性成分,是果醋中的珍品,倍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目前沙棘醋的生产工艺中酒精发酵阶段基本都采用产酒干酵母,沙棘的特有风味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另外,为加快生产普遍采用较高的发酵温度,使沙棘果富含的水溶性维生素不易很好保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利用从沙棘果表面分离的单一酵母菌原汁发酵法酿造产生酒精、利用恶臭醋酸杆菌的混合变种菌对沙棘果酒进行醋酸发酵制作沙棘醋、对制作出的沙棘醋进行勾兑等新方法,从沙棘果上自行分离纯化并经过DNA测序鉴定的产香酵母作为酒精发酵的酵母菌种,采用低温发酵工艺,研究一种沙棘醋生产的新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15.
以辽西地区主要沙棘品种辽阜1号、实优1号、中国第一代杂交种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各品种沙棘硬枝扦插、嫩枝扦插效果的对比试验,并调查其成活率。结果表明:在相同基质、相同密度的条件下,沙棘嫩枝扦插成活率要比硬枝扦插成活率高,而在相同插穗年龄时,两种扦插方式沙棘成活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准格尔旗露天煤矿矿区沙棘生长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暖水乡露天矿区对不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树龄沙棘生物量以及树高、冠幅、地径的调查,研究沙棘在煤矿特定立地条件下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苗圃地沙棘长势最好,矿区道路旁和矿区排土场外侧边坡次之。通过分析相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树龄沙棘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相关性,表明5年生沙棘的相关性最好(R2=0.9399,P=0.0064),2年生次之,4年生最差(R2=0.6928,P=0.083)。沙棘树高、冠幅、基径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均大于0.9。  相似文献   

17.
吴起野生沙棘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吴起野生沙棘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研究,发现沙棘果泥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为814.03 mg/100g,其次为沙棘果皮、果油、果渣等,沙棘枝中含量最少为90.39 mg/100 g,这将为吴起野生沙棘总黄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黄陵县北部山区进行了不同封山育林技术措施对林地灌木种类、林木生长量、蓄积量及生物量等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封山育林5年后,灌木种类增加了忍冬、鼠李和悬勾子;灌木数量增加645株(丛)·hm-2,覆盖度提高了35%,达85%以上;封育林地油松、侧柏的生物量分别为106.5t·hm-2和76.5t·hm-2,分别提高了48.8%和35.3%,封育区沙棘分别与油松、侧柏的混交林蓄积量是150.0m3·hm-2和29.2m3·hm-2,较未封育区增长了67.4%和56.9%;封育后林木生长快,枝下高度增加,林分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关帝山中国沙棘种群表型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